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突然明白了,这是一个愿望,她在想象中完成了对爷爷奶奶邀约并达成协议的全过程,而对这个年纪的Rebecca来说,这就是现实,在她的世界里就是这样的。
Rebecca三岁那年,说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谎。
她拿着一盒不知道哪里翻出的CD,问:“妈妈,我可以听这里面的歌吗?”因为还没有拆封,我不知道是不是丈夫买来做礼物的,于是随口回答:“这盒不行,你看看有没有其他的。”
Rebecca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她说:“我就是想听这个,上次听的时候觉得特别好听,还想听一遍。”
我当时被惊呆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大脑中只剩下一个念头:Rebecca对我撒了个谎!
从我的角度看,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盒没有拆封的CD,Rebecca怎么可能听过里面的歌?怎么知道好听与否?这不是撒谎是什么!
也许是因为太惊讶,当下我没有认真思考便冲口而出:“Rebecca你在撒谎!” 她的眼神一下子暗淡下去,没有再说话,拿着那张CD默默地走开了。
晚上睡觉前,我照例和Rebecca聊天,问她今天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两件事,这是我们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
Rebecca说:“妈妈,我有一个问题。”
我:“请问。”
她问:“‘撒谎’是什么意思?”
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养猫的朋友家玩,Rebecca对猫的生活用具非常感兴趣,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地问了一堆,当得知一块非常粗糙的毯子是猫用来磨爪子时,她停了下来,凝神想了一会,一字一句地说:“妈妈,这个东西我们家也有。”
朋友听后问:“你们家也养猫了吗?”我当时觉得有点尴尬,挥了挥手,把 Rebecca拉到一旁问:“我们家怎么可能有这个?我们家连猫都没有,是不是其他小朋友家有,你弄错了?”
Rebecca非常坚定地说:“真的有,我回家给你看!”
一回到家,Rebecca就拉着我到院子里,指着栅栏中最高的那根木棍说,“就是这个,Roos用它磨爪子,和那个阿姨家里的一样。”
我瞬间明白了她的思路,她看的不是外表,而是功用!
那天晚上别提我心里有多爽快了,因着 Rebecca的聪慧,也庆幸自己在朋友家时没有指责她“不诚实”。
点评:CD事件后,我看了一些关于婴幼儿心理成长阶段的研究,发现我所认为的“撒谎”其实是孩子认知发育的结果之一。
孩子两岁左右时会产生“原来你看不到我的想法”的意识,从而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和发生的事件进行部分的隐藏。
从差不多三岁开始,孩子渐渐具备初级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对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而这些结果并不是家长一下子能明白或接受的。
很有可能在这些意识和认知形成的过程中,孩子的某些行为改变会被家长指责为“撒谎”,这会让孩子对自己新生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孩子大脑发育和认知形成非常不利。
天黑了,我接Rebecca回家。
“妈妈,你看天上有好多星星,它们一闪一闪亮晶晶。”我抬头看了看,阴云密布,没有星星,于是接茬:“星星在哪啊?”
Rebecca没理会我,继续她的想象。“你知道吗,天上还有个香蕉,荷兰语叫 maan(月亮),中文就叫香蕉。”
我笑了:“香蕉是吃的东西,怎么会挂在天上?” 她也笑了: “我一口吃了个大月亮,哦,不对,大香蕉!”
我逗她:“那月亮被你吃了,晚上谁来给我们照亮啊?”
Rebecca快笑翻了,回家的小路上,充满了我俩无厘头的漫天想像。
还有一次,刚吃完雪糕,我拿着湿纸巾来帮Rebecca擦手。
她把手藏在了背后,说:“妈妈,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没有手了。”我故意挠她痒痒,她忍不住拿出一只手来阻挡,我赶紧握住:“这是什么,是谁的手?”
Rebecca笑得喘不上气:“妈妈,刚才长出来了一只手,不过只有一只哦。”
我替她擦干净,说:“这样好不好,我用这只干净的手换那只脏的,这样你还是只有一只手。”她觉得有道理,把那只干净的手背了回去,乖乖地拿出另一只让我擦,嘴里还念叨着:“也不知怎么的就只剩一只手了,医生也没有办法。”我又接茬:“那是因为你没有去看Rebecca医生,她一定有办法。”
Rebecca缓缓拿出那只背过去的手说:“看,Rebecca 医生把手变回来了,她很厉害!”
