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秋日的清晨,天空高远、湛蓝。那会儿,世界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多数人仍沉睡在梦乡里,只有少许迷蒙的窗口透出几缕温暖的轻柔。我拘谨而轻盈地踏着薄雾和露珠,小心翼翼行走在那片让我魂牵梦绕的土地上。
一踏上这块土地,我的心就微微颤动了。
大草原,这名字就无端从心头涌出,挥之不去。
初识草原,缘于小学课本上那篇《草原英雄小姐妹》。年少无知的我,一下子记住了草原、牛羊,还有那对勇敢的小姐妹。
天空中飘过一抹嫣红的云朵。彩云之上,是静谧的蔚蓝,蓝得深不见底,蓝得如水漂洗过的丝绢。
美丽的那拉提大草原,铺陈在我的视野里,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向前延伸。
一望无垠的天宇下,雪白的毡房星星点点散落在碧绿的草原上,如飘落的云朵。微风轻轻摇曳着深深绿草,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姹紫嫣红。
好一派祥和迷人的景色!
漫步在辽阔而寂静的草原上,心情也倏然舒展开来。
远处忽然闪现几个小黑点,在游弋着。定睛细看,原来是牧人骑着骏马赶着成群的牛羊马儿出来放牧了,它们时而缓步,时而奔驰。那马儿有棕色的、黑色的、白色的,还有几匹是枣红色的。
它们有的仰天嘶鸣,有的闲庭信步,有的悠然慢跑,有的惬意浅饮,有的酣畅咀嚼。
草原深处,一条丝带般的小河静静地流动。河滩边的一块沙洲上,绿草如茵,一头黄牛安静地卧在草地上,嘴巴不停地嚅动着、咀嚼着,尾巴上下左右懒散地甩动着、抽打着,许是在驱赶蚊虫的叮咬。不远处,一匹枣红色母马,正用嘴巴温柔地蹭着身边的小红马。
沙洲两侧水流湍急,却丝毫不影响马儿的兴致,那份从容潇洒,那份淡然无争,让人叹为观止。
踩在清香而柔软的草地上, 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感迅即袭遍周身。沿途,我竭力打开眼眸的快门,试图捕捉所有的风景,甚或膨胀出要让它永远铭刻于记忆深处的强烈欲望。河水透着幽蓝,潺湲流淌,带着我愉悦的心情,与草原的碧绿一起奔涌。
苍穹下,一只老鹰盘旋着,强劲的双翅一会儿伸展,一会儿上下振动。它犀利的目光穿透云层,穿越群山与大地,俯瞰这世间的荣辱盛衰。
远处黛绿的山峦若隐若现,苍茫缥缈,虚幻神奇。那些汲取了百年天地精华、饱受雨雪滋润的树木,郁郁葱葱、密密麻麻分布在沟沟坎坎间,于静默中度过岁月。
2
不觉中,我来到了牧民的毡房前。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阿妈正在毡房前挤着牛奶。她的皮肤呈古铜色,传递出健康的信号。
