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古越国,勾践人中杰。
尝胆卧则薪,我是浙江籍。
苏州有胥门,炯炯悬双睛。
怒视敌人入,我是苏州生。
哀哉韬奋作,壮哉戈先生。
死犹断续说,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沈钧儒《我是中国人》
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1875年1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1963年6月11日卒于北京。
他是著名的“七君子”之一。他是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民盟创始人之一。他一生爱国忧民,追求国富民强,周恩来总理赞誉他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爱国知识分子的榜样”。
女儿称他为“爱的化身”
清同治十三年,沈钧儒出生在苏州盘门城内新桥巷通关坊一个士大夫家庭。
沈家祖上世代读书做官。沈氏家族在明末为躲避倭寇之乱,迁居嘉兴。降至沈钧儒曾祖沈濂时,已累七世。因其祖父沈玮宝任苏州府知府,故举家迁至苏州。
甲辰年(1904),沈钧儒,这个江南的读书郎,成为清末最后一代进士。
1905年,他以进士身份赴日本留学,学习政法。和他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比,沈钧儒并没有仅停留在爱国和民族的层次上,他参加的民主和民权斗争,不少于他参加的抗战活动。
沈钧儒的堂弟沈苏儒之子、美籍华裔作家沈宁在其作品《百世门风》里回忆六十年代和祖母去北京东总布胡同看望伯父时的场景:
衡山公迎出来,他个子很矮,光头发亮,前额高大,长脸美髯,一身四个大口袋的干部服。衡山公双手扶住祖母,满口嘉兴话。
沈钧儒幼女沈谱的长子范苏苏在回忆姥爷时,也提及《百世门风》,他说:“沈家的后代基本上都是书香门第(出身),比较有学问,都比较有气节,这在我姥爷身上有突出表现。他做律师,绝对不会为自己谋利益,他经常帮助一些穷苦的青年人,为没钱的老百姓打官司。他对人非常真诚,所以他的威信也非常高。”
和爷爷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沈宽(沈钧儒三子沈叔羊之子)在回忆爷爷时,感慨地说:“爷爷那代人的思想非常单纯,没有一丝个人名利的东西。”
沈钧儒在《嘉兴》一诗中对故乡作了这样的描绘:
绕城宫柳拂长街,桥外睛漪净似揩。
寄语里人须早起,南湖烟景晓来佳。
桐乡李子满篮兜,王店荷花贴水浮。
行过双山一凝望,蒋侯第宅最宜秋。
28岁那年,他中了举人,29岁又中了进士。按照中国传统士大夫家庭的习惯,他本来应该成为一个乡绅或政客。然而沈钧儒没有走这条路。
1997年,上海衡山公园竖起沈钧儒铜像时,沈谱写了一篇《爱的化身》。她这样说自己的父亲:一部近代史,他的祖国及人民经历了多少欺凌苦难及蹂躏啊!他自出生至刚涉世就对此有了切身的感受,他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对于孕育他生长的这块广阔土地上的一切,都寄予深厚的情感。他热爱祖国每一寸大好河山,同时,他的爱国和爱人民也是密不可分的。祖国不是虚称。如何才能使祖国和人民摆脱深重苦难并获得永远的解放呢?!他曾不顾一切地去寻求这个真理。
沈钧儒一生几次出生入死。他被北洋政府监禁过;上海“四·一二”政变,他又遭蒋介石逮捕;抗日战争期间,他同邹韬奋、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时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史称爱国“七君子”事件。研究者称沈钧儒是“吴越文化之子”。他的身上,既有亲厚、友善、忠义、爱家等风范,又流淌着刚毅、坚贞、顽强的血液。他一生爱国忧民,追求国富民强,这也是几千年来,世世代代优秀的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传统。
“爷爷还被称为‘老少年’。他爱和青年人交朋友,因为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孙子沈宽回忆说,“我听长辈说,相当多的革命进步青年去延安或者去国外勤工俭学,他们来找我爷爷,他就把身上的钱给他们,或者把手表、衣服给他们。这样的事情他做了很多。”
在沈钧儒后人眼里,沈钧儒虽一生从事革命,却是个感情细腻的人。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他仍旧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浓厚亲情,他被女儿沈谱称为“爱的化身”。
