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合作之道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ilm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20年2月初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纪录片《美国工厂》不负众望,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在国外知名影评网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该影片也收获了96%的正面评价。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在线视频服务提供商优兔(YouTube)、豆瓣、百度贴吧、时光网上,太平洋两岸的观众参与留言、评分的人数累计超过了10万人次。(数据统计日期截至2020年5月5日,下同)本文收集和整理了烂番茄、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等影响较大的观影平台上约3万读者的反馈,辅之以中外主流媒体评论意见,并从态度分级、关键词筛选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由该片引发的关于集体与个体、美国工会制度、儒家资本主义等涉及中美文化差异的核心议题。试图通过一部纪录片的观众反馈、媒体评价,回答一个全世界舆论都高度关注的问题:中美怎么合作才能更好?当然,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甚至中美不同的价值观、历史、传统,并不是本文能够回答的。本文仅仅就中美观众、媒体对于《美国工厂》的评价、反馈中所涉及到的共同问题,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探寻中美两国如何谋求共生共存之道。
  美国观众的反馈
  在海外主流影评网站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烂番茄上,《美国工厂》分别取得了7.4分(满分10分)、3.75分(满分5分)的观众评分,这两个平台用户参与评分人数达到14,405人次。虽然不同影评网站评分标准存在差异,但总体在及格线之上,这说明美国受众对其整体评价以正面为主。
  笔者在上述网站搜集整理了320条有效评论,这些用户评论英文统计字数多达9万字,为《美国工厂》海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料。根据讨论的议题,本文分别归纳整理了“跨文化冲突与融合”“经济全球化下工人阶级”“中美职业道德”“自动化对制造业和工人的影响”等12个类别,评论时间从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其中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为131条、烂番茄为 77条、优兔为112条。具体如下图:


  跨文化冲突与融合是美国观众评论的焦点所在,有68名受众将《美国工厂》中描述的现象归结为中美之间文化差异,占总人数的21.25%,这种文化差异最明显地体现在企业间的经营管理模式。烂番茄上一位网友也认同说:“中美两国经营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在全球化语境下,工人处理这种差异时面临挑战。”
  图表中值得注意的议题是美国受众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新界定,有41名观众认为,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来自(社会主义的)中国企业家如何宣扬最纯粹的资本主义形式与一小部分美国工人试图强制推行工会之间的鲜明对比。”①工会在美国被认为是偏向社会主义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一月只休两天”的工作模式更像是资本主义对于劳工的压榨和剥削。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约占总人数的12.81%,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美国受众对于中国意识形态认知的偏见。
  在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看来,西方工会系统已成为美国通用集团发展的强大阻力,但有25名美国观众肯定了工会对于制造业发展的意义,认为工会是“保护美国工人免遭低工资和安全问题的唯一救赎”。他们完全忽略了企业的损失,并采用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利用工会加速了通用公司在美国代顿的倒闭。
  同时种族主义的议题引人发笑,有15名受众认为:“中国人对美国人的刻板印象是肥胖、懒惰、邋遢,不情愿加班。”美国白人向来拥有很强的种族优越感,但是在这次与中国工人的制造业大比拼当中,他们却以一副笨拙、滑稽且落后的样貌出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国内白人对其他少数民族族裔的种族歧视猖獗,却不允许被贴上种族主义标签。这些受众约占总人数的4.69%。
