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篆刻一艺历经秦汉之鼎盛及唐宋元之低迷时期后,明清两代流派纷呈,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时至今日,篆刻这门艺术全面繁荣发展,蒸蒸日上。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成功的篆刻家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风格,在当代篆刻家中,湖北仙桃昌少军先生就是其中比较特殊一位,他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经历。他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他首创中锋滚刀法,边款参魏晋碑刻笔意,一任自然,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为荆楚一绝乃至全国一绝。是当代篆刻界的领军人物,能扛大旗的篆刻家,足以和历代篆刻大家比肩。因此,对他的篆刻艺术研究是相当有必要和意义的。
关键词:昌少军;篆刻艺术;中锋滚刀法;金石
一、昌少军简介
昌少军,又名昌盛,字茂之,别署文昌阁主。湖北仙桃沔阳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流印社社长,南纪印社、北斗印社名誉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一级警督。为汪新士、吴丈蜀、刘纲纪先生的入室弟子。篆刻作品曾6次获全国、国际金奖, 1997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金剑文化工程”艺术奖。并在《光明日报》《艺术与时代》《西冷艺丛》《书法报》《中国书画报》《艺术明星》等报刊上多次发表过书法篆刻作品及理论文章。王峻峰先生称他是“当今湖北篆刻界第一把刀”。时至今日,他又何尝不是全国篆刻界的第一把刀。
二、中锋滚刀法的形成背景
篆刻不承古,为无源之水,然食古不化,徒印奴而已。说到中锋滚刀法,那么必然谈到“字林之侠客”吴(丈蜀)老曾送昌少军先生一幅书法作品,作品中有“善承传统,以法创新”两句,使其蒙发了求变的念头。1987年3月,他在准备一件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大赛的作品,一连十多天,不停地刻印,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谁知越刻越糟糕,几次扔掉石头,又捡回来磨掉重刻,直到超过了截稿时间,还是不满意。两天后,换上了原先用过的一把刀杆长9.5公分、0.8公分见方、既短又钝的刀(此刀为汪老用合金钢自制并赠送,因为用的时间较长、刻了磨、磨了刻,刀杆自然变短了,后来很少用此刀。)正是因为刀杆短,故将刀的顶端放在食指与手背交界处,并以此为轴心,刻印时单刀用力并捻动刀杆快速前进。刻出的线条钤在纸上浑穆朴拙。昌师惊奇地发现此线条一如书法中锋用笔,他认为书法用笔既然有偏锋和中锋,用刀亦当可用笔。于是,以此刀法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就刻出一方“字林之侠客”的白文印,线条自然苍莽,无须修改。以往刻此类效果的印,要刻无数刀,还得用敲打、切削的方法处理,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故将此刀法取名为“中锋滚刀法”。起初汪老不予认可,后又刻了“仙桃昌少军章”等四印,并将此种理念与汪老探讨,加之坚持用此法投入创作并大获成功,汪老认为昌少军若不出新法,也不可能有现在如此大的成就,可见汪老此时已经认可中锋滚刀法,之后吴(丈蜀)老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风滚刀法形成初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用此法有时线条太碎,火气太大,后参封泥法,中锋滚刀法自此更加完善。不难看出,这次“偶然”不仅带出了中锋滚刀法,带出了短杆钝刀,在以前也是没有的,无形中在篆刻工具上又一次实现了革新。
三、昌少军的边款
边款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书法作品的落款,当今篆刻界印面篆刻和边款俱佳的人相对来说是很少的。因此边款的好坏就成为了篆刻家艺术功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观昌少军各个时期的印作边款,我们不难发现,其边款一直处于一种求变的过程当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直到风格的形成:30岁之前,边款多仿浙派,用刀力度较弱,笔画、结体略显生硬;之后10多年,认真、深入地研习赵之谦、黄士陵的边款,以魏碑结体为参,刀法劲猛,笔画豪放,然稍显火气;45岁之后,他坚持以北魏墓志为营养并将其特点吸收到边款之中,一改拘谨内敛的浙派体制,由过去以切刀为主、点横撇捺多为长短不同的三角形的老刻法,变而为切、冲、转、拉刀法并用,以石就刀,或以刀就石,刀法劲健多变。