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德中友好联合会主席库尔特·卡斯特

来源 :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库尔特·卡斯特先生对华友好,热爱中国文化,目前担任美因茨-威斯巴登德中友协理事会主席和德中友协联合会主席。
  卡斯特先生1946年出生于德国巴特克罗伊茨纳赫市。1986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参与德国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简称莱法州)音乐山庄基金会”(简称音乐山庄)的创建工作。1993年在他担任干事长期间,音乐山庄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建立“中德青年音乐家交流”机制,每年组派一个音乐团组互访演出,今年恰逢25周年。
  ◆卡斯特先生您好,我们知道您同中国已经有多年的交往,请您谈谈最初是什么机缘让您同中国结缘的?
  1993年有人问我,一支来自北京的中国传统民乐团是否可以到音乐山庄开一场音乐会。当时音乐山庄已经和很多国家开展音乐交流,但同中国还没有接触过。邀请中国民乐团来演出引起了我的兴趣。
  经过一番联系,中国艺术家们在位于美因茨的音乐山庄居住了一段时间,并于1993年4月成功地在莱法州举办了三场音乐会。对德国人而言非常陌生的中国音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引起公众极大的兴趣。
  我认为,文化的交流不能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是以相互交流为基础的。这个想法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时任会长陈昊苏不谋而合,因此在1995年1月我们促成每年组织两国的乐团互访,本年度派遣音乐山庄乐团赴中国演出,第二年邀请中国传统音乐乐团到莱法州音乐山庄演出。
  ◆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促进德中友好,特别是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您坚持从事这项工作的动力是什么?对您而言,中国文化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在这个约定达成的1995年6月,中国的民乐团访问德国为莱法州带来了9场音乐会表演。
  我同当年随团来到德国的琵琶演奏家缪晓琴女士、打击乐演奏家李春勇先生等中国音乐家们建立了友谊。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又多次到德国访问演出。我去中国的时候,总要找机会同这些多年的朋友们见见面。现在通过微信,我一直关注着他们在世界各地表演的消息。
  1995年11月,音乐山庄首次派出的德国演出团到中国的北京、杭州、上海进行了巡回演出。从此我们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我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所有活动中的完美组织策划,以及给予我们的安排照顾。
  我本人长期致力于推动两国交流的原动力是对音乐以及对人类的爱。只有人们能彼此对来自其他文化的人抱有理解和尊重,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我们也是基于此和中国建立了固定的文化交流关系。
  中国文化拥有数千年的悠久传统。因为我来自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者古腾堡的家乡美因茨,谈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我会首先想到中国的印刷术,还有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和皮影。此外,我也想到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及西安的兵马俑。
  中国音乐拥有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乐器,但在德国以及欧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说实话,如果我拿二胡和小提琴作比较的话,在德国我可能就会被人瞧不起。
  但是不同门类的中国文化的魅力是如此的丰富,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折服,从而想在德国更多地介绍中国文化。
  ◆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请您谈谈从您第一次来访到最近一次访问中国,中国这些年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变化呢?
  在中国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中国的发展我想说的是:1995年当我第一次到北京来的时候,看到市中心的大街上有成百万辆的自行车,汽车没有那么多。现在我到北京来,我却看到成百万辆的汽车,自行车则很少了。
  还有就是关于北京的地铁:以前外国人乘地铁很困难,因为路线图什么的只有中文。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地铁站和列车内有了中英文的报站和标识,对于外国人来说,乘坐地铁变得方便容易多了。
  我也为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感到惊奇。这里我以中国和德国贸易关系发展为例:2008年10月6日,从中国出发的一趟集装箱货运专列抵达汉堡,成功开启中欧国际货运联运。经过十年的努力,预计2018年,单在汉堡就有大概90000个集装箱通过3600次列车抵达德国。我相信,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货运列车的行驶时间将继续减少,货物往来将更加迅捷。
  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还想到了电动汽车、电子商务等等。现在我每天都用微信,与全世界的朋友随时保持联系。
  没有改变的,是把我和很多中国人联系在一起的友谊。只要你有了一个中国朋友,这种友谊将永远存在。对此我非常感激,并期待未来不论在德国还是在中国,能同我的中国朋友们更多地相见。
  ◆今年为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同德国合作伙伴们一起在特里尔举办了中国文化系列展览。此次展览跨时4个月,包括江西、北京、山东、云南保山、四川成都、青海和浙江绍兴等中国7个地方的特色文化交流项目,受到了中德两国的广泛关注。您作为德方的主要参与者一定有很多体会,请您同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


  卡尔·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中国备受尊崇。卡尔·马克思出生在我故乡莱法州的特里尔市。因此对我来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时候在特里尔举行有中国元素的活动是一件大事。
  得益于莱法州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总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合作协议,特里尔市中心的古罗马遗址(Thermen am Viehmarkt)变成了“中国中心”,在这里,中国不同省份的文化在長达4个月的时间里得到展示。从2018年6月1日到9月30日,每一个展览都展示了中国人、中国风景的丰富多彩,每一个展览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次在中国计划、在特里尔实施的展览,绝对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创造的又一杰作。
  开幕式上江西的瓷乐演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带来的“茉莉花”、来自彭州的舞蹈以及戏曲演唱“美好世界”、绍兴的“美猴王”等文艺表演都深深地震撼了德国观众,让大家叹为观止,不停地鼓掌。
