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张火车票到《今日头条》
从南开大学毕业之后,张一鸣和师兄一起创过业,随后还在酷讯、微软和饭否等公司做过与搜索相关的工作。之后他再次创业,创立了中文房产搜索网站九九房。虽然发展不错,但已对移动互联网产生浓厚兴趣的张一鸣,还是离开了项目。2012年初,他建立了字节跳动科技,开始筹划《今日头条》的开发。
有关《今日头条》,得先从一张火车票说起。还在酷讯的张一鸣,有一次过节想买火车票回家,没抢到票的他寄希望于网上的二手票。为此,他利用午饭时间写了一个小程序,利用酷讯搜索自动检索票务信息,有结果就短信通知。没想到刚出门半小时的他,就收到了短信,并成功取票。
随手写的程序竟然让自己摆脱了电脑的束缚,更方便地获取了有价值信息。此次抢票的经历,为《今日头条》日后的诞生埋下了伏笔。张一鸣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帮助用户发现信息。
2011年,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冒头,张一鸣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承载信息的介质在发生变化。相对于PC,手机摆脱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成为更普遍的信息传播的介质,是一次重要的信息介质的变化。”同时,张一鸣也发现手机屏幕的尺寸和使用场景,也和PC有着很大不同,信息的呈现也要针对新介质做出变化。
2011年底~2012年初,国内的APP领域已是红海一片。新闻APP主要由几大门户在主导,但它们基本都只是把PC内容简单平移过来,新意不足。“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机会”,基于这样的判断,张一鸣和他的团队计划开发《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是一个“兴趣媒体”
“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说‘早知道就好了’。”当我们聊到资讯APP应该解决哪些用户刚需时,张一鸣如是说。在他看来,这句话背后的实质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他表示,《今日头条》的使命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是《今日头条》的slogn,也是产品的理念—每个人所关心的信息都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有兴趣的才是更具价值。用张一鸣自己的话来说:《今日头条》可以称之为“兴趣媒体”,这也是和其他新闻APP截然不同的地方,算是开了先河。
“网站上都会讲奥巴马如何如何。实际上,用户更感兴趣的内容,可能是自己家门口的地铁站发生了哪些事情。”张一鸣这样举例。当传统门户网站简单粗暴地将新闻推送给用户时,《今日头条》已经开始甄别用户的独特需求,为不同的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今日头条》是个新闻搜索推荐引擎,它依靠技术算法收集用户的行为和兴趣数据,用程序和机器判断读者喜欢看什么内容,然后针对其兴趣推荐符合其口味的内容。”张一鸣确认,这正是《今日头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如何将消息推送给对的人?
如何将对的消息推送给对的人,是张一鸣和他的团队思考得最多的问题。目前,门户网站主要靠编辑根据新闻内容重要性进行挑选和排序。而其他强调个性化阅读的APP,则可以由用户主动订阅感兴趣的媒体内容源。张一鸣认为,这两种方式都并不完美。前者太过依赖于编辑,而且众口难调;后者需要用户主动操作,体验并不好。
张一鸣希望能提高信息分发到人的效率。比如,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关注比亚迪或者特斯拉,不用刻意找,只要打开《今日头条》,感兴趣的东西就有结果。他眼中的个性化推荐,本质上是不需要用户做出任何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用户自己主动操作的‘私人定制’已经落伍了。”
为把准用户口味,《今日头条》开发了自己的“搜索推荐引擎”。它的工作就是“匹配”—将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从海量信息中挑出来匹配给用户。据张一鸣介绍:“当用户登录《今日头条》时,APP能在5秒内解读使用者的兴趣DNA,用户每次动作后,10秒更新用户模型,越用越懂用户,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
采访中,技术流派的张一鸣也强调:“今日头条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我们不生产内容,做的是对内容进行分发。”
让内容创作者专注内容
除了关注读者感兴趣的内容,《今日头条》也开始重视内容创作者,并在今年建立起媒体平台。“我们希望内容创作者可以专注的、认真地进行内容创作,而不需要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在张一鸣看来,由编辑态度和喜好来挑选内容的传统方式已经过时—读者难以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少创作者的优秀内容却得不到分发。
“我们也发现,很多平台上读者最多、粉丝最多的不是内容质量最好的创作者。因为这些优质内容的生产者不擅长营销。”张一鸣坚信,《今日头条》能够分析用户的信息和内容特点,把好内容第一时间推给需要的用户,为内容找到读者,“内容创作者不需要做发展粉丝的工作了”。
经过快一年的发展,《今日头条》的媒体平台开始壮大,但是如何完成变现却还没有尘埃落定。据开发团队透露,投放广告和开放广告位的方式已经在一些账号开始内测。
不过,有关通过广告方式进行盈利,张一鸣显得有些保守,在用户体验上并不轻易妥协。“我们正在尝试一种与PC上的广告完全不同的形式。”他认为,传统的PC广告会干扰用户的阅读,并不适合手机屏幕。“我们采用的是不干扰用户阅读,同时又可以按用户兴趣出现在用户信息流中的广告。”而《今日头条》的“搜索推荐引擎”,也可使得广告的投放更加精准。