其字形结构不再拘泥于平实方正,章法上根据字形做大小、疏密、伸缩等不同处理,布局错落,流动多姿,犹如缩版魏晋碑刻,古朴稚拙,自然流畅。此时刀笔俱备,饶有韵致,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昌少军拓边款主要以乌金拓为主,拓边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印屏、印谱的制作整体效果。他坚持以“黑白分明,油光闪亮”为拓边款的最高标准,时下拓边款的方法五花八门,但昌少军仍然坚持最传统的拓款方法,并不是他不懂得变通,而是他对拓边款这项技艺的传承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乃至坚守。此外,有些虽然程序相对简单,拓出来的东西也是捉襟见肘的。目前为止并没有其他拓款方法优于此方法。因此在拓边款这方面他也是数一数二的。昌少军对拓边款的要求是极高的,每次他拓好之后会用放大镜看看边款的字口是否进墨,力臻完美。他是个实用主义者,拓边款通常自制棕刷、拓包,虽然有时候做的并不是那么好看,但他坚持以实用为主。昌少军又是个环保主义者,且动手能力强,他做拓包用的布料都是从不用的衣物上剪下来的,见废弃棕扫帚通常变废为宝做成拓款棕刷。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身上不正缺少这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正艺术的坚守吗?这也正是我们应该争相效仿的。
四、昌少军艺术风格的形成
任何理论、风格的形成必然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昌少军也不例外。“狱中拜师”使得他有一个非常高的学艺起点,得其恩师汪老谆谆教诲,手把手地教授篆刻技巧、知识,接受了长期严格的训练、且刀耕不辍。加之昌少军天生就对篆刻敏感度极高,且对篆刻狂热,对艺术的热爱是成为一名艺术家的首要条件,注定昌少军能成为当代篆刻领军人物。昌少军生于湖北仙桃,古楚之地,因此他注定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楚文化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简文字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奇瑰巧丽的外观为世人所瞩目,峻拔古拙的简书早已为世人所欣羡。此外,楚系古玺是中国古玺印章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古代玺印的研究占了地利之便。昌少军亦以简帛文字入印,且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不善书法的篆刻家一定成为不了一个好的篆刻家,昌少军一直深谙此理,在篆刻达到一定高度的同时,昌少军沉下心来钻研书法,为的就是在篆刻境界上寻求提升。昌少军善篆隶、魏碑,兼攻行草,成就了昌少军篆刻的篆籀气、金石气和真性情。
篆刻虽小技,非胸中有书卷,终不免俗乎。二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昌少军提倡以文养艺,走进昌少军的书房,里面装满了关于文、史、哲、书、画、印的各类书籍和他多年来整理的历代书家、画家、篆刻家的专题资料读书卡片,颇像个小图书馆。读书每有感触想法必定做批注,长此以往,养成了他善于思考的习惯,从别人的思想当中汲取营养,因此,当年求变创出中锋滚刀法绝不是偶然的。
昌少军是一个对生活、工作充满激情、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做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他认为劳动是一种爱更是一种责任,劳动能带来快乐,使人思维敏捷,身体健康,锻炼我们的灵魂,给人以勤劳的印象。因此世界上没有白做的事。昌少军认为逆境逆境成就事业,不是说只有逆境成就事业,不经历逆境未尝是件好事。历史上在顺境中成就事业的也不乏其人,但更多的杰出人物是经历过逆境和磨难后取得的。感恩生活,感恩亲人朋友,感恩一切的一切,不论我们对待何种人都要抱以善意和热诚。这就使得他具有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气度且无私平和。人有情,所刻之印又岂能无情?又岂能不打动人心?
五、结语
《韩非子·喻老》中楚庄王答伍举之问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此乃王者之风,亦是楚人所具有的气质、风格。昌少军经常说:“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前后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承古以创新,敢于摆脱传统的藩篱,有自己的艺术立场。因此,书法篆刻史上必定有昌少军这个名字,而且是重彩浓墨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昌少军主编.艺坛怪杰:汪新士纪念文集[M].武汉:崇文书局,2004.
