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A)—0009—01
甘肃地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薄弱。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地理环境恶劣。大部分农村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条件落后,甚至有些农村人口至今尚未脱贫。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这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较为滞后。
一、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
1. 学校旧的分布格局已经不适应当前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农村的人口分布格局和数量都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适龄入学儿童减少,随着计划生育这项国策的有力执行,尤其近二十年来,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学校的生源数量减少。二是自“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偏远山区的农民向这些地方迁移,小城镇和新农村所在地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而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的村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三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有的孩子随父母在外地就读。这样使得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也相应减少了。
学校旧的分布格局制约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偏远山区的人口数量减少,学生数量也相应减少,有的学校出现了只有几个学生的现象,教师也就多余了,教学设备就会闲置。而新农村或小城镇随着人口的增多,学生数量也相应增多,教师紧张,教学设备紧张,学校往往出现学生爆满的情况。一面是学生数量少,教师多余,另一面是学生爆满,教师紧张,二者形成明显反差,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 农村学校教师不太适应当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我省新课改推行已近十年,结合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我们会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上课大多还是以输灌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参与很少,即使有,也只不过是简单的问答而已,缺乏探究,缺乏思考;农村中小学很少开设实验课和技能课,上实验课时以讲为主,有些学校的实验器材一直“尘封”在实验室。虽然“教改”的口号喊得很响,但大多流于形式;现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和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没变,还是以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为主。同时,教师上课教法即使稍有变化,也是由于教材内容发生变化迫使教师在上课时做些力所能及的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3. 农村学校教师流失很严重。近几年来,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镇和农村的教育严重失衡。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经济基础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育教学环境都比较好,能给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对年轻教师有很强的吸引力,学校的福利和待遇也比较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农村学校优秀的年轻教师向城镇调动。近些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已严重影响到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4. 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也给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一是由于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出现了留守老人照顾留守儿童的情况,这两代人有很深的代沟,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二是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网吧、游戏室、台球室、录像厅等,这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三是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心理咨询工作在农村学校还是一项空白。
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1. 为了解决学校旧的分布格局和农村人口分布、数量变化的矛盾,我们要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的道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小学在行政村办、初中在城镇办、高中在县城办的决策。但在整合过程中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地域分布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来进行,不能搞一刀切。而且整合后为了解决学生异地上学难的问题,还要加强学生宿舍的建设和校车的配置,距离远的可以住校,近一点的校车要负责接送。
2. 为了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笔者认为,应适当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岗位津贴。对于扎根偏远农村中小学的教师,还应该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照顾,把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3. 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也要引起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学校要指定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和生活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负责。对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治理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学校要和地方各部门联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G63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A)—0009—01
甘肃地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薄弱。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地理环境恶劣。大部分农村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条件落后,甚至有些农村人口至今尚未脱贫。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这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较为滞后。
一、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
1. 学校旧的分布格局已经不适应当前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农村的人口分布格局和数量都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适龄入学儿童减少,随着计划生育这项国策的有力执行,尤其近二十年来,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学校的生源数量减少。二是自“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偏远山区的农民向这些地方迁移,小城镇和新农村所在地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而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的村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三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有的孩子随父母在外地就读。这样使得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也相应减少了。
学校旧的分布格局制约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偏远山区的人口数量减少,学生数量也相应减少,有的学校出现了只有几个学生的现象,教师也就多余了,教学设备就会闲置。而新农村或小城镇随着人口的增多,学生数量也相应增多,教师紧张,教学设备紧张,学校往往出现学生爆满的情况。一面是学生数量少,教师多余,另一面是学生爆满,教师紧张,二者形成明显反差,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 农村学校教师不太适应当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我省新课改推行已近十年,结合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我们会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上课大多还是以输灌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参与很少,即使有,也只不过是简单的问答而已,缺乏探究,缺乏思考;农村中小学很少开设实验课和技能课,上实验课时以讲为主,有些学校的实验器材一直“尘封”在实验室。虽然“教改”的口号喊得很响,但大多流于形式;现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和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没变,还是以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为主。同时,教师上课教法即使稍有变化,也是由于教材内容发生变化迫使教师在上课时做些力所能及的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3. 农村学校教师流失很严重。近几年来,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镇和农村的教育严重失衡。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经济基础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育教学环境都比较好,能给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对年轻教师有很强的吸引力,学校的福利和待遇也比较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农村学校优秀的年轻教师向城镇调动。近些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已严重影响到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4. 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也给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一是由于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出现了留守老人照顾留守儿童的情况,这两代人有很深的代沟,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二是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网吧、游戏室、台球室、录像厅等,这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三是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心理咨询工作在农村学校还是一项空白。
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1. 为了解决学校旧的分布格局和农村人口分布、数量变化的矛盾,我们要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的道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小学在行政村办、初中在城镇办、高中在县城办的决策。但在整合过程中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地域分布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来进行,不能搞一刀切。而且整合后为了解决学生异地上学难的问题,还要加强学生宿舍的建设和校车的配置,距离远的可以住校,近一点的校车要负责接送。
2. 为了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笔者认为,应适当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岗位津贴。对于扎根偏远农村中小学的教师,还应该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照顾,把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3. 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也要引起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学校要指定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和生活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负责。对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治理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学校要和地方各部门联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