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长,车辆大型化及重超载车的比例不断增加,交通对路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问题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关键词:沥青路面 水损害 解决途径
0 引言
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车辆实行分道行驶,再加上超载车、重车的大量增加,使得各地在沥青面层结构组合
及沥青混和料的配合比设计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防止车辙的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通车往往不到一年,便出现早期损坏,而危害最大、最常见的是水损害。所谓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是指沥青路面在水分存在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及温度胀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同时由于水动力的作用,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的路面破坏过程。水损害的显著特征是沥青膜的剥离,从而使沥青路面出现松散、剥离、坑洞等病害。
1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作用机理及其形成条件
1.1 作用机理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与两种过程有关,首先水能浸入沥青中而使沥青粘附性减小,从而导致混合料的强度和劲度减小;其次水能进入沥青薄膜和集料之间,阻断沥青与集料的相互粘结,由于集料表面对水比对沥青有较强的吸附力,从而使沥青与集料表面的接触角减小,结果沥青从集料表面剥落。
1.2 形成条件
1.2.1 上面层渗水 水损害与上面层的空隙率密切相关,当空隙率大于渗水的临界值7%时,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
1.2.2 中面层存水 按密级配设计的中下面层,实测空隙率波动范围甚宽,形成了水损害分散不连续的特征。按美国的调查数据,水损害最严重的区段恰恰是空隙率范围8%-12.5%,因为此时渗入空隙的自由水,不能自由流动。
1.2.3 重交通的作用 调查表明高速公路都是重交通作用下一侧的行车道上水损害较严重,两侧超车道上很少损害。主要行驶小汽车的高速公路极少出现水损害。
1.2.4 混合料的抗剥离性差 沥青薄膜剥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不足以抵抗动力水压力的强行剥离。
1.2.5 环境条件 水损害主要发生在连续降雨后的持续高温时间,连续降雨造成了重交通作用下高速水流的条件,持续高温使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断下降。
2 影响沥青路面水稳性的因素
2.1 沥青混合料的性质
2.1.1 集料性质的影响:集料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对于剥落而言,关键问题是集料对水吸附能力的大小,亲水性集料对水吸附能力比沥青大,而憎水性集料恰好相反。通常亲水集料呈酸性并有较高的硅含量,而憎水性集料呈碱性,硅含量低。憎水集料比亲水集料有较大的抗剥落性能。
集料表面含有铁、钙、镁、铅对于抗剥落是有利的,而含钾、钠及粘土尘时是有害的。集料中留有一些孔隙是必要的,但孔隙太多,就会导致粘附性降低;相反,沥青就不能进入集料。但孔隙的数量对混和料的性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孔隙直径很大,并且允许沥青进入,那么孔隙数量就显的很重要了。
2.1.2 沥青性质的影响:沥青的粘结性对粘附性固然有影响,但如果沥青的粘性相同,那么沥青的化学组成就会对粘附剥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1.3 混合料类型:对于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除有较大的空隙率外,一般将不产生剥落现象。含有较大空隙率、较多水分及沥青用量不足的密级配混合料均会导致剥落。
2.2 施工期气候条件的影响:沥青路面施工时的气候条件对沥青路面水稳性的影响是很敏感的,如果天气冷、潮湿。那么水敏感性破坏就易发生。其次压实不完全,由于含有较多的空隙,从而使水分易于浸入混和料中而导致剥落。
2.3 施工后的环境条件:施工后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及交通荷载作用。温度、冻融循环及干湿循环都对剥落产生影响。在所有条件相同时,交通荷载将加重水损害。
2.4 路面排水:路面排水能力差,也可加速水害发生。
3 预防水损害的措施
既然沥青路面的水损害是来源于沥青膜从集料表面的剥离,其条件是水分介入到沥青与集料界面上,改变了沥青、集料与水分的关系所造成的。那么,排除结构因素,预防水损害的关键就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
3.1 提高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附性,提高集料之间的粘结力
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沥青路面对集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表面层集料的来源更是困难。在通常情况下,石灰岩等碱性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好,但耐磨性能差,不能适应沥青路面表面层抗滑磨耗的需要,采用石灰岩石料铺筑的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路面,所期望的石料之间的嵌挤能力不能很好地形成。
相反,花岗岩、砂岩、石英岩等酸性岩石,石质坚硬、致密、耐磨性强,能充分发挥集料之间的嵌挤作用,但它与沥青的粘附能力却不好,容易在水分的作用下造成沥青膜的剥落,很快导致沥青路面的掉粒、松散、坑槽等水损害破坏。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当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石料为酸性石料时,宜使用针入度较小的沥青,并采用下列抗剥离措施:
3.1.1 用干燥的磨细消石灰粉或生石灰粉、水泥作为填料的一部分,其用量宜为矿料总量的1%-2%。
3.1.2 在沥青中掺加抗剥落剂。
3.1.3 将粗集料用石灰浆处理后使用。
3.2 防止或减少水分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不致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去。
解决该问题最主要的因素是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尤其是减小空隙率,但空隙率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对普通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来说,粗集料基本上是悬浮在沥青砂浆中的,空隙率小于极限空隙率(2%-4%)时,沥青在夏季受热膨胀时无适当的空隙可去,便容易上浮(泛油),混合料产生推移、车辙等流动变形。据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AP)的调查,沥青路面最合理的残余空隙率为4%。
就我国目前大部分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而言,解决空隙率大有以下途径:
3.2.1 为了满足抗滑表层构造深度的需要,空隙率不得不增大到4%-8%,明显的大于发生水损害空隙率。为了解决抗滑性与水稳性相矛盾的一个方法是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结构,由于间断级配的碎石骨架在表面形成大的空隙,构造深度大,有很好的抗滑性能;同时由于沥青玛蹄脂的充分填充,混合料内部的空隙率又很小(2%-4%),SMA基本上不透水的优点可使沥青路面的水稳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3.2.2 由于水损害破坏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沥青面层的下面层开始的,而目前普遍将下面层设计为空隙率较大的II型沥青混合料,如AC-25或AC-30,中面层多为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了防止上面层的水渗入路面,基层的水上升到沥青混合料中,同时为了解决I型沥青混合料的孔隙水在长期的交通荷载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沥青膜与集料的粘附性所构成的威胁,因此,建议下面层的级配类型采用II型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以使得沥青路面的水稳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长,车辆大型化及重超载车的比例不断增加,交通对路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问题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关键词:沥青路面 水损害 解决途径
0 引言
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车辆实行分道行驶,再加上超载车、重车的大量增加,使得各地在沥青面层结构组合
及沥青混和料的配合比设计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防止车辙的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通车往往不到一年,便出现早期损坏,而危害最大、最常见的是水损害。所谓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是指沥青路面在水分存在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及温度胀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同时由于水动力的作用,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的路面破坏过程。水损害的显著特征是沥青膜的剥离,从而使沥青路面出现松散、剥离、坑洞等病害。
1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作用机理及其形成条件
1.1 作用机理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与两种过程有关,首先水能浸入沥青中而使沥青粘附性减小,从而导致混合料的强度和劲度减小;其次水能进入沥青薄膜和集料之间,阻断沥青与集料的相互粘结,由于集料表面对水比对沥青有较强的吸附力,从而使沥青与集料表面的接触角减小,结果沥青从集料表面剥落。
1.2 形成条件
1.2.1 上面层渗水 水损害与上面层的空隙率密切相关,当空隙率大于渗水的临界值7%时,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
1.2.2 中面层存水 按密级配设计的中下面层,实测空隙率波动范围甚宽,形成了水损害分散不连续的特征。按美国的调查数据,水损害最严重的区段恰恰是空隙率范围8%-12.5%,因为此时渗入空隙的自由水,不能自由流动。
1.2.3 重交通的作用 调查表明高速公路都是重交通作用下一侧的行车道上水损害较严重,两侧超车道上很少损害。主要行驶小汽车的高速公路极少出现水损害。
1.2.4 混合料的抗剥离性差 沥青薄膜剥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不足以抵抗动力水压力的强行剥离。
1.2.5 环境条件 水损害主要发生在连续降雨后的持续高温时间,连续降雨造成了重交通作用下高速水流的条件,持续高温使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断下降。
2 影响沥青路面水稳性的因素
2.1 沥青混合料的性质
