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綦江,是川渝军事交通重镇。中央红军路过重庆唯一驻留过的地方就是綦江。中央红军在綦江停留时间虽短,实现的战略目的却极为关键。他们在这里扼守川黔要塞,保卫了遵义会议顺利召开,也为四渡赤水创造了战机。我们觉得,在浩瀚的党史长河中,綦江发生的这些事是不该遗漏的。于是,在2016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制作了纪录片《中央红军长征过綦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制作这部片子时,为了强化表现力,较大尺度地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
适度则真,过度则失真
纪录片该不该采用情景再现?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争议的。从以往运用了情景再现的纪录片来看,有的极为成功,强化了表现力;有的却极其失败,伤害了真实性。差异之所由来,在于运用适度与否。适度则真实,过度则失真。
在影像资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要真实地再现中央红军在綦江留下的脚印,我们不得不寄望于情景再现。然而,需要情景再现的部分却太多。比如石壕镇农民李树清救治掩护红军伤员,过程紧张,情节线索也多,用情景再现来表现,一不小心就容易过度。如果这样,情景再现将不再是强化表现力的手段,而成了喧宾夺主的情景剧。而我们拍的,毕竟不是电视剧。摄制组的成员开始感到为难,很怕拍成一个似是而非的“伪纪录片”。可是我觉得,不能因为害怕伤害真实,就不去追求表现力,情景再現一定要用,把握好尺度就行了。
怎样把握这个尺度?我觉得,写意不写实,抓小不抓大,是最好的尺度。超过了写意的范畴,去表现过程中的情节,或超过细节的范畴,去表现完整的故事和场面,就是过度。为了保护红军伤员,李树清一家把四名伤员转移到屋后山脚的油岗咀岩洞(即如今的“红军洞”)隐藏。由于担心敌人搜查,李树清一家人轮流送饭,并偷偷上山找草药为红军伤员敷治伤口。但有两位伤员终因伤势过重,在一个月后不幸相继牺牲。这个过程,我们只是写意式地进行了摆拍,省略了很多情节,也不用人物对话,画面语句是散点式的,不求完整写实,只求模拟叙事,把握好了情景再现的尺度。
在片中其他的情景再现段落,需要演员出演时,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再现细节,忽略情节。拍摄红军上街买东西,农民主动送给红军粮食和蔬菜,红军拿起农具帮农家干活并拒绝群众热情款待等画面,我们都采用了透过某一物体来偷拍的方式,制造了一种打开历史窗口、穿越岁月看过去的画面效果,不仅真实感强,也避免了表演过度的问题。
还原场景,考证不可少
情景再现是不能乱来的,不是随随便便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想在哪拍就在哪拍,创作人员必须认真做好考据功夫,细节上要符合历史,不出错;环境上要回到当时当地,不马虎。
为了更好地再现中央红军到达安稳镇和石壕镇后所发生的故事,我们采用了群众出演和指定人员出演的办法,如同拍摄电视剧一样,场景、灯光、服装、道具等都一一准备齐全,各个环节也都进行周密安排。当晚,随着编导的一句“开拍”,摄像机便记录到如下画面——红军来到石壕,石壕场上的群众站在路旁欢迎,路边、场上都有很多穷人观看。红军指战员很客气,热情地和群众打招呼、握手。有的群众端茶递水,主动和红军攀谈。红军战士把帐篷架设在街道和农家小院旁,有的住宿在街头巷尾,有的住宿在屋檐下。即使个别红军战士推却不了群众的热情邀请住到屋里去,也不乱动老百姓的东西。当他们完成了在綦江的任务后,大部队开拔,红军战士离开时主动把屋子、院坝、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还把群众家里的水缸担满了水,归还了借的东西,铺草也搭回了树上。这一系列情景再现,需要动用的演员比较多,而且换一个场景几乎就要换一拨演员,因为你不能总是用同一拨演员来重现不同的细节。这样一来,组织难度、投入力度和拍摄难度都加大,让摄制组的同志们很是上火。有同志说,干脆别费这个力气,还是用资料片吧。这显然不行,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影像资料。而要从影视劇里截取画面也不可行,因为专门反映这一段历史的影视剧不多,即使有,可能场景也不是这里的场景,细节也不是我们需要的细节。我认为与其用不合适的影视资料来糊弄观众,还不如克服困难采用情景再现。后来大家都同意了我的看法,和我一起咬牙坚持了下来。
