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作为新兴的社会思潮,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参与者、传播者和受众,本文是探讨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寻求扩大其正面影响力、抵制网络民族主义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大学生;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为的总称,它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以网络作为平台、途径、工具和手段进行相关的表达、传播和行动。网络民族主义是从民族认同感、忠诚度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一种意识形态。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给国民民族意识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国民以网络为平台抒发民族情感、发表爱国主义言论,并以网络为根据地进行“化言论为行动”的尝试,对现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拥有便捷上网条件和较高知识水平的特殊群体———当代青年学生,也把网络作为表达他们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和爱国热情、探讨强国之路的重要场所。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是我国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民族主义意识的网络表达,是一个新问题、新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网络民族主義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参与者、传播者和受众,其思维方式、心理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深受其影响。由于网络民族主义中爱国主义言论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并存,故其对大学生也存在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
(一)网络民族主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基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而兴起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是其思想核心。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大学生的民族觉醒,继而使之产生一种强烈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忠诚于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大学生在网络上关注民族主义事件,发表各种民族主义言论,甚至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攻击,其出发点都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网络民族主义的高涨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思想导向和精神凝聚作用。
(二)网络民族主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深入
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拓展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引导大学生促进其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的网络民族主义,是客观政治世界达之于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重要桥梁,与其他政治社会化的媒介相比,更具有根本的意义。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在客观上要求参与者进行政治学习。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美撞机事件、西藏事件、奥运火炬事件、钓鱼岛事件,许多大学生都会主动去学习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找出问题的关键。这种学习,在客观上增强了个体的政治素质和参与能力,提高了民族意识与责任,为今后的政治参与行为提供了动力和能力储备,加速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三)网络民族主义导致大学生非理性的政治参与
网络信息芜杂,优劣并存,网络民族主义中的“无政府”色彩明显,这些都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一个微不足道的政治事件、一个国与国之间正常的外交摩擦,网络民族主义者在诉之于屈辱的民族记忆之后,就不能冷静面对,往往提出一些激进的观点。他们在宣扬民族价值观的同时,挑战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威,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在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对于已经形成的激进网络舆论,大学生忙于附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同时,网络舆论也具有可操作性,个人或者组织可以通过聘请“水军”、“灌客”等,引导舆论走向。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对于网络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蛊惑,做出非理性行为,如转贴一些虚假新闻,根据无中生有、未经任何考证的消息指责政府,未经批准组织、参与大学生“反日爱国”游行等。
(四)网络民族主义导致大学生国家责任感的缺乏
在今日高校中,有的老师和学生潜意识中认为“一切还是西方的好”;也有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沾染了浓厚的买办意识和洋奴思想,贬损自己的民族,轻视自己的传统,主张一切以西方价值为准则。而考察其理论支持,都好像是出于“为了国家民族好”的动机。因此,他们向往能够出国,去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喜欢看国外大片甚至以西方文化为荣,但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暇关心,更抛开了理性民族主义者所应当担负的尊重历史、尊重国家、尊重民族的责任。这些思想倾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警惕的。这种虚拟性极易误导青年学生,使他们不愿承担应有的对社会、国家、家庭的责任,采取敷衍苟且的生活态度,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应对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有效途径
网络民族主义既不是简单的“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也不等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其对大学生存在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所以,必须寻求扩大其正面影响力、抵制网络民族主义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一)国家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引导和控制,扩大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力
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管理体系,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相关信息管理与法制建设。现在关于网络方面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不够完善,并且操作困难,导致了不良网络信息的出现,对网民、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者产生消极影响。立法部门应对原有的法规条文进行修改和完善,制订具有前瞻性的网络管理法规。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建立网络民族主义危机预警机制和长效治理机制。只有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才能以真实度高、可信度高的网络信息引导大学生。
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引导。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引导首先要思考是什么引发了网络民族主义者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什么触动了网民敏感的神经?只有了解这些问题,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疏通。发挥“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实现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等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扩大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力。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
从教育的内容上来说,要加强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国际问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理性民族主义的培养。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育人效用,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开设围绕以国家为中心,培养热爱祖国、重视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意识和公民文化心态,引导当代青年学生不要走向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要持有国际合作观念。
从教育的形式上来说,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民族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注意建设营造民族主义教育的环境,如在校级网站中加入有关民族主义正面的和反面的内容或事件,让学生能够分辨对错;分派学校领导成员或辅导员开通微博、博客或专门网站来解答学生的相关疑问,将民族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抓住一些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事件,来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氛围。除此以外,高校教师要创新教育形式,定期举办讨论课程,与学生交流想法,通过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积极渗透、加强监督等方式,强化民族精神教育。
(三)大学生加强自身民族主义责任感和修养,形成理性的民族主义
首先,大学生应提高对信息的分辨力,增强自身对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由于网络存在虚拟性,网民在发言时可以为所欲为,导致了网络上出现了关于民族主义极端的言论。而大学生如果自身没有辨别力,容易受其影响,就会在无意中傷害别人或触犯法律,甚至对国家名誉造成损害。所以大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另外大学生还应保持责任感,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所估计,并能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网络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
其次,大学生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加强公民意识修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国家政策、法规,了解中国国情与国际形势,只有在对国家与国际形势良好的认识和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够避免自己成为狭隘、偏激的网络民族主义者。另一方面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标准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中,使自己在参与网络民族主义的过程中展现一个公民应有的素质甚至是高素质。
参考文献:
[1]谷士刚.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透视[J].前沿,2011,(11):40.
[2]卜建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62.
[3]冯润民.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2):42.
