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 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
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好的演员,包括处在成长期、有追求的演员,当然要多出作品;问题是,你要多出不一样的作品,尽量不要类同化,不要去演绎个性不够突出的人物,否则就是耽误工夫
最近老看到我喜欢的朱珠出镜,可看到后,我却并没能再增多几分高兴。
她一会儿是《天龙八部》里的丐帮马夫人,一会儿是《乔家的儿女》里乔二强单恋的师傅。一个是古装毒妇,一个是当代值得同情的中年魅力女性,两个角色的时代和性格反差颇大,能看出朱珠接角色还是用了一番心思。乔二强的师傅,这个角色演绎得不错,虽然戏份有限,但因为在乔二强的内心烙印颇深,所以能让观众长时间记住,而且朱珠的眼神带戏,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相比之下,马夫人这个形象有些吃亏。一来朱珠之前已经在《赘婿》中成功塑造过古装角色,且戏份比《天龙八部》重得多;二来在金庸原著里,马夫人虽然被设定为造成乔峰命运转折的关键角色,但这个潘金莲式的人物性格,写得比较生硬和概念化(电视剧也没能改变这一点),留给演员施展的空间并不多,让人替演员不值,尤其是可惜了朱珠的这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演绎各种表情时分寸都把握得恰到好处的脸。
脸对于影视演员来说,无论男女,无论美丑,都是一等一重要的,因为那是演员展示角色性格的第一平台。对于观众而言,这个平台不能太陌生,否则演员就容易被忽视,成“新人”了;但也不能过于熟悉,不然大家就会说,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一个味儿的(至于是不是真的一个味儿,谁又会在乎)。所以国外著名的一线演员,绝不轻易接广告,也是近似的原因:广告天天放,老看你这张脸,谁还愿意去影院买你的票、去付费频道看你的节目?
“演员的脸不能让观众看太勤”,这话乍听起来好像是建议演员为了口碑少演戏,其实不然。好的演员,包括处在成长期、有追求的演员,当然要多出作品;问题是,你要多出不一样的作品,尽量不要类同化,不要去演绎个性不够突出的人物,否则就是耽误工夫。记得当年《潜伏》大热,扮演李涯的祖峰也随之走红,可后来这些年,祖峰能让人记住的戏也只有《北平无战事》和《面具》。祖峰是个很懒的演员吗?当然不是。这些年他演了不少剧,但是大多质量一般,角色也没什么特别。在这种情况下,他即便是在電视上露脸了,也跟没露差不多。
《扫黑风暴》是初秋热门剧集之一,口碑非常不错,直到播出中期,观众好评度不少都集中在王志飞扮演的大反派高明远、苏可扮演的大江、刘之冰扮演的骆山河,还有石建扮演的海哥、孙皓扮演的胡笑伟、周晓鸥扮演的陈建波身上。大家对这些演员的关注度,高过了主演孙红雷、刘奕君、张艺兴、吴越、谭凯、车晓……是观众非要跟主演们过不去吗?当然不是。我觉得,这首先还是在于这几位主演近年出现在综艺或剧集的频次有点过多了,当新鲜感减退,观众便会对演员的塑造能力产生过高的预期甚至苛求。
演员的脸被观众看得太勤,观众难免要拿他演的这个角色和那个角色品头论足。比如于和伟,不少观众觉得他在《理想之城》里扮演的智慧与缺点并存的老总,就比在《大决战》里扮演的野战军统帅更让人信服,也更见性格层次。我曾经对此有过好奇:职场大戏,论分量肯定不如主旋律剧,为什么演员在后者中的表现不如前者?可能拍摄期太赶、缺少从军和带兵的阅历,这都是重要原因。还有一点,职场剧更容易获取生活灵感——当代演员经商的不在少数,即便自己不经商,身边经商的人也会有不少,投资人、同行……自然不缺素材。老长影的战争电影,为什么总比其他厂的更吸引人——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编剧、导演,里面有不少人都在战场的硝烟里滚过。虽然他们的脸,观众不一定熟悉;但他们展示的生活,却是禁得起观众挑剔的。
那么,演员是不是一个彻底推崇“脸生”的职业?我看不是。在成熟的影视制作业中,再想力推的新人,也是要从分量轻的角色上位的。看看谢霆锋的成长史,他一出道就被力捧,玩影、视、歌三栖,可到今天,最成功的还是电影表演。为什么?因为他并非一开始就是大银幕的主角,而是有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新人不是不能赢得掌声,只要踏踏实实从次要角色演起,那么未来的辉煌是有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说,脸露得勤、露得少,不是决定表演品质的根本因素,它们只是表象。归根结底,决定表演品质的还是创作是否用心、是否到位。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