她蹲在奶牛身边,两手一上一下撸着,随着她有节律的动作,乳白色的奶汁便汩汩流到下面接着的塑料桶内。奶牛安静地站着,一动不动,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屏住呼吸,愣愣地看着,生怕惊扰了奶牛。
终于,阿妈挤完了牛奶,直起酸麻的腰,不停地用拳头敲打着腰部。她抬起头微笑着注视着我,尔后撩起宽大的衣裙擦拭粘在手上的奶汁。
“远方来的姑娘,欢迎你啊。”
不算标准但能听得懂的普通话,宛若春风吹进心里,让我一暖。
阿妈的背有些微驼,酱紫色的长裙略显臃肿。盘在头顶的发髻有些零乱,用一条墨绿色的丝巾包裹着,人却很精神。
她客气地把我引进了毡房。顿时,一股哈萨克族人家特有的奶香味扑面而来。
老阿妈端来了酸奶、酥油、奶酪馅饼。
我学着阿妈的样子,盘腿坐在铺着羊毛毡子的炕头,拿起一块奶酪边吃边好奇地问起了哈萨克族是如何制作这些奶制品的。
老阿妈笑眯眯地娓娓道来。
哈萨克族的奶食大致分食品和饮料两种。食品主要有白酥油、黄酥油、奶皮子、奶疙瘩。
把鲜羊奶或鲜牛奶装进瓷罐里发酵为酸奶后,用杵杆杵上万次左右,即可从酸奶里分离出糊状的白酥油。好年景时,牛羊肥壮,鲜奶质量高,百公斤鲜奶可提炼白酥油五六公斤。提炼酥油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现在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基本都用分離器来提炼。
把白酥油熬去水分后即成黄酥油,一般只得五成。酥油是新疆牧民的特产,味道纯香,营养价值极高,是奶食中的精品。
鲜奶煮熬六七小时后,表面凝成一层皮,用筷子轻柔挑起,放通风处阴干即为奶皮子。
将取出白酥油的酸奶经慢火煮熬后,放入布袋,挤出酸水,再制作成碎块状或团成圆球状,晾干,即成奶疙瘩。奶疙瘩质硬,味酸,咀嚼时酸中带有香味。
酸奶也是由鲜奶直接发酵而成,样子很像豆腐脑,味道特殊,香美可口,夏日食之可消暑解热。
老妈妈滔滔不绝地边比画边说,据老人说,哈萨克族的马奶酒和奶食,当年曾养活过成吉思汗的队伍。奶酒,俗称马奶酒,只有来了尊贵的客人才拿出来招待。
哈萨克族的晚餐很丰盛,以羊肉、牛肉为主,牛肉一般炖着吃,羊肉的烹制方法则是多样化的,最闻名遐迩的是“手把肉”和“羊背子”。
阿妈的脸上绽开了笑靥。
她轻舒了口气,用手撑着炕头站了起来,伸手从烧着牛粪的火炉上端下滚烫的茶壶,用小勺从装奶的瓦罐里舀出几勺煮好的牛奶,放上少许盐,将浓浓的茶水冲进碗里,毡房里立刻充满了扑鼻的奶茶清香。
阿妈把冲好的奶茶递到我手里,慈祥的眼神中漾满了母爱的光影,饱经风霜的脸上,始终挂着温暖的微笑,仿佛能融化空气。
“喝吧,姑娘,来到草原,奶茶是一定要喝的。”
我接过奶茶,看见阿妈被太阳晒得黝黑的手背上,突起的血管像爬行的蚯蚓一样交错纵横,皮肤粗糙,每根指头的关节又大又粗,差不多都变形了。
这样一双手,这样一张脸,该是经历了多少磨难和苦痛啊。
“阿妈,你一辈子在草原上奔波,一定有很多故事吧,可以给我讲讲吗?”
