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他人的目光?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到过这样一种感叹:如果世人都眼盲,我决不会去追求华丽的衣裳、豪华的居室、铺张的排场……是啊,原本人生苦短,竟还要处处跟人比较、争一日之短长。可是,难道为了世人没有眼盲,就只能让自己心盲吗? (引用某人的“一种感叹”开篇,以“心盲”对“眼盲”,引发读者的思考。)
  竞相攀比,除了虚荣之外,还有些别的原因吧?是觉得比不过别人有伤自己的面子?是认定伤了面子就等于损伤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是看到大家都如此虽不情愿也只能从众?是没有自己的想法于是相信多数人做的就是对的? (剖析“攀比”行为背后的种种原因,由表及里,思路纵向展开。)
  敢说“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人毕竟是少数;内心若没有清醒明确的意识,便每每要借外界的看法来为自己定向定位。他人的目光,对无主见的人真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那的确不只是虚荣、在人前争面子,也会有对习惯势力的屈从——如果他人都这样做,自己非要跟人不一样,看起来太难了;也还会有无意识的盲从——若从小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又怎会怀疑这样做是否正确呢?如果从小就被灌输“好好念书,上一所好大学,读一个热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认定了这是一条康庄大道,又怎能轻易分清那是否適合自己? (这两段是纵向思路的纵深展开,作者从“借助外界的看法来为自己定位”“对习惯势力的屈从”“无意识的盲从”这几个方面分别对“攀比”行为的深层原因进行挖掘,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人活着自然不是为了活给别人看,要处处与人保持一致,以免遭人诟病;或者要在名利权位上争强,以此证明自己活得比别人更好。有著名经济学家称,他鼓励人们去追求经济利益。但利益不是最本质的,比利益更本质的是快乐。快乐有许多,要有持续的快乐,我总觉得少不了一条——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本段先破后立,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国外有女作家曾经说过:做你所热爱的事,金钱可能会来,也可能不来;不论来与不来,你都将获得幸福。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同时想到,这幸福是有前提的,至少要放下虚荣心,放下与人比较之心;去掉不必要的牵挂烦扰,更能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为喧嚣浮华所惑,更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运用引证法,佐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对自己观点的阐释,便于读者理解与认可。)
  曾见电视节目访谈一位做电影编导的女士,她十几岁已对电影有浓厚兴趣,但家人认为那当不了饭吃,遂奉母命读了生物;留美拿了生物学学位后,她终于还是改学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主持人问她,后不后悔在生物上花了多年时间?该女士沉吟片刻道:我不能说学生物是个错误,那对我母亲不公平。接下来便讲了读生物毕竟有哪些好处,说得从容有气度。这份气度,是要靠最终得偿所愿来支撑的吧?(运用例证法,以一位电影编导的经历,来证明“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这一观点,事例详实,论证有力。)
  即便没有家庭或家族的期盼,自己也能不去跟风,仍会有许多人找不到自己的热爱。是兴趣喜好被忽视得太久以致忘怀了?是在每日的奔波劳碌中对很多东西已浑然不觉?是已经不敢为梦想冒险一搏?(剖析“许多人找不到热爱”的原因,连续发问,引人深思。)
  我仍相信,快乐幸福与否,大半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怎样选择、怎样努力,取决于自己愿意供奉于庙堂还是曳尾于涂中。(强调“快乐幸福与否,大半取决于自己”,暗扣文章首段的发问,也是对文章题目中所提问题的隐约回答。)
  点评:这是一篇表达有思想、论述有深度的议论文。作者从生活中习见的攀比现象入手,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难得的是,对原因的剖析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从具体的攀比心理深入到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盲从,由浅层次的心理原因到深层次的思想因素都进行了剖析。文章先破后立,后半篇文章着眼于论证自己的观点“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事理论证结合事例论证,事理论证层层推进,事例论证选例典型,使得文章“下盘稳重”,根基深厚,所持观点令人信服。
  (编辑:关晓星)
其他文献
怎样才能获得快乐?我认为无非三条:无私心、爱学习、寻自由。  无私心是快乐的必要条件。人无私心才无愧,才能坦荡立于天地之间,享受真正的快乐。欧阳修在滁州任上不仅不去敛财享乐,反而自号“醉翁”,不仅为酒醉为山水醉,也为百姓安居乐业,滁州欣欣向荣而醉。东坡先生即使在被贬之时,听闻老太之子不孝,擅卖祖产,立即将所买之房产退回。为官则造福百姓,为民则乐善好施,这正是无私之人的理想与快乐所在。  爱学习也是
