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握好理论和实践时刻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有效的互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成绩。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随堂测验,学生相互批改;利用多媒体,学生参与讲课;制作教学模型,课上共同展示。
【关键词】 高中;生物;有效;互动
生物这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多,前后联系性小,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很乏味的假象,其实书中的图片、例子、实验比其他学科更有趣,只要把握好理论和实践时刻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有效的互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成绩。为此,我总结出以下三种互动方式。
一、随堂测验,学生相互批改
众所周知,在学习知识后进行测验,在测验后再进行学习,可以把知识掌握得更透彻,随堂测验可以说是最快、最直接且有效性最高的一种测试,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专门挑出一部分时间,根据最近的讲课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测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随堂测验都有一点抵触,觉得这种测验很枯燥很无聊,自己的水平自己很清楚,这种测验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测验只是针对于学生和老师,大家都厌烦了这种互动,只要稍微做一点改变就能让这种互动变得有趣,增强它的有效性。在随堂测验完成了以后,让学生互相批改试题,批改人最后要写上自己的名字,相互认真负责,在这个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试题发回自己手中的时候认真改正错误,如果有疑问可以去找批改的同学商量,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互动,把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透彻。
生物课本必修一有一节专门讲细胞的化学组成,这些知识比较容易混淆,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的种类构成以及功能,首先是各自的元素组成,有相同的又不是完全一样,其次是包括哪些种类以及功能,最重要的是核酸和蛋白质有其特殊的结构,在随堂测验的时候就让学生互相批改,有的学生会说:“它们的元素用列表记忆就不会出错了”、“你看,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其实差别很明显的”,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更避免了一些错误,互相吸取了经验,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增强。
二、利用多媒体,学生参与讲课
生物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大部分是微小的东西,不是肉眼可以直接观察的,而书上的图片文字又过于死板,很多变化过程不能表达清楚,如果运用一些视频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这个过程,就能更快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在利用多媒体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暂停,让学生去分析接下来的变化,如果有错误可以进行引导更正,让学生说出正确的思路,然后再继续观看视频,学生看到结果和自己分析的是吻合的,不但自信心会得到提高,这个知识点更是不会忘记。利用课件讲课的时候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采取他们正确的意见,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不再是单一的老师主导学生,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分析,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在必修二中有一节关于减数分裂的内容,书上有很详细的图释,可是毕竟它只是截取了开始和结束的主要时间点,缺少了逐渐转变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播放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从一开始的联会到最后的分裂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在细胞分裂一次后暂停播放,问学生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的会说就结束了,有的就会说再进行一次分裂,这个时候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学生就能明白接下来细胞还会再分裂一次,然后再继续播放分裂过程视频,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制作教学模型,课上共同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反映:“生物的知识不像其他科目那样有规律,知识体系不明显”。可见,如何表现出生物的规律并且全面地传授知识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模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模型可以包括一节的知识点,它可以表现原型的形态、特征以及本质,更加形象地来解释对象。在教学中,遇到可以制作模型的内容,不但教师要动手去做,更要鼓励学生去做,在制作过程中就运用了相关知识。重要的是上课的时候让同学讲解自己的模型,用到的材料、每一块的意义、用到的知识,这样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讲解了一遍知识点,第一个同学讲解的不全面,后边的同学不断补充修正,就能逐渐接近完整的教学内容,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展示。既丰富了生物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潜移默化中增强记忆,形成了一个有效且有趣的互动。
生物必修二中DNA是最重要的一节内容,它的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特殊的反向螺旋结构、脱氧核苷酸长链两端不一样、碱基互补配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DNA模型,可以明确4种脱氧核糖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以及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展示时,发现有的同学会忽略碱基配对的原则,把长链两端弄成一样的方块,或者是各分子的比例严重失调。这些模型由同学们相互帮助修改,教师适时地插入相关的知识点,动手的同时运用课本内容,最后展示一下比较完整的模型,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就让学生成为了主体,更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迅速跟上老师的节奏,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总之,生物其实是很有趣很有探究性的学科,只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一个好的气氛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管是互相批改作业和提出修改意见,还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相辅相成的,三种方式多加运用,就能使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更强,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冯莉.浅谈生物课教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1994年01期
[2]孔艳秋,包研新.生物学OES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3]高曲虎,欧阳晓德.对高中生物水分代谢的教材分析和教学体会[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4] 李玉明.谈高考试题中的生物学实验题[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5]窦昌义.实验教学评价[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6]吴志明.水分代谢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关键词】 高中;生物;有效;互动
