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价值作为切入点,给予简述。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方式以及建议,给出旋律融合、节奏融合、商业化建设、古曲的保护等诸多内容,以期通过分析为后续工作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词】古曲;民族唱法;《如梦令》;《枫桥夜泊》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价值
(一)提升文化多样性
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是艺术发展的一种体现,可以直接提升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如梦令》《枫桥夜泊》分别为我国古代著名的词、诗篇目,其作者分别为李清照(本篇所选)和张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如梦令》《枫桥夜泊》均具有突出的时代感和艺术价值,现代民族唱法中,相关内容较为缺乏,尝试将《如梦令》《枫桥夜泊》作为乐曲,应用民族唱法进行表达,能够有效地将不同时代的艺术因素结合在一起,既能够保证古曲的吸引力,也能增加现代音乐的美感,使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得到加强[1]。
(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我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作品多可以谱曲进行演奏,较为典型的如乐府诗和宋词、元曲等。将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进行融合,在提升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使其得以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依然获取关注,得到更为直接的传承和发展[2]。
二、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方式
(一)旋律融合
旋律融合是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融合的最基本方式,在《如梦令》古曲中,其曲谱变化虽然多样,但带有典型的复调特点,与之对应,当代民族唱法中,《如梦令》也依然保留了复调的旋律特点。其曲谱(简谱)如表1所示。
从旋律上看,乐曲不强调大幅度的骤然变化,以低音作为首句的开始,以高音作为结束,并给予加长,顺利过渡到第二句的高音开头部分,在我国传统曲目中,这一特点十分常见。与民族唱法中的戏曲唱法十分类似,是二者的一种典型融合。此外,对现场唱法中的高音部分进行斟酌,也可以寻觅到古曲中的因素,如《如梦令》的终句(图2)。
该句中,旋律的特点鲜明,依然通过高音作为开始,与此前唱段的不同是节奏出现了变化,但结局部分,“瘦”字处依然为高音,这同样符合我国民族唱法的基本特点,属于二者的融合体现。
(二)节奏融合
我国古曲的节奏变化带有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往往与曲目的具体风格相关。如古曲的《枫桥夜泊》,节奏始终较为舒缓,而现代民族唱法对节奏的把控显然更为多变。古曲《枫桥夜泊》的曲谱如图3所示。
在该曲目中,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规律,即四句之中,每一句的旋律都比较多变,但节奏上,几乎保持了从头到尾的一致性。首句中“乌啼”两字之间出现了节奏改变(第一次改变),次句中“渔火”两字之间出现了节奏改变(第二次改变),第三句中“城外”两字之间出现了节奏改变(第三次改变),第四句中“钟声”和“客船”进行了节奏改变(第四次改变),最后一句则增加了旋律变化,使节奏变得冗长,以突出作者心境。现代民族唱法中,《枫桥夜泊》的融合在节奏上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即只进行个别词句的变化,以旋律更改加强艺术表现力,但保证节奏变化的一致性。
(三)思想融合
如在《如梦令》《枫桥夜泊》的演唱中,表演者不但需要熟练掌握曲目的节奏和旋律变化,也要求深刻理解作者的心境,才能更好地将作品创世表达的感情完整展现出来。在《如梦令》创造期间,李清照已经步入晚年,早期带有浪漫色彩的作品不再出现,作者更强调将自身凄苦、孤单的状态通过作品表达。如梦令强调表达的是一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思想感情,其曲作也因此带有类似特点。对应的,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表达了科举不第、黯然還乡的愁思,在乐曲中,旋律舒缓、承重,节奏变化也很少,传递的思想感情明确,也需要演唱者给予精准的思想把控、融合,才能更好的进行表演。
三、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建议
(一)商业化建设的可能
为求进一步实现古曲和现代民族唱法的融合,可尝试进行商业化建设,将其作为一个产业进行发展的引导。各地可以选取当地古典文学名家或者其他大家的佳作,进行加工,融合当地民族唱法的特点,使其感染力得以增强。如江西地区可以选取王博的《滕王阁序》,将王博“一介书生、三尺微命”作为重点展示人文文化,或者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为核心传递自然景象,丰富作品文化内容,提升文艺吸引力,为地区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古曲的保护和融合的边界
在尝试将古曲和现代民族唱法融合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商业元素,还应重视对古曲的保护,要求在进行商业化建设前,将古曲的核心部分以标准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并适当融入当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使真正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存。与此同时,已经进行了商业化建设的古曲,也不能肆意破坏,应尽量保证传统文化得到尊重。融合的边界方面,要求保护各地稀少少数民族古曲文化,以免少数民族文化在融合过程中消失。
四、总结
综上,我国民族音乐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特色,也在现代社会寻求更多的相互融合。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可提升文化多样性,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蔡枫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美声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5):105-107.
[2]刘坪.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7):189-190.
