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DV迅速串红,成为网络中十分时髦的词汇。我们可以在大量的杂志、校园、广告中看到众多DV的影子。很多的年轻人开始利用这种携带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摄像设备进行各种拍摄。不仅录制各种微电影,甚至独立制作属于自己的影像作品。而有的电视台也大肆鼓励大家动手来拍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DV进行表达,此外,还组织相关竞赛,鼓励更多热爱DV的人加入其中。
一、DV的产生
DV最早出现在日本,早期的作用只是用来进行家庭拍摄。但随着机身及其性能的改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DV用来制作个人影像,表达想法一个性,甚至有的专业媒体都采用这种摄像设备。
早在多年前,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一台专业用的DV摄像机EZ-1A,这是全世界第一台专业用的DV。这台摄像机的图像分辨率和同期广播48万的摄像机水平相当,其色彩以及亮度高出家庭摄像机的好几倍。几乎在同一时期,松下公司又推出了广播用的DVC PRO摄像机,通过转换磁带就可以直接插入DVC Pro摄像机进行编辑。由于EZ-1A在使用上更加经济、便利,采用其就可以代替沉重的机器,甚至可以代替一个外景拍摄小组,因此受到各方广泛欢迎,使用广泛。
之后,索尼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可以向下兼容的DVC AM格式,还把Fire Wire(1394)数字接口用来作低端机型的标配。从此,DV的使用已经延伸到传统的磁带编辑的领域。
在2000年之前,DV摄录设备还只是广泛用于中小影视制作机构以及一些个人用户,他们在对视频进行编辑时,多是购买一些比较低端的非编来进行后期制作。这些设备既没有强大的中文软件,使用起来不具方便性,系统也常常出现问题,对DV影片制作的水平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之后,Fire Wire(EEE 1394)的传输设备被采用,促进了DV设备间的数据传递速度。很多国内外有名的视频和计算机厂商开始看到了这一巨大的商机,开始积极发展、研究与提供DV格式产品。于是,一个包含民用、专业,可广泛用于广播领域,既包括记录、传统对编以及非线性编辑,还包括特技字幕的制作,兼容DV、DV-CAM、DVC PRO 25/50/100的DV的制作平台已经顺利搭建。
二、DV的技术原理
DV是Digital Video的缩写,译成中文就是“数字视频”的意思,它是由索尼、松下、胜利、夏普、东芝和佳能等多家著名家电巨擘联合制定的一种数码视频格式[1]。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DV是一种新型的摄像设备,跟以前原有的拍摄工具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是通过电影胶片进行储存,然后通过电影摄像机将电影胶片上的内容放映带屏幕上面;电视则是通过模拟设备及记录产生连续的信号,再通过摄像设备将景物通过电子扫描转化成图像信号,经过后期的编辑之后,加上声音符号,一起发送出去,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相对电影和电视,DV数字特性是其最大的特点。数字设备通过一系列不连续的通断脉冲(0和1)记录下视频的信息。在采用数字设备时,不仅可以获得极高质量的画面,还能防止在进行拷贝过程中减少画面的损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字脉冲如果是复制,就不会造成损失,然而在进行时,模拟信号每翻录一次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损失。综上,从技术角度看,DV同以光学原理,利用胶片作为媒介的电影设备以及以模拟技术与电信号进行转换的电视不同[2]。DV的出现,可以说是影响技术和设备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变革。DV现在已经出现了可以直接采用的DVD光碟作为存储介质的DVD数码摄像机。它不仅可以支持强大的线性以及非线性编辑,还拥有各种特效,让DV效果达到最好。可以说,DV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对传统影像媒体工具的一次重大变革。
三、DV发展的必经之路
3.1对选题的判断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选题关乎一个作品的生命。不管是在表达作品形式,对素材内容,还是在表达的形式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选题,不仅可以服务于大众,并且可以赢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进行DV拍摄时,应该从平民的角度出发,多关注社会的主流生活,通过DV展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面貌等。
3.2对主题与内容的把握
主题与内容是作品的核心。一个作品的主题引领着内容的发展与呈现,而内容又表现着主题,通过对内容的了解,主题也就显而易见了。在对主题与内容进行把握时,不要忽视了电视理论的作用,它是确保传播链条完整性必不可少的环节。综上,在进行DV制作时,要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观,需要强大的文字功底的铺垫,还需要掌握拍摄的技巧与后期的制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大众传播规律。
3.3拍摄技术齐头并进
确定好了选题,对主题与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剩下的就是摄制技术的问题了。每部作品的拍摄好与坏,就取决于摄制技术的好坏了。如果在进行拍摄时,有虚焦、晃动或者是取景不佳等都会影响视听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把这样的作品放到主流媒体上,怎么去影响受众,获得受众的共鸣与喜爱?因此,在有好的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摄制技术也必须齐头并进。
四、DV对广播电视制作格局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在DV出现的最初是为民用而制定的,和以前广电领域数字化进程不同,DV是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刚好与之相反。DV摄录设备的出现,是一个新的突破,是“平民化”制作时代来临的标志。在这个时代,广播电视制作格局正发生着变化。