2008年出版的《沈钧儒家书》,汇集了他从1901年到新中国成立后写给亲人的200多封信。在为信仰的事业奔波忙碌时,他从不间断给孩子们写抵万金的家书。
沈钧儒一生重情,他在1922年写下了3万字的《家庭新论》,说“儿童是人类爱的维系物,社会制度无论变迁到如何程度,爱就一个字,必终为社会建设的基础……”
在北京,我们还采访了沈钧儒的孙女沈松。在她的印象中,“奶奶肺炎去世后,爷爷把自己的照片放到奶奶的衣服里,一起埋在嘉兴的老坟,奶奶的照片他天天放在自己兜里。他屋子里一直挂着一张很大的我奶奶的照片,一直到他去世。”
君影我怀在,君身我影随。
重泉虽暂隔,片夕未相离。
俯仰同襟抱,形骸任弃遗。
百年真哭笑,只许两心知。
这是沈钧儒悼念夫人张象徵诗的其中一首—《影》。
鼓励子女:人会老,
知识是不会老的
沈钧儒和夫人张象徵一生情感甚笃,他们共育5个子女,儿子沈谦、沈诚、沈议(叔羊)、沈谅和女儿沈谱。如今,只有九十多岁的女儿沈谱还在世。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63年6月11日沈钧儒去世,三子沈叔羊一家一直和沈钧儒住在北京东总布胡同的寓所里。
沈叔羊年轻时候得过脑膜炎,沈钧儒建议儿子学画。沈叔羊后来成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他的画曾在重庆、上海、北京和日本多次展出,获得徐悲鸿、傅抱石、赵叔孺的赞誉。毛泽东在延安时的会客厅曾挂过沈叔羊的画。
沈叔羊在1938年将父亲四十年来写成的诗编成小册子交由生活书店出版,取名《寥寥集》,且一版再版。 在沈钧儒去世的前一年,女儿沈谱作为父亲的秘书,一直陪伴在身边。
沈谱在“七君子”事件发生时,还是个幼稚的青年学生。沈谱后来回忆,“‘七君子’事件是我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第一课”。
外孙范苏苏说,母亲常和他说起,姥爷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七君子’事件时,我妈在上大学三年级,当时听说自己的父亲被关到监狱里面,她非常吃惊。她入党和‘七君子’事件有很大关系。她是1939年5月入党的。”
沈谱和侄子沈人骅(沈谦之子)共同编辑了《沈钧儒年谱》。范苏苏说:“当时年谱出版的时候,我母亲已经75岁了,这是关于我姥爷一生脉络最权威的一本书。”
“爷爷自己是学法律的,他讲科学救国,当时国内的教育不如西方,不如日本。我父亲是老三,去日本留学,老大、老二和老四都到了德国,其中老大学医,老二学建筑,老四学电力。”沈宽回忆。
长子沈谦10岁时,沈钧儒即带他东渡日本,送入当时日本最好的课堂——东京庆应大学附属小学学习。沈议和沈谅到了入学年龄时,沈钧儒没有把他们送入学堂学习孔孟之书,而是为他们聘请了家庭教师,教授语文、算术、物理、化学和英语。
沈钧儒鼓励自己的子女说:“人会老,知识是不会老的。”
沈谱8岁时,每天早晨,沈钧儒都带女儿到家边上的中山公园小亭内练习书法,并亲自在练习本上写字,让女儿临摹。范苏苏说:“‘七君子’事件中,姥爷被关起来的时候,我妈去看他,他和我妈说‘不要耽误学业’。我妈17岁的时候,我外婆就去世了,我姥爷生活上有一段时间靠我妈照顾,但我姥爷考虑到女孩子也要受教育,坚决要送她去大学念书。她去上大学的日子是1934年9月2日,离我外婆去世只有半年。”
沈谱考入当时闻名全国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入化学系。
在沈钧儒的亲属中,有一些大家熟悉的名字。比如沈谦的儿子沈人骅娶了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儿沈谱嫁给了杰出新闻记者范长江。范苏苏说,父母是自由恋爱。“我姥爷当时是救国会的,我父亲也是救国会的。他经常到我姥爷家去,也常见到我母亲。我姥爷知道他们的恋爱关系后,很支持。”
沈钧儒还酷爱石头,几乎每到一地都要拾石以为纪念,自命居室为“与石居”。1963年,沈钧儒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孙女沈松说:“爷爷这辈子,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种态度和人生观对全家都有影响。”
家中的孙辈,再没有出过律师。除了范长江的四子范小建从政,现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其余子女都过着平凡的生活。外孙范苏苏在中国文联工作过二十年。
至今,在嘉兴还有沈氏一族的后脉。嘉兴人沈玲的父亲沈衍煌称沈钧儒为堂哥,沈玲说:“沈钧儒亲弟弟的后代在嘉兴。”
