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绿色建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下建筑业的产物。本文依据绿色建筑的定义从四方面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原理,并分析了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设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机遇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可持续性发展 发展机遇 发展问题
一、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人口持续膨胀,不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环境污染恶化的年代,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可持续的意义是一种平衡的概念,即在满足当今人类的需求下,不减弱自然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美国建筑师学会将可持续定义为:“将这个系统赖以运转的重要资源持续不断地运用至将来的一种社会能力。”
我国能源相对匮乏,能源利用效率又比较低,能源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果仍然依照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率建筑模式发展,资源和环境将会不堪重负,因此在可持续性发展的主题下,生态、环保、舒适、高效的绿色建筑模式势在必行。
我国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将绿色建筑的定义可以解分为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筑过程从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开始,经过施工建设,运行使用管理直至建筑拆除。其过程并不局限于以上阶段,还包括更深意义上的延伸,比如建筑材料生产及运用,建筑拆除后废弃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处理等问题。因此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就是建筑在时间上的一种可持续性积极表现,其应该在建筑的整个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近1/3,且建筑材料和建筑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在日益加重。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体现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这一政策。因此绿色建筑对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满足建筑功能:健康、适用、高效的空间也体现可持续性的原则。传统建筑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绿色建筑则要求建筑具有一定的灵活可变性,能满足人们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需求;并且在不损失人的舒适度的前提下节约能源,提高建筑功能、使用上的效率。
4)、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模式必将被适应现代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绿色建筑模式所代替。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自然、建筑的互融共享、和谐共生。
二、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机遇
回顾世界建筑的发展历程,可归纳如下:第一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以解决人的住房问题为主要目标;第二个阶段是关注性能和质量的阶段,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丰富建筑的使用性能、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第三个阶段是关注整个建筑与全人类环境之间的阶段,这一阶段体现了对建筑的节能、生态、环保的要求。
我国目前跨过了第一个阶段,进入第二个阶段,而在发展第二阶段的同时,并入了第三阶段的要求。目前的绿色建筑就是第三阶段的体现,是建筑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绿色建筑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色建筑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①节能建筑的发展为绿色建筑提供了优厚的基础支撑,到2010年设计阶段的节能执行率达到了99.5%,施工阶段达到了95.4%,新建建筑基本上满足节能50%—65%的节能规范标准;②“十二五”计划保障房建造达3600万户,比“十一五”增长2500万户,如此大的建设规模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③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和应用研究,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真正体现了绿色建筑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可持续性策略;④目前我国近1/5的城市开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绿色建筑发展地位日益凸显;⑤绿色建筑发展开始转向地域性,生态型技术策略,扭转了高技术、新设备投资的发展方向,降低了建造成本。
2)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支持日益完善:①“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要求每年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达300-500个,建议把强制性政策要求转化为自愿性积极投入;②生态城市建设国家政策要求:既有城市的生态城改造工程要求50%—60%的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新建生态城要求80%以上新建建筑为绿色建筑;既有社区改造生态社区要求50%以上建筑需改为绿色建筑,80%以上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③依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与示范城市对绿色建筑进行强制性推广,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要求30%新建建筑应为绿色建筑,20%的既有建筑改造为绿色建筑;④依托绿色小城镇推广农村绿色建筑,鼓励绿色小城镇或者生态小城镇的建设,30%以上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小城镇,国家给予一千万到两千万的补助,并设立乡土绿色建筑创新奖;⑤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例如减半或减少对绿色建筑的物业税征收、容积率返还、购房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
3)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和评定标准研究进程加快:①近几年设立了20个国家及工程技术中心和绿色建筑产业化基地,构建了产、学、研、政、企联盟,与产业化推广平台;②借助“中美能源合作项目”等国内外科技创新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顺利;③评价标准相继出台,我国学者结合国外评定标准和我国实际国情,于2001年9月编制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建设部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6年3月7日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并与2006年6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
无论是发展背景条件、政策的激励还是绿色技术的支撑,都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是建筑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绿色建筑运动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其间也随之带来一些问题:
①部分建设项目为了评定绿色建筑标识而建造,前期投入相对完善,而在后期运行阶段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维护,丧失了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和高效的性能;
②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片面化。前期的绿色建筑多数是一些新型设备的堆砌,并且在设备投入阶段不做可行性研究,致使投资成本高,运行维护费用高,利益收回周期长。前期的主动技术策略让人们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昂贵的投资建设。而真正的绿色建筑其实还包括很多被動的、地域性技术策略,其并不是“高造价”的代名词;
③全寿命周期设计过程不够完善。目前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得是注重建筑单体的设计,且多数只涉及到围护结构保温层面,对前期的规划分析不够深入,后期的建筑使用效率及设备运行状况没有完整的跟踪记录。并且建筑设计中各个环节独立作业,相互配合程度较低,不能真正体现建筑系统性的周期性作用;
四、总结
