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计算”教学四讲求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n75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教育出版社新出版(2012年7月第1版)的初中科学教材,将《物质的密度》安排在了七年级上,纳入其第4章《物质的特性》,本章包括了物质的密度、物质的比热、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等特性.《物质的密度》在浙教版2006年的版本中是安排在八上第1章《生活中的水》当中的,这一章集中了多个难点:密度、压强、浮力、溶解度等.因此,新版本很好地分散了难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学生过早学习较难的知识,难度大,这与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一学生的现状不符.但是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物理方面的计算,通过教学让学生养成规范计算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本着以上分析,笔者在教学中力求四讲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讲求情境
  学生往往会觉得计算比较枯燥乏味,有时还会感觉比较烦.但若能在例题教学中设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例子,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
  例1教室内空气的质量多大?
  笔者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马上给出了很多猜测,几百克的、几千克的、几十千克的……当有学生猜几百千克时,全班其他同学都觉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当学生争执无果时,笔者让学生根据公式来算一算.此时全班同学都很安静地进行着计算,结果很快出来,真的是200多千克!学生也马上感觉到这计算还真有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氛围中完成了平时觉得烦的计算.
  2讲求意义
  3讲求规范
  3.1显性规范
  显性的规范有:要有“解”有“答”;要有公式;每个数据都要带单位;先进行单位换算再进行计算;两个量相除一般写成分数形式;最后结果若不是整数,则要用小数表示;结果要带单位,且不用括号;计算过程要用递等式等.这些显性的规范虽然不难,但一方面因为注意点比较多,容易遗漏;另一方面因为有些要求与数学中的不一样,需要更正,而纠正一个错误的习惯比养成一个新的习惯要更难.显性规范的养成即需要老师的正确示范,更需要有效的练习.笔者尝试了练习独立完成,并进行逐一面批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2隐性规范
  解计算题并不是一个纯粹计算的过程,在计算之前需要进行分析,理清解题思路,这也就是隐性规范.关于密度这一内容在计算之前,需分析对于某物体(物质)已知了密度、质量和体积中的哪两个条件,这样才可以计算第三个量.若只已知三个量中的一个量,则需先想办法求出第二个量,此时往往可以找到该物体(物质)与另一物体(物质)间相等的量,借助另一物体的已知条件进行求解.隐性规范的养成同样需要教师的示范,即需要教师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把思维过程形象地展示在黑板上.同时在进行课堂练习时,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后再写出过程.
  4讲求联系
  在进行较难题的计算时,往往需要聯系的观点,将两个物体或两种物质进行联系,并找到联系两者的纽带——相等的量.
  例6一个空瓶的质量为400g,在装满水后二者的总质量为800g;当装满油后二者的总质量为720g,求油的密度.
  此题中涉及到两种物质,而两物质的体积是相等的,可先算出水的体积,这也就是油的体积;再根据油的质量与体积便可得结果.
  例7体积为10立方分米的冰,密度为0.9×103千克/立方米,则当这些冰化成水后,得到的水的体积是多大?
  此题中冰的质量与融化得到的水的质量相等,可先求出冰的质量,再进行求解.
  例8有一块大岩石体积为5立方米,从大岩石上取一小块作为样品,测出样品的质量为70克,并将此样品放入装有70毫升水的量筒内,量筒内液面升高到95毫升.试判断此块大岩石能否用载重量为15吨的车进行运送?
  此题中小岩石与大岩石的密度相同,先求出密度再计算大岩石的质量.
  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但笔者希望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习是快乐的、有效的,且对以后的学习能起积极作用的.在密度计算的学习中,学生能带着热情、讲求方法、讲求规范地进行着有意义的建构,作为教育者也是快乐的!
其他文献
期刊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因此,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从生理角度来讲,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选修3-3中第21页:图2-1-3(图1)为氧气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分布曲线:  氧气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分布曲线  但在其配套教师教学用书上出现的该图象却有所不同,例如其中第18页的图2-1(图2):  这就使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了困惑:该图像究竟过不过原点?即某时刻速率为零的分子数为不为零?  笔者又查阅到2010年福建高考第28题第(1)问,题目是
期刊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黄金季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往有些教师把实验进行周密设计,致使学生的实验思维、实验方法、探索精神得不到预期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显得单一狭窄,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探索性、灵活性和独
物理模型是人们通过科学思维对物理世界中的原物的抽象描述.它是按照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的,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人们通过对物理模型的认识与研究,去获得关于原型客体的知识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运动变化规律,它是物理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有些教师对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第15题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认为生活中并不存在满足题意的物理模型.  原题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
期刊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概念的建立、规律、原理的得出大多通过实验,所以,实验是科学的灵魂.“我听过了,我忘记了,我看过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明白了”,只有经过学生亲身动手实验得到的规律、原理才是学生能透彻理解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为”.  目前,初中科学课程在不断地改革中,而实验教学的改革却是一个薄弱环节.现用的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理综卷第24题,原题如下:  拖把是由拖把头和拖杆组成的拖地工具如图1,设拖把头的质量是m,拖杆质量可忽略,拖把头与地面之间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水平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由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