[2]林霔.印说十则[A].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C].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3]沙孟海.印学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4]兰干武.湖北代表书家作品集——昌少军[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唐福祥,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
关键词:昌少军;篆刻艺术;中锋滚刀法;金石
一、昌少军简介
昌少军,又名昌盛,字茂之,别署文昌阁主。湖北仙桃沔阳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流印社社长,南纪印社、北斗印社名誉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一级警督。为汪新士、吴丈蜀、刘纲纪先生的入室弟子。篆刻作品曾6次获全国、国际金奖, 1997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金剑文化工程”艺术奖。并在《光明日报》《艺术与时代》《西冷艺丛》《书法报》《中国书画报》《艺术明星》等报刊上多次发表过书法篆刻作品及理论文章。王峻峰先生称他是“当今湖北篆刻界第一把刀”。时至今日,他又何尝不是全国篆刻界的第一把刀。
二、中锋滚刀法的形成背景
篆刻不承古,为无源之水,然食古不化,徒印奴而已。说到中锋滚刀法,那么必然谈到“字林之侠客”吴(丈蜀)老曾送昌少军先生一幅书法作品,作品中有“善承传统,以法创新”两句,使其蒙发了求变的念头。1987年3月,他在准备一件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大赛的作品,一连十多天,不停地刻印,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谁知越刻越糟糕,几次扔掉石头,又捡回来磨掉重刻,直到超过了截稿时间,还是不满意。两天后,换上了原先用过的一把刀杆长9.5公分、0.8公分见方、既短又钝的刀(此刀为汪老用合金钢自制并赠送,因为用的时间较长、刻了磨、磨了刻,刀杆自然变短了,后来很少用此刀。)正是因为刀杆短,故将刀的顶端放在食指与手背交界处,并以此为轴心,刻印时单刀用力并捻动刀杆快速前进。刻出的线条钤在纸上浑穆朴拙。昌师惊奇地发现此线条一如书法中锋用笔,他认为书法用笔既然有偏锋和中锋,用刀亦当可用笔。于是,以此刀法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就刻出一方“字林之侠客”的白文印,线条自然苍莽,无须修改。以往刻此类效果的印,要刻无数刀,还得用敲打、切削的方法处理,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故将此刀法取名为“中锋滚刀法”。起初汪老不予认可,后又刻了“仙桃昌少军章”等四印,并将此种理念与汪老探讨,加之坚持用此法投入创作并大获成功,汪老认为昌少军若不出新法,也不可能有现在如此大的成就,可见汪老此时已经认可中锋滚刀法,之后吴(丈蜀)老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风滚刀法形成初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用此法有时线条太碎,火气太大,后参封泥法,中锋滚刀法自此更加完善。不难看出,这次“偶然”不仅带出了中锋滚刀法,带出了短杆钝刀,在以前也是没有的,无形中在篆刻工具上又一次实现了革新。
三、昌少军的边款
边款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书法作品的落款,当今篆刻界印面篆刻和边款俱佳的人相对来说是很少的。因此边款的好坏就成为了篆刻家艺术功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观昌少军各个时期的印作边款,我们不难发现,其边款一直处于一种求变的过程当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直到风格的形成:30岁之前,边款多仿浙派,用刀力度较弱,笔画、结体略显生硬;之后10多年,认真、深入地研习赵之谦、黄士陵的边款,以魏碑结体为参,刀法劲猛,笔画豪放,然稍显火气;45岁之后,他坚持以北魏墓志为营养并将其特点吸收到边款之中,一改拘谨内敛的浙派体制,由过去以切刀为主、点横撇捺多为长短不同的三角形的老刻法,变而为切、冲、转、拉刀法并用,以石就刀,或以刀就石,刀法劲健多变。其字形结构不再拘泥于平实方正,章法上根据字形做大小、疏密、伸缩等不同处理,布局错落,流动多姿,犹如缩版魏晋碑刻,古朴稚拙,自然流畅。此时刀笔俱备,饶有韵致,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昌少军拓边款主要以乌金拓为主,拓边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印屏、印谱的制作整体效果。