我端着喷香的奶茶,用鼻子嗅了嗅,大口喝了起来,嘴里发出啧啧声,并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阿妈。 阿妈好一会儿没说话,浑浊的眼窝里泛起一层迷雾,端着茶碗的手微微抖动了几下。看得出,我的话勾起了她内心的涟漪。
3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伴每天都会去附近的草场放牧,晚上才归来。孩子们都在省城上学,年年假期都会回来帮家里放牧牛羊。平时只有我们老两口,日子过的还算舒坦。
“早些年,我们过着游牧的日子,每年都要转场好几次,马驮,马车拉,毡房啊锅碗瓢盆啊,一切必需的家什都不能少。春天,赶着牛羊去草木旺盛的草场放牧,渴了饮山泉,饿了就啃几口干馕,方圆几十里也见不到一户人家,陪伴我们的只有牛羊、牧犬和无边无际的草原、天空。
“新疆的天说变就变,明明是风和日丽的大晴天,转眼就暴风骤雨。
“其实这也没什么,我们早已习惯了,都能忍受,最让我们忍受不了的还是孤独。一连好几天的行走,见不到一个人影,孤独和寂寥像猫一样抓心挠肺,实在受不了,老伴边走边弹冬不拉,我也会跟着唱上几句,马背上摇摇晃晃的孩子们也会睁开惺忪的眼,露出笑容,发出欢快的声音。
“天一亮,我们收拾出发,重复昨天的经历,直到离新牧场越来越近。偶尔遇见牧民,大家会像遇见了亲人一样欢呼跳跃,彼此寒暄一番,停下来就地煮一锅干肉,一边用小刀割肉吃,一边喝着奶茶聊天。相互说说听到和看见的趣闻轶事,然后像天边偶遇的云朵,风一吹便各自散开了。日子虽然辛苦,倒也一天天过着,尽管好几天才能吃上一顿热饭。
“到了新牧场安顿好以后,漫长的生活便开始了。每天清晨,天边刚透出些微亮,一家人就起床了。孩子们把新鲜的牛粪晾晒在外面,再把前几天晒干的牛粪块码好。我们煮饭、熬茶、打馕,烧的全是晾干的牛粪块,冬天也靠它取暖。老伴把和小牛隔离开的奶牛一头头牵到毡房门口的木桩子上拴着,我再挨个挤奶,挤完后才让小牛犊吃奶。老伴还要查看那些体弱的、有病的、腿瘸走不动的牛羊,把它们圈起来,给它们喂草喂料。然后一家人才坐在一起开始吃早餐。早餐大都喝奶茶、吃馕。饭后,男人便去放牛羊了,我留在家里打理那些挤好的牛奶,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大热天就会坏了。我还要发面打馕,做好一家人吃的干粮,然后赶着那些隔离出来的牛羊在近处放牧。
“馕能存放数日不坏,而且好吃耐饿,是我们哈萨克族牧民每天必备的食品。抓饭和拉条子偶尔吃一次,因为很少有时间做这些细致的饭菜。白天骑马放牧牛羊,到了夜里,一家人才能坐下来慢慢品尝奶茶。逢接生小羔羊、小牛犊时,我们会成夜成夜守候在牲口圈里,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它们。遇见难产的牛羊,我们就给它们按摩助产。为了这些小生灵,我们基本就没睡过几个囫囵觉。看见这些活蹦乱跳的牛羊羔子,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所有的苦累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到了夜里,还要打着手电筒查看好几回,以防野狼野猪把小羊羔叼了去。
“我生下孩子不久,就用襁褓裹着孩子背在身上,继续赶路。走到哪儿孩子就背到哪儿,渴了饿了也在马背上吃奶。等过了三四岁,孩子就可以骑马跟着牧羊了。”
“啊,孩子三四岁就敢骑马了?”
