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书艺人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
  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著眼,说:“干吗不睡呀,兄弟?”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
  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唱什么呢?”窝囊废问。
  “《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
  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
  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我?”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
  “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
  没人答碴,只听得一阵鼾声。
  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
  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
  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的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窝囊废看。
  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
  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糊糊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的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颤。
  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
  幕前摆好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
  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
  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跟他们拉手。年轻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
  (选自老舍《鼓书艺人》,有删改)
  ★【语文与人生】艺人在特殊年代里一直都是以手艺换饭吃,可是抗日团体不同,青年知识分子给出了极大的尊重和热情。艺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以及最重要的爱国热情取代了其他,显得格外重要。
  ★【文本聚焦】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其他文献
當日历翻开崭新的一页,是新的一天,也是新的一年。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我们经历了很多:战“疫”、宅家、复工……2020年,你实现了哪些梦想?见证过哪些精彩?以往鉴来,岁月回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那些在2020年陪伴我们一起喜怒哀乐的流行语吧。  1.内卷  “内卷”这个概念最早是格尔茨从对爪哇岛的农业经济的总结里面提出来的。他要解释的是为什么农耕社会长期没有大的突破。本来是人类学家解释
期刊
我常常这样认为,“扶贫”就像是一颗被埋得很深的种子,因为埋得深,根茎于是长而稳固,无论是怎样坚硬的土壤,都有破土而出的力量。  我五岁的时候,曾经在一片贫瘠的红土上生活。我的爷爷奶奶都是朴实沉默的农民,他们终日劳作在田野之间,有时爷爷清晨就去山林里砍柴,有时奶奶伏在织布机前从鸡鸣织到黄昏。我们偶尔会去镇上赶集,爷爷就让我坐在一辆他平时装柴的拖车上,他常常一路上一句话都不说,只是佝偻着身躯,拖着我走
期刊
1.情节概括  《我,机器人》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0年的科幻小说短篇集,收录9篇短篇小说。大多原载于1940年到1950年间的美国《超级科学故事》杂志和《惊奇科幻小说》杂志。书中的短篇故事各自独立,却拥有共同的主题:探讨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道德问题。这些故事结合之后,开创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浩瀚虚构历史。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讲述了两万多年前,机·丹尼爾还未被制造出来的那个年
期刊
一个冬天的故事,承载了一片温暖;一个冬天的故事,含着一份平凡而伟大的奉献。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在老家帮亲戚照看服装店。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整个世界都是一片银白。风,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刺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老家是个穷地方,地暖、空调都没有。我坐在店里冻得直哆嗦。  雪太大,顾客寥寥无几。傍晚的时候,突然从外面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拍打身上的积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
期刊
说起扶贫对象,我们不得不要来说说这个村的怪老头。大家叫他葛大爷,是个独居老人,性子倔,脾气急,和很多人处不来。他性格的孤僻好像和他的家庭遭遇有关。作为一个独居老人,他理所当然成了扶贫对象。每到扶贫日,政府领导都会给葛大爷送去慰问。可每次,葛大爷并没有感谢之意,换来的只是他木讷的表情。对此,领导们十分不解。  科里来了一个年轻干部小马,他能说会道、头脑灵活,领导就把这个葛大爷交给他去扶贫。  接到任
期刊
亲爱的社区工作人员:  你们好!  我是一张小木头椅,请让我讲讲自己的经历,并对你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十五年前,我被带到了主人家,我由新变旧,由完好到身上缠满胶带。我见证了主人家的贫困,也见证了你们的温暖守护。  我的主人有三人:患病的老爷爷、年迈的老奶奶和他们的孙子,现在他已去上大学了。这个家庭很贫穷,空荡荡的房子里家具没几件,我就是其中之一。老爷爷患了疾病,每个月都需要几百块钱的药费,所幸有
期刊
我的妈妈是驻章贡区沙石镇火燃村扶贫队的一员,自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的妈妈已经参与扶贫工作5年了。在他们的努力下,火燃村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妈妈第一次带我去扶贫,听妈妈说火燃村在沙石镇,离城区有十几公里,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一路颠簸并伴着尘土和泥水来到了火燃村。一进村子便是一股鸡鸭牛狗的粪便味,村子里到处是烂土墙、破瓦房,杂草丛生。我
期刊
“精准扶贫”最近频频出现在电视、报纸上。街头巷尾,我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有怎样的“魅力”?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向爸爸提问。爸爸笑着说:“你跟我回一趟老家,就知道了!”  4月3日,爸爸带我回老家上坟祭祖。一路上,“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产业脱贫”“三到村三到户,帮民兴助民富”“先富帮后富,共走小康路”……好多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为沿途的农村增添了一道别致的
期刊
“佛说,‘应无所住’。告诉我们不可停留。你停留的地方就是路终止的地方。”  过年的时候我随父亲去探望病中的爷爷,这是我出车祸以后第一次见他。爷爷属猪,我的本命年刚过去,这回却轮到了他,一个84岁的老人。  爷爷和奶奶住在一间三十平米的大屋子里。房间位于一栋法式小洋房的一楼,这里曾经住了五口人,包括我和我的父母。现在他们住得宽敞了,却显得格外冷清。院子里一共有三栋房子,门口种了两棵高大却不怎么挺拔的
期刊
那夜,星光闪耀,月光在星星的点缀下,愈发显得圣洁。在一个不起眼的山村里,月光透过破烂的窗户照在一个少年瘦弱的脸上,他手上拿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少年的臉色很复杂,喜悦又担忧。  身旁的烛火不断跳跃,似乎在不断催促少年。良久,他叹了一口气,这段时间他想了很多。为高考复习的日子;为学费在暑假做工的艰辛;更多的却是奶奶那有些佝偻的背影。  少年紧紧地攥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犹豫着,最后只留下一声叹息,他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