他坚持以“黑白分明,油光闪亮”为拓边款的最高标准,时下拓边款的方法五花八门,但昌少军仍然坚持最传统的拓款方法,并不是他不懂得变通,而是他对拓边款这项技艺的传承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乃至坚守。此外,有些虽然程序相对简单,拓出来的东西也是捉襟见肘的。目前为止并没有其他拓款方法优于此方法。因此在拓边款这方面他也是数一数二的。昌少军对拓边款的要求是极高的,每次他拓好之后会用放大镜看看边款的字口是否进墨,力臻完美。他是个实用主义者,拓边款通常自制棕刷、拓包,虽然有时候做的并不是那么好看,但他坚持以实用为主。昌少军又是个环保主义者,且动手能力强,他做拓包用的布料都是从不用的衣物上剪下来的,见废弃棕扫帚通常变废为宝做成拓款棕刷。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身上不正缺少这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正艺术的坚守吗?这也正是我们应该争相效仿的。
四、昌少军艺术风格的形成
任何理论、风格的形成必然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昌少军也不例外。“狱中拜师”使得他有一个非常高的学艺起点,得其恩师汪老谆谆教诲,手把手地教授篆刻技巧、知识,接受了长期严格的训练、且刀耕不辍。加之昌少军天生就对篆刻敏感度极高,且对篆刻狂热,对艺术的热爱是成为一名艺术家的首要条件,注定昌少军能成为当代篆刻领军人物。昌少军生于湖北仙桃,古楚之地,因此他注定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楚文化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简文字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奇瑰巧丽的外观为世人所瞩目,峻拔古拙的简书早已为世人所欣羡。此外,楚系古玺是中国古玺印章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古代玺印的研究占了地利之便。昌少军亦以简帛文字入印,且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不善书法的篆刻家一定成为不了一个好的篆刻家,昌少军一直深谙此理,在篆刻达到一定高度的同时,昌少军沉下心来钻研书法,为的就是在篆刻境界上寻求提升。昌少军善篆隶、魏碑,兼攻行草,成就了昌少军篆刻的篆籀气、金石气和真性情。
篆刻虽小技,非胸中有书卷,终不免俗乎。二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昌少军提倡以文养艺,走进昌少军的书房,里面装满了关于文、史、哲、书、画、印的各类书籍和他多年来整理的历代书家、画家、篆刻家的专题资料读书卡片,颇像个小图书馆。读书每有感触想法必定做批注,长此以往,养成了他善于思考的习惯,从别人的思想当中汲取营养,因此,当年求变创出中锋滚刀法绝不是偶然的。
昌少军是一个对生活、工作充满激情、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做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他认为劳动是一种爱更是一种责任,劳动能带来快乐,使人思维敏捷,身体健康,锻炼我们的灵魂,给人以勤劳的印象。因此世界上没有白做的事。昌少军认为逆境逆境成就事业,不是说只有逆境成就事业,不经历逆境未尝是件好事。历史上在顺境中成就事业的也不乏其人,但更多的杰出人物是经历过逆境和磨难后取得的。感恩生活,感恩亲人朋友,感恩一切的一切,不论我们对待何种人都要抱以善意和热诚。这就使得他具有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气度且无私平和。人有情,所刻之印又岂能无情?又岂能不打动人心?
五、结语
《韩非子·喻老》中楚庄王答伍举之问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此乃王者之风,亦是楚人所具有的气质、风格。昌少军经常说:“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前后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承古以创新,敢于摆脱传统的藩篱,有自己的艺术立场。因此,书法篆刻史上必定有昌少军这个名字,而且是重彩浓墨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昌少军主编.艺坛怪杰:汪新士纪念文集[M].武汉:崇文书局,2004.
[2]林霔.印说十则[A].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C].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3]沙孟海.印学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4]兰干武.湖北代表书家作品集——昌少军[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唐福祥,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