  回顾活动始末,我对这项活动从计划到实施都非常满意。在此特别向以李小林会长为首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工作人员、参展的江西省、北京市、山东省、云南省保山市、四川省成都市、青海省和浙江省绍兴市的代表表示诚挚的谢意和美好的祝愿。
  这次系列纪念展对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一次隆重献礼,所有参与者都将带着自豪感回想起这次成功的活动。我相信,参观了这次展览的一部分客人受到了极大的激励,以至于他们将很快来到中国游览这些参展的省市,并将在中国当地被美景和人民的真诚所打动。
  ◆2018年是美因茨-威斯巴登德中友协成立40周年,您现在还担任德中友协联合会主席。请问您对今后进一步促进和发展德国同中国的民间友好关系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身之所往,心之所向。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衷心祝愿未来中德两国关系发展能相互信任,实现中德关系的飞跃,促进彼此理解和对彼此文化的尊重。
  同样,两国之间也应互相学习。诸多个人的接触就是经济文化层面乃至教育层面合作的基石。
  在中德两国人民的交流—所谓民间外交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年轻人。这个“未来决策者”群体应该得到机会,建立属于自己的、生动的、毫无偏见的对其他国家的印象。
  因此我也对中德民间交流项目寄予极大的希望,并相信,我们的努力能帮助中德两国共同踏入一个稳定、和平的世界秩序中。
其他文献
2018年10月25日傍晚,晴空万里,微风习习,天安门广场前,中日两国国旗迎风飘扬,人民大会堂大宴会厅中灯火辉煌、气氛热烈,中日两国各界代表及友好人士80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  今年的纪念招待会是日本首相时隔7年正式访华出席的第一场活动。在中日关系走过了长达数年的低谷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并致辞,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  40年前,中日两国
期刊
《友声》杂志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全国对外友协)的会刊。  1983年,在时任会长王炳南的提议下,从当时的全国对外友协综研室和翻译室抽调部分同志组成会刊组,并于同年6月1日出版第一期《友声》杂志,用中、英双语发行。  杂志的中文刊名是“友声”,英文刊名Voice of Friendship 直译过来就是“友好的声音”。因此,对于刊名的含义,读者(包括很多友协的同事)都望文生义地认为是“友好之
期刊
10月27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河南省政府主办、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俄未来科技创新创业论坛在郑州举行。來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政府部门及交通类高校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本届论坛旨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俄两国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的优势资源整合,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推动国际交通高校共建合作,深化校企专业人才共育合作,力争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
期刊
“你已经疯了!我决定返航,不再陪你们玩儿命了!”在补给船船长挂断电话那一刻,我的头嗡地响了起来,难道一年多的辛苦筹备就这样打水漂了?不行,我必须坚持!母亲和哥哥的考古研究不会错,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几千年前就是驾着这样的独木舟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航行到太平洋的诸多角落的,我必须坚持,完成寻根之路!我艰难说服了其他五名船员,继续航行......途中经历了台风、巨浪、暴雨、鲸群等生死考验,历时四个月,航行
期刊
他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的座上宾,他曾29次访华,他最爱的是中国的茅台……他是刚果(金)中国友协主席、刚参议院第一副议长默科洛。  1972年,整个世界笼罩在冷战的乌云下,扎伊尔(刚果(金)在1971年至1997年间的国名)和台湾还保持官方关系。在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举办的一次宴会上,默科洛见到了当时的中国驻几大使,他感觉一缕阳光穿透阴霾。随后的6个月里,他每周去一趟几内亚与中国大
期刊
他,出生于政治世家,身上流淌着炎黄血脉;  他,见证了中泰建交,友好种子在心间生根发芽;  他,践行着初心承诺,毕生致力于中泰友好事业。  这位把“中泰一家亲”放在心坎上、落实到行动中的铁杆朋友就是泰中友协会长—功·塔帕朗西先生。  功·塔帕朗西1945年9月14日生于曼谷,祖籍廣东澄海,是泰国前总理差猜·春哈旺的外甥。 1974年进入政界,先后担任泰国总理府、科技部、旅游部、工业部、卫生部等6任
期刊
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我同中国的交往已经超过了40年。40余年弹指一挥间,回想来路,感慨良多。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用针灸麻醉成功进行外科手术的消息也迅速传遍了世界。我作为一名医生很受触动,开始学习针灸的同时,也开始关心中国的事情。1976年6月,我终于实现访问中国的夙愿。虽然已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我还是被当时中国那异乎寻常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友声记录了这期间重要的35年民间外交走过的历程,与时代脉搏同跳动,与时代脚步共奋进。  我在《友声》投的第一篇稿,是我第一次出国去加拿大进修回来写的出访感想。那次出访是与当时还是副处长的李建平(后来曾任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一起去的,李建平在飞机上跟我讲友协工作的重要性。来到加拿大里贾那后戴尔教授接待我们,戴尔教授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照,让我们既体会到加拿大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期刊
“我获奖无数,但习近平主席给我的奖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我不仅要把这一奖项保存在我的家里,更要把它保存在我的心里”。  “今天,我与中国的友谊得到习主席的认可,我十分激动,这种心情一如63年前我第一次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时一样。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我生活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种热情都不曾消退。”  说话者是一位黎巴嫩老人,雖然88岁,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作为黎巴嫩著名企业家和金融家、阿拉伯农工商会
期刊
二十年前我初到秘鲁,那时感觉秘鲁与中国真的好远好远。不仅是路途遥远,当时的通讯也非常不方便,在秘鲁打个国际长途电话都是一件奢侈的事。那时只能靠书信与家人联系,一封信差不多七天才能收到。利马唐人街上中国杂货店里进口的中国商品也少得可怜,只有少量調味品。  现在我在秘鲁的感觉,祖国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秘鲁市场上中国商品无处不在;有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来到秘鲁;春节、中秋节、生肖等中国文化元素这些年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