绿色建筑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发展机遇。倡导绿色建筑,对建筑业的发展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向绿色建筑转型,我们正面临良好的机遇,这不仅是人民的需求,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求,同时也是时代的发展潮流。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可持续性发展 发展机遇 发展问题
一、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人口持续膨胀,不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环境污染恶化的年代,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可持续的意义是一种平衡的概念,即在满足当今人类的需求下,不减弱自然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美国建筑师学会将可持续定义为:“将这个系统赖以运转的重要资源持续不断地运用至将来的一种社会能力。”
我国能源相对匮乏,能源利用效率又比较低,能源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果仍然依照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率建筑模式发展,资源和环境将会不堪重负,因此在可持续性发展的主题下,生态、环保、舒适、高效的绿色建筑模式势在必行。
我国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将绿色建筑的定义可以解分为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筑过程从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开始,经过施工建设,运行使用管理直至建筑拆除。其过程并不局限于以上阶段,还包括更深意义上的延伸,比如建筑材料生产及运用,建筑拆除后废弃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处理等问题。因此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就是建筑在时间上的一种可持续性积极表现,其应该在建筑的整个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近1/3,且建筑材料和建筑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在日益加重。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体现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这一政策。因此绿色建筑对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满足建筑功能:健康、适用、高效的空间也体现可持续性的原则。传统建筑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绿色建筑则要求建筑具有一定的灵活可变性,能满足人们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需求;并且在不损失人的舒适度的前提下节约能源,提高建筑功能、使用上的效率。
4)、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模式必将被适应现代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绿色建筑模式所代替。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自然、建筑的互融共享、和谐共生。
二、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机遇
回顾世界建筑的发展历程,可归纳如下:第一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以解决人的住房问题为主要目标;第二个阶段是关注性能和质量的阶段,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丰富建筑的使用性能、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第三个阶段是关注整个建筑与全人类环境之间的阶段,这一阶段体现了对建筑的节能、生态、环保的要求。
我国目前跨过了第一个阶段,进入第二个阶段,而在发展第二阶段的同时,并入了第三阶段的要求。目前的绿色建筑就是第三阶段的体现,是建筑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绿色建筑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色建筑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①节能建筑的发展为绿色建筑提供了优厚的基础支撑,到2010年设计阶段的节能执行率达到了99.5%,施工阶段达到了95.4%,新建建筑基本上满足节能50%—65%的节能规范标准;②“十二五”计划保障房建造达3600万户,比“十一五”增长2500万户,如此大的建设规模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③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和应用研究,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真正体现了绿色建筑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可持续性策略;④目前我国近1/5的城市开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绿色建筑发展地位日益凸显;⑤绿色建筑发展开始转向地域性,生态型技术策略,扭转了高技术、新设备投资的发展方向,降低了建造成本。
2)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支持日益完善:①“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要求每年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达300-500个,建议把强制性政策要求转化为自愿性积极投入;②生态城市建设国家政策要求:既有城市的生态城改造工程要求50%—60%的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新建生态城要求80%以上新建建筑为绿色建筑;既有社区改造生态社区要求50%以上建筑需改为绿色建筑,80%以上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③依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与示范城市对绿色建筑进行强制性推广,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要求30%新建建筑应为绿色建筑,20%的既有建筑改造为绿色建筑;④依托绿色小城镇推广农村绿色建筑,鼓励绿色小城镇或者生态小城镇的建设,30%以上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小城镇,国家给予一千万到两千万的补助,并设立乡土绿色建筑创新奖;⑤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例如减半或减少对绿色建筑的物业税征收、容积率返还、购房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
3)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和评定标准研究进程加快:①近几年设立了20个国家及工程技术中心和绿色建筑产业化基地,构建了产、学、研、政、企联盟,与产业化推广平台;②借助“中美能源合作项目”等国内外科技创新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顺利;③评价标准相继出台,我国学者结合国外评定标准和我国实际国情,于2001年9月编制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建设部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6年3月7日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并与2006年6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
无论是发展背景条件、政策的激励还是绿色技术的支撑,都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是建筑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绿色建筑运动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其间也随之带来一些问题:
①部分建设项目为了评定绿色建筑标识而建造,前期投入相对完善,而在后期运行阶段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维护,丧失了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和高效的性能;
②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片面化。前期的绿色建筑多数是一些新型设备的堆砌,并且在设备投入阶段不做可行性研究,致使投资成本高,运行维护费用高,利益收回周期长。前期的主动技术策略让人们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昂贵的投资建设。而真正的绿色建筑其实还包括很多被動的、地域性技术策略,其并不是“高造价”的代名词;
③全寿命周期设计过程不够完善。目前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得是注重建筑单体的设计,且多数只涉及到围护结构保温层面,对前期的规划分析不够深入,后期的建筑使用效率及设备运行状况没有完整的跟踪记录。并且建筑设计中各个环节独立作业,相互配合程度较低,不能真正体现建筑系统性的周期性作用;
四、总结
绿色建筑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发展机遇。倡导绿色建筑,对建筑业的发展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向绿色建筑转型,我们正面临良好的机遇,这不仅是人民的需求,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求,同时也是时代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