阿妈边给我碗里续奶茶边说:“在我们草原,马背就是孩子的摇篮,是孩子的家。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骑马,他们的屁股比牛皮还要结实,那是他们从小骑马磨砺出来的。”
我喝了口奶茶,心里既敬佩又新奇,竖起耳朵继续听阿妈绘声绘色的讲述。
“到了秋天,我们要边放牧牛羊边用铲镰打下青草,等青草晾晒干后,老伴用马车拉到固定地点。我用叉子叉起几十公斤重的草捆,一个一个举过头顶,老伴接住垛好。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饭都吃不下,可再累也得干啊,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牛羊连草根都找不到时,这草可就是救命的粮啊。
“遇到夏天雨水少,草长得不好时,牛羊冬天就要遭殃了,尤其是暴风雪天气,那是最令我们牧民发愁的日子。
“在草原上,牛羊就如同我们的孩子,也是一家人的希望所在。它们像天上的云,白花花的散落在草原上,从天的这头游走到那头,无论走到哪儿,都牵着我们的心。”
4
喝完了奶茶,我扶着阿妈走出了毡房。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牛羊粪的气味。用树枝围成的木栅栏羊圈内,几只母羊和羊羔在咩咩叫。阿妈给它们喂了些草料,这几只羊体弱,跟不上羊群只能留在家里喂养。
温暖的阳光柔软地照在阿妈的身上,也照在母羊和羊羔的身上,像镀上了一层金黄。
“好在现在政府关心我们牧民的生活,不用再去过游牧的动荡日子了,在家周围就分了牧场。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圈养育肥牛羊,而且收入比从前有了很大改善,孩子们的学费什么的全都不用发愁了。”
阿妈说着说着眼睛又湿润了,身后的草原像一幅散发着清闲气息的油画,金灿灿的夕阳铺展开来,辉映着她的脸颊。
一列鸿雁掠过我们的头顶,广袤无际的草地向前延伸,直至远方的地平线。
“现在孩子们长大了,很少来放羊放牛了。也许,他们会选择另一种生活,也许他们会离开草原,但无论孩子们长多大,终究还是要回到草原,只有草原才是牧人的家,只有牛羊才是牧人的根。”
阿妈意犹未尽,兴致正酣地说:“在草原上,男孩子像雄鹰一样坚强,女孩子像月亮一样温柔。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马背就是他们的摇篮,马背就是他们的快乐。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草原上,不求大富大贵,不求当官发财,不求住高楼大厦,只求孩子们健康,个个壮如牛羊,牛兒羊儿多如天上的星星。渴了有奶茶酥油,饿了有奶酪馅饼。”
听着阿妈如诗似画的叙述,我的心一层层被融化,一次次被激荡。一个普普通通的牧民阿妈,居然有如此豁达开阔的襟怀,淡泊名利,荣辱不惊。
草原孕育出的不仅仅是牛羊,生命,更有牧民坚韧不拔的品质与砥砺前行的魂魄。
那一刻,我的灵魂也变得纯洁、宁静。
秋日的清晨,天空高远、湛蓝。那会儿,世界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多数人仍沉睡在梦乡里,只有少许迷蒙的窗口透出几缕温暖的轻柔。我拘谨而轻盈地踏着薄雾和露珠,小心翼翼行走在那片让我魂牵梦绕的土地上。
一踏上这块土地,我的心就微微颤动了。
大草原,这名字就无端从心头涌出,挥之不去。
初识草原,缘于小学课本上那篇《草原英雄小姐妹》。年少无知的我,一下子记住了草原、牛羊,还有那对勇敢的小姐妹。
天空中飘过一抹嫣红的云朵。彩云之上,是静谧的蔚蓝,蓝得深不见底,蓝得如水漂洗过的丝绢。
美丽的那拉提大草原,铺陈在我的视野里,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向前延伸。
一望无垠的天宇下,雪白的毡房星星点点散落在碧绿的草原上,如飘落的云朵。微风轻轻摇曳着深深绿草,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姹紫嫣红。
好一派祥和迷人的景色!
