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教材里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所要采取的一些解决方法,并指出现今美术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好的发展趋势,并展开一一分析,最后我对此提出,在二十一世纪,美术教材应该有新的突破,并提出它的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确立目标方向。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法;教材;教学改革
引言:21世纪,各地的美术教育者都在积极地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方向。回顾20世纪,中国的美术教育领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国家,这使得我国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以往的美术课程中导入了有决定性比例的传统美术内容,让学生以美术鉴赏为出发点,从而了解中国文化。本着大家对美术教育共同的话题,借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观阅!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国家,这使得我国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以往的美术课程中导入了有决定性比例的传统美术内容,让学生以美术鉴赏为出发点,从而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固然很重要,但很明显的是,其中存在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曾经看过有一篇调查报告中陈述一个调查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中的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出在教师使用的方法上。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故事,动人、通俗的陈述使学生对艺术品和艺术家先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用分数或其它奖惩方法使学生按课本,大纲或教师的要求来对艺术品做出真实的评价。相信在理解基础上的评价会来得真实,而并非弄虚作假。这样才能真正养成比较高的艺术品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它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现代,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幻灯片的欣赏、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亲身绘制的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其次,教材内容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但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接着,还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美术教材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作品,这是不对的。美术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也该注重时代性、世界性。中学的美术教材应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由于学生比较容易喜爱当代的和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个重要因素。因此从吸收当代和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入手,由今至古,由中及外地培养,这才是一条符合审美趣味的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正确之路。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美术教材在历史领域,批评领域很重视,即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及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却在制作领域、创作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一片空白。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当代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意识到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吧:
首先,新课程中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现在的美术教科书都比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这样使得学生们在表现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丰富性、深度以及魅力。这一点的发展正是美术教育在制作创作领域中突飞猛进的结果。说实在话,美术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单纯依靠老师的教是无法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美术的魅力就是体现在运用、制作、创作的活动过程中,而从事这一过程的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便提高到一个高度,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发展到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求知欲,这不仅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其次,便是教材中美术与音乐的融合。之前,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各属一家的,而现在中学的美术教材中却将美术和音乐融合为一体构成了我们现在的艺术课。教材里面,美术和音乐分别以一个个小单元互相交叠穿插出现,让学生得到视、听觉美的全面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开辟了艺术教学在新世纪新课程中的新的天地。让学生内在思想与感情得以表现,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学生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能洞察音乐的韵律和调和,从中又感受到情感的线条和协调色彩,动感地带。而在动感和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挖掘美的内涵,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说实话,音、美本一家,将它们割裂开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你说美妙的音乐、动人的舞蹈、感人的戏剧中没有透漏出美的含义吗?而精彩的绘画中,强烈的色彩、振奋人心的设计中没有音乐的动感在里面吗?一个好的网站,精彩的图片、完美的排版、优美的文字、动听的音乐,都是构成一个成功网站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将美术、音乐的融合作为艺术课向学生传导,不仅锻炼了学生,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另外,音乐、美术在融合的同时,自身内容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美术除了保留传统的美术史(古今中外历史),美术作品的欣赏、素描、水彩绘画外,新增加了雕塑、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动感网页制作等一些很新潮的内容。同时美术与音乐的内容还作了融合,如描绘京剧的脸谱,画出芭蕾舞的造型,舞蹈中服装的穿着,颜色的搭配。走进大自然中聆听大自然的音乐,描绘大自然的风景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中艺术课的新特征、新特点。这些新发展是值得肯定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见证。
最后,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了,传统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就象一件任务一样,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味让学生临摹书上现成的作品而忽略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而现在就学生作品来看,非常全面地从色彩、形状、构图着眼,并表现在创作作品中的美感特征为标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美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善用各种美术材料,从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新的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是值得肯定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都飞速发展的世纪,美术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着创新和跨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并树立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我认为新世纪下,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新的反向应该是:
首先,要加强美育与美术教学联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一步确立与终身学习,信息化发展相对应的美术教学目标,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美术的生命就在于和社会的接轨,离开了社会生活这片土壤,美术就如一朵枯萎的花朵毫无生气可言。因此落实在美术教育中,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教学目标要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2)不应该忽略美术的历史潮流,要注重发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并可以向国内甚至国外传播中国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精髓。贯穿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3)更加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美术的本义就是美好,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所以美术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和日常生活联系的知识,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
(4)进一步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手段。简单的讲,美术课程中不能纯粹地总使用老一套内容,局限于欣赏和绘画,而可以适当导入摄影、漫画,卡通、陶艺,以及计算机多媒体以及走出课堂等表现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全面地培养学生,扩展他们的视野。
(5)注重美术学科与其它艺术学科(如音乐、体育)的渗透和融合,甚至可以与其它非艺术学科进行关联。这样不仅使美术学科自身发挥作用,还可以多渠道地收益不少。
(6)灵活利用社会教育的设施,进一步普及美术馆、博物馆。书本的知识毕竟没有实践来得真实有效,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在博物馆看到的要比书本看到来得激动、兴奋。因此可以适当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可以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文物、字画,这样不仅完善课本上缺少的内容,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增长了见识。
其次,美术要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即要做到:
(1)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应尽快推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系列教材,在兼顾美学基本知识的同时,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合理地选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外出参观或实地考察,使学生的课本知识与现实得到联系,在亲身体验,美中去领略文化的内涵,并潜移默化为内在的人文素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3)搜集整理资料。搜集整理是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整理收集回来的纷繁复杂的资料过程中,形成一种有条不紊的工作习惯及一种有始有终的工作毅力,并形成一种鉴别美丑的能力,授之以“渔”,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现代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品质, 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 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
(4)举办展览是直观的教学手法,是鉴赏课中很理想的手法,又有类似实习的功能,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美术教育的特点正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是靠真情来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施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美,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上是我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提出的一些看法。由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美术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时间、教学物质材料、学习的思维特点和成果形式等方方面面,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包括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的终极目标,我觉得这才是21世纪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方向。
收稿日期:2011-05-07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法;教材;教学改革
引言:21世纪,各地的美术教育者都在积极地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方向。回顾20世纪,中国的美术教育领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国家,这使得我国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以往的美术课程中导入了有决定性比例的传统美术内容,让学生以美术鉴赏为出发点,从而了解中国文化。本着大家对美术教育共同的话题,借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观阅!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国家,这使得我国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以往的美术课程中导入了有决定性比例的传统美术内容,让学生以美术鉴赏为出发点,从而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固然很重要,但很明显的是,其中存在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曾经看过有一篇调查报告中陈述一个调查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中的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出在教师使用的方法上。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故事,动人、通俗的陈述使学生对艺术品和艺术家先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用分数或其它奖惩方法使学生按课本,大纲或教师的要求来对艺术品做出真实的评价。相信在理解基础上的评价会来得真实,而并非弄虚作假。这样才能真正养成比较高的艺术品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它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现代,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幻灯片的欣赏、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亲身绘制的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其次,教材内容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但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接着,还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美术教材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作品,这是不对的。美术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也该注重时代性、世界性。中学的美术教材应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由于学生比较容易喜爱当代的和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个重要因素。因此从吸收当代和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入手,由今至古,由中及外地培养,这才是一条符合审美趣味的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正确之路。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美术教材在历史领域,批评领域很重视,即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及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却在制作领域、创作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一片空白。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当代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意识到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吧:
