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胃癌患者不同肠外营养输注方式的应用与选择

来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35306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浅静脉留置针、深静脉置管、PICC 3种不同静脉输液途径在晚期胃癌患者中进行肠外营养的效果。

方法

将180例应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分为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输液组、深静脉置管组(CVC组)和PICC组,通过观察3组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静脉炎等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三者的优缺点。

结果

3种静脉穿刺置管方式、置管时间各不相同,其中PICC组所需置管时间最长;虽然3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VC组和PICC组患者发生静脉炎较留置针组明显减少,且其他并发症情况也明显少于留置针组。

结论

在胃肠外营养中,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输注途径相较于其他两种途径存在静脉炎发生率高、留置时间短的缺点;CVC置管途径虽存在深静脉血栓及感染的风险,但具有留置时间较长、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而PICC置管途径尽管费用较高,但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0例进展期(T≥3)直肠癌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检查,对病灶大小、应变比值(SR)、超声造影量化分析参数(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等)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并将新辅助治疗后TRUS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对照。结果①40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病灶前后径及SR均较
期刊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在诊断胎儿下腔静脉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14例下腔静脉异常胎儿,总结其上腹部横断面、腹部冠状面、下腔静脉长轴切面的产前超声图像特征,并与解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例下腔静脉异常胎儿中下腔静脉离断12例,下腔静脉高位汇合2例。12例下腔静脉离断中合并左侧异构9例,内脏反位1例,孤立下腔静脉离断1例;2例下腔静脉高位汇合均为
目的应用三维颈动脉超声(3D-US)获取颈动脉斑块灰阶中位数值(GSM),对比分析药物治疗前后斑块GSM的变化,以探讨GSM值在定量评价斑块药物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10月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颈动脉斑块患者81例共计93枚斑块,治疗前接受颈动脉3D-US、3.0T MRI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目的分析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LAA)自发性超声显影(SEC)或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LVEF正常的NVAF患者255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PaAF)患者19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患者59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结果分为2组:左心耳自发性超声显影(LAA SEC)或血栓阳性组(组Ⅰ)和LAA SEC或血栓阴性组(组Ⅱ),比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甲状腺背侧区(包括腺体背侧或后方)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疑诊或误诊,后经病理或泛影葡氨造影/胃镜检查证实的101例甲状腺背侧区结节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将结节的声像同质性(指结节同侧腺体内存在相似声像的其他结节)、实质同源性(指结节内的实质与腺体实质相延续)及血流同源性(指结节的血流信号与腺体实质血流信号相延续)作为判断甲状腺结节的指标;将结节边缘出现双线征或血管弓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