作者简介:黄嘉慧(1989.3-),女,湖南人,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历(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大学生;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为的总称,它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以网络作为平台、途径、工具和手段进行相关的表达、传播和行动。网络民族主义是从民族认同感、忠诚度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一种意识形态。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给国民民族意识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国民以网络为平台抒发民族情感、发表爱国主义言论,并以网络为根据地进行“化言论为行动”的尝试,对现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拥有便捷上网条件和较高知识水平的特殊群体———当代青年学生,也把网络作为表达他们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和爱国热情、探讨强国之路的重要场所。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是我国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民族主义意识的网络表达,是一个新问题、新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网络民族主義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参与者、传播者和受众,其思维方式、心理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深受其影响。由于网络民族主义中爱国主义言论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并存,故其对大学生也存在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
(一)网络民族主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基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而兴起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是其思想核心。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大学生的民族觉醒,继而使之产生一种强烈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忠诚于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大学生在网络上关注民族主义事件,发表各种民族主义言论,甚至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攻击,其出发点都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网络民族主义的高涨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思想导向和精神凝聚作用。
(二)网络民族主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深入
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拓展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引导大学生促进其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的网络民族主义,是客观政治世界达之于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重要桥梁,与其他政治社会化的媒介相比,更具有根本的意义。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在客观上要求参与者进行政治学习。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美撞机事件、西藏事件、奥运火炬事件、钓鱼岛事件,许多大学生都会主动去学习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找出问题的关键。这种学习,在客观上增强了个体的政治素质和参与能力,提高了民族意识与责任,为今后的政治参与行为提供了动力和能力储备,加速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三)网络民族主义导致大学生非理性的政治参与
网络信息芜杂,优劣并存,网络民族主义中的“无政府”色彩明显,这些都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一个微不足道的政治事件、一个国与国之间正常的外交摩擦,网络民族主义者在诉之于屈辱的民族记忆之后,就不能冷静面对,往往提出一些激进的观点。他们在宣扬民族价值观的同时,挑战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威,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在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对于已经形成的激进网络舆论,大学生忙于附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同时,网络舆论也具有可操作性,个人或者组织可以通过聘请“水军”、“灌客”等,引导舆论走向。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对于网络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蛊惑,做出非理性行为,如转贴一些虚假新闻,根据无中生有、未经任何考证的消息指责政府,未经批准组织、参与大学生“反日爱国”游行等。
(四)网络民族主义导致大学生国家责任感的缺乏
在今日高校中,有的老师和学生潜意识中认为“一切还是西方的好”;也有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沾染了浓厚的买办意识和洋奴思想,贬损自己的民族,轻视自己的传统,主张一切以西方价值为准则。而考察其理论支持,都好像是出于“为了国家民族好”的动机。因此,他们向往能够出国,去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喜欢看国外大片甚至以西方文化为荣,但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暇关心,更抛开了理性民族主义者所应当担负的尊重历史、尊重国家、尊重民族的责任。这些思想倾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警惕的。这种虚拟性极易误导青年学生,使他们不愿承担应有的对社会、国家、家庭的责任,采取敷衍苟且的生活态度,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应对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有效途径
网络民族主义既不是简单的“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也不等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其对大学生存在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所以,必须寻求扩大其正面影响力、抵制网络民族主义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一)国家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引导和控制,扩大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力
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管理体系,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相关信息管理与法制建设。现在关于网络方面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不够完善,并且操作困难,导致了不良网络信息的出现,对网民、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者产生消极影响。立法部门应对原有的法规条文进行修改和完善,制订具有前瞻性的网络管理法规。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建立网络民族主义危机预警机制和长效治理机制。只有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才能以真实度高、可信度高的网络信息引导大学生。
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引导。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引导首先要思考是什么引发了网络民族主义者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什么触动了网民敏感的神经?只有了解这些问题,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疏通。发挥“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实现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等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扩大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力。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
从教育的内容上来说,要加强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国际问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理性民族主义的培养。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育人效用,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开设围绕以国家为中心,培养热爱祖国、重视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意识和公民文化心态,引导当代青年学生不要走向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要持有国际合作观念。
从教育的形式上来说,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民族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注意建设营造民族主义教育的环境,如在校级网站中加入有关民族主义正面的和反面的内容或事件,让学生能够分辨对错;分派学校领导成员或辅导员开通微博、博客或专门网站来解答学生的相关疑问,将民族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抓住一些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事件,来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氛围。除此以外,高校教师要创新教育形式,定期举办讨论课程,与学生交流想法,通过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积极渗透、加强监督等方式,强化民族精神教育。
(三)大学生加强自身民族主义责任感和修养,形成理性的民族主义
首先,大学生应提高对信息的分辨力,增强自身对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由于网络存在虚拟性,网民在发言时可以为所欲为,导致了网络上出现了关于民族主义极端的言论。而大学生如果自身没有辨别力,容易受其影响,就会在无意中傷害别人或触犯法律,甚至对国家名誉造成损害。所以大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另外大学生还应保持责任感,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所估计,并能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网络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
其次,大学生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加强公民意识修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国家政策、法规,了解中国国情与国际形势,只有在对国家与国际形势良好的认识和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够避免自己成为狭隘、偏激的网络民族主义者。另一方面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标准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中,使自己在参与网络民族主义的过程中展现一个公民应有的素质甚至是高素质。
参考文献:
[1]谷士刚.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透视[J].前沿,2011,(11):40.
[2]卜建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62.
[3]冯润民.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2):42.
作者简介:黄嘉慧(1989.3-),女,湖南人,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历(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