点评:“诚实”一直以来是我非常看重的道德标准之一,过去,我认为诚实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实话实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幼稚的观点。
孩子认知发育的初级阶段确实是描述事实,看到什么说什么,但这个阶段很快就会升级,比如描述事实时添加自己的想象,或者纯粹地描述想象。
同理,平铺直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是初级阶段,会很快升级为根据环境和对象的不同,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包装”。
当孩子在想象中遨游时,我们可以当听众,可以参与其中,但千万不要把孩子硬生生地拉出来,让他茫然不知所措。
那天去接Rebecca,老师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跑过来说:“非常感谢Rebecca的爷爷和奶奶愿意带着他们的老古董来幼儿园做客,那么我们下个星期一见了!”
见我一脸茫然,老师赶紧解释:“下个月我们的主题是‘爷爷和奶奶的古董’,前几天曾拜托小朋友们邀请自己的爷爷奶奶来做客,展示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用品,Rebecca说和爷爷奶奶约好了,他们下个星期一过来。”
这下我就更懵了,把Rebecca拉到一旁询问。她自信满满地解释:“看吧妈妈,我是这样跟爷爷奶奶打电话的。”她把玩具电话凑到耳旁说:“爷爷奶奶吗?你们好,你们喜欢来看我,也喜欢我的幼儿园。你们有很多旧旧的好玩的东西,要来给小朋友们看对吗?好的,那下星期一见。”
我突然明白了,这是一个愿望,她在想象中完成了对爷爷奶奶邀约并达成协议的全过程,而对这个年纪的Rebecca来说,这就是现实,在她的世界里就是这样的。
回家后,我帮Rebecca拨通了爷爷奶奶家的电话,她用同样的理由说服了二老。那个星期一,爷爷奶奶大老远跑来了,给二十几个小朋友展示了一部生了锈的削苹果机。
点评:越来越多和孩子的日常让我意识到,很多被成年人普遍认为是“谎言”的东西其实只是孩子的想象、玩笑和另一种思维逻辑。
于是我决定不仅不再用“你在说谎”指责孩子,还要以“从不撒谎”为出发点去看孩子的语言及意图表达。
孩子有孩子的方式,有他们独特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想象、愿望和现实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需要去拆分,去更正,而应该去允许,接纳,理解,认可,甚至鼓励。
“说谎” 是恶意地刻意违背事实,我的孩子没有刻意,更没有恶意,她是在撒谎吗?
没有,我的孩子,从不撒谎。
Rebecca那句话及时点醒了我,从此再没用“你在说谎”指责过任何孩子。就是这个“从不撒谎”的出发点,让我看到了孩子言语背后的那个世界。
Rebecca三岁那年,说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谎。
她拿着一盒不知道哪里翻出的CD,问:“妈妈,我可以听这里面的歌吗?”因为还没有拆封,我不知道是不是丈夫买来做礼物的,于是随口回答:“这盒不行,你看看有没有其他的。”
Rebecca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她说:“我就是想听这个,上次听的时候觉得特别好听,还想听一遍。”
我当时被惊呆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大脑中只剩下一个念头:Rebecca对我撒了个谎!
从我的角度看,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盒没有拆封的CD,Rebecca怎么可能听过里面的歌?怎么知道好听与否?这不是撒谎是什么!
也许是因为太惊讶,当下我没有认真思考便冲口而出:“Rebecca你在撒谎!” 她的眼神一下子暗淡下去,没有再说话,拿着那张CD默默地走开了。
晚上睡觉前,我照例和Rebecca聊天,问她今天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两件事,这是我们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
Rebecca说:“妈妈,我有一个问题。”
我:“请问。”
她问:“‘撒谎’是什么意思?”
来自认知形成的“撒谎”:猫在哪里磨爪子
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养猫的朋友家玩,Rebecca对猫的生活用具非常感兴趣,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地问了一堆,当得知一块非常粗糙的毯子是猫用来磨爪子时,她停了下来,凝神想了一会,一字一句地说:“妈妈,这个东西我们家也有。”
朋友听后问:“你们家也养猫了吗?”我当时觉得有点尴尬,挥了挥手,把 Rebecca拉到一旁问:“我们家怎么可能有这个?我们家连猫都没有,是不是其他小朋友家有,你弄错了?”
Rebecca非常坚定地说:“真的有,我回家给你看!”
一回到家,Rebecca就拉着我到院子里,指着栅栏中最高的那根木棍说,“就是这个,Roos用它磨爪子,和那个阿姨家里的一样。”
我瞬间明白了她的思路,她看的不是外表,而是功用!