  综上所述,美国观众对于跨文化合作中的冲突性因素更加关注,尤其在认知和理解中国文化方面更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种族主义倾向严重,甚至有时过分夸大。这种根源于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易于形成二元对立逻辑,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中国观众的反馈
  在豆瓣上,这部纪录片评分8.3分,参与评分人数已经达到76,674人。可见中国观众对《美国工厂》的热情和关注度较高。在两万多条短评中,有的用户谈及自身亲历制造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有人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分析故事中人物生存的悲哀、还有的直言价值取向冲突。在中国另一家影视资讯查询与评分网站时光网(Mtime)上,《美国工厂》也收获7.7分(满分10分)的高分。本文聚焦于中国观众讨论的议题,这些议题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时代工人将何去何从、个人价值在集体中的实现、全球化下的利益共同体等问题上。其中豆瓣热门短评为233条、百度贴吧为33条、时光网为34条,并作分类图示,见图2。
  由图2可知,中国观众对于《美国工厂》的关注点落脚在自动化时代个体的悲哀。有82名观众赞同这一观点,约占到总人数的27.33%。豆瓣网友周某表示:“我们生活在这个资本全面胜利以后的阴影下,工人还没有联合起来,自动化的浪潮却席卷而来。”②这充分显示了个体命运在时代潮流之下的无能为力。
  有54名观众在讨论中涉及劳资矛盾,49名观众谈到文化碰撞和理念冲突,33名观众讨论了基本权益保障。这些问题与美国观众关心的问题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基本一致。只是在对同一个问题的解释方面往往差距较大。关于个人基本权力的保障议题,百度贴吧署名“这个老白不太白”的网友认为:“美国不足的地方,在于很多政治家给民众灌输的思维是为了享受自由而去改变现有环境,却又不告诉人们如何改善自己的现状。而中国则是教我们如何去适应现有的环境,一代接着一代地努力奋斗。”③所以中国观众对于个体命运的关切程度更甚,约有33名观众表达了对于个人权益的看法,占到总人数的11%。
  在关于意识形态差异的问题中,中国观众讨论最多的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约有11名观众,占到总人数的3.67%。豆瓣网友迈尔评论称:“美国或者说是西方的衰落,是一种精神气质的改变,是愚民教育思想下的悲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个人自由,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④


  相比较于美國观众,中国观众以一种开放、包容且非对抗性的态度来看待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显得更为理性。许多中国观众认识到中美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好处,占到总人数的5%。正如百度贴吧网友所言:“美国和中国是两种体制、两种文化,大家势必都会有一些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我们同住地球村,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体制和文化还将继续碰撞,好的都会留下来,坏的都会被双方遗弃。期待大家都能和平、友爱、共赢,为两国人民造福。”⑤
  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自动化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下对于个人命运的关怀、在集体主义中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是全球化时代下结成利益共同体的行动指南,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价值观念的追求和表达。
  中美媒体的评论
  凭借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噱头,加上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新鲜的“中国投资”和“美国工厂”话题,国内外媒体和专业影评人对《美国工厂》议论不断。许多综合性媒体的影评专栏也对影片格外上心。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统计,美国刊发《美国工厂》影评的媒体有23家,包括《旧金山纪事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好莱坞记者报》、《独立连线》、《滚石》杂志、《名利场》杂志、《纽约客》杂志等。中国媒体有:凤凰资讯网、央视新闻网、人民网、虎嗅网、环球网、新华社国际头条、钛媒体、澎湃新闻、《南风窗》、《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等。
