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教学作为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呈兴盛趋势;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对话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夠构建新型的“我—你”的师生关系,能够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和谐对话到对抗对话再到深入心灵,对话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对话教学;学习兴趣;基础教育改革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教学改革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对话教学渐渐成为教学改革中的热点,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缘何?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和愉快学习的诱因,是牢固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业成绩的保障。兴趣教学与主体性理念不谋而合。而更重要的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客观要求的上学求知内化为完全自主自愿的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终身学习。正如克伯屈在阐述其教学方法时所说的:“我并不把兴趣与可贵的努力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兴趣是努力的自然基础,实际上是唯一的基础。兴趣越浓,越是努力。”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独白式教学而提出来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品性的教学。传统的课堂中,大多采取独白式教学,教师、学生是独立、封闭的个体,教师长期以来的权威性,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设置了难以跨越的障碍。而对话教学,让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
无疑,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独白式教学相比,对话教学是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先,对话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我—你”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相处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对话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对抗对话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对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爱屋及乌是人之常情,弗洛伊德在跟精神患者交谈时,发现了这样的一种移情现象。移情心理带有极浓厚的主观色彩,不得不说,它容易让人失去理智、盲目冲动,消极作用明显。但移情作用对于教师,恰恰是一项工具。比如,当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往往也会喜欢该老师所教的科目,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对话教学是有利于“爱屋及乌”移情心理产生积极作用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独白式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个人自言自语,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与学生的真正沟通、交流与反馈。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是高高处于神坛中的,其权威不可动摇。而学生是听命于教师指挥的消极而被动的对象,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容易形成定性思维。这样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教学状态,即使有对话,对话也只是把学生引入“坑”的一个引子,教师对对话中学生的回应已经有了预设,或者说,这是问答不是对话。这样子“课堂积极性高”的课堂,其实只是假象,与传统的独白教学无异,只是一步步让学生对讲课的人无感,对课堂无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对话教学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话教学,让师生在相互尊重、平等、信任、理解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轻松愉快地与学生交流。走向“对话”的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关系,促进师生进行相互合作相互关怀的沟通,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形成交互主体的“我—你”伙伴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这与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个体本位论”和“学生主体说”不谋而合。新时代的学生对“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必定是没有过多的好感的,也建立不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另一方面,对话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形象,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学生能进一步领会老师的期望,明白老师的用心。爱诞生于理解之上,而爱屋及乌,对话教学最后导向了学习兴趣的提高。
总而言之,对话以求和谐,和谐以盼乌爱!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而忽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使用教学大纲,关注点在于知识点、课时的协调以及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务、达成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的主动权交归至高无上的教学大纲,“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模式,金科玉律般的学科知识,一步步让学生失去了质疑问难的兴趣和念头。前苏联心理学家马球斯金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在质疑的驱使下,学生会产生學习的兴趣,并渴望及时解决。有了问题,人们才会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兴趣暗中萌生!而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独白式教育所无法带来的。
所谓“还学于生”,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点的单项传递关系,而是师生在互动中拓展知识理解的生成关系。师生在对话与协商的宽松环境下,进行充分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教师有的放矢地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中,师生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突然打开了视野,发现了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发现、成功、参与的乐趣,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自己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激发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方法,倒是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相似。苏格拉底便是在问答、对话中,让学生思考、成长。在这样的对话中,没有无生命力的附和,甚至更多地是激烈的看似反目成仇的争辩。这个过程中,学生大脑时刻转动、不时更新,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期待由此而来,兴趣由此产生。而这样的效果,是独白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总而言之,对话以求对抗,对抗以盼新知!
3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育学与心理学总是密切相关的。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学有着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到:“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男女儿童尽其所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应该指向人的自我实现!不言而喻,自我实现与兴趣激发之间有着最简单的促进关系。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满足了自身的自我实现需要,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得以激发、提高。
在传统的独白教学中,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加以教育和培养,教师对学生自身的个性、价值、欲望等关注得不够,导致学生自我身份感的丢失或失却,导致社会的价值和要求取代了学生作为一个人本身应该具有的独特价值与要求。自然,学生的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是被无视、被忽略的。而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尽可以尽情地舒展自己的生命,在与教师、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碰撞出火花,彰显生命的活力,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表达自己、实现自己。对话教学的最终目的,便是让受教育者得以自我实现,通过对话维护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利益。在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对话中,学生绽放自我,积极思考,最终引向自我对话。在合作对话、自我对话中,学生开发思维、提出见解,交流探讨,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過程中便一步步得以满足了。这也是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要求。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得以自我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对话教学,以主体性教育为基本理念,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心发展均受到重视,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日益提入考虑范围中。
总之,对话以期深入心灵,自我实现!
“对话”已经成为近几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对话教学也已进入课堂,并将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对话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传统独白式教学无法取代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天雪.基础教育改革论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沛西·能.教育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3]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邱美琴.对话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
[6]赵艳玲.高中语文阅读质疑能力培养意义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段作章,田业茹.学习兴趣的发生学探析[J].教育科学,2012(3).
[8]安海.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9]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3).
