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呈现史诗性表达——试析重大题材电视剧《大决战》的创作方法

来源 :电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k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决战》在电视端和新媒体端的观剧人次超过30亿,成为同期全媒体热度最高的电视剧.本文认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创作既要如“大象”般行得稳,也要把“街舞”跳得炫.《大决战》做到了“四个坚持”“五大创新”,破除了脸谱化、程式化以及教科书的既视感问题,摆脱了“雷剧”“神剧”的传奇化,凸显出真实性和崇高性,用精品奉献给伟大的时代.
其他文献
教育部提出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对改进和丰富中学基础教育、推动《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需要了解作者及家世,重视版本选择,注意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区别,重视前五回的作用,理解重要诗词的作用,抓住主要情节线索,厘清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与整本书阅读的关系,重视阅读辅导资料的选择等问题.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体育纪录片《冰雪道路》的推出对于普及冬奥知识、推广冰雪运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模态话语体系对《冰雪道路》加以分析,认为《冰雪道路》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内外兼修的讲述语言、多元化的意义表征,构建出了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兼具的话语形象,成为北京冬奥会来临前夕冰雪文化宣传与知识科普的极佳范式.
嘉庆十年出版的《续红楼梦新编》,总四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篇幅记叙的是贾府老少爷们及亲朋臣僚勤政立功的事迹,作者有意识地围绕着河务、漕运这等国之要务架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完成了前书《红楼梦》对贾府复兴的预设.“治黄保漕”、大运河航运等写实性的描写和相关政论的记录,形象地再现了京杭大运河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命脉中的功能作用,使得小说具备了运河文化的研究价值.
《红楼梦》作为一部表现众多女性人物的伟大小说,对女性的生活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女红作为古代女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从事的工作,在小说中也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较之此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女红书写具有数量多、场景真、图画美的特点,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场景展示、小说主旨等方面也具有绝妙的建构作用和叙事功能.此外,女红还具有比附女德的功能.
自拍式纪实影像,是视频社交中纪实视频的品质升级,也是纪录片内涵在新的媒介语境下的投射与延伸.本文认为,新的媒介语境下,带有创新性意义的自拍式记录,推进和拓宽了纪实影像的空间发展,呈现出更多面复杂的空间类型建构,形成了更深刻新颖的空间意义生产,身体、实践、公共关系等因素的介入,使空间生产表现出主体性、自发性与公共性的意义.
《红楼圆梦》作为《红楼梦》的续书,长期以来作者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直到《管庭芬日记》的出版,作者俞宝华才受到学界关注.前人研究未提及的《新年杂事诗》是考证俞宝华为《红楼圆梦》作者的新材料.俞宝华早年受知于朱珪、阮元等名家,但在相关的文学交往活动中,流露出偃蹇不遇的心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说,结合俞宝华生平活动以及家世情况,《红楼圆梦》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其科举不顺的补恨情怀,另一方面反映了对《红楼梦》遗憾的补恨心态.
期刊
目加田诚是日本昭和时代较早关注并热爱《红楼梦》的中国学家.他留学北京时写下《北平日记》,详细记录了他三读《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既聘请旗人“红学家”奚待园进行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又广泛搜集《红楼梦》版本及相关研究文献,与红学家胡适、俞平伯进行交流,对《红楼梦》的阅读目的 经历了从语学到文学的转变.回国后,他长期在九州大学开设《红楼梦》课程,计划用现代日语口语体翻译《红楼梦》,是第一部《红楼梦》百二十回日语全译本松枝茂夫译本的幕后功臣.他以共情式的研究,探讨文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本质,从作者创作心理、人物
“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核心议题.讲好中国航天故事既需要在科技中融入人文关怀,也需要在作品中凸显中国故事的选题特色与情感价值.本文以《飞吧嫦娥》与《Hi,火星》两部纪录片为例,探讨航天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和情感表达,观察并分析该类型纪录片在传播层面的创新性及其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民族认同.
任何形式的世界文学谱系实际上都是一种阐释性建构.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有关世界文学的理念或看法都不具有先天的真理性,它不过是研究者立足于某一价值立场而做出的一种阐释.基于这一认识,文章提出,世界文学的谱系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存在是一种多“源点性”的存在,即根据世界文学发生的不同“源点”的设定,可以构建出不同的世界文学谱系.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偶然性和变异性是世界文学谱系的两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