第一、现如今,电视制作领域得到广泛普及,一些非线性编辑的价格也在逐渐下降,这就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踏入这个领域。加之,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加快,以前依赖板卡DV编辑软件一定会被社会淘汰,随之而来的新的制作软件一定会出现。第二、制作团队的年龄逐渐地年轻化,他们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与之前老电视人对计算机的恐惧完全不同,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只会越来越专业话,年轻一代的电视人在电视行业的身影会越来越多,在运用非编软件时,将会采取更多的“自助”编辑方式。第三、在电视圈这个领域,有着许多复合型人才。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深,电视人的分工将会越来越细化,这将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将从技术人员转向服务领域,促进技术服务的发展。同时,技术服务的发展,也将导致更多的技术人员选择技术服务,真正在电视圈的技术人员数量也会越来越小。第四、由于DV平民化的特性,老百姓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拍摄,面对市场多元化的受众,电视制作也将越来越多元化,某些节目也将变得更加社会化,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达到不同地区的受众,满足其不同需求[3]。第五、随着电视制作多元化,电视台将从原来的技术领域的竞争转向网络、高清等新技术的使用上去。如何快速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并把资源最大限度加以利用,充分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进行电视制作需要考虑的。第六、为了更好地发展电视产业,广电将会更加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以及电视创作。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盈利模式,而且是一种新的创作观念与形态,这种创作观念与形态又反作用于新技术,促进其不断发展与更新。
五、结语
现如今,DV正一往无前地向前发展,在人群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影视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在广播电视领域,更是影响了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方式。DV不断平民化、亲民化的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拿起DV进行各种拍着与制作。但是我们也该看到DV在广泛用于广播电视领域是否还能保存DV原来的本土化以及平民化特征,是否会在不断发展的商业化道路上逐渐被影响,从而改变了其本土化、原创性特征。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与DV创作者齐心努力,在两者中达到一种平衡。只有找到两者之间的中间值,DV才能更好地致力于广播电视制作格局的发展,同时也使DV自身发展道理越来越宽。
一、DV的产生
DV最早出现在日本,早期的作用只是用来进行家庭拍摄。但随着机身及其性能的改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DV用来制作个人影像,表达想法一个性,甚至有的专业媒体都采用这种摄像设备。
早在多年前,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一台专业用的DV摄像机EZ-1A,这是全世界第一台专业用的DV。这台摄像机的图像分辨率和同期广播48万的摄像机水平相当,其色彩以及亮度高出家庭摄像机的好几倍。几乎在同一时期,松下公司又推出了广播用的DVC PRO摄像机,通过转换磁带就可以直接插入DVC Pro摄像机进行编辑。由于EZ-1A在使用上更加经济、便利,采用其就可以代替沉重的机器,甚至可以代替一个外景拍摄小组,因此受到各方广泛欢迎,使用广泛。
之后,索尼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可以向下兼容的DVC AM格式,还把Fire Wire(1394)数字接口用来作低端机型的标配。从此,DV的使用已经延伸到传统的磁带编辑的领域。
在2000年之前,DV摄录设备还只是广泛用于中小影视制作机构以及一些个人用户,他们在对视频进行编辑时,多是购买一些比较低端的非编来进行后期制作。这些设备既没有强大的中文软件,使用起来不具方便性,系统也常常出现问题,对DV影片制作的水平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之后,Fire Wire(EEE 1394)的传输设备被采用,促进了DV设备间的数据传递速度。很多国内外有名的视频和计算机厂商开始看到了这一巨大的商机,开始积极发展、研究与提供DV格式产品。于是,一个包含民用、专业,可广泛用于广播领域,既包括记录、传统对编以及非线性编辑,还包括特技字幕的制作,兼容DV、DV-CAM、DVC PRO 25/50/100的DV的制作平台已经顺利搭建。
二、DV的技术原理
DV是Digital Video的缩写,译成中文就是“数字视频”的意思,它是由索尼、松下、胜利、夏普、东芝和佳能等多家著名家电巨擘联合制定的一种数码视频格式[1]。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DV是一种新型的摄像设备,跟以前原有的拍摄工具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是通过电影胶片进行储存,然后通过电影摄像机将电影胶片上的内容放映带屏幕上面;电视则是通过模拟设备及记录产生连续的信号,再通过摄像设备将景物通过电子扫描转化成图像信号,经过后期的编辑之后,加上声音符号,一起发送出去,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相对电影和电视,DV数字特性是其最大的特点。数字设备通过一系列不连续的通断脉冲(0和1)记录下视频的信息。在采用数字设备时,不仅可以获得极高质量的画面,还能防止在进行拷贝过程中减少画面的损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字脉冲如果是复制,就不会造成损失,然而在进行时,模拟信号每翻录一次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损失。综上,从技术角度看,DV同以光学原理,利用胶片作为媒介的电影设备以及以模拟技术与电信号进行转换的电视不同[2]。DV的出现,可以说是影响技术和设备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变革。DV现在已经出现了可以直接采用的DVD光碟作为存储介质的DVD数码摄像机。它不仅可以支持强大的线性以及非线性编辑,还拥有各种特效,让DV效果达到最好。可以说,DV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对传统影像媒体工具的一次重大变革。
