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工作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最核心的一个环节,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国内德育工作素质水平都比较低,未能取得理想化的德育教育效果,对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为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德育工作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现行德育工作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供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议,为我国德育工作问题提出了对策和一定程度的参考。
关键词:德育工作;教育体系;国内外;比较;思考
一、国外德育工作的发展态势
随着全球各国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国之间不仅存在着经济的竞争,政治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各个国家都积极培养人才,并且都将不断深化德育工作的任务重视起来,作为巩固阶级政治纪律的重要手段。政治者期望通过德育的手段来引导本民族的人民不断积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形成一致的价值观。
1.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
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意识并且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地位,从这一时间段之后,全世界也开始对德育工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1993年,克林顿总统颁布的教育法,指出必须要从培养人才开始,要将品格教育作为美国学生教育培养的基础[1]。1975年,法国也明文颁布法律规定,确立了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地位。
2.重视政治功能
西方国家在德育工作方面虽然是以不同方式传播灌输的,但都是以政治功能为基本目的,旨在通过德育工作,发挥政治功能,使国民的爱国主义建立在对政权合理性得认知上。西方国家统一通过德育工作体现政权的合法性,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
3.灌输式与渗透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与我们国家不同。西方国家通常都会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在首位,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2]。在中国,主要是采取灌输式教育来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学习,以灌输式与渗透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下,逐步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渗透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德育的效果。
4.广泛的参与性
西方国家的德育工作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例如美国,在美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传达着一种价值观念,就是每个美国人都必须向供养子女那样供养国家,并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政治鼓动和爱国宣传。
二、国内德育工作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重视程度
国内对于德育工作具有高度的重视。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用以推广学生的德育工作。我国的党和政府也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针,取得了一定可观的效果。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国家也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兴办各级的党校,强化国家干部及公司管理层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修养。不仅在学生层面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工作,也以此作为各种公职单位招聘选拔人才的标准。
2.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指明显的示意和影响,给教育者培养出固定的模式[3]。随着时代的变化,显性教育也越来越彰显了其教育的不足之处,因此也衍生了隐性教育,用以补足显性教育的缺点。隐性教育指的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其能够从教育内容中获得不同的自身感悟,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能够更好的发挥道德教育的主观作用[4]。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重点为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发展不足,应当在此方面加以强化。
3.社会参与度不够到位
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说理和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目前的学生大多都是被强制性的学习思想政治课,挖掘思想政治内涵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参与度也明显不够。
三、德育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1.正视中西差异
德育工作暗潮涌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德育工作較为传统,因此,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学习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德育工作活动。我们应当在德育工作中求同存异,在比较中西方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教育手段的差异。
2.实事求是, 结合国情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结合国情实际,给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讲授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要让学生了解到国内,国际的形势。这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分辨善恶的能力和对糟粕文化的抵御能力。实事求是,结合国情的教育工作能够更加结合实际,并不将教育内容局限在课本之上,教育的目的也远远不在于应试,而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形势与现实紧密结合。
3.与时俱进, 应对挑战
在我国的教育制度里,德育工作从小学一直到贯穿到研究生。甚至幼儿园时期,就会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启蒙。因此,德育工作的影响是终身的。在学生成长阶段,由于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环境诡谲多变,较为复杂,且学生能接触到的吸收的信息鱼龙混杂,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因素都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冲突的冲击和不利影响。我国的德育工作不应该害怕或者去规避这些影响,而应该让学生勇于表达出符合时代潮流的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的弊端,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不断的优化德育工作。
4.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共同配合
