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真正解决农村的贫困现象,实现全面脱贫的历史重任,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大举措。精准扶贫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把区域性扶贫转移为针对性扶贫,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的重要目标。只有真正完成农村脱贫任务,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农村贫穷问题,使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惠及每一位劳动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精准扶贫 贫困 农村经济 措施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走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进行考察时提出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进一步提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继习总书记讲话之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根据总书记讲话精神分别制定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精准扶贫得以顺利开展。精准扶贫的理论体系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考核四个部分。
制约贫困户发展因素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造成农村贫困户贫困的原因众多,劳动力致贫、教育致贫、技术致贫、资金致贫、疾病致贫等都是导致农村贫困的因素,在扶贫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致贫因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从贫困的根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单纯依靠漫灌式的资金救济只能解决暂时的生存问题,并不能达到长期的脱贫效果。据农村调研发现,制约贫困户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空间狭小。在以往扶贫的基础上再进行精准扶贫,其困难点在于绝对贫困人员数量很少,大多处于相对贫困阶段,如何制定标准进行识别成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而这部分人大多属于拥有一定的劳动力、有就业意愿同时希望在家附近进行工作,农村绝大多数收入来源于农作物的耕种,利用空余时间可以完成农业的生产活动。这就严重限制了就业的范围,对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环境做出过高的期望,相反,贫困村、贫困户聚集之地区域经济越不发达,形成一种不契合的劳动关系。
(2)技术与市场信息的缺失。难以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导致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严重不匹配现象。以山西省某一村庄为例,当养殖业风靡一时之际,纷纷投身于养殖业的发展,养猪农户达到9户,然而近几年随着其他肉质替代产品的出现,猪肉市场并不景气,起初投资过大致使无法轻易收回成本;有些农户也曾尝试蔬菜大棚的种植,蔬菜作为一种保鲜产品,主要市场在于城市,这就要求对保鲜设备、道路、市场的占有率等方面做出精确判断,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3)不可控因素制约。包括健康、营养、教育、住房等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健康因素,自己本身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家庭成员中有患病成员,每年医疗费用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过高导致的贫困,这就需要通过政策补助的手段,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济等方式减轻贫困程度;教育致贫是指家庭贫困致使自己的子女丧失读书机会,读书与贫困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减少代际教育致贫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住房搬迁过程中仍存在因贫困无法支付搬迁费用,搬迁之后收入来源无法保证的问题。这些不可控因素也是导致贫困户处于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
精准扶贫下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1)平衡统与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切记把贫困户、贫困村的发展与整个区域发展割裂开来,防止把扶贫对象局限于个体忽视整体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措施会反作用于贫困家庭的脱贫,贫困户个体脱贫也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要统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2)扶贫资金的多渠道化。在扶贫资金方面,单纯依靠中央政府资金救济能力有限,贫困群体数量多,平均分配到个人用于发展的资金更少,必须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在重大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上可以鼓励村民进行合资,共同投入某一项目,解决资金分散问题。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对贫困户进行扶贫资金的支持,对于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措施,降低其风险压力,对贫困户进行资金支持,多途径、多方式获得扶贫资金。
(3)引入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带动经济发展已经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农村经济发展也应紧随时代发展的脉搏,网上进行产品的销售与宣传,通过改善交通以及引进先进设备,使产品销往各大省市,突破地域限制。发展产业形式多样化,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积极满足市场需求,使互联网走进农村经济,扩宽贫困户脱贫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展望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完成精准扶贫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是长时间遗留问题,转变这种局面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精准扶贫的实施改变区域瞄准的方式,更加针对性对贫困群体采取具体措施,“因户制宜”多维度解决贫困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难题,相信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环节下,农村的贫困户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贫困户问题的解决也将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1]杜志雄,詹琳.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难题和破解之道.中国发展观察,2015,(8):23-26.
[2]胡敏华.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一个基于组织的分析框架.财贸研究,2005,16(6):21-27.
[3]劉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15,(4).
[4]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贵州社会科学,2015(5).
[5]汪三贵.改进考核机制实现精准扶贫[J].时事报告,2014(03):25.
