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足见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那么,成功的细节描写有哪些作用呢?
一、刻画人物性格
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最小组成单位。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的确,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刻画孔乙己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
在这一段中,作者特别抓住“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一语言细节,把孔乙己这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刻画得极为深刻,跃然纸上。
又如孙犁《荷花淀》中“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一句,作者用“震动”和“吮”这两个动作细节,准确细致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的消息后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将一个关心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的妇女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二、深化文章主题
细节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三言两语,但有时却能一“写”致命,抓住文章的命门,凸现文章的主题。如在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在写段祺瑞政府对学生的迫害時,文章这样写道:“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在这段叙写中,“从背部入”,说明学生并没有与政府发生正面的交战,她们是在无准备情况下遭受的射击;“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说明参加这次镇压的是专业射手,是早有预谋屠杀。在这里,作者借助这些细节描写,让我们在了解了这件事情详细情况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命运和段祺瑞执政府虐杀青年学生的暴行,自然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除此而外,在本文中,作者还多次说到,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正是这微不足道的几笔,在塑造刘和珍和蔼善良性格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进而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三、推动情节发展
在行文的过程中,恰当的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林冲要离开草料场去沽酒时,“将火炭盖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而是有人故意纵火,这就使得后文中陆虞侯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于山神庙前被杀的情节来得合情合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除此而外,后文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也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成了必然,才有了后文林冲在入得庙门时,将“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的动作行为,才有了林冲在庙内听清了陆虞侯等人放火真相后手刃仇人的情节。正是这些紧紧相连、环环相扣的细节,共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暗示时代背景
有些时候,由于某方面的原因,创作者不便或不必直接交代时代背景,这时,细节描写就成了作者传情达意,暗示时代背景的首选。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
从字面上来看,作者是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交代鲁镇年底的情况。其实,在这句话中,作者是借助“灰白色”“沉重”“钝响”等细节,含蓄揭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的每一片土地上,旧有的风俗习惯还牢牢束缚着人们,让人们喘不过气来,致使心情“灰白色”“沉重”。正是这特定的细节描写,点出了时代背景,为后文中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埋下了伏笔。
又如鲁迅先生在《药》一文开头也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乍看本段细节描写,写的是秋夜景色,借之点明了华老栓买药的时间,但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揣摩出本段描写的真意,即作者是借“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点明时代背景,说明当时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隐喻当时的黑暗现实;借“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暗示当时民众当时的麻木,以致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来吃的现状;自然,后文中出现的一系列情节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果有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就能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就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进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深化文章的主题。反之,即使文章情节再曲折,也只能让读者有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插入一些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以求在细腻描绘之中,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责编 张亚欣)
一、刻画人物性格
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最小组成单位。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的确,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刻画孔乙己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
在这一段中,作者特别抓住“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一语言细节,把孔乙己这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刻画得极为深刻,跃然纸上。
又如孙犁《荷花淀》中“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一句,作者用“震动”和“吮”这两个动作细节,准确细致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的消息后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将一个关心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的妇女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二、深化文章主题
细节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三言两语,但有时却能一“写”致命,抓住文章的命门,凸现文章的主题。如在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在写段祺瑞政府对学生的迫害時,文章这样写道:“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在这段叙写中,“从背部入”,说明学生并没有与政府发生正面的交战,她们是在无准备情况下遭受的射击;“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说明参加这次镇压的是专业射手,是早有预谋屠杀。在这里,作者借助这些细节描写,让我们在了解了这件事情详细情况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命运和段祺瑞执政府虐杀青年学生的暴行,自然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除此而外,在本文中,作者还多次说到,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正是这微不足道的几笔,在塑造刘和珍和蔼善良性格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进而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三、推动情节发展
在行文的过程中,恰当的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林冲要离开草料场去沽酒时,“将火炭盖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而是有人故意纵火,这就使得后文中陆虞侯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于山神庙前被杀的情节来得合情合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除此而外,后文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也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成了必然,才有了后文林冲在入得庙门时,将“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的动作行为,才有了林冲在庙内听清了陆虞侯等人放火真相后手刃仇人的情节。正是这些紧紧相连、环环相扣的细节,共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暗示时代背景
有些时候,由于某方面的原因,创作者不便或不必直接交代时代背景,这时,细节描写就成了作者传情达意,暗示时代背景的首选。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
从字面上来看,作者是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交代鲁镇年底的情况。其实,在这句话中,作者是借助“灰白色”“沉重”“钝响”等细节,含蓄揭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的每一片土地上,旧有的风俗习惯还牢牢束缚着人们,让人们喘不过气来,致使心情“灰白色”“沉重”。正是这特定的细节描写,点出了时代背景,为后文中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埋下了伏笔。
又如鲁迅先生在《药》一文开头也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乍看本段细节描写,写的是秋夜景色,借之点明了华老栓买药的时间,但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揣摩出本段描写的真意,即作者是借“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点明时代背景,说明当时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隐喻当时的黑暗现实;借“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暗示当时民众当时的麻木,以致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来吃的现状;自然,后文中出现的一系列情节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果有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就能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就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进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深化文章的主题。反之,即使文章情节再曲折,也只能让读者有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插入一些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以求在细腻描绘之中,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