德育作为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都加以配合,才能够积极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5]。为了更好地探究中学生德育的方式方法,笔者从学校,家庭,社会,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题到作用,首先在于加强师资建设。我国德育起步晚,发展慢,师资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够。因此,高校的主管部门应当研究师资培训方案,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培养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并且提高学校关于德育教师的薪资待遇和各项福利,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参加到德育教育的工作队伍中,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为德育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机会,提高其专业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自我发展。 (2)注重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家长应当实施好家教,肩负起教育子女的重要职责[6]。父母对孩子有抚养和教育的重要责任,善于观察孩子的神情和言行,把握其心理状态,灵活的运用和选择德育方法。在与子女的交流过程中,要多多站在子女的角度考虑问题,迎合孩子的心理,尽量满足其愿望,而不是一味的将家长的意志强制性的灌输到孩子的思想里。要恰当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往正能量的道路上走,并在教育中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激发起创造力,恰当地运用激励教育的方式,让其保持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时不时表达出对子女的信任,欣赏和接纳。
(3)构建社会教育的支撑系统
积极心理学,倡导营造和构建社会教育的支撑系统,因为人与环境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批评腐败之风和腐败之风,不正之风。鼓励全员参与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并发挥媒体正向舆论的导向作用。根据中学生的需求,利用他们喜爱的栏目来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作品,滋养中学生的心灵。
(4)发挥中学生主观能动性
中学生心理困惑的解决,最终依赖于中学生主体的努力,才能够最终提高其道德素养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提高自我效能感,不要产生自卑心理,也避免产生自大心理,要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通过总结反思来认识自己。同时也要学会积极接纳和喜悦自己,能够发挥自身的优点,使自己变得更加出色,也能够理智看待自己的缺点并不断改正。另一方面,中学生与他人保持友好的接触,融入到集体环境中,能够塑造自己个人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朋友圈。当陷入情绪困扰时,也要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尋求周边朋友和亲人的帮助,消除不良情绪。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国内、国外德育工作发展态势着手, 寻求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分析表明,国内的德育工作发展需要突出围绕大局,夯实德育工作基础,激发学生活力,建强德育工作队伍,不断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希望笔者对国内的德育工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剖析以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转明.家校合作下的中学生德育途径研究[J].学周刊,2018(07).
[2] 周海伦.浅谈如何提升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1).
[3] 徐忠宝.基于中学生德育现状的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9).
[4]邱伟光.德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J].思想理论教育,2010.
[5]刘树强.树立高尚师德,塑造教师形象[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8): 48-49.
[6]邵明娟.学校道德教育低效化原因探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 (3):129-132.
关键词:德育工作;教育体系;国内外;比较;思考
一、国外德育工作的发展态势
随着全球各国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国之间不仅存在着经济的竞争,政治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各个国家都积极培养人才,并且都将不断深化德育工作的任务重视起来,作为巩固阶级政治纪律的重要手段。政治者期望通过德育的手段来引导本民族的人民不断积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形成一致的价值观。
1.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
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意识并且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地位,从这一时间段之后,全世界也开始对德育工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1993年,克林顿总统颁布的教育法,指出必须要从培养人才开始,要将品格教育作为美国学生教育培养的基础[1]。1975年,法国也明文颁布法律规定,确立了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地位。
2.重视政治功能
西方国家在德育工作方面虽然是以不同方式传播灌输的,但都是以政治功能为基本目的,旨在通过德育工作,发挥政治功能,使国民的爱国主义建立在对政权合理性得认知上。西方国家统一通过德育工作体现政权的合法性,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
3.灌输式与渗透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与我们国家不同。西方国家通常都会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在首位,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2]。在中国,主要是采取灌输式教育来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学习,以灌输式与渗透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下,逐步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渗透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德育的效果。
4.广泛的参与性
西方国家的德育工作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例如美国,在美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传达着一种价值观念,就是每个美国人都必须向供养子女那样供养国家,并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政治鼓动和爱国宣传。
二、国内德育工作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重视程度
国内对于德育工作具有高度的重视。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用以推广学生的德育工作。我国的党和政府也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针,取得了一定可观的效果。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国家也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兴办各级的党校,强化国家干部及公司管理层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修养。不仅在学生层面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工作,也以此作为各种公职单位招聘选拔人才的标准。