三、DV发展的必经之路
3.1对选题的判断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选题关乎一个作品的生命。不管是在表达作品形式,对素材内容,还是在表达的形式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选题,不仅可以服务于大众,并且可以赢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进行DV拍摄时,应该从平民的角度出发,多关注社会的主流生活,通过DV展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面貌等。
3.2对主题与内容的把握
主题与内容是作品的核心。一个作品的主题引领着内容的发展与呈现,而内容又表现着主题,通过对内容的了解,主题也就显而易见了。在对主题与内容进行把握时,不要忽视了电视理论的作用,它是确保传播链条完整性必不可少的环节。综上,在进行DV制作时,要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观,需要强大的文字功底的铺垫,还需要掌握拍摄的技巧与后期的制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大众传播规律。
3.3拍摄技术齐头并进
确定好了选题,对主题与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剩下的就是摄制技术的问题了。每部作品的拍摄好与坏,就取决于摄制技术的好坏了。如果在进行拍摄时,有虚焦、晃动或者是取景不佳等都会影响视听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把这样的作品放到主流媒体上,怎么去影响受众,获得受众的共鸣与喜爱?因此,在有好的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摄制技术也必须齐头并进。
四、DV对广播电视制作格局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在DV出现的最初是为民用而制定的,和以前广电领域数字化进程不同,DV是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刚好与之相反。DV摄录设备的出现,是一个新的突破,是“平民化”制作时代来临的标志。在这个时代,广播电视制作格局正发生着变化。
第一、现如今,电视制作领域得到广泛普及,一些非线性编辑的价格也在逐渐下降,这就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踏入这个领域。加之,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加快,以前依赖板卡DV编辑软件一定会被社会淘汰,随之而来的新的制作软件一定会出现。第二、制作团队的年龄逐渐地年轻化,他们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与之前老电视人对计算机的恐惧完全不同,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只会越来越专业话,年轻一代的电视人在电视行业的身影会越来越多,在运用非编软件时,将会采取更多的“自助”编辑方式。第三、在电视圈这个领域,有着许多复合型人才。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深,电视人的分工将会越来越细化,这将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将从技术人员转向服务领域,促进技术服务的发展。同时,技术服务的发展,也将导致更多的技术人员选择技术服务,真正在电视圈的技术人员数量也会越来越小。第四、由于DV平民化的特性,老百姓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拍摄,面对市场多元化的受众,电视制作也将越来越多元化,某些节目也将变得更加社会化,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达到不同地区的受众,满足其不同需求[3]。第五、随着电视制作多元化,电视台将从原来的技术领域的竞争转向网络、高清等新技术的使用上去。如何快速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并把资源最大限度加以利用,充分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进行电视制作需要考虑的。第六、为了更好地发展电视产业,广电将会更加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以及电视创作。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盈利模式,而且是一种新的创作观念与形态,这种创作观念与形态又反作用于新技术,促进其不断发展与更新。
五、结语
现如今,DV正一往无前地向前发展,在人群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影视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在广播电视领域,更是影响了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方式。DV不断平民化、亲民化的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拿起DV进行各种拍着与制作。但是我们也该看到DV在广泛用于广播电视领域是否还能保存DV原来的本土化以及平民化特征,是否会在不断发展的商业化道路上逐渐被影响,从而改变了其本土化、原创性特征。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与DV创作者齐心努力,在两者中达到一种平衡。只有找到两者之间的中间值,DV才能更好地致力于广播电视制作格局的发展,同时也使DV自身发展道理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