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具有明显内向型特征的传统江南私家园林,多是以建筑、墙垣所围就的人工山水园.通过对于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空间意境分析,深入解读在“外适内和”思想影响下园林建筑和内部山水景观之间所形成的隐性空间关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明显内向型特征的传统江南私家园林,多是以建筑、墙垣所围就的人工山水园.通过对于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空间意境分析,深入解读在“外适内和”思想影响下园林建筑和内部山水景观之间所形成的隐性空间关系.
其他文献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体育赛事是历史使然.通过埃利亚斯型构社会学的方法论,剖析其型构逻辑在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体育赛事的社会生成与心理生成.研究认为,社会生成是社会进程正向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体育赛事的生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体育赛事反向助推社会进程的良性互动;心理生成是文明心态中的隐匿格局与体育赛事消除不对等的想象和新型互动方式的建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体育赛事的举办方案.
十三座唐墓美人屏障壁画中,屏障壁画可能模仿生活中屏障画,唐墓树下女性屏障壁画流行早于无背景美人屏障壁画,魏晋古风树下美人屏障壁画流行早于唐代树下时装美人屏障壁画.以《列女图》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女性画风同树下高士图式合流形成树下美人屏障画风,成为唐代美人屏障画主流样式.唐墓美人屏障壁画功能有三点:一、模拟床前设屏风、画障分隔空间并遮蔽床;二、可以满足主人欣赏美人的审美需求;三、唐人认为美人屏障画或可感神通灵.
新时代美育要求育人之志美,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建设.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与相关人文学科有机融合,构建跨学科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通识课程体系,可以作为艺术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通才,奠定打造中国学派的基石.本论文探讨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打造学科交叉,融合课程思政,联通学校与社会,建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通识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方案.
以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身份认同为框架,以作品形式为切入点研究奥基弗不同时期纽约摩天大楼系列作品,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女性自我实现过程,从奥基弗城市风景绘画形式的转变,探讨她从获得集体到个体的社会认同,最终在困境中走向自我认同的女性身份流动与转换.
基于中西造型观念的比较认识(如果抛开宗教因素),以面对真人写生的方式,研究他们的造型依据和造型方法,还原造像匠工的造型思维,是研究传统雕塑造型语言的有效参考.笔者聘请造像匠工面对真人泥塑写生,深入考察匠工感知、认识形态的方式和方法,考察民间相术中对人体类型化、概念化的明细分类.如同具有命理特色的“艺用人体解剖”,是支撑匠工造型思维的重要内容.
亨利·摩尔作为享誉世界的英国雕塑大师,其雕塑作品广为人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汉普特德的工作室被炸毁了,他不得不放弃雕塑的工作,集中精力画画,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反思的作品,展示了当时英国伦敦深陷于战争困境中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在这些绘画作品中,特别是1941年左右描绘的伦敦防空洞避难所人物场景,有深刻的纪念意义,令他的国际声誉与日俱增,同时也对他后期的雕塑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这个系列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观念及材料特点和绘画语言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他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从而让我们能对亨利·
微纪录片以其短小精练、便于传播的特性而广受大众喜爱.在国家大力倡导运用新媒体进行非遗传承的时代语境下,民间美术题材纪录片创作走向“微纪录”模式,便成为大众所需与时代所趋.在民间美术微纪录片创作中,“开放性”叙事结构的确立,有助于对接当下碎片化阅读方式与开源性思维导向下的受众观影诉求;“沉浸性”视觉逻辑的建构,有利于通过激活视觉本身的感召力,唤起受众进一步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关注参与意识.
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新的教育热点.探究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分析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在此基础上,重塑新时代美育功能,发挥美育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引领与实践作用,将“美育、美境、美思、美心”四美理想融入到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中,构建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路径.
本文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与高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教学探索.本文将非遗文化安塞剪纸结合服饰设计写生考察课程,安塞剪纸以其特有的平面镂空艺术呈现方式和民间艺术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对陕北安塞地区剪纸文化现状考察,分析安塞剪纸传承中的弊端,尝试探讨非遗的前景和技艺保护与服饰传统文化拓展融汇创新,实现非遗文化保护与写生采风课程文化传承与创造的有效途径.
DOl:10.3969/j.issn.1008-0821.2021.10.004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1)10—0030—10 Web2.0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在线社区不断涌现。由于不同在线社区在内容、使用体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同类型社区之间具有可替代性,使得社区用户能轻易地在不同在线社区之间进行转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