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现代化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教育现代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在我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普及到了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问题是我国教育部门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成败之关键。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信息化;资源库
从1999年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起步虽晚,由于借鉴了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成功经验,大大缩短了发展的历程,在东部少数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一、二阶段。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或资源的短缺,信息技术的革新迟迟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即使,有些学校已经具有能力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其效果甚微。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究。
1 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设备不足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与应用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当前学校在对于计算机设备的备至中出现了瓶颈。80%学校的计算机数量只能满足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基本需要,尚没有能力为老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为办公所用;现有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配备均不到位,没有完整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这就给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发展。
1.2 思想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教育新时代的形势
在农村的中小学里,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应试的教育环境中走出过的,他们对于新兴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兴趣,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没有得到过于显著的效果,特别是面对即将升学的年级,基本可以完全不用学习信息技术,所以把其的课程时间都占为己有,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阶段。
在学生的期末考试或升学考试中,信息技术的成绩的地位微乎其微,一般只作为参考分数,所以对学生来说,学与不学就无所谓了,根本不放在眼里。这样就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自由市场”的现象,嬉戏、打闹、玩游戏、逃课等等。
在很多农村家长眼里,由于受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消极新闻的影响,认为学生学会了使用电脑就等于学会了网络游戏、聊天、浏览不良的网站等,不务正业,严重的影响到了其他主要课程的学习;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里,并没有能力或者意识去购买计算机,因此,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有在学校能接触到计算机,这就对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造成的阻碍。
1.3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不足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经调查统计,有95%以上的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不够,普及程度低,重视力度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1)由于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就增加的学校电费的支出,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2)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完全不足以进行多媒体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出资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由于经费,老教师过多等一些原因,短时间内无法,甚至不可能完成,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投入使用相对落后,与城镇的差距越拉越大。
1.4 缺乏专业教师和教材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目前来说,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专业知识上,都无法满足当前开展信息技术的需要。由于教育资金的投入与重视程度不够高的原因,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后经过参加计算机培训而担任的信息技术教师一职,其自身专业程度并不能支撑起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现阶段,只有60%左右的学校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一本信息技术教材,其余的学校,由于担心教材资源的浪费等其他原因,只在机房储存有限的教材,以供学生循环使用。笔者发现,在这其中,几乎所有的学校全校学生使用的都为同一本教材,并没有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而购置不同的教材,这就产生了低年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高年级学生学起来较为容易的现象,极其不利于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1.5 资源的匮乏打消了师生利用资源库学习的热情
虽然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然而依然有30%的学校能建立起自己学校的网站。虽说网站的建设能为师生提供某些信息的来源,但是这些网站大都是学校发布的相关政策、管理条例等,很少有跟学科联系起来的相关的信息资源。因此,在资源库建设方面,大部分农村学校还都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软件的投入也是很少的,有些学校零散的购买了一些教学DVD,部分教师因为要上公开课等原因制作了一些相关的课件,由于疏于资源整合,因此可以供给检索的信息少之又少,网站的建立形同虚设。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确实不容乐观,在这个经济发展相对欠缺的地区,要想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必须一步一步地尾随发达地区的发展轨迹,参考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成功的模式,来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轨道,从而能够进一步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2 解决对策
2.1 转变消极思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相对来说,农村是一个消息来源比较缓慢和蔽塞的地区,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比较迟缓,就拿信息技术来说,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到来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程度的影响,这就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思想上的阻碍。
学校应该让本校教师经常参加学习其他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并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今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掌握信息技术能力,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以便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革新和发展。
如有需要,还可以经常开办一些宣传会,不仅对于在校的教师、学生,还要改变家长的一些观念,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介入的优势和必要,改变他们对于网络危害的单方面的消极思想。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信息化;资源库
从1999年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起步虽晚,由于借鉴了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成功经验,大大缩短了发展的历程,在东部少数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一、二阶段。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或资源的短缺,信息技术的革新迟迟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即使,有些学校已经具有能力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其效果甚微。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究。
1 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设备不足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与应用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当前学校在对于计算机设备的备至中出现了瓶颈。80%学校的计算机数量只能满足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基本需要,尚没有能力为老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为办公所用;现有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配备均不到位,没有完整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这就给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发展。
1.2 思想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教育新时代的形势
在农村的中小学里,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应试的教育环境中走出过的,他们对于新兴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兴趣,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没有得到过于显著的效果,特别是面对即将升学的年级,基本可以完全不用学习信息技术,所以把其的课程时间都占为己有,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阶段。
在学生的期末考试或升学考试中,信息技术的成绩的地位微乎其微,一般只作为参考分数,所以对学生来说,学与不学就无所谓了,根本不放在眼里。这样就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自由市场”的现象,嬉戏、打闹、玩游戏、逃课等等。
在很多农村家长眼里,由于受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消极新闻的影响,认为学生学会了使用电脑就等于学会了网络游戏、聊天、浏览不良的网站等,不务正业,严重的影响到了其他主要课程的学习;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里,并没有能力或者意识去购买计算机,因此,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有在学校能接触到计算机,这就对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造成的阻碍。
1.3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不足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经调查统计,有95%以上的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不够,普及程度低,重视力度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1)由于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就增加的学校电费的支出,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2)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完全不足以进行多媒体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出资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由于经费,老教师过多等一些原因,短时间内无法,甚至不可能完成,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投入使用相对落后,与城镇的差距越拉越大。
1.4 缺乏专业教师和教材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目前来说,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专业知识上,都无法满足当前开展信息技术的需要。由于教育资金的投入与重视程度不够高的原因,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后经过参加计算机培训而担任的信息技术教师一职,其自身专业程度并不能支撑起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现阶段,只有60%左右的学校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一本信息技术教材,其余的学校,由于担心教材资源的浪费等其他原因,只在机房储存有限的教材,以供学生循环使用。笔者发现,在这其中,几乎所有的学校全校学生使用的都为同一本教材,并没有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而购置不同的教材,这就产生了低年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高年级学生学起来较为容易的现象,极其不利于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1.5 资源的匮乏打消了师生利用资源库学习的热情
虽然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然而依然有30%的学校能建立起自己学校的网站。虽说网站的建设能为师生提供某些信息的来源,但是这些网站大都是学校发布的相关政策、管理条例等,很少有跟学科联系起来的相关的信息资源。因此,在资源库建设方面,大部分农村学校还都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软件的投入也是很少的,有些学校零散的购买了一些教学DVD,部分教师因为要上公开课等原因制作了一些相关的课件,由于疏于资源整合,因此可以供给检索的信息少之又少,网站的建立形同虚设。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确实不容乐观,在这个经济发展相对欠缺的地区,要想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必须一步一步地尾随发达地区的发展轨迹,参考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成功的模式,来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轨道,从而能够进一步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2 解决对策
2.1 转变消极思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相对来说,农村是一个消息来源比较缓慢和蔽塞的地区,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比较迟缓,就拿信息技术来说,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到来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程度的影响,这就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思想上的阻碍。
学校应该让本校教师经常参加学习其他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并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今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掌握信息技术能力,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以便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革新和发展。
如有需要,还可以经常开办一些宣传会,不仅对于在校的教师、学生,还要改变家长的一些观念,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介入的优势和必要,改变他们对于网络危害的单方面的消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