作者简介:徐瑾(1987—),女,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研究(民声方向)。
【关键词】古曲;民族唱法;《如梦令》;《枫桥夜泊》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价值
(一)提升文化多样性
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是艺术发展的一种体现,可以直接提升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如梦令》《枫桥夜泊》分别为我国古代著名的词、诗篇目,其作者分别为李清照(本篇所选)和张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如梦令》《枫桥夜泊》均具有突出的时代感和艺术价值,现代民族唱法中,相关内容较为缺乏,尝试将《如梦令》《枫桥夜泊》作为乐曲,应用民族唱法进行表达,能够有效地将不同时代的艺术因素结合在一起,既能够保证古曲的吸引力,也能增加现代音乐的美感,使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得到加强[1]。
(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我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作品多可以谱曲进行演奏,较为典型的如乐府诗和宋词、元曲等。将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进行融合,在提升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使其得以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依然获取关注,得到更为直接的传承和发展[2]。
二、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方式
(一)旋律融合
旋律融合是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融合的最基本方式,在《如梦令》古曲中,其曲谱变化虽然多样,但带有典型的复调特点,与之对应,当代民族唱法中,《如梦令》也依然保留了复调的旋律特点。其曲谱(简谱)如表1所示。
从旋律上看,乐曲不强调大幅度的骤然变化,以低音作为首句的开始,以高音作为结束,并给予加长,顺利过渡到第二句的高音开头部分,在我国传统曲目中,这一特点十分常见。与民族唱法中的戏曲唱法十分类似,是二者的一种典型融合。此外,对现场唱法中的高音部分进行斟酌,也可以寻觅到古曲中的因素,如《如梦令》的终句(图2)。
该句中,旋律的特点鲜明,依然通过高音作为开始,与此前唱段的不同是节奏出现了变化,但结局部分,“瘦”字处依然为高音,这同样符合我国民族唱法的基本特点,属于二者的融合体现。
(二)节奏融合
我国古曲的节奏变化带有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往往与曲目的具体风格相关。如古曲的《枫桥夜泊》,节奏始终较为舒缓,而现代民族唱法对节奏的把控显然更为多变。古曲《枫桥夜泊》的曲谱如图3所示。
在该曲目中,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规律,即四句之中,每一句的旋律都比较多变,但节奏上,几乎保持了从头到尾的一致性。首句中“乌啼”两字之间出现了节奏改变(第一次改变),次句中“渔火”两字之间出现了节奏改变(第二次改变),第三句中“城外”两字之间出现了节奏改变(第三次改变),第四句中“钟声”和“客船”进行了节奏改变(第四次改变),最后一句则增加了旋律变化,使节奏变得冗长,以突出作者心境。现代民族唱法中,《枫桥夜泊》的融合在节奏上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即只进行个别词句的变化,以旋律更改加强艺术表现力,但保证节奏变化的一致性。
(三)思想融合
如在《如梦令》《枫桥夜泊》的演唱中,表演者不但需要熟练掌握曲目的节奏和旋律变化,也要求深刻理解作者的心境,才能更好地将作品创世表达的感情完整展现出来。在《如梦令》创造期间,李清照已经步入晚年,早期带有浪漫色彩的作品不再出现,作者更强调将自身凄苦、孤单的状态通过作品表达。如梦令强调表达的是一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思想感情,其曲作也因此带有类似特点。对应的,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表达了科举不第、黯然還乡的愁思,在乐曲中,旋律舒缓、承重,节奏变化也很少,传递的思想感情明确,也需要演唱者给予精准的思想把控、融合,才能更好的进行表演。
三、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建议
(一)商业化建设的可能
为求进一步实现古曲和现代民族唱法的融合,可尝试进行商业化建设,将其作为一个产业进行发展的引导。各地可以选取当地古典文学名家或者其他大家的佳作,进行加工,融合当地民族唱法的特点,使其感染力得以增强。如江西地区可以选取王博的《滕王阁序》,将王博“一介书生、三尺微命”作为重点展示人文文化,或者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为核心传递自然景象,丰富作品文化内容,提升文艺吸引力,为地区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古曲的保护和融合的边界
在尝试将古曲和现代民族唱法融合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商业元素,还应重视对古曲的保护,要求在进行商业化建设前,将古曲的核心部分以标准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并适当融入当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使真正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存。与此同时,已经进行了商业化建设的古曲,也不能肆意破坏,应尽量保证传统文化得到尊重。融合的边界方面,要求保护各地稀少少数民族古曲文化,以免少数民族文化在融合过程中消失。
四、总结
综上,我国民族音乐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特色,也在现代社会寻求更多的相互融合。当代民族唱法与古曲的融合,可提升文化多样性,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蔡枫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美声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5):105-107.
[2]刘坪.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7):189-190.
作者简介:徐瑾(1987—),女,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研究(民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