2.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指明显的示意和影响,给教育者培养出固定的模式[3]。随着时代的变化,显性教育也越来越彰显了其教育的不足之处,因此也衍生了隐性教育,用以补足显性教育的缺点。隐性教育指的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其能够从教育内容中获得不同的自身感悟,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能够更好的发挥道德教育的主观作用[4]。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重点为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发展不足,应当在此方面加以强化。
3.社会参与度不够到位
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说理和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目前的学生大多都是被强制性的学习思想政治课,挖掘思想政治内涵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参与度也明显不够。
三、德育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1.正视中西差异
德育工作暗潮涌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德育工作較为传统,因此,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学习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德育工作活动。我们应当在德育工作中求同存异,在比较中西方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教育手段的差异。
2.实事求是, 结合国情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结合国情实际,给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讲授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要让学生了解到国内,国际的形势。这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分辨善恶的能力和对糟粕文化的抵御能力。实事求是,结合国情的教育工作能够更加结合实际,并不将教育内容局限在课本之上,教育的目的也远远不在于应试,而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形势与现实紧密结合。
3.与时俱进, 应对挑战
在我国的教育制度里,德育工作从小学一直到贯穿到研究生。甚至幼儿园时期,就会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启蒙。因此,德育工作的影响是终身的。在学生成长阶段,由于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环境诡谲多变,较为复杂,且学生能接触到的吸收的信息鱼龙混杂,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因素都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冲突的冲击和不利影响。我国的德育工作不应该害怕或者去规避这些影响,而应该让学生勇于表达出符合时代潮流的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的弊端,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不断的优化德育工作。
4.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共同配合
德育作为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都加以配合,才能够积极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5]。为了更好地探究中学生德育的方式方法,笔者从学校,家庭,社会,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题到作用,首先在于加强师资建设。我国德育起步晚,发展慢,师资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够。因此,高校的主管部门应当研究师资培训方案,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培养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并且提高学校关于德育教师的薪资待遇和各项福利,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参加到德育教育的工作队伍中,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为德育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机会,提高其专业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自我发展。 (2)注重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家长应当实施好家教,肩负起教育子女的重要职责[6]。父母对孩子有抚养和教育的重要责任,善于观察孩子的神情和言行,把握其心理状态,灵活的运用和选择德育方法。在与子女的交流过程中,要多多站在子女的角度考虑问题,迎合孩子的心理,尽量满足其愿望,而不是一味的将家长的意志强制性的灌输到孩子的思想里。要恰当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往正能量的道路上走,并在教育中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激发起创造力,恰当地运用激励教育的方式,让其保持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时不时表达出对子女的信任,欣赏和接纳。
(3)构建社会教育的支撑系统
积极心理学,倡导营造和构建社会教育的支撑系统,因为人与环境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批评腐败之风和腐败之风,不正之风。鼓励全员参与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并发挥媒体正向舆论的导向作用。根据中学生的需求,利用他们喜爱的栏目来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作品,滋养中学生的心灵。
(4)发挥中学生主观能动性
中学生心理困惑的解决,最终依赖于中学生主体的努力,才能够最终提高其道德素养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提高自我效能感,不要产生自卑心理,也避免产生自大心理,要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通过总结反思来认识自己。同时也要学会积极接纳和喜悦自己,能够发挥自身的优点,使自己变得更加出色,也能够理智看待自己的缺点并不断改正。另一方面,中学生与他人保持友好的接触,融入到集体环境中,能够塑造自己个人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朋友圈。当陷入情绪困扰时,也要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尋求周边朋友和亲人的帮助,消除不良情绪。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国内、国外德育工作发展态势着手, 寻求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分析表明,国内的德育工作发展需要突出围绕大局,夯实德育工作基础,激发学生活力,建强德育工作队伍,不断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希望笔者对国内的德育工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剖析以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转明.家校合作下的中学生德育途径研究[J].学周刊,2018(07).
[2] 周海伦.浅谈如何提升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1).
[3] 徐忠宝.基于中学生德育现状的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9).
[4]邱伟光.德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J].思想理论教育,2010.
[5]刘树强.树立高尚师德,塑造教师形象[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8): 48-49.
[6]邵明娟.学校道德教育低效化原因探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 (3):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