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国际舆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针对当前国际舆论环境,本刊记者专访贾文山博士,解读面对当前舆情挑战如何有效应对,以及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新闻全球胜任力等问题。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中国在构建对外传播体系,加强国际话语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不足?
贾文山: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共建成效显著,有力推进了新型全球化,为全球治理和文明互鉴交流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我国为配合“一帶一路”倡议开展的元首外交,主场外交,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理论体系和对外交理论的发展都作出了显著贡献,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外交话语权和全球话语权。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一带一路”学术成果国际化力度还不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对外传播的广度、力度和效度,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的广度、力度和效度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对称和滞后。可以说,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宣成功有余,外宣严重不足。例如,通过谷歌学术( googlescholar)网站检索发现,有关“一带一路”学术研究成果在截至2019年末这6年间,全球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中英文学术论文和著作总量达10万多篇/部,其中中文成果8万多篇/部,英文成果2万多篇/部。2万多篇/部英文学术成果有对“一带一路”持客观、中立、理解和支持态度,也有一些英文学术文章对“一带一路”持有误读、偏见。
如果能通过外文翻译,以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表述在国际权威平台发表和出版,向全世界提供中国学术群体对“一带一路”全面、深度、细致和系统的认知和解读,不仅能为“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打下坚实基础,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也能为已有知识体系的充实、扩展和更新作出独特贡献。
记者:在今年新冠疫情暴发的特殊背景下,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出现了哪些特点和变化?
贾文山:今年年初以来,我国面临新冠疫情暴发的特殊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在国内成功抗击了疫情,也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130多个国家抗疫提供了有力的援助,成功开拓了健康丝绸之路。但是,这一成功连同“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推进被某些国家误解为中国对全球领导权的挑战和争夺,招致污名化和打压。一方面,美国及其同盟国,运用长臂管辖手段对“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关键作用的中国全球企业,比如华为进行打压,胁迫其盟国放弃和排斥中国企业在其所在国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对中国多管齐下、极限施压,企图制造国内外恐慌局面,阻滞中国经济发展步伐,这两大挑战急需有力和有效的应对。
记者:为应对当前舆论环境出现的挑战,加强国际交流中良性深度的沟通,我们有哪些应对举措?
贾文山:随着“一带一路”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层面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认知理解的需求已成为最紧要的需求。总体来讲,国内绝大多数致力于“一带一路”研究的个人、群体和机构学术性外文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学术交往机会不多、全球胜任力不足,不能满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另外,学界对国际发表和出版的渠道与程序不熟悉,国际发表或出版的途径不畅,许多高质量的思想理论和研究发现未能及时直接用外文推出,或用中外文同时推出。这极大地制约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限制了“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力。
我建议,首先,我们急需大力培育和提升我国新闻传播业界和新闻传播学界的全球胜任力,尤其是全球沟通、交流、传播的能力和影响力。第二,运用新型信息和传媒科技手段为世界持续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和足够量的外文信息,新闻和思想理论性与学术性高的公共产品。最重要的是突出文明互鉴交流,民心相通。
记者: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的基石,“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未来进一步加强沿线国家的沟通、理解、互信,我们还可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贾文山: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继续讲好国内扶贫和抗疫故事,重点讲好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和抗疫故事和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比如非洲、中亚和拉美地区国家的合作、援助等;另一方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既不忘初心,又与时俱进的故事。此外,我们还可以派遣长期驻扎在这些国家的中国健康卫生医疗队、文教宣讲队和青年互访互学团队等与当地相关团体开展积极交流。更重要的是,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一带一路”研究和教育的交流与培训工作。例如,积极与国外相关学术刊物主编和出版社合作,主要面向国内拥有“一带一路”研究高质量中文成果的学者和研究团队论文中译外的翻译、国际发表和著作出版领域。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学术成果走出国门、走出汉语圈,与全球范围内的“一带一路”学术研究实现成功交流与合作.
责编:李卉嫔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中国在构建对外传播体系,加强国际话语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不足?
贾文山: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共建成效显著,有力推进了新型全球化,为全球治理和文明互鉴交流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我国为配合“一帶一路”倡议开展的元首外交,主场外交,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理论体系和对外交理论的发展都作出了显著贡献,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外交话语权和全球话语权。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一带一路”学术成果国际化力度还不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对外传播的广度、力度和效度,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的广度、力度和效度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对称和滞后。可以说,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宣成功有余,外宣严重不足。例如,通过谷歌学术( googlescholar)网站检索发现,有关“一带一路”学术研究成果在截至2019年末这6年间,全球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中英文学术论文和著作总量达10万多篇/部,其中中文成果8万多篇/部,英文成果2万多篇/部。2万多篇/部英文学术成果有对“一带一路”持客观、中立、理解和支持态度,也有一些英文学术文章对“一带一路”持有误读、偏见。
如果能通过外文翻译,以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表述在国际权威平台发表和出版,向全世界提供中国学术群体对“一带一路”全面、深度、细致和系统的认知和解读,不仅能为“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打下坚实基础,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也能为已有知识体系的充实、扩展和更新作出独特贡献。
记者:在今年新冠疫情暴发的特殊背景下,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出现了哪些特点和变化?
贾文山:今年年初以来,我国面临新冠疫情暴发的特殊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在国内成功抗击了疫情,也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130多个国家抗疫提供了有力的援助,成功开拓了健康丝绸之路。但是,这一成功连同“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推进被某些国家误解为中国对全球领导权的挑战和争夺,招致污名化和打压。一方面,美国及其同盟国,运用长臂管辖手段对“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关键作用的中国全球企业,比如华为进行打压,胁迫其盟国放弃和排斥中国企业在其所在国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对中国多管齐下、极限施压,企图制造国内外恐慌局面,阻滞中国经济发展步伐,这两大挑战急需有力和有效的应对。
记者:为应对当前舆论环境出现的挑战,加强国际交流中良性深度的沟通,我们有哪些应对举措?
贾文山:随着“一带一路”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层面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认知理解的需求已成为最紧要的需求。总体来讲,国内绝大多数致力于“一带一路”研究的个人、群体和机构学术性外文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学术交往机会不多、全球胜任力不足,不能满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另外,学界对国际发表和出版的渠道与程序不熟悉,国际发表或出版的途径不畅,许多高质量的思想理论和研究发现未能及时直接用外文推出,或用中外文同时推出。这极大地制约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限制了“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力。
我建议,首先,我们急需大力培育和提升我国新闻传播业界和新闻传播学界的全球胜任力,尤其是全球沟通、交流、传播的能力和影响力。第二,运用新型信息和传媒科技手段为世界持续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和足够量的外文信息,新闻和思想理论性与学术性高的公共产品。最重要的是突出文明互鉴交流,民心相通。
记者: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的基石,“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未来进一步加强沿线国家的沟通、理解、互信,我们还可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贾文山: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继续讲好国内扶贫和抗疫故事,重点讲好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和抗疫故事和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比如非洲、中亚和拉美地区国家的合作、援助等;另一方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既不忘初心,又与时俱进的故事。此外,我们还可以派遣长期驻扎在这些国家的中国健康卫生医疗队、文教宣讲队和青年互访互学团队等与当地相关团体开展积极交流。更重要的是,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一带一路”研究和教育的交流与培训工作。例如,积极与国外相关学术刊物主编和出版社合作,主要面向国内拥有“一带一路”研究高质量中文成果的学者和研究团队论文中译外的翻译、国际发表和著作出版领域。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学术成果走出国门、走出汉语圈,与全球范围内的“一带一路”学术研究实现成功交流与合作.
责编:李卉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