  十分巧合的是,中美媒体对于《美国工厂》的评价差异集中在两国工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以及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上,这恰恰是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距之所在。影评人罗伯特·罗腾曾表示:“对大多数美国工人而言,他们参加工作是为了赚钱,为了付清账单,仅此而已;而中国工人则更为忠诚,他们视企业为家庭,并努力使公司盈利。”⑥影评人大卫?埃德斯坦(David Edelstein)曾坦言:“美国工人早已不再相信社会契约。当公司对员工的福利不负有任何责任的时候,为何员工要将身心奉献给企业?”⑦《美国工厂》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Steven Bognar)和朱莉娅?赖克特(Julia Reichert)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工人忍受长期机械化劳作,不顾风险和劳累”是集体主义统治下非人性化的表现。《纽约杂志》对此表示:“他们简单地把生产力等同于幸福,并且期望美国工人有同样的感受,而且对有机会体验这种幸福心存感激。”⑧互联网影视资料库中影评人克里斯蒂安·本尼迪克特表示:“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模式是因循守旧,是对专制服从和对个体的漠不关心。工作就是人生的全部,对于集体主义的服从甚至超越了个体需求。”⑨
  很显然,西方媒体与影评人对于《美国工厂》的评论,与美国观众一样,是基于美国文化价值观来进行讨论的。出于功利对短期利益获得的追求,是对美国文化影响至深的基督教教义中肯定个人利己心和人之欲望满足的合理性的延续,强烈追求物质利益的精神,使得美国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契约相对简单和直接。相比之下,中国工人对于社会认同感、和谐稳定关系的诉求则高于单一的经济利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个体若是处于社会等级中某个位置,就拥有与之相当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中国员工倾向于做好本职工作,使其符合行为规范,并希望拥有长期稳定的工作环境。而一些美国媒体对于中国人幸福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甚至带有意识形态彩色。央视新闻因此评论道:“西方不明白中国工人的生活正处在上升期。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中国工人的生活和收入在稳步提升,他们觉得未来有希望,因此能忍受繁重的劳作。”⑩中国工人幸福感的获得更像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
  也有一些西方媒体注意到了集体主义与个人需求之间共生共存的一面,认为二者不一定必然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卫报》影评人则从影片中有所反思,并看到了具有超越性质的、非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他说:“这部纪录片发人深思,新的机器开始入侵:自动化时代的前奏已经响起,此时文化冲突的概念将不那么有意义。”11
  中国媒体显然更具有建设性。新华社国际时评记者郑汉根认为:“这部纪录片至少在发挥一种积极作用,它有助于中美民众相互了解,有助于沟通中美社会人心……这部着眼于反映中美合作交流的影片,应景、写实且有意义。”12沟通是相互了解的第一步,将中美矛盾暴露出来,双方才能有所行动。凤凰新闻则深有同感地写道:“《美国工厂》中对于个体的关照让影片更富人文关怀。透过影片,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美国工人的‘懒惰’,审视中国模式之下的个体需求。”这种“同情之了解,了解之同情”正是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所在。
  基本结论
  《美国工厂》引发的大量讨论显示,尽管一些观点针锋相对、迥然不同,甚至充满意识形态色彩,有的不乏曲解,但是中美人民的合作之道还是十分清晰的。正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表示的:“这部纪录片之所以有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并没有给出一种黑白分明的观点,这样一个好故事有助于我们所有人感到彼此之间的某种团结。”
  第一,不论是中美观众,还是中美媒体、影评人,双方的差异都来自于文化价值观,这和影片中处处能看到的中国管理模式与西方工会制度的激烈交锋高度一致。归根到底,这是由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排他性二元逻辑文化体系中,人与自然相分离、我与他相分离,世界是以非黑即白的状态存在。这样的思维一旦取得社会主导权,便以自身文化排斥驱逐其他文化,所以在出现分歧、合作破裂之际,美国往往选择激化矛盾。而中国文化价值观,则倾向多元、包容,在矛盾凸显时,往往能在“相反”中看到“相成”,积极寻求社会共识。