还是在拍摄李树清保护伤员这一段时,由于已不可能找到李树清当年的家,我们就把场地安排在了他曾短暂隐藏伤员的“红军洞”。由于“红军洞”日久无维护,四周杂草丛生,拍摄到画面里根本不像有人迹的地方。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就想把这里修葺一下,却缺少趁手的工具。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位当地老农特意从家里拿来镰刀、锄头,一路铲草填坑,还不让我们帮手,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整修完成。
虚实结合,保持平常心
情景再现的写意与写实,是一对虚实关系。情景再现只是纪录片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表现得过于翔实,甚至成为一个完整丰富的故事,就会掩盖纪录片的主题,导致主客易位。所以,务实不如务虚,这是情景再现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在运用过程中,创作者还要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能盲目追求情景再现。假如不得不用情景再现时,就毫不犹豫地用;假如可用可不用时,就应当机立断不用。这是另一条重要的原则。
在贵州桐梓县,我们在当地挖掘到了一位中央红军司务长的故事。因为红军当时在箭头垭用苏币买了点东西吃,红军的一位司务长怕这些花出去的苏币会暴露红军的行动路线,便带了两个战士返回去,想把苏币用银元换回来,结果在过程中被川黔的盐防军赶来包围了。司务长掩护其他战士脱逃后,自己被捕了,被盐防军捆绑到石壕严刑拷打。他受尽折磨,没有吐露一丁点红军的信息。盐防军没办法,又将他绑到茅坝坪残忍地杀害。这件事是桐梓县茅坝坪半山腰的一户农家老人亲历亲闻的,如果用情景再现来表达,也不是不可以,或许还会很精彩。但是,我们不能过多地用情景再现,在这种可用可不用的地方,我们就采取了我们认为更合适的方法——由亲历者亲口讲述。年迈的老人面对摄像机镜头,向我们讲述司务长被捕和被害的过程,讲得断断续续。老人年龄太大了,讲述难免有不清晰的地方,我们就采取引导提问的方式刺激老人的回忆,后期又通过剪辑整理通顺。
而在运用了情景再现的部分,我们或是通过特殊角度来展现情景,或者是对演员面部做一定程度的虚化处理,或者是调整画面色调使其带有历史的陈旧感。同时,我们在情景再现部分都做了字幕提示,避免误导观众,也强化了观众对情景再现场景的认同感。
全片完成后,其实片中的情景再现部分占据的比重并不大,片子的主体仍然是讲述宏观的历史,情景再现只占据了不足十分之一的一小部分,且都是展示细节的。但只有我们知道,为了这一小部分,我们花费的心思和精力却不可胜计。令我们满意的是,我们的这次尝试是成功的,对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算是恰到好处,也为我们今后进行同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
适度则真,过度则失真
纪录片该不该采用情景再现?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争议的。从以往运用了情景再现的纪录片来看,有的极为成功,强化了表现力;有的却极其失败,伤害了真实性。差异之所由来,在于运用适度与否。适度则真实,过度则失真。
在影像资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要真实地再现中央红军在綦江留下的脚印,我们不得不寄望于情景再现。然而,需要情景再现的部分却太多。比如石壕镇农民李树清救治掩护红军伤员,过程紧张,情节线索也多,用情景再现来表现,一不小心就容易过度。如果这样,情景再现将不再是强化表现力的手段,而成了喧宾夺主的情景剧。而我们拍的,毕竟不是电视剧。摄制组的成员开始感到为难,很怕拍成一个似是而非的“伪纪录片”。可是我觉得,不能因为害怕伤害真实,就不去追求表现力,情景再現一定要用,把握好尺度就行了。
怎样把握这个尺度?我觉得,写意不写实,抓小不抓大,是最好的尺度。超过了写意的范畴,去表现过程中的情节,或超过细节的范畴,去表现完整的故事和场面,就是过度。为了保护红军伤员,李树清一家把四名伤员转移到屋后山脚的油岗咀岩洞(即如今的“红军洞”)隐藏。由于担心敌人搜查,李树清一家人轮流送饭,并偷偷上山找草药为红军伤员敷治伤口。但有两位伤员终因伤势过重,在一个月后不幸相继牺牲。这个过程,我们只是写意式地进行了摆拍,省略了很多情节,也不用人物对话,画面语句是散点式的,不求完整写实,只求模拟叙事,把握好了情景再现的尺度。
在片中其他的情景再现段落,需要演员出演时,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再现细节,忽略情节。拍摄红军上街买东西,农民主动送给红军粮食和蔬菜,红军拿起农具帮农家干活并拒绝群众热情款待等画面,我们都采用了透过某一物体来偷拍的方式,制造了一种打开历史窗口、穿越岁月看过去的画面效果,不仅真实感强,也避免了表演过度的问题。
还原场景,考证不可少