首先,新课程中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现在的美术教科书都比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这样使得学生们在表现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丰富性、深度以及魅力。这一点的发展正是美术教育在制作创作领域中突飞猛进的结果。说实在话,美术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单纯依靠老师的教是无法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美术的魅力就是体现在运用、制作、创作的活动过程中,而从事这一过程的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便提高到一个高度,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发展到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求知欲,这不仅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其次,便是教材中美术与音乐的融合。之前,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各属一家的,而现在中学的美术教材中却将美术和音乐融合为一体构成了我们现在的艺术课。教材里面,美术和音乐分别以一个个小单元互相交叠穿插出现,让学生得到视、听觉美的全面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开辟了艺术教学在新世纪新课程中的新的天地。让学生内在思想与感情得以表现,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学生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能洞察音乐的韵律和调和,从中又感受到情感的线条和协调色彩,动感地带。而在动感和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挖掘美的内涵,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说实话,音、美本一家,将它们割裂开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你说美妙的音乐、动人的舞蹈、感人的戏剧中没有透漏出美的含义吗?而精彩的绘画中,强烈的色彩、振奋人心的设计中没有音乐的动感在里面吗?一个好的网站,精彩的图片、完美的排版、优美的文字、动听的音乐,都是构成一个成功网站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将美术、音乐的融合作为艺术课向学生传导,不仅锻炼了学生,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另外,音乐、美术在融合的同时,自身内容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美术除了保留传统的美术史(古今中外历史),美术作品的欣赏、素描、水彩绘画外,新增加了雕塑、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动感网页制作等一些很新潮的内容。同时美术与音乐的内容还作了融合,如描绘京剧的脸谱,画出芭蕾舞的造型,舞蹈中服装的穿着,颜色的搭配。走进大自然中聆听大自然的音乐,描绘大自然的风景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中艺术课的新特征、新特点。这些新发展是值得肯定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见证。
最后,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了,传统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就象一件任务一样,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味让学生临摹书上现成的作品而忽略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而现在就学生作品来看,非常全面地从色彩、形状、构图着眼,并表现在创作作品中的美感特征为标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美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善用各种美术材料,从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新的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是值得肯定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都飞速发展的世纪,美术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着创新和跨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并树立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我认为新世纪下,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新的反向应该是:
首先,要加强美育与美术教学联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一步确立与终身学习,信息化发展相对应的美术教学目标,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美术的生命就在于和社会的接轨,离开了社会生活这片土壤,美术就如一朵枯萎的花朵毫无生气可言。因此落实在美术教育中,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教学目标要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2)不应该忽略美术的历史潮流,要注重发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并可以向国内甚至国外传播中国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精髓。贯穿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3)更加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美术的本义就是美好,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所以美术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和日常生活联系的知识,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
(4)进一步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手段。简单的讲,美术课程中不能纯粹地总使用老一套内容,局限于欣赏和绘画,而可以适当导入摄影、漫画,卡通、陶艺,以及计算机多媒体以及走出课堂等表现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全面地培养学生,扩展他们的视野。
(5)注重美术学科与其它艺术学科(如音乐、体育)的渗透和融合,甚至可以与其它非艺术学科进行关联。这样不仅使美术学科自身发挥作用,还可以多渠道地收益不少。
(6)灵活利用社会教育的设施,进一步普及美术馆、博物馆。书本的知识毕竟没有实践来得真实有效,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在博物馆看到的要比书本看到来得激动、兴奋。因此可以适当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可以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文物、字画,这样不仅完善课本上缺少的内容,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增长了见识。
其次,美术要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即要做到:
(1)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应尽快推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系列教材,在兼顾美学基本知识的同时,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合理地选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外出参观或实地考察,使学生的课本知识与现实得到联系,在亲身体验,美中去领略文化的内涵,并潜移默化为内在的人文素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3)搜集整理资料。搜集整理是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整理收集回来的纷繁复杂的资料过程中,形成一种有条不紊的工作习惯及一种有始有终的工作毅力,并形成一种鉴别美丑的能力,授之以“渔”,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现代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品质, 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 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
(4)举办展览是直观的教学手法,是鉴赏课中很理想的手法,又有类似实习的功能,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美术教育的特点正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是靠真情来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施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美,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上是我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提出的一些看法。由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美术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时间、教学物质材料、学习的思维特点和成果形式等方方面面,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包括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的终极目标,我觉得这才是21世纪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方向。
收稿日期:201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