漫步在辽阔而寂静的草原上,心情也倏然舒展开来。
远处忽然闪现几个小黑点,在游弋着。定睛细看,原来是牧人骑着骏马赶着成群的牛羊马儿出来放牧了,它们时而缓步,时而奔驰。那马儿有棕色的、黑色的、白色的,还有几匹是枣红色的。
它们有的仰天嘶鸣,有的闲庭信步,有的悠然慢跑,有的惬意浅饮,有的酣畅咀嚼。
草原深处,一条丝带般的小河静静地流动。河滩边的一块沙洲上,绿草如茵,一头黄牛安静地卧在草地上,嘴巴不停地嚅动着、咀嚼着,尾巴上下左右懒散地甩动着、抽打着,许是在驱赶蚊虫的叮咬。不远处,一匹枣红色母马,正用嘴巴温柔地蹭着身边的小红马。
沙洲两侧水流湍急,却丝毫不影响马儿的兴致,那份从容潇洒,那份淡然无争,让人叹为观止。
踩在清香而柔软的草地上, 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感迅即袭遍周身。沿途,我竭力打开眼眸的快门,试图捕捉所有的风景,甚或膨胀出要让它永远铭刻于记忆深处的强烈欲望。河水透着幽蓝,潺湲流淌,带着我愉悦的心情,与草原的碧绿一起奔涌。
苍穹下,一只老鹰盘旋着,强劲的双翅一会儿伸展,一会儿上下振动。它犀利的目光穿透云层,穿越群山与大地,俯瞰这世间的荣辱盛衰。
远处黛绿的山峦若隐若现,苍茫缥缈,虚幻神奇。那些汲取了百年天地精华、饱受雨雪滋润的树木,郁郁葱葱、密密麻麻分布在沟沟坎坎间,于静默中度过岁月。
2
不觉中,我来到了牧民的毡房前。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阿妈正在毡房前挤着牛奶。她的皮肤呈古铜色,传递出健康的信号。
她蹲在奶牛身边,两手一上一下撸着,随着她有节律的动作,乳白色的奶汁便汩汩流到下面接着的塑料桶内。奶牛安静地站着,一动不动,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屏住呼吸,愣愣地看着,生怕惊扰了奶牛。
终于,阿妈挤完了牛奶,直起酸麻的腰,不停地用拳头敲打着腰部。她抬起头微笑着注视着我,尔后撩起宽大的衣裙擦拭粘在手上的奶汁。
“远方来的姑娘,欢迎你啊。”
不算标准但能听得懂的普通话,宛若春风吹进心里,让我一暖。
阿妈的背有些微驼,酱紫色的长裙略显臃肿。盘在头顶的发髻有些零乱,用一条墨绿色的丝巾包裹着,人却很精神。
她客气地把我引进了毡房。顿时,一股哈萨克族人家特有的奶香味扑面而来。
老阿妈端来了酸奶、酥油、奶酪馅饼。
我学着阿妈的样子,盘腿坐在铺着羊毛毡子的炕头,拿起一块奶酪边吃边好奇地问起了哈萨克族是如何制作这些奶制品的。
老阿妈笑眯眯地娓娓道来。
哈萨克族的奶食大致分食品和饮料两种。食品主要有白酥油、黄酥油、奶皮子、奶疙瘩。
把鲜羊奶或鲜牛奶装进瓷罐里发酵为酸奶后,用杵杆杵上万次左右,即可从酸奶里分离出糊状的白酥油。好年景时,牛羊肥壮,鲜奶质量高,百公斤鲜奶可提炼白酥油五六公斤。提炼酥油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现在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基本都用分離器来提炼。
把白酥油熬去水分后即成黄酥油,一般只得五成。酥油是新疆牧民的特产,味道纯香,营养价值极高,是奶食中的精品。
鲜奶煮熬六七小时后,表面凝成一层皮,用筷子轻柔挑起,放通风处阴干即为奶皮子。
将取出白酥油的酸奶经慢火煮熬后,放入布袋,挤出酸水,再制作成碎块状或团成圆球状,晾干,即成奶疙瘩。奶疙瘩质硬,味酸,咀嚼时酸中带有香味。
酸奶也是由鲜奶直接发酵而成,样子很像豆腐脑,味道特殊,香美可口,夏日食之可消暑解热。
老妈妈滔滔不绝地边比画边说,据老人说,哈萨克族的马奶酒和奶食,当年曾养活过成吉思汗的队伍。奶酒,俗称马奶酒,只有来了尊贵的客人才拿出来招待。
哈萨克族的晚餐很丰盛,以羊肉、牛肉为主,牛肉一般炖着吃,羊肉的烹制方法则是多样化的,最闻名遐迩的是“手把肉”和“羊背子”。
阿妈的脸上绽开了笑靥。
她轻舒了口气,用手撑着炕头站了起来,伸手从烧着牛粪的火炉上端下滚烫的茶壶,用小勺从装奶的瓦罐里舀出几勺煮好的牛奶,放上少许盐,将浓浓的茶水冲进碗里,毡房里立刻充满了扑鼻的奶茶清香。
阿妈把冲好的奶茶递到我手里,慈祥的眼神中漾满了母爱的光影,饱经风霜的脸上,始终挂着温暖的微笑,仿佛能融化空气。
“喝吧,姑娘,来到草原,奶茶是一定要喝的。”
我接过奶茶,看见阿妈被太阳晒得黝黑的手背上,突起的血管像爬行的蚯蚓一样交错纵横,皮肤粗糙,每根指头的关节又大又粗,差不多都变形了。
这样一双手,这样一张脸,该是经历了多少磨难和苦痛啊。
“阿妈,你一辈子在草原上奔波,一定有很多故事吧,可以给我讲讲吗?”