尝胆卧则薪,我是浙江籍。
苏州有胥门,炯炯悬双睛。
怒视敌人入,我是苏州生。
哀哉韬奋作,壮哉戈先生。
死犹断续说,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沈钧儒《我是中国人》
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1875年1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1963年6月11日卒于北京。
他是著名的“七君子”之一。他是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民盟创始人之一。他一生爱国忧民,追求国富民强,周恩来总理赞誉他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爱国知识分子的榜样”。
女儿称他为“爱的化身”
清同治十三年,沈钧儒出生在苏州盘门城内新桥巷通关坊一个士大夫家庭。
沈家祖上世代读书做官。沈氏家族在明末为躲避倭寇之乱,迁居嘉兴。降至沈钧儒曾祖沈濂时,已累七世。因其祖父沈玮宝任苏州府知府,故举家迁至苏州。
甲辰年(1904),沈钧儒,这个江南的读书郎,成为清末最后一代进士。
1905年,他以进士身份赴日本留学,学习政法。和他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比,沈钧儒并没有仅停留在爱国和民族的层次上,他参加的民主和民权斗争,不少于他参加的抗战活动。
沈钧儒的堂弟沈苏儒之子、美籍华裔作家沈宁在其作品《百世门风》里回忆六十年代和祖母去北京东总布胡同看望伯父时的场景:
衡山公迎出来,他个子很矮,光头发亮,前额高大,长脸美髯,一身四个大口袋的干部服。衡山公双手扶住祖母,满口嘉兴话。
沈钧儒幼女沈谱的长子范苏苏在回忆姥爷时,也提及《百世门风》,他说:“沈家的后代基本上都是书香门第(出身),比较有学问,都比较有气节,这在我姥爷身上有突出表现。他做律师,绝对不会为自己谋利益,他经常帮助一些穷苦的青年人,为没钱的老百姓打官司。他对人非常真诚,所以他的威信也非常高。”
和爷爷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沈宽(沈钧儒三子沈叔羊之子)在回忆爷爷时,感慨地说:“爷爷那代人的思想非常单纯,没有一丝个人名利的东西。”
沈钧儒在《嘉兴》一诗中对故乡作了这样的描绘:
绕城宫柳拂长街,桥外睛漪净似揩。
寄语里人须早起,南湖烟景晓来佳。
桐乡李子满篮兜,王店荷花贴水浮。
行过双山一凝望,蒋侯第宅最宜秋。
28岁那年,他中了举人,29岁又中了进士。按照中国传统士大夫家庭的习惯,他本来应该成为一个乡绅或政客。然而沈钧儒没有走这条路。
1997年,上海衡山公园竖起沈钧儒铜像时,沈谱写了一篇《爱的化身》。她这样说自己的父亲:一部近代史,他的祖国及人民经历了多少欺凌苦难及蹂躏啊!他自出生至刚涉世就对此有了切身的感受,他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对于孕育他生长的这块广阔土地上的一切,都寄予深厚的情感。他热爱祖国每一寸大好河山,同时,他的爱国和爱人民也是密不可分的。祖国不是虚称。如何才能使祖国和人民摆脱深重苦难并获得永远的解放呢?!他曾不顾一切地去寻求这个真理。
沈钧儒一生几次出生入死。他被北洋政府监禁过;上海“四·一二”政变,他又遭蒋介石逮捕;抗日战争期间,他同邹韬奋、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时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史称爱国“七君子”事件。研究者称沈钧儒是“吴越文化之子”。他的身上,既有亲厚、友善、忠义、爱家等风范,又流淌着刚毅、坚贞、顽强的血液。他一生爱国忧民,追求国富民强,这也是几千年来,世世代代优秀的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传统。
“爷爷还被称为‘老少年’。他爱和青年人交朋友,因为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孙子沈宽回忆说,“我听长辈说,相当多的革命进步青年去延安或者去国外勤工俭学,他们来找我爷爷,他就把身上的钱给他们,或者把手表、衣服给他们。这样的事情他做了很多。”
在沈钧儒后人眼里,沈钧儒虽一生从事革命,却是个感情细腻的人。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他仍旧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浓厚亲情,他被女儿沈谱称为“爱的化身”。
