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物蛋白磷酸化水平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hea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接合物蛋白(CRKL)的磷酸化水平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筑巢式PCR扩增ABL激酶区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CML患者不同时期52份骨髓标本ABL激酶区点突变、BCR-ABL基因转录水平、CRKL磷酸化水平,分析CRKL磷酸化水平与前两者的关系.结果 15例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6例(40.0%)检测到ABL激酶区点突变,涉及四种类型氨基酸的改变,分别为Y253H 1例、E255K 1例、T315I 3例、F317L 1例,其中2例(T315I、Y253H)处于急变期,3例(E255K、T315I、F317L)处于加速期,1例(T315I)处于慢性期.初诊组BCR-ABL mRNA水平高于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P=0.01);伊马替尼耐药组BCR-ABL mRNA水平高于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P=0.03);伊马替尼耐药组BCR-ABLmRNA水平与初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伊马替尼耐药组与初诊组磷酸化CRKL阳性细胞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均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130;P=3.178);但初诊组较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患者显著增高(P=0.000;P=0.01),伊马替尼耐药组较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患者显著增高(P=0.000;P=0.02);磷酸化CRKL阳性细胞百分率、MFI与BCR-ABL mRNA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210BCR-ABL主要底物CRKL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是快速便捷的检测CML患者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方法,CRKL磷酸化水平可作为评价伊马替尼治疗CML的疗效指标。

其他文献
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是由原始粒细胞或不成熟的髓系细胞在髓外增生和浸润所形成的肿瘤性包块.若病变范围广泛,为多发性病灶,又无白血病表现,称之为髓系肉瘤病.根据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髓系肉瘤分为3种类型[1]:①粒细胞肉瘤(GS),最为常见,MS多数属于GS;②单核母细胞瘤,少见,主要由单核母细胞构成,常与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③由三系造血细胞,或主要由
期刊
患儿,男,5岁8个月.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缓解21个月,头痛5 d,发热3 d,间断抽搐9 h"入院;抽搐表现为大发作,解痉药控制效果不满意.患儿于22个月前在我院确诊为ALL,当时骨髓幼稚细胞0.960;白血病免疫分型为普通B淋巴细胞表型,白血病起病时免疫功能正常;脑脊液正常;按照我院ALL化疗方案规律治疗22个月,呈完全缓解骨髓象,鞘内注射化疗药物17次,期间查脑脊液常规、生化以及
期刊
患者,男,74岁.因"反复口腔血疱3个月伴右下肢肿胀2周"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8.5 ℃,轻度贫血貌,咽部稍红,扁桃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略向左扩大,脉率68次/min,律齐;腹部平软, 肝脾肋缘下未及;右下肢大腿内侧触及5 cm×6 cm肿块,质硬,皮温较高,轻压痛,边界清楚,无波动,表面皮肤完整,无破溃。
期刊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和Thl7细胞在干扰素一1(IFN一y联合白消安诱导的新型小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模型中的变化,从免疫学水平上论证该模型合理性。方法应用IFN一1腹腔注射联合白消安灌胃诱导建立BALB/c小鼠重型AA模型(联合组),以白消安组、IFN一-,/组和正常组为对照,分别收集各组小鼠的外周血和脾脏中的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CIM’CD25’FOXP
期刊
以肺浆细胞瘤为首发表现的IgM型多发性骨髓瘤(MM)极为少见,近期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已婚,因"阵发性咳嗽、乏力1个月余"于2013年1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12年12月初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痰黏、少,呈白色,伴乏力、胸痛,无发热、咯血、痰中带血等.在当地医院行胸部X线检查示:右中肺野外带可见斑片影;抗炎治疗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血常规检查
期刊
例1,男,42岁.因发热、皮肤出血点2个月于2009年9月9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5 ℃,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可见散在出血点及瘀斑,颈部两侧、右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均可触及1~2枚约1 cm×1 cm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质韧,无压痛,局部无粘连、无破溃,边界清晰,活动度可.口唇苍白,齿龈肿胀、增生。
期刊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造血干细胞异常所致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病理检查显示骨髓纤维组织增生,有髓外造血,外周血可见畸形红细胞及数量不一的幼稚粒细胞和红细胞,脾脏显著肿大。
期刊
目的 探讨靶向沉默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的转录因子Gli1基因表达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针对Gli1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导入K562细胞作为实验组,并以非特异性siRNA为对照组.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Gli1 mRNA和蛋白
患者,男,21岁.因发现右颈部包块1个月,于2009年9月4日入院.查体:体温38.0℃,脉率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可.颈部右侧触及大小约3 cm×2 cm肿大包块,边界不清,质韧,无压痛;颈部左侧后触及3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约1.5 cm×1.0 cm,质韧,无压痛.右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糜烂.心率90
期刊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选择恰当的预处理方案是auto-HSCT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