2.1.1 集料性质的影响:集料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对于剥落而言,关键问题是集料对水吸附能力的大小,亲水性集料对水吸附能力比沥青大,而憎水性集料恰好相反。通常亲水集料呈酸性并有较高的硅含量,而憎水性集料呈碱性,硅含量低。憎水集料比亲水集料有较大的抗剥落性能。
集料表面含有铁、钙、镁、铅对于抗剥落是有利的,而含钾、钠及粘土尘时是有害的。集料中留有一些孔隙是必要的,但孔隙太多,就会导致粘附性降低;相反,沥青就不能进入集料。但孔隙的数量对混和料的性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孔隙直径很大,并且允许沥青进入,那么孔隙数量就显的很重要了。
2.1.2 沥青性质的影响:沥青的粘结性对粘附性固然有影响,但如果沥青的粘性相同,那么沥青的化学组成就会对粘附剥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1.3 混合料类型:对于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除有较大的空隙率外,一般将不产生剥落现象。含有较大空隙率、较多水分及沥青用量不足的密级配混合料均会导致剥落。
2.2 施工期气候条件的影响:沥青路面施工时的气候条件对沥青路面水稳性的影响是很敏感的,如果天气冷、潮湿。那么水敏感性破坏就易发生。其次压实不完全,由于含有较多的空隙,从而使水分易于浸入混和料中而导致剥落。
2.3 施工后的环境条件:施工后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及交通荷载作用。温度、冻融循环及干湿循环都对剥落产生影响。在所有条件相同时,交通荷载将加重水损害。
2.4 路面排水:路面排水能力差,也可加速水害发生。
3 预防水损害的措施
既然沥青路面的水损害是来源于沥青膜从集料表面的剥离,其条件是水分介入到沥青与集料界面上,改变了沥青、集料与水分的关系所造成的。那么,排除结构因素,预防水损害的关键就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
3.1 提高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附性,提高集料之间的粘结力
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沥青路面对集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表面层集料的来源更是困难。在通常情况下,石灰岩等碱性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好,但耐磨性能差,不能适应沥青路面表面层抗滑磨耗的需要,采用石灰岩石料铺筑的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路面,所期望的石料之间的嵌挤能力不能很好地形成。
相反,花岗岩、砂岩、石英岩等酸性岩石,石质坚硬、致密、耐磨性强,能充分发挥集料之间的嵌挤作用,但它与沥青的粘附能力却不好,容易在水分的作用下造成沥青膜的剥落,很快导致沥青路面的掉粒、松散、坑槽等水损害破坏。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当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石料为酸性石料时,宜使用针入度较小的沥青,并采用下列抗剥离措施:
3.1.1 用干燥的磨细消石灰粉或生石灰粉、水泥作为填料的一部分,其用量宜为矿料总量的1%-2%。
3.1.2 在沥青中掺加抗剥落剂。
3.1.3 将粗集料用石灰浆处理后使用。
3.2 防止或减少水分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不致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去。
解决该问题最主要的因素是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尤其是减小空隙率,但空隙率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对普通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来说,粗集料基本上是悬浮在沥青砂浆中的,空隙率小于极限空隙率(2%-4%)时,沥青在夏季受热膨胀时无适当的空隙可去,便容易上浮(泛油),混合料产生推移、车辙等流动变形。据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AP)的调查,沥青路面最合理的残余空隙率为4%。
就我国目前大部分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而言,解决空隙率大有以下途径:
3.2.1 为了满足抗滑表层构造深度的需要,空隙率不得不增大到4%-8%,明显的大于发生水损害空隙率。为了解决抗滑性与水稳性相矛盾的一个方法是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结构,由于间断级配的碎石骨架在表面形成大的空隙,构造深度大,有很好的抗滑性能;同时由于沥青玛蹄脂的充分填充,混合料内部的空隙率又很小(2%-4%),SMA基本上不透水的优点可使沥青路面的水稳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3.2.2 由于水损害破坏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沥青面层的下面层开始的,而目前普遍将下面层设计为空隙率较大的II型沥青混合料,如AC-25或AC-30,中面层多为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了防止上面层的水渗入路面,基层的水上升到沥青混合料中,同时为了解决I型沥青混合料的孔隙水在长期的交通荷载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沥青膜与集料的粘附性所构成的威胁,因此,建议下面层的级配类型采用II型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以使得沥青路面的水稳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长,车辆大型化及重超载车的比例不断增加,交通对路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问题将越来越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