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我国目前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民素质不甚理想。因此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新农村;新型农民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根本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 , 又是经济建设转型期保证国家安定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不仅和政府密切相关 , 更离不开建设“主角”—农民。什么样的新农村是农民需要的 , 农民自己最清楚 ,因此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 , 要抓住培育新农民这个根本。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 , 没有农民这个主体的现代化、知识化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只能是空谈。我国民族地区农民自身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农民缺少现代公民意识 , 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贫乏和信仰意识缺失。二是缺少现代专业技能 , 一方面留守农村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训练 , 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 , 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经过特别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培训 , 不能从事复杂劳动 , 从事的大部分是脏活、苦活、累活。因此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尽快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 , 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 , 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 , 是我国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而又根本的任务之一 ;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 , 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 ; 是构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固本之策。
二、 何谓新型农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从本质上说 , 新型农民的新字体现在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上 , 体现在由以前纯体力致富转变为脑力致富。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体现在三个层面 : 一是文化素质 , 即通过接受教育 , 提高自身讲文明、守信用的能力。二是科技能力 ,即通过接受技能培训 , 提高自身吸收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本领。三是经营管理能力 , 即通过参与市场 , 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 生产才能发展、生活才能富裕、乡风才能文明、村容才能整洁、管理才能民主。所以如果不把新农村的建设放在对新农民的培育上 , 那就无异于舍本逐末。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 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三、 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 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健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力量,新型农民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民族地区新型农民的培养一方面要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靠农民的自我教育。国家的政策扶持是造就新型农民有力的外在推动力量,农民的自我教育是造就新型农民的内在根本动力。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长短兼顾、标本兼治,社会主义新农村才可能早日实现。
1.国家要加大农村教育扶持力度
首先,进一步强化民族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还很薄弱,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失学现象还很严重,这种情况与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相差甚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实际,适当适时分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通过建立乡村教育网络,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及各类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再次,下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第一,引导和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从而为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增加农民收人等起到积极作用;第二,规范农民从事岗位的技术资格要求,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
最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化程度的低下,阻碍了我国对农民各种教育指施的买施,尤其是有关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方面的教育。因此,“只有通过微观层面上的各种产业组织形式,如‘龙头’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宏观层面上的各种组织形式,如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把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才能有利于农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的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民要加大自我教育力度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比较落后,广大农民缺乏一种自我发展意识,满足于现状,小农意识还没有完全消除。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步伐,现代农民必须具有自我发展意识,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加大自我教育力度,寻求一切机会发展自己,不断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使自己具有现代眼光和世界眼光。新型农民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了解国内国际形势,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我国现行的农村政策;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生产能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参观、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管理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取人所长,补己所短;组织农民社团、农民协会,在这些团体里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
四、结束语
在民族地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 是一个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 , 需要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形成合力 , 扎扎实实推进并持之以恒。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 必须多管齐下 , 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 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身心健康的农村新主人 ; 要深化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 ;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 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 , 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预科部
参考文献 :
[1]王怀明,宋怡.我国农民素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4,l: 34-37.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农民政治社会化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07104。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新农村;新型农民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根本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 , 又是经济建设转型期保证国家安定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不仅和政府密切相关 , 更离不开建设“主角”—农民。什么样的新农村是农民需要的 , 农民自己最清楚 ,因此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 , 要抓住培育新农民这个根本。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 , 没有农民这个主体的现代化、知识化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只能是空谈。我国民族地区农民自身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农民缺少现代公民意识 , 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贫乏和信仰意识缺失。二是缺少现代专业技能 , 一方面留守农村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训练 , 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 , 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经过特别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培训 , 不能从事复杂劳动 , 从事的大部分是脏活、苦活、累活。因此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尽快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 , 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 , 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 , 是我国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而又根本的任务之一 ;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 , 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 ; 是构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固本之策。
二、 何谓新型农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从本质上说 , 新型农民的新字体现在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上 , 体现在由以前纯体力致富转变为脑力致富。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体现在三个层面 : 一是文化素质 , 即通过接受教育 , 提高自身讲文明、守信用的能力。二是科技能力 ,即通过接受技能培训 , 提高自身吸收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本领。三是经营管理能力 , 即通过参与市场 , 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 生产才能发展、生活才能富裕、乡风才能文明、村容才能整洁、管理才能民主。所以如果不把新农村的建设放在对新农民的培育上 , 那就无异于舍本逐末。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 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三、 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 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健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力量,新型农民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民族地区新型农民的培养一方面要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靠农民的自我教育。国家的政策扶持是造就新型农民有力的外在推动力量,农民的自我教育是造就新型农民的内在根本动力。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长短兼顾、标本兼治,社会主义新农村才可能早日实现。
1.国家要加大农村教育扶持力度
首先,进一步强化民族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还很薄弱,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失学现象还很严重,这种情况与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相差甚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实际,适当适时分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通过建立乡村教育网络,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及各类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再次,下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第一,引导和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从而为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增加农民收人等起到积极作用;第二,规范农民从事岗位的技术资格要求,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
最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化程度的低下,阻碍了我国对农民各种教育指施的买施,尤其是有关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方面的教育。因此,“只有通过微观层面上的各种产业组织形式,如‘龙头’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宏观层面上的各种组织形式,如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把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才能有利于农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的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民要加大自我教育力度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比较落后,广大农民缺乏一种自我发展意识,满足于现状,小农意识还没有完全消除。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步伐,现代农民必须具有自我发展意识,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加大自我教育力度,寻求一切机会发展自己,不断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使自己具有现代眼光和世界眼光。新型农民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了解国内国际形势,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我国现行的农村政策;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生产能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参观、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管理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取人所长,补己所短;组织农民社团、农民协会,在这些团体里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
四、结束语
在民族地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 是一个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 , 需要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形成合力 , 扎扎实实推进并持之以恒。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 必须多管齐下 , 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 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身心健康的农村新主人 ; 要深化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 ;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 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 , 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预科部
参考文献 :
[1]王怀明,宋怡.我国农民素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4,l: 34-37.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农民政治社会化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