我端着喷香的奶茶,用鼻子嗅了嗅,大口喝了起来,嘴里发出啧啧声,并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阿妈。 阿妈好一会儿没说话,浑浊的眼窝里泛起一层迷雾,端着茶碗的手微微抖动了几下。看得出,我的话勾起了她内心的涟漪。
3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伴每天都会去附近的草场放牧,晚上才归来。孩子们都在省城上学,年年假期都会回来帮家里放牧牛羊。平时只有我们老两口,日子过的还算舒坦。
“早些年,我们过着游牧的日子,每年都要转场好几次,马驮,马车拉,毡房啊锅碗瓢盆啊,一切必需的家什都不能少。春天,赶着牛羊去草木旺盛的草场放牧,渴了饮山泉,饿了就啃几口干馕,方圆几十里也见不到一户人家,陪伴我们的只有牛羊、牧犬和无边无际的草原、天空。
“新疆的天说变就变,明明是风和日丽的大晴天,转眼就暴风骤雨。
“其实这也没什么,我们早已习惯了,都能忍受,最让我们忍受不了的还是孤独。一连好几天的行走,见不到一个人影,孤独和寂寥像猫一样抓心挠肺,实在受不了,老伴边走边弹冬不拉,我也会跟着唱上几句,马背上摇摇晃晃的孩子们也会睁开惺忪的眼,露出笑容,发出欢快的声音。
“天一亮,我们收拾出发,重复昨天的经历,直到离新牧场越来越近。偶尔遇见牧民,大家会像遇见了亲人一样欢呼跳跃,彼此寒暄一番,停下来就地煮一锅干肉,一边用小刀割肉吃,一边喝着奶茶聊天。相互说说听到和看见的趣闻轶事,然后像天边偶遇的云朵,风一吹便各自散开了。日子虽然辛苦,倒也一天天过着,尽管好几天才能吃上一顿热饭。
“到了新牧场安顿好以后,漫长的生活便开始了。每天清晨,天边刚透出些微亮,一家人就起床了。孩子们把新鲜的牛粪晾晒在外面,再把前几天晒干的牛粪块码好。我们煮饭、熬茶、打馕,烧的全是晾干的牛粪块,冬天也靠它取暖。老伴把和小牛隔离开的奶牛一头头牵到毡房门口的木桩子上拴着,我再挨个挤奶,挤完后才让小牛犊吃奶。老伴还要查看那些体弱的、有病的、腿瘸走不动的牛羊,把它们圈起来,给它们喂草喂料。然后一家人才坐在一起开始吃早餐。早餐大都喝奶茶、吃馕。饭后,男人便去放牛羊了,我留在家里打理那些挤好的牛奶,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大热天就会坏了。我还要发面打馕,做好一家人吃的干粮,然后赶着那些隔离出来的牛羊在近处放牧。
“馕能存放数日不坏,而且好吃耐饿,是我们哈萨克族牧民每天必备的食品。抓饭和拉条子偶尔吃一次,因为很少有时间做这些细致的饭菜。白天骑马放牧牛羊,到了夜里,一家人才能坐下来慢慢品尝奶茶。逢接生小羔羊、小牛犊时,我们会成夜成夜守候在牲口圈里,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它们。遇见难产的牛羊,我们就给它们按摩助产。为了这些小生灵,我们基本就没睡过几个囫囵觉。看见这些活蹦乱跳的牛羊羔子,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所有的苦累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到了夜里,还要打着手电筒查看好几回,以防野狼野猪把小羊羔叼了去。
“我生下孩子不久,就用襁褓裹着孩子背在身上,继续赶路。走到哪儿孩子就背到哪儿,渴了饿了也在马背上吃奶。等过了三四岁,孩子就可以骑马跟着牧羊了。”
“啊,孩子三四岁就敢骑马了?”