情景再现是不能乱来的,不是随随便便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想在哪拍就在哪拍,创作人员必须认真做好考据功夫,细节上要符合历史,不出错;环境上要回到当时当地,不马虎。
为了更好地再现中央红军到达安稳镇和石壕镇后所发生的故事,我们采用了群众出演和指定人员出演的办法,如同拍摄电视剧一样,场景、灯光、服装、道具等都一一准备齐全,各个环节也都进行周密安排。当晚,随着编导的一句“开拍”,摄像机便记录到如下画面——红军来到石壕,石壕场上的群众站在路旁欢迎,路边、场上都有很多穷人观看。红军指战员很客气,热情地和群众打招呼、握手。有的群众端茶递水,主动和红军攀谈。红军战士把帐篷架设在街道和农家小院旁,有的住宿在街头巷尾,有的住宿在屋檐下。即使个别红军战士推却不了群众的热情邀请住到屋里去,也不乱动老百姓的东西。当他们完成了在綦江的任务后,大部队开拔,红军战士离开时主动把屋子、院坝、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还把群众家里的水缸担满了水,归还了借的东西,铺草也搭回了树上。这一系列情景再现,需要动用的演员比较多,而且换一个场景几乎就要换一拨演员,因为你不能总是用同一拨演员来重现不同的细节。这样一来,组织难度、投入力度和拍摄难度都加大,让摄制组的同志们很是上火。有同志说,干脆别费这个力气,还是用资料片吧。这显然不行,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影像资料。而要从影视劇里截取画面也不可行,因为专门反映这一段历史的影视剧不多,即使有,可能场景也不是这里的场景,细节也不是我们需要的细节。我认为与其用不合适的影视资料来糊弄观众,还不如克服困难采用情景再现。后来大家都同意了我的看法,和我一起咬牙坚持了下来。
还是在拍摄李树清保护伤员这一段时,由于已不可能找到李树清当年的家,我们就把场地安排在了他曾短暂隐藏伤员的“红军洞”。由于“红军洞”日久无维护,四周杂草丛生,拍摄到画面里根本不像有人迹的地方。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就想把这里修葺一下,却缺少趁手的工具。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位当地老农特意从家里拿来镰刀、锄头,一路铲草填坑,还不让我们帮手,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整修完成。
虚实结合,保持平常心
情景再现的写意与写实,是一对虚实关系。情景再现只是纪录片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表现得过于翔实,甚至成为一个完整丰富的故事,就会掩盖纪录片的主题,导致主客易位。所以,务实不如务虚,这是情景再现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在运用过程中,创作者还要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能盲目追求情景再现。假如不得不用情景再现时,就毫不犹豫地用;假如可用可不用时,就应当机立断不用。这是另一条重要的原则。
在贵州桐梓县,我们在当地挖掘到了一位中央红军司务长的故事。因为红军当时在箭头垭用苏币买了点东西吃,红军的一位司务长怕这些花出去的苏币会暴露红军的行动路线,便带了两个战士返回去,想把苏币用银元换回来,结果在过程中被川黔的盐防军赶来包围了。司务长掩护其他战士脱逃后,自己被捕了,被盐防军捆绑到石壕严刑拷打。他受尽折磨,没有吐露一丁点红军的信息。盐防军没办法,又将他绑到茅坝坪残忍地杀害。这件事是桐梓县茅坝坪半山腰的一户农家老人亲历亲闻的,如果用情景再现来表达,也不是不可以,或许还会很精彩。但是,我们不能过多地用情景再现,在这种可用可不用的地方,我们就采取了我们认为更合适的方法——由亲历者亲口讲述。年迈的老人面对摄像机镜头,向我们讲述司务长被捕和被害的过程,讲得断断续续。老人年龄太大了,讲述难免有不清晰的地方,我们就采取引导提问的方式刺激老人的回忆,后期又通过剪辑整理通顺。
而在运用了情景再现的部分,我们或是通过特殊角度来展现情景,或者是对演员面部做一定程度的虚化处理,或者是调整画面色调使其带有历史的陈旧感。同时,我们在情景再现部分都做了字幕提示,避免误导观众,也强化了观众对情景再现场景的认同感。
全片完成后,其实片中的情景再现部分占据的比重并不大,片子的主体仍然是讲述宏观的历史,情景再现只占据了不足十分之一的一小部分,且都是展示细节的。但只有我们知道,为了这一小部分,我们花费的心思和精力却不可胜计。令我们满意的是,我们的这次尝试是成功的,对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算是恰到好处,也为我们今后进行同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