  第二,在对于劳动、幸福观等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中美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带给中国人民坚韧勤劳的价值观念,坚信依靠劳动创造价值。“人活着就是要干活”,就是曹德旺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儒家思想则将企业和家庭、责任和义务绑定在一起,这不仅增强了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积极的正反馈模式,而且营造出和谐舒展的环境,降低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摩擦成本。13与此相对比,美国政客鼓吹中国抢了“美国人的饭碗”,为美国制造业的衰败寻找借口。而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美国蓝领工人,在长期维权实践中形成的“舒适安全”与“高薪福利”的人权诉求,已经成为美国制造业发展的桎梏。影片所反映出的安全隐患、薪资问题、管理层变动以及增产压力都无一不体现出这种所谓“人权诉求”与全球化时代下经济发展主流趋势的不合时宜。正如曹德旺所言:“美国的工会制度已经不适合制造业发展了,可以说,美国制造业的衰败就是工会制度引起的。”西方工会制度,是产业工人在长期维权过程中形成、并被书写在美国法律之中不可侵犯的工人权益。美国所承袭的高福利、强势工会制度赋予民众极高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但由于疲于应付高待遇、低产出,美国本土制造业加速瓦解,并转向低成本国家。   第三,中美合作之道,显然就在于互相了解后共同创造一个新世界。中国人讲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要求对财富的获取手段做出规范。东方所求之“道”,事关社会福祉和自我精神境界的提高,与美国人仅仅满足于个人物质享受和世俗愿望截然不同。在促进中美人民相互理解上,《美国工厂》开了一个好头。正如一位中国观众在《美国工厂》观后感中所说的:“科技占据人力席位,这样的桥段其实是会在世界其他地方、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会遇到的……给自己不满意的旧世界找麻烦很重要,但一切的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新世界。”14一位时光网的中国网友总结道:“这个故事的价值在于,在当今世界经济秩序大背景下观察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遭遇,于中国,于美国,都有考察经济文化社会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关文化差异的样本分析、一种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人群的尴尬相遇、一种资本主义的两类阐释,以及经济技术发展中制造业的变革与劳动者就业的隐忧。”15
  可见,中国管理也好,美国工厂也罢,只是世界走向全球化大势中的一个小插曲。
  「注释」
  ①An incomplete story,2020-05-04,https://www.imdb.com/review/rw5088243/? ref_=tt_urv.
  ②《〈美国工厂〉短评》,豆瓣网,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90700/ comments?status=P,2020年5月4日。
  ③《美国工厂吧》,百度贴吧,https://tieba.baidu.com/p/6503437224,2020年5月4日。
  ④同②。
  ⑤同①。
  ⑥Why Chinese businessman take over an American factory,2020-05-04,http://www.lariat.org/AtTheMovies/new/americnfactry.html.
  ⑦David Edelstein. The Obamas’ Netflix Doc American Factory Gestures Toward the End of the Working World. 2020-05-04. https://www.vulture. com/2019/08/american-factory-review-obamas-netflix-doc-is-eye-opening. html.
  ⑧同②。
  ⑨Christianne Benedict. True/False:Scenes from the Resistance,2020-05-04. https://krelllabs.blogspot.com/2019/03/truefalse-2019-scenes-from-resistance. html.
  ⑩《奧巴马首部纪录片〈美国工厂〉内核竟是“中国工厂”》,微信,https://mp. weixin.qq.com/s/qjlS2POXYiBIP1QUhWIR9w,2020年5月4日。
  11Peter Bradshaw. American Factory review -a sobering documentary by the Obamas.2020-05-05.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19/aug/15/ american-factory-review-a-sobering-documentary-by-the-obamas.