那天晚上别提我心里有多爽快了,因着 Rebecca的聪慧,也庆幸自己在朋友家时没有指责她“不诚实”。
点评:CD事件后,我看了一些关于婴幼儿心理成长阶段的研究,发现我所认为的“撒谎”其实是孩子认知发育的结果之一。
孩子两岁左右时会产生“原来你看不到我的想法”的意识,从而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和发生的事件进行部分的隐藏。
从差不多三岁开始,孩子渐渐具备初级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对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而这些结果并不是家长一下子能明白或接受的。
很有可能在这些意识和认知形成的过程中,孩子的某些行为改变会被家长指责为“撒谎”,这会让孩子对自己新生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孩子大脑发育和认知形成非常不利。
来自想象的“撒谎”:看不见的星星和突然消失的手
天黑了,我接Rebecca回家。
“妈妈,你看天上有好多星星,它们一闪一闪亮晶晶。”我抬头看了看,阴云密布,没有星星,于是接茬:“星星在哪啊?”
Rebecca没理会我,继续她的想象。“你知道吗,天上还有个香蕉,荷兰语叫 maan(月亮),中文就叫香蕉。”
我笑了:“香蕉是吃的东西,怎么会挂在天上?” 她也笑了: “我一口吃了个大月亮,哦,不对,大香蕉!”
我逗她:“那月亮被你吃了,晚上谁来给我们照亮啊?”
Rebecca快笑翻了,回家的小路上,充满了我俩无厘头的漫天想像。
还有一次,刚吃完雪糕,我拿着湿纸巾来帮Rebecca擦手。
她把手藏在了背后,说:“妈妈,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没有手了。”我故意挠她痒痒,她忍不住拿出一只手来阻挡,我赶紧握住:“这是什么,是谁的手?”
Rebecca笑得喘不上气:“妈妈,刚才长出来了一只手,不过只有一只哦。”
我替她擦干净,说:“这样好不好,我用这只干净的手换那只脏的,这样你还是只有一只手。”她觉得有道理,把那只干净的手背了回去,乖乖地拿出另一只让我擦,嘴里还念叨着:“也不知怎么的就只剩一只手了,医生也没有办法。”我又接茬:“那是因为你没有去看Rebecca医生,她一定有办法。”
Rebecca缓缓拿出那只背过去的手说:“看,Rebecca 医生把手变回来了,她很厉害!”
点评:“诚实”一直以来是我非常看重的道德标准之一,过去,我认为诚实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实话实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幼稚的观点。
孩子认知发育的初级阶段确实是描述事实,看到什么说什么,但这个阶段很快就会升级,比如描述事实时添加自己的想象,或者纯粹地描述想象。
同理,平铺直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是初级阶段,会很快升级为根据环境和对象的不同,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包装”。
当孩子在想象中遨游时,我们可以当听众,可以参与其中,但千万不要把孩子硬生生地拉出来,让他茫然不知所措。
来自愿望的“撒谎”:爷爷和奶奶的古董
那天去接Rebecca,老师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跑过来说:“非常感谢Rebecca的爷爷和奶奶愿意带着他们的老古董来幼儿园做客,那么我们下个星期一见了!”
见我一脸茫然,老师赶紧解释:“下个月我们的主题是‘爷爷和奶奶的古董’,前几天曾拜托小朋友们邀请自己的爷爷奶奶来做客,展示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用品,Rebecca说和爷爷奶奶约好了,他们下个星期一过来。”
这下我就更懵了,把Rebecca拉到一旁询问。她自信满满地解释:“看吧妈妈,我是这样跟爷爷奶奶打电话的。”她把玩具电话凑到耳旁说:“爷爷奶奶吗?你们好,你们喜欢来看我,也喜欢我的幼儿园。你们有很多旧旧的好玩的东西,要来给小朋友们看对吗?好的,那下星期一见。”
我突然明白了,这是一个愿望,她在想象中完成了对爷爷奶奶邀约并达成协议的全过程,而对这个年纪的Rebecca来说,这就是现实,在她的世界里就是这样的。
回家后,我帮Rebecca拨通了爷爷奶奶家的电话,她用同样的理由说服了二老。那个星期一,爷爷奶奶大老远跑来了,给二十几个小朋友展示了一部生了锈的削苹果机。
点评:越来越多和孩子的日常让我意识到,很多被成年人普遍认为是“谎言”的东西其实只是孩子的想象、玩笑和另一种思维逻辑。
于是我决定不仅不再用“你在说谎”指责孩子,还要以“从不撒谎”为出发点去看孩子的语言及意图表达。
孩子有孩子的方式,有他们独特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想象、愿望和现实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需要去拆分,去更正,而应该去允许,接纳,理解,认可,甚至鼓励。
我很感激CD事件的那天晚上,Rebecca最后问我的那句话——撒谎是什么意思?
“说谎” 是恶意地刻意违背事实,我的孩子没有刻意,更没有恶意,她是在撒谎吗?
没有,我的孩子,从不撒谎。
Rebecca那句话及时点醒了我,从此再没用“你在说谎”指责过任何孩子。就是这个“从不撒谎”的出发点,让我看到了孩子言语背后的那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