李娜(1992-),女,汉族,山西省高平市人,理论经济学硕士,学院: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研究
精准扶贫 贫困 农村经济 措施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走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进行考察时提出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进一步提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继习总书记讲话之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根据总书记讲话精神分别制定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精准扶贫得以顺利开展。精准扶贫的理论体系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考核四个部分。
制约贫困户发展因素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造成农村贫困户贫困的原因众多,劳动力致贫、教育致贫、技术致贫、资金致贫、疾病致贫等都是导致农村贫困的因素,在扶贫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致贫因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从贫困的根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单纯依靠漫灌式的资金救济只能解决暂时的生存问题,并不能达到长期的脱贫效果。据农村调研发现,制约贫困户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空间狭小。在以往扶贫的基础上再进行精准扶贫,其困难点在于绝对贫困人员数量很少,大多处于相对贫困阶段,如何制定标准进行识别成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而这部分人大多属于拥有一定的劳动力、有就业意愿同时希望在家附近进行工作,农村绝大多数收入来源于农作物的耕种,利用空余时间可以完成农业的生产活动。这就严重限制了就业的范围,对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环境做出过高的期望,相反,贫困村、贫困户聚集之地区域经济越不发达,形成一种不契合的劳动关系。
(2)技术与市场信息的缺失。难以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导致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严重不匹配现象。以山西省某一村庄为例,当养殖业风靡一时之际,纷纷投身于养殖业的发展,养猪农户达到9户,然而近几年随着其他肉质替代产品的出现,猪肉市场并不景气,起初投资过大致使无法轻易收回成本;有些农户也曾尝试蔬菜大棚的种植,蔬菜作为一种保鲜产品,主要市场在于城市,这就要求对保鲜设备、道路、市场的占有率等方面做出精确判断,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3)不可控因素制约。包括健康、营养、教育、住房等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健康因素,自己本身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家庭成员中有患病成员,每年医疗费用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过高导致的贫困,这就需要通过政策补助的手段,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济等方式减轻贫困程度;教育致贫是指家庭贫困致使自己的子女丧失读书机会,读书与贫困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减少代际教育致贫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住房搬迁过程中仍存在因贫困无法支付搬迁费用,搬迁之后收入来源无法保证的问题。这些不可控因素也是导致贫困户处于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
精准扶贫下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1)平衡统与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切记把贫困户、贫困村的发展与整个区域发展割裂开来,防止把扶贫对象局限于个体忽视整体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措施会反作用于贫困家庭的脱贫,贫困户个体脱贫也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要统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2)扶贫资金的多渠道化。在扶贫资金方面,单纯依靠中央政府资金救济能力有限,贫困群体数量多,平均分配到个人用于发展的资金更少,必须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在重大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上可以鼓励村民进行合资,共同投入某一项目,解决资金分散问题。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对贫困户进行扶贫资金的支持,对于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措施,降低其风险压力,对贫困户进行资金支持,多途径、多方式获得扶贫资金。
(3)引入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带动经济发展已经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农村经济发展也应紧随时代发展的脉搏,网上进行产品的销售与宣传,通过改善交通以及引进先进设备,使产品销往各大省市,突破地域限制。发展产业形式多样化,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积极满足市场需求,使互联网走进农村经济,扩宽贫困户脱贫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展望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完成精准扶贫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是长时间遗留问题,转变这种局面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精准扶贫的实施改变区域瞄准的方式,更加针对性对贫困群体采取具体措施,“因户制宜”多维度解决贫困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难题,相信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环节下,农村的贫困户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贫困户问题的解决也将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1]杜志雄,詹琳.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难题和破解之道.中国发展观察,2015,(8):23-26.
[2]胡敏华.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一个基于组织的分析框架.财贸研究,2005,16(6):21-27.
[3]劉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15,(4).
[4]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贵州社会科学,2015(5).
[5]汪三贵.改进考核机制实现精准扶贫[J].时事报告,2014(03):25.
李娜(1992-),女,汉族,山西省高平市人,理论经济学硕士,学院: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