2008年出版的《沈钧儒家书》,汇集了他从1901年到新中国成立后写给亲人的200多封信。在为信仰的事业奔波忙碌时,他从不间断给孩子们写抵万金的家书。
沈钧儒一生重情,他在1922年写下了3万字的《家庭新论》,说“儿童是人类爱的维系物,社会制度无论变迁到如何程度,爱就一个字,必终为社会建设的基础……”
在北京,我们还采访了沈钧儒的孙女沈松。在她的印象中,“奶奶肺炎去世后,爷爷把自己的照片放到奶奶的衣服里,一起埋在嘉兴的老坟,奶奶的照片他天天放在自己兜里。他屋子里一直挂着一张很大的我奶奶的照片,一直到他去世。”
君影我怀在,君身我影随。
重泉虽暂隔,片夕未相离。
俯仰同襟抱,形骸任弃遗。
百年真哭笑,只许两心知。
这是沈钧儒悼念夫人张象徵诗的其中一首—《影》。
鼓励子女:人会老,
知识是不会老的
沈钧儒和夫人张象徵一生情感甚笃,他们共育5个子女,儿子沈谦、沈诚、沈议(叔羊)、沈谅和女儿沈谱。如今,只有九十多岁的女儿沈谱还在世。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63年6月11日沈钧儒去世,三子沈叔羊一家一直和沈钧儒住在北京东总布胡同的寓所里。
沈叔羊年轻时候得过脑膜炎,沈钧儒建议儿子学画。沈叔羊后来成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他的画曾在重庆、上海、北京和日本多次展出,获得徐悲鸿、傅抱石、赵叔孺的赞誉。毛泽东在延安时的会客厅曾挂过沈叔羊的画。
沈叔羊在1938年将父亲四十年来写成的诗编成小册子交由生活书店出版,取名《寥寥集》,且一版再版。 在沈钧儒去世的前一年,女儿沈谱作为父亲的秘书,一直陪伴在身边。
沈谱在“七君子”事件发生时,还是个幼稚的青年学生。沈谱后来回忆,“‘七君子’事件是我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第一课”。
外孙范苏苏说,母亲常和他说起,姥爷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七君子’事件时,我妈在上大学三年级,当时听说自己的父亲被关到监狱里面,她非常吃惊。她入党和‘七君子’事件有很大关系。她是1939年5月入党的。”
沈谱和侄子沈人骅(沈谦之子)共同编辑了《沈钧儒年谱》。范苏苏说:“当时年谱出版的时候,我母亲已经75岁了,这是关于我姥爷一生脉络最权威的一本书。”
“爷爷自己是学法律的,他讲科学救国,当时国内的教育不如西方,不如日本。我父亲是老三,去日本留学,老大、老二和老四都到了德国,其中老大学医,老二学建筑,老四学电力。”沈宽回忆。
长子沈谦10岁时,沈钧儒即带他东渡日本,送入当时日本最好的课堂——东京庆应大学附属小学学习。沈议和沈谅到了入学年龄时,沈钧儒没有把他们送入学堂学习孔孟之书,而是为他们聘请了家庭教师,教授语文、算术、物理、化学和英语。
沈钧儒鼓励自己的子女说:“人会老,知识是不会老的。”
沈谱8岁时,每天早晨,沈钧儒都带女儿到家边上的中山公园小亭内练习书法,并亲自在练习本上写字,让女儿临摹。范苏苏说:“‘七君子’事件中,姥爷被关起来的时候,我妈去看他,他和我妈说‘不要耽误学业’。我妈17岁的时候,我外婆就去世了,我姥爷生活上有一段时间靠我妈照顾,但我姥爷考虑到女孩子也要受教育,坚决要送她去大学念书。她去上大学的日子是1934年9月2日,离我外婆去世只有半年。”
沈谱考入当时闻名全国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入化学系。
在沈钧儒的亲属中,有一些大家熟悉的名字。比如沈谦的儿子沈人骅娶了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儿沈谱嫁给了杰出新闻记者范长江。范苏苏说,父母是自由恋爱。“我姥爷当时是救国会的,我父亲也是救国会的。他经常到我姥爷家去,也常见到我母亲。我姥爷知道他们的恋爱关系后,很支持。”
沈钧儒还酷爱石头,几乎每到一地都要拾石以为纪念,自命居室为“与石居”。1963年,沈钧儒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孙女沈松说:“爷爷这辈子,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种态度和人生观对全家都有影响。”
家中的孙辈,再没有出过律师。除了范长江的四子范小建从政,现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其余子女都过着平凡的生活。外孙范苏苏在中国文联工作过二十年。
至今,在嘉兴还有沈氏一族的后脉。嘉兴人沈玲的父亲沈衍煌称沈钧儒为堂哥,沈玲说:“沈钧儒亲弟弟的后代在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