阿妈边给我碗里续奶茶边说:“在我们草原,马背就是孩子的摇篮,是孩子的家。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骑马,他们的屁股比牛皮还要结实,那是他们从小骑马磨砺出来的。”
我喝了口奶茶,心里既敬佩又新奇,竖起耳朵继续听阿妈绘声绘色的讲述。
“到了秋天,我们要边放牧牛羊边用铲镰打下青草,等青草晾晒干后,老伴用马车拉到固定地点。我用叉子叉起几十公斤重的草捆,一个一个举过头顶,老伴接住垛好。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饭都吃不下,可再累也得干啊,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牛羊连草根都找不到时,这草可就是救命的粮啊。
“遇到夏天雨水少,草长得不好时,牛羊冬天就要遭殃了,尤其是暴风雪天气,那是最令我们牧民发愁的日子。
“在草原上,牛羊就如同我们的孩子,也是一家人的希望所在。它们像天上的云,白花花的散落在草原上,从天的这头游走到那头,无论走到哪儿,都牵着我们的心。”
4
喝完了奶茶,我扶着阿妈走出了毡房。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牛羊粪的气味。用树枝围成的木栅栏羊圈内,几只母羊和羊羔在咩咩叫。阿妈给它们喂了些草料,这几只羊体弱,跟不上羊群只能留在家里喂养。
温暖的阳光柔软地照在阿妈的身上,也照在母羊和羊羔的身上,像镀上了一层金黄。
“好在现在政府关心我们牧民的生活,不用再去过游牧的动荡日子了,在家周围就分了牧场。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圈养育肥牛羊,而且收入比从前有了很大改善,孩子们的学费什么的全都不用发愁了。”
阿妈说着说着眼睛又湿润了,身后的草原像一幅散发着清闲气息的油画,金灿灿的夕阳铺展开来,辉映着她的脸颊。
一列鸿雁掠过我们的头顶,广袤无际的草地向前延伸,直至远方的地平线。
“现在孩子们长大了,很少来放羊放牛了。也许,他们会选择另一种生活,也许他们会离开草原,但无论孩子们长多大,终究还是要回到草原,只有草原才是牧人的家,只有牛羊才是牧人的根。”
阿妈意犹未尽,兴致正酣地说:“在草原上,男孩子像雄鹰一样坚强,女孩子像月亮一样温柔。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马背就是他们的摇篮,马背就是他们的快乐。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草原上,不求大富大贵,不求当官发财,不求住高楼大厦,只求孩子们健康,个个壮如牛羊,牛兒羊儿多如天上的星星。渴了有奶茶酥油,饿了有奶酪馅饼。”
听着阿妈如诗似画的叙述,我的心一层层被融化,一次次被激荡。一个普普通通的牧民阿妈,居然有如此豁达开阔的襟怀,淡泊名利,荣辱不惊。
草原孕育出的不仅仅是牛羊,生命,更有牧民坚韧不拔的品质与砥砺前行的魂魄。
那一刻,我的灵魂也变得纯洁、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