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好的演员,包括处在成长期、有追求的演员,当然要多出作品;问题是,你要多出不一样的作品,尽量不要类同化,不要去演绎个性不够突出的人物,否则就是耽误工夫
最近老看到我喜欢的朱珠出镜,可看到后,我却并没能再增多几分高兴。
她一会儿是《天龙八部》里的丐帮马夫人,一会儿是《乔家的儿女》里乔二强单恋的师傅。一个是古装毒妇,一个是当代值得同情的中年魅力女性,两个角色的时代和性格反差颇大,能看出朱珠接角色还是用了一番心思。乔二强的师傅,这个角色演绎得不错,虽然戏份有限,但因为在乔二强的内心烙印颇深,所以能让观众长时间记住,而且朱珠的眼神带戏,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相比之下,马夫人这个形象有些吃亏。一来朱珠之前已经在《赘婿》中成功塑造过古装角色,且戏份比《天龙八部》重得多;二来在金庸原著里,马夫人虽然被设定为造成乔峰命运转折的关键角色,但这个潘金莲式的人物性格,写得比较生硬和概念化(电视剧也没能改变这一点),留给演员施展的空间并不多,让人替演员不值,尤其是可惜了朱珠的这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演绎各种表情时分寸都把握得恰到好处的脸。
脸对于影视演员来说,无论男女,无论美丑,都是一等一重要的,因为那是演员展示角色性格的第一平台。对于观众而言,这个平台不能太陌生,否则演员就容易被忽视,成“新人”了;但也不能过于熟悉,不然大家就会说,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一个味儿的(至于是不是真的一个味儿,谁又会在乎)。所以国外著名的一线演员,绝不轻易接广告,也是近似的原因:广告天天放,老看你这张脸,谁还愿意去影院买你的票、去付费频道看你的节目?
“演员的脸不能让观众看太勤”,这话乍听起来好像是建议演员为了口碑少演戏,其实不然。好的演员,包括处在成长期、有追求的演员,当然要多出作品;问题是,你要多出不一样的作品,尽量不要类同化,不要去演绎个性不够突出的人物,否则就是耽误工夫。记得当年《潜伏》大热,扮演李涯的祖峰也随之走红,可后来这些年,祖峰能让人记住的戏也只有《北平无战事》和《面具》。祖峰是个很懒的演员吗?当然不是。这些年他演了不少剧,但是大多质量一般,角色也没什么特别。在这种情况下,他即便是在電视上露脸了,也跟没露差不多。
《扫黑风暴》是初秋热门剧集之一,口碑非常不错,直到播出中期,观众好评度不少都集中在王志飞扮演的大反派高明远、苏可扮演的大江、刘之冰扮演的骆山河,还有石建扮演的海哥、孙皓扮演的胡笑伟、周晓鸥扮演的陈建波身上。大家对这些演员的关注度,高过了主演孙红雷、刘奕君、张艺兴、吴越、谭凯、车晓……是观众非要跟主演们过不去吗?当然不是。我觉得,这首先还是在于这几位主演近年出现在综艺或剧集的频次有点过多了,当新鲜感减退,观众便会对演员的塑造能力产生过高的预期甚至苛求。
演员的脸被观众看得太勤,观众难免要拿他演的这个角色和那个角色品头论足。比如于和伟,不少观众觉得他在《理想之城》里扮演的智慧与缺点并存的老总,就比在《大决战》里扮演的野战军统帅更让人信服,也更见性格层次。我曾经对此有过好奇:职场大戏,论分量肯定不如主旋律剧,为什么演员在后者中的表现不如前者?可能拍摄期太赶、缺少从军和带兵的阅历,这都是重要原因。还有一点,职场剧更容易获取生活灵感——当代演员经商的不在少数,即便自己不经商,身边经商的人也会有不少,投资人、同行……自然不缺素材。老长影的战争电影,为什么总比其他厂的更吸引人——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编剧、导演,里面有不少人都在战场的硝烟里滚过。虽然他们的脸,观众不一定熟悉;但他们展示的生活,却是禁得起观众挑剔的。
那么,演员是不是一个彻底推崇“脸生”的职业?我看不是。在成熟的影视制作业中,再想力推的新人,也是要从分量轻的角色上位的。看看谢霆锋的成长史,他一出道就被力捧,玩影、视、歌三栖,可到今天,最成功的还是电影表演。为什么?因为他并非一开始就是大银幕的主角,而是有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新人不是不能赢得掌声,只要踏踏实实从次要角色演起,那么未来的辉煌是有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说,脸露得勤、露得少,不是决定表演品质的根本因素,它们只是表象。归根结底,决定表演品质的还是创作是否用心、是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