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检察文化切莫坐而论道
文/徐苏林
为什么把当代中国检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归因于这一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当代中国检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法律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并影响国家法治化的进程。因此,研究、丰富与发展检察文化也将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和法治化进程。
中国检察文化是在法治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中没有检察制度,早期的检察制度肇始于晚清时期王朝的修订律法与民国初年的司法改制,历代设置的御史官制,可以看成是检察官制的初始形态。当代中国检察文化的形成,是社会主义中国确立现代检察制度才真正开始的。至今,它仍然处于系统开发和全面培育的状态。
西方国家的检察文化,起源于西方法制理念,其后反映于司法公权对检察制度的定位。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的法治完善过程,形成了以比较成熟的检察制度为基础的检察文化。而中国,也在西方以及亚洲部分国家的影响下,结合本国的司法实际,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检察文化。
研究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否则,可能成为坐而论道的玄学。然而,没有成熟的理论只会在实践中遭遇更多的挫折。研究检察文化,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去考证检察制度文化、理念文化产生、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内容,同时要注意运用当代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比较不同国体中检察权运作以及检察制度建构的方式、功能、特点,从中借鉴有益的内容,从而为构建当代中国检察文化提供理论准备。
但是,笔者也非常清楚,自己的研究只是对于这一领域基础理论的初步探索。毋庸置疑,对于检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然而,实践中的窘态与理性的求证却让人清醒地看到,检察文化建设并没有表面上那么乐观与繁荣,恰恰相反,因为方法论上的误区和偏差——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扭曲,正在或势必偏离检察文化建设轨道,并进而直接导致了当下的窘态与困惑:完美与缺憾的矛盾交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扭曲,滞阻了检察文化的纵深运行。因此,必须进行方法论的检讨与重整,确保检察文化按照正确的轨道运行。
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文化,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宪法确定的法治原则。研究检察文化应该有准确的、恰当的目标定位:对检察文化的界定,应从检察权的文化属性、价值属性的角度切入,從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分清检察文化与其他法律文化的本质区别;对检察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应当从哲学、伦理学、法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揭示其作为法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检察文化的历史沿革、多维表象、本质、规律;应当着重探讨检察文化的建构机制。
检察文化建设涉及检察机关的司法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脱离实践研究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检察实践,反而有害于检察实践。因此,检察文化研究要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道路,才能获得对实践有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成果。
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之我见
文/张仲超
检察文化是在新形势下运用文化的力量来促进反腐倡廉、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检察工作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推进和加强检察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检察文化的先进性
检察文化是随着检察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而先进检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广大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检察机关设立以来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高水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先进检察文化是指检察系统的独特的主流性的思想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等。
先进检察文化,关键在于“先进”二字。先进检察文化是以先进的检察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检察理论为统帅,以先进的检察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检察文学艺术为载体的文化。它不是简单地继承以往的经验,而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保持机制创新的动力,保持检察队伍的活力。
二、检察文化的功能性
研究和探索检察文化时,不能忽略其功能,因为其功能所显现的内容,正是我们探索检察文化、搞好队伍建设的目的之一。检察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引导功能,检察文化的引导功能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机关每个成员实现自身价值与检察系统实现自身价值的融合统一;另一方面是检察机关在肩负自身职责时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导致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认知和评价。协调功能,检察文化协调着社会与检察机关的关系、检察系统成员与系统的关系;凝聚功能,检察文化通过培育干警集体主义思想、团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等,把理想、信念和价值趋向融会贯通,在机关起到“黏合剂”的作用,使整个系统在良性循环和不断发展的同时,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践功能,检察文化意在创设一种精神、一种理念,通过美化外在环境,营造文化氛围,通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培育,塑造内在美的心灵世界,树立公正执法的现代司法理念,造就一批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检察官,从而在公众面前树立起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三、检察文化建设的长效性
检察文化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健全制度,营造格局,建立长效机制;应着力于总体规范的制定和工作部署,着力于部门间的组织协调与具体活动督导检查,着力于在文化实践中调查问题和总结、升华经验,不断巩固和提升检察文化成果,确保检察文化的舆论氛围,理论研究部门要注重检察文化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培训部门要充实反腐倡廉检察文化的内容,采用综合措施,形成检察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还要注意发现检察队伍里的文化艺术人才,创作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的时代精品力作,宣传人民,教育人民,提升干警品位和素质,从而把检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生活中。
检察官行为文化的一点思考
文/厉震林
随着司法程序公开化和传播媒体的介入,检察官和法官、律师一样,有逐渐成为公众人物的趋势。
公众人物在大众面前工作,就往往包含有一种表演的意味。
其实,每一个人都承担着某个社会角色,对领导是下属,对下级是上级,对父母是子女,对妻子是丈夫。面对着不同的对象,社会角色身份在不断地发生着游移。这种游移,就需要一种表演因素,才能完成任务。
在媒体时代和都市社会中,几乎可以说是人人都在学习和掌握如何在别人面前表演。小到大学生到公司求职,面试往往是一种经过充分准备的表演,大到政治人物在公众舞台上露面,更是经过幕后谋士精心策划的出色表演。
同样,代表公正执法的司法程序越来越公开化,也就可能越来越成为一种公众面前的表演,电视摄像机进入到法庭,使检察官、法官和律师,也成为了明星。
对于检察官而言,社会公众就根据他的行为表演,对他甚至整个职业系统构成一种印象。尽管检察官的行为文化,包括了检察官在执法办案、教育宣传、人际关系及其文娱体育中产生的一种整体印象,但是,检察官的公众形象,主要是在检察官的工作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在法庭表演中确立的。
当然,这种表演属于一种社会表演,它并不是如同专业演员一样去扮演一个虚构的角色,但是,只要有观众存在,它也和其他表演一样,存在着一个角色与自我、外在形象与内在本质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需要一定的表演技巧。
检察官掌握一点表演技巧,对于他们在法庭上的行为表演,也应该是有帮助的,也有利于塑造和确立检察官良好的公众形象及其社会公信力。如果具有一种自如的表演能力,就能够帮助检察官在公诉席上进行良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发掘检察官控制与调动全场情绪的能力。
检察官要在法庭中达到成功的行为表演,事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脚本”准备和设计工作,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要进行详细的排练,而且,还要准备不同的“剧本”,以应付法庭风云多变的情况。在经过多次“排练”后,达到熟练掌握以后,在法庭现场表演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即兴表演的能力,而且,容易看上去非常“透明”和自然。
检察官在实行自己的职责过程中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导致社会公众对检察官的一种认知和评价。检察官的行为文化,是由检察官的整体要素形成的,是一种系统群体的共同行为,因此,需要对检察官的行为模式提出一种统一的表演要求,例如检察官的语言,它应该与法官、警察、律师的语言不同,在询问、制作公诉词、法庭辩论等方面应该具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这也是属于社会表演的一种范畴。
检察官的行为表演,也许会有人疑问检察官是国家行使法律监督职权的代表,岂能儿戏一般表演?如果连检察官行为都成了表演,那人间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其实,这种表演是一种非表演的表演,它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检察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对外体现着检察官的整体形象。这种表演,它是一种真诚表演,而且,表演必须非常得体。
面对世界司法理念和现实检察实践的冲击,检察官的行为文化必须更新观念,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从此意义上而言,在检察官的行为文化中,引入“表演”概念,也应该属于一种与时俱进的具体行动,来丰富和充实检察官的行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