安徽太和一中始建于1956年,属省级示范高中,以“每位学生都是希望”为校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德能并举,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尊循“求真、崇善、唯美”的校风,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打破“套路”,把几个失败的病例呈现给观众——吃海鲜中毒导致多脏器衰竭没救回来的24岁青年、没有挺过手术后第二天的马凡综合征患者……首
杜魯门·卡波特( Truman Capote,1924—1984),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编剧、剧作家,很多作品后来都成了经典之作,如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58)和纪实罪案小说《冷血》(In Cold Blood,1966)。   卡波特五岁时就自学读书写字,十一岁时发现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从十七岁起就经常在《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刊物
“道德”是高考命题核心理念“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也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方面命题的重点,更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15年浙江卷“文品与人品”,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重庆卷“赶公交车的妈妈”;2014年重庆卷“出租屋的故事”……可以说,“道德”主题无论是从热点还是从经典的角度上考虑,亦或是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上考
“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将就,那这个世界就永远只能是凑合。”  连日来,江西省于都县实验中学16岁高中生刘文展举报学校违规收费补课反被劝退一事,引起舆论持续关注。  自今年3月7日开始,刘文展接连给国家信访局等部门多次写信实名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校方多次“谈话”。在9月新学期开学前,其班主任给刘母发了一条劝退信息:“接到学校通知,下学期不接受刘文展的报名,请换一个学校。”校方随后回应,此举系班主任个
你说,你想去落花微雨、弱柳扶风的江南,看看柳永笔下的“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良辰美景;你说,你想去充满水乡情调的扬州城,看看“二十四桥明月夜”“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城的梅雨时节的无边风月。  你还记得吗?我相信你记得,因为那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不能忘。  因为姓“侯”,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喊你为“猴王”。学业并不繁重,所以每天早上晨读时教我们吟诵,鹅黄色阳光的暖遇上浅绿色微风的凉吹拂了你及腰的秀发
一位中年儿子正在陪着父亲练习走路。父亲是一位偏瘫患者,在儿子的护卫下,父亲拄着轮椅的两边把手,慢慢地努力地站起身子。待父亲双脚站稳后,儿子把轮椅从后面慢慢撤走。儿子转身又来到父亲的前面,弓着一副高大的身躯,与矮小的父亲保持着同一高度,然后把双手平伸向父亲,眼神里充满鼓励地说:“来,爸爸,向前迈步!”父亲的眼里有一丝恐惧,也有一些潮湿。我想,父亲此时脑海里一定想起了儿子幼年初学走路时,他也是这样把双
1964年的一天,黑人妇女玛丽·汉密尔顿作为证人,在美国亚拉巴州的法庭上,接受白人检察官的调查问询。  “你能如实回答我的提问吗,玛丽?”检察官问道。玛丽·汉密尔顿瞟了一眼检察官,闭口不语。检察官提高音量说:“请回答问题,玛丽!”玛丽·汉密尔顿白了他一眼,依然不作声。检察官有些恼火,再次提高音量:“你能听见我的问题吗,玛丽?”玛丽·汉密尔顿仍然一言不发。  检察官生气地转身对法官说:“法官大人,我
转眼间,高考已与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携手踏入了不惑之年。越来越成熟的体制,为广大考生提供着通往书山之顶的路径。  博尔赫斯有言:“理想的拉力大于现实的推力,正因为有了无数人不畏艰难地追求理想中的希望,才使得那么多生命的璀璨明丽得以成就。”读书如远上寒山,其入愈深,则石径愈狭。而高考永远让广大考生看到白云深处的希望,让理想的拉力有了抵抗现实推力的正确路径。  【素材运用亮点1】选用了寒山、石径、白云等
作家簡介:伊恩·麦克尤恩(lan McEwan)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1948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部的小镇奥尔德肖特(Aldershot),父亲是一位军人,曾参加过敦刻尔克战役。童年的麦克尤恩曾跟随父亲辗转于东亚、德国和北非等地,1959年返回英国,在一所寄宿学校读书,同学大都来自破碎的家庭,粗鲁而残暴。在孤寂的中学时代,麦克尤恩沉浸于文学的世界,大量阅读格雷厄姆·格林(Gra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