  12《〈美国工厂〉,一扇中美沟通之窗》,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world/2019-08/29/c_1124937790.htm,2020年5月4日。
  13邹蓓:《浅析儒家文化与现代商业经营》,《商业现代化》2008年第29期。
  14中国网友《美国工厂》网上评论,豆瓣网,https://movie.douban.com/ review/12340086/,2020年3月3日。
  15《〈美国工厂〉:我们分裂着,我们一体着》,时光网,https://m.mtime.cn/#!/review/detail/8197342/,2020年5月4日。
其他文献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可谓非同寻常——时间推迟、会期缩短、采访名额削减、与会人员全程无接触闭环管理……对媒体人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大考”。  得益于“三位一体”的精准传播策略——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打造原创精品矩阵、深耕评论视频化,将“新媒体、新技术、新表达”充分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新媒体编辑部在全平台发稿量只有去年同期85%的情况下,两会报道的各项
期刊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纪录频道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专门播放纪录片的英语频道。自频道成立以来一直排播的都是国内原创纪录片佳作。为了扩大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频道在2019年创新思路,大胆尝试通过购买播映权的方式首次独立引进海外片源,播出一批适合国际传播的外国优秀纪录片,极大丰富了频道节目内容,成功探索了频道发展的新方向。  本频道最早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当时名称为纪
期刊
2020年4月30日,新华社推特、脸书、优兔账号同步播发动画《病毒往事:中美疫情对话》(以下简称《病毒往事》),以卡通动画展现“兵马俑”与“自由女神”围绕疫情的对话,揭示中国一边积极抗疫,一边不断预警,提醒美国防范新冠病毒,但美方先是傲慢地无视劝告,等到疫情失控又攻击中国以推卸责任。中方负责任的态度、行动和及时通报,与美方推诿、甩锅、歇斯底里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新华社国际部海外社交媒体采编室制
期刊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特殊之年的特殊两会,中新社果断调整报道策略,打破常规报道模式,以非常之策应对非常之变,尝试从策划、采访、融合生产、推广分发等环节进行全流程多维度创新,用全新的打开方式报道两会,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策——下好“先手棋”,走活“全盘棋”  此次两会会期缩短,且只有极少数记者能够到现场进行不见面采访,这意味着以往现场“围堵”代表委员的“武功”尽废。对多数记者而言,这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工厂,一些疫情期间出现的新做法,疫情后也将保留下来。  工厂里许多机器人都在如笼子一样的单独区域工作,与它们的人类同事隔开,这种分离可防止机器人在例行追逐一个螺栓时撞伤碰巧挡道的工人的腿、手或胸部。  现在,工厂经营者不仅要让工人和机器人保持安全距离,还必须让工人与工人之间也保持安全距离。在中国,在工人之间安装上栅栏已成了复产的措施之一。  多数中国工厂已复产,恢复到正常产能8
期刊
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是一项在中国天津市举行的大型人工智能活动,在没有真正展厅的情况下,为期两天的年度会议吸引了3.92亿人次在线观看。  作为世界智能大会的经典赛事,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145支队伍参加。为防止新冠病毒传播,主办方采用了基于云的虚拟解决方案,让在线观众参与或观看商业活动和比赛。  中国方案  当你进入世界智能大会网站的展位后,就会有一个机器人出现,它会用
期刊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危机。达赖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利用疫情关联炒作涉藏议题,试图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舆论斗争形势更趋复杂。研究疫情期间境外涉藏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的特点、中国外宣媒体涉藏报道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应对,分析国际涉藏舆论斗争的本质,有助于中国政府在公共危机背景下优化舆论引导策略、提升国际涉藏话语权。  本文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对2020年
期刊
近年来,成都加快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打造“音乐之都”国际城市品牌。2017年,“熊猫之声”成都(国际)童声音乐合唱周(以下简称“合唱周”)应运而生。三年来,先后邀请法国、俄罗斯、日本等10余个国家的知名童声合唱团体的指挥家及团员共计560人次,来到成都奉献高水平演出近20场次。该活动依托“熊猫故乡”成都独特文化,汇聚中外小使者,通过音乐这一世界通用语言,用童真牵手,以音乐对话,传递天府城市之美,
期刊
“云办公”、无接触配送、在线买菜、健康码……这些对很多人来说原本相对陌生的事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预见的是,数字化变革带来的生活、工作、生产模式的改变,在后疫情时代并不会消失,并有可能成为新常态,也因此成为对外报道值得深入挖掘的富矿。  面对疫情,中国统筹推进抗疫措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复工复产,经济逐渐步入正轨。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中国经济主要指
期刊
作者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Grzegorz W. Kolodko),著名经济学教授,曾于2002至2003年担任波兰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波兰经济改革的主要设计师。在书中作者從多角度研究探讨了中国为全球化做出的贡献。  西方国家在全球化中出现政治分化。作者认为,全球化在经济上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但西方国家在此过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导致政治上愈加分化。因此,排外和民族主义有抬头之势。21世纪是亚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