生物这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多,前后联系性小,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很乏味的假象,其实书中的图片、例子、实验比其他学科更有趣,只要把握好理论和实践时刻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有效的互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成绩。为此,我总结出以下三种互动方式。
一、随堂测验,学生相互批改
众所周知,在学习知识后进行测验,在测验后再进行学习,可以把知识掌握得更透彻,随堂测验可以说是最快、最直接且有效性最高的一种测试,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专门挑出一部分时间,根据最近的讲课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测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随堂测验都有一点抵触,觉得这种测验很枯燥很无聊,自己的水平自己很清楚,这种测验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测验只是针对于学生和老师,大家都厌烦了这种互动,只要稍微做一点改变就能让这种互动变得有趣,增强它的有效性。在随堂测验完成了以后,让学生互相批改试题,批改人最后要写上自己的名字,相互认真负责,在这个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试题发回自己手中的时候认真改正错误,如果有疑问可以去找批改的同学商量,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互动,把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透彻。
生物课本必修一有一节专门讲细胞的化学组成,这些知识比较容易混淆,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的种类构成以及功能,首先是各自的元素组成,有相同的又不是完全一样,其次是包括哪些种类以及功能,最重要的是核酸和蛋白质有其特殊的结构,在随堂测验的时候就让学生互相批改,有的学生会说:“它们的元素用列表记忆就不会出错了”、“你看,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其实差别很明显的”,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更避免了一些错误,互相吸取了经验,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增强。
二、利用多媒体,学生参与讲课
生物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大部分是微小的东西,不是肉眼可以直接观察的,而书上的图片文字又过于死板,很多变化过程不能表达清楚,如果运用一些视频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这个过程,就能更快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在利用多媒体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暂停,让学生去分析接下来的变化,如果有错误可以进行引导更正,让学生说出正确的思路,然后再继续观看视频,学生看到结果和自己分析的是吻合的,不但自信心会得到提高,这个知识点更是不会忘记。利用课件讲课的时候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采取他们正确的意见,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不再是单一的老师主导学生,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分析,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在必修二中有一节关于减数分裂的内容,书上有很详细的图释,可是毕竟它只是截取了开始和结束的主要时间点,缺少了逐渐转变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播放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从一开始的联会到最后的分裂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在细胞分裂一次后暂停播放,问学生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的会说就结束了,有的就会说再进行一次分裂,这个时候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学生就能明白接下来细胞还会再分裂一次,然后再继续播放分裂过程视频,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制作教学模型,课上共同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反映:“生物的知识不像其他科目那样有规律,知识体系不明显”。可见,如何表现出生物的规律并且全面地传授知识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模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模型可以包括一节的知识点,它可以表现原型的形态、特征以及本质,更加形象地来解释对象。在教学中,遇到可以制作模型的内容,不但教师要动手去做,更要鼓励学生去做,在制作过程中就运用了相关知识。重要的是上课的时候让同学讲解自己的模型,用到的材料、每一块的意义、用到的知识,这样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讲解了一遍知识点,第一个同学讲解的不全面,后边的同学不断补充修正,就能逐渐接近完整的教学内容,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展示。既丰富了生物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潜移默化中增强记忆,形成了一个有效且有趣的互动。
生物必修二中DNA是最重要的一节内容,它的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特殊的反向螺旋结构、脱氧核苷酸长链两端不一样、碱基互补配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DNA模型,可以明确4种脱氧核糖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以及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展示时,发现有的同学会忽略碱基配对的原则,把长链两端弄成一样的方块,或者是各分子的比例严重失调。这些模型由同学们相互帮助修改,教师适时地插入相关的知识点,动手的同时运用课本内容,最后展示一下比较完整的模型,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就让学生成为了主体,更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迅速跟上老师的节奏,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总之,生物其实是很有趣很有探究性的学科,只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一个好的气氛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管是互相批改作业和提出修改意见,还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相辅相成的,三种方式多加运用,就能使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更强,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冯莉.浅谈生物课教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1994年01期
[2]孔艳秋,包研新.生物学OES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3]高曲虎,欧阳晓德.对高中生物水分代谢的教材分析和教学体会[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4] 李玉明.谈高考试题中的生物学实验题[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5]窦昌义.实验教学评价[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6]吴志明.水分代谢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