从南开大学毕业之后,张一鸣和师兄一起创过业,随后还在酷讯、微软和饭否等公司做过与搜索相关的工作。之后他再次创业,创立了中文房产搜索网站九九房。虽然发展不错,但已对移动互联网产生浓厚兴趣的张一鸣,还是离开了项目。2012年初,他建立了字节跳动科技,开始筹划《今日头条》的开发。
有关《今日头条》,得先从一张火车票说起。还在酷讯的张一鸣,有一次过节想买火车票回家,没抢到票的他寄希望于网上的二手票。为此,他利用午饭时间写了一个小程序,利用酷讯搜索自动检索票务信息,有结果就短信通知。没想到刚出门半小时的他,就收到了短信,并成功取票。
随手写的程序竟然让自己摆脱了电脑的束缚,更方便地获取了有价值信息。此次抢票的经历,为《今日头条》日后的诞生埋下了伏笔。张一鸣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帮助用户发现信息。
2011年,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冒头,张一鸣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承载信息的介质在发生变化。相对于PC,手机摆脱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成为更普遍的信息传播的介质,是一次重要的信息介质的变化。”同时,张一鸣也发现手机屏幕的尺寸和使用场景,也和PC有着很大不同,信息的呈现也要针对新介质做出变化。
2011年底~2012年初,国内的APP领域已是红海一片。新闻APP主要由几大门户在主导,但它们基本都只是把PC内容简单平移过来,新意不足。“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机会”,基于这样的判断,张一鸣和他的团队计划开发《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是一个“兴趣媒体”
“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说‘早知道就好了’。”当我们聊到资讯APP应该解决哪些用户刚需时,张一鸣如是说。在他看来,这句话背后的实质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他表示,《今日头条》的使命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是《今日头条》的slogn,也是产品的理念—每个人所关心的信息都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有兴趣的才是更具价值。用张一鸣自己的话来说:《今日头条》可以称之为“兴趣媒体”,这也是和其他新闻APP截然不同的地方,算是开了先河。
“网站上都会讲奥巴马如何如何。实际上,用户更感兴趣的内容,可能是自己家门口的地铁站发生了哪些事情。”张一鸣这样举例。当传统门户网站简单粗暴地将新闻推送给用户时,《今日头条》已经开始甄别用户的独特需求,为不同的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今日头条》是个新闻搜索推荐引擎,它依靠技术算法收集用户的行为和兴趣数据,用程序和机器判断读者喜欢看什么内容,然后针对其兴趣推荐符合其口味的内容。”张一鸣确认,这正是《今日头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如何将消息推送给对的人?
如何将对的消息推送给对的人,是张一鸣和他的团队思考得最多的问题。目前,门户网站主要靠编辑根据新闻内容重要性进行挑选和排序。而其他强调个性化阅读的APP,则可以由用户主动订阅感兴趣的媒体内容源。张一鸣认为,这两种方式都并不完美。前者太过依赖于编辑,而且众口难调;后者需要用户主动操作,体验并不好。
张一鸣希望能提高信息分发到人的效率。比如,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关注比亚迪或者特斯拉,不用刻意找,只要打开《今日头条》,感兴趣的东西就有结果。他眼中的个性化推荐,本质上是不需要用户做出任何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用户自己主动操作的‘私人定制’已经落伍了。”
为把准用户口味,《今日头条》开发了自己的“搜索推荐引擎”。它的工作就是“匹配”—将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从海量信息中挑出来匹配给用户。据张一鸣介绍:“当用户登录《今日头条》时,APP能在5秒内解读使用者的兴趣DNA,用户每次动作后,10秒更新用户模型,越用越懂用户,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
采访中,技术流派的张一鸣也强调:“今日头条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我们不生产内容,做的是对内容进行分发。”
让内容创作者专注内容
除了关注读者感兴趣的内容,《今日头条》也开始重视内容创作者,并在今年建立起媒体平台。“我们希望内容创作者可以专注的、认真地进行内容创作,而不需要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在张一鸣看来,由编辑态度和喜好来挑选内容的传统方式已经过时—读者难以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少创作者的优秀内容却得不到分发。
“我们也发现,很多平台上读者最多、粉丝最多的不是内容质量最好的创作者。因为这些优质内容的生产者不擅长营销。”张一鸣坚信,《今日头条》能够分析用户的信息和内容特点,把好内容第一时间推给需要的用户,为内容找到读者,“内容创作者不需要做发展粉丝的工作了”。
经过快一年的发展,《今日头条》的媒体平台开始壮大,但是如何完成变现却还没有尘埃落定。据开发团队透露,投放广告和开放广告位的方式已经在一些账号开始内测。
不过,有关通过广告方式进行盈利,张一鸣显得有些保守,在用户体验上并不轻易妥协。“我们正在尝试一种与PC上的广告完全不同的形式。”他认为,传统的PC广告会干扰用户的阅读,并不适合手机屏幕。“我们采用的是不干扰用户阅读,同时又可以按用户兴趣出现在用户信息流中的广告。”而《今日头条》的“搜索推荐引擎”,也可使得广告的投放更加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