[10]李冲锋.走向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基本问题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5).
[11]岳伟.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目的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2]張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关键词:对话教学;学习兴趣;基础教育改革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教学改革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对话教学渐渐成为教学改革中的热点,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缘何?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和愉快学习的诱因,是牢固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业成绩的保障。兴趣教学与主体性理念不谋而合。而更重要的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客观要求的上学求知内化为完全自主自愿的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终身学习。正如克伯屈在阐述其教学方法时所说的:“我并不把兴趣与可贵的努力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兴趣是努力的自然基础,实际上是唯一的基础。兴趣越浓,越是努力。”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独白式教学而提出来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品性的教学。传统的课堂中,大多采取独白式教学,教师、学生是独立、封闭的个体,教师长期以来的权威性,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设置了难以跨越的障碍。而对话教学,让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
无疑,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独白式教学相比,对话教学是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先,对话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我—你”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相处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对话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对抗对话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对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爱屋及乌是人之常情,弗洛伊德在跟精神患者交谈时,发现了这样的一种移情现象。移情心理带有极浓厚的主观色彩,不得不说,它容易让人失去理智、盲目冲动,消极作用明显。但移情作用对于教师,恰恰是一项工具。比如,当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往往也会喜欢该老师所教的科目,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对话教学是有利于“爱屋及乌”移情心理产生积极作用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独白式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个人自言自语,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与学生的真正沟通、交流与反馈。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是高高处于神坛中的,其权威不可动摇。而学生是听命于教师指挥的消极而被动的对象,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容易形成定性思维。这样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教学状态,即使有对话,对话也只是把学生引入“坑”的一个引子,教师对对话中学生的回应已经有了预设,或者说,这是问答不是对话。这样子“课堂积极性高”的课堂,其实只是假象,与传统的独白教学无异,只是一步步让学生对讲课的人无感,对课堂无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对话教学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话教学,让师生在相互尊重、平等、信任、理解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轻松愉快地与学生交流。走向“对话”的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关系,促进师生进行相互合作相互关怀的沟通,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形成交互主体的“我—你”伙伴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这与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个体本位论”和“学生主体说”不谋而合。新时代的学生对“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必定是没有过多的好感的,也建立不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另一方面,对话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形象,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学生能进一步领会老师的期望,明白老师的用心。爱诞生于理解之上,而爱屋及乌,对话教学最后导向了学习兴趣的提高。
总而言之,对话以求和谐,和谐以盼乌爱!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而忽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使用教学大纲,关注点在于知识点、课时的协调以及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务、达成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的主动权交归至高无上的教学大纲,“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模式,金科玉律般的学科知识,一步步让学生失去了质疑问难的兴趣和念头。前苏联心理学家马球斯金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在质疑的驱使下,学生会产生學习的兴趣,并渴望及时解决。有了问题,人们才会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兴趣暗中萌生!而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独白式教育所无法带来的。
所谓“还学于生”,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点的单项传递关系,而是师生在互动中拓展知识理解的生成关系。师生在对话与协商的宽松环境下,进行充分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教师有的放矢地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中,师生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突然打开了视野,发现了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发现、成功、参与的乐趣,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自己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激发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方法,倒是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相似。苏格拉底便是在问答、对话中,让学生思考、成长。在这样的对话中,没有无生命力的附和,甚至更多地是激烈的看似反目成仇的争辩。这个过程中,学生大脑时刻转动、不时更新,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期待由此而来,兴趣由此产生。而这样的效果,是独白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总而言之,对话以求对抗,对抗以盼新知!
3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育学与心理学总是密切相关的。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学有着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到:“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男女儿童尽其所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应该指向人的自我实现!不言而喻,自我实现与兴趣激发之间有着最简单的促进关系。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满足了自身的自我实现需要,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得以激发、提高。
在传统的独白教学中,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加以教育和培养,教师对学生自身的个性、价值、欲望等关注得不够,导致学生自我身份感的丢失或失却,导致社会的价值和要求取代了学生作为一个人本身应该具有的独特价值与要求。自然,学生的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是被无视、被忽略的。而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尽可以尽情地舒展自己的生命,在与教师、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碰撞出火花,彰显生命的活力,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表达自己、实现自己。对话教学的最终目的,便是让受教育者得以自我实现,通过对话维护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利益。在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对话中,学生绽放自我,积极思考,最终引向自我对话。在合作对话、自我对话中,学生开发思维、提出见解,交流探讨,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過程中便一步步得以满足了。这也是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要求。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得以自我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对话教学,以主体性教育为基本理念,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心发展均受到重视,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日益提入考虑范围中。
总之,对话以期深入心灵,自我实现!
“对话”已经成为近几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对话教学也已进入课堂,并将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对话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传统独白式教学无法取代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天雪.基础教育改革论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沛西·能.教育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3]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邱美琴.对话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
[6]赵艳玲.高中语文阅读质疑能力培养意义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段作章,田业茹.学习兴趣的发生学探析[J].教育科学,2012(3).
[8]安海.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9]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3).
[10]李冲锋.走向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基本问题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5).
[11]岳伟.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目的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2]張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