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反向思维法,对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高校应重视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发挥体育的功能,促进残疾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 残疾 体育教学 失误
残疾指:(一)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无法完成正常体育课所授内容;(二)因为身体某些器官的严重疾病,机能水平的低下,无法承受正常体育保健课的运动量或运动强度。(三)由于受伤,学期或在校期间无法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考核。
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规定第十四条: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高校扩招以及对残疾人不平等报考条件的取消,导致高校中残疾人人数逐渐上升。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体育教育,使他们通过学习和练习,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是高校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受家庭、学生个人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普遍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放任自流,表面上是关心、照顾了他们,实质上是害了他们。为了培养残疾学生“健康第
一”、“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残疾学生的健康发展,高校应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体育的积极功能。
1 高校残疾学生群体体育教学现状
对浙江省15所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看出,有73.3%的高校没有针对残疾学生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80%的高校没有采取分班的形式进行教学,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都实行选项课的教学,残疾学生只能和普通学生选择同样的项目,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导致这些学生往往只有看的份,久而久之,就逐渐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也不利于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和指导,加上很多教师受社会、学生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影响,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不作要求,而是让学生自己决定参不参加活动和练习,在学期考核时也只是随意地给他们打个成绩,表面上看是在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很轻松就过了关,而实质上是误导了这批学生。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既不利于残疾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他们“终身体育”方法和手段的学习。
高校是人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指导,使他们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终身体育”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培养“健康第一”的意识,
2 高校残疾人学生体育教学对策
2.1 高校应高度重视残疾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残疾人体质,改善和增强身体的机能,而且通过体育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增添生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扩大生活领域;同时,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还可以通过意志和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赛场上以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不仅扩大了我国在世界的影响,激发了爱国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而且也为动员和更多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残疾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2.2 成立相应的教研室,切实把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应成立特殊体育教学研究室,就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交流经验和体会;制定残疾学生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度,以指导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切实把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2.3 进行分类、分班教学
高校体育实施选修及俱乐部教学为残疾学生进行分类、分班教学提供了良好地机会,根据学生入学情况及对新生进行调查,对残疾学生进行健康分组,组成相应的体育教学班,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4 实行单元化教学
为了让残疾学生掌握保健理论知识和学会多种运动技能,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行单元化教学,把较适宜残疾学生的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如传统养生类、健身体操类、康复训练类、水上项目、体育游戏等。
2.5 对学生教学及考核提出具体要求,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中,也应对他们作出具体的要求;遵守课堂常规,对掌握理论知识及运动技能情况进行教学考核、评价等。
2.6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
通过运动竞赛,残疾人可以向社会展示自己顽强的生活力,显示自己克服身体和精神残障的决心和勇气,从而赢得社会的理解、尊敬和支持。因此高校就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为培养残疾学生奋勇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提供机会。
结束语
体育活动是残疾学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培养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参加体育活动也是促使残疾学生增加社会接触,赢得社会理解、尊敬和支持的一个有效途径。而高校是残疾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关键的一站,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残疾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促使他们掌握“终身体育”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事业统计——统计数据[C].1987年全国残疾人人抽样调查概况.
[2]叶立群.特殊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郝传萍.浅谈残疾人学生体育教育[M].北京:中国特殊教育,2000,3.
[5]徐求.高校残疾人学生体育教学探索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
关键词:高校 残疾 体育教学 失误
残疾指:(一)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无法完成正常体育课所授内容;(二)因为身体某些器官的严重疾病,机能水平的低下,无法承受正常体育保健课的运动量或运动强度。(三)由于受伤,学期或在校期间无法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考核。
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规定第十四条: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高校扩招以及对残疾人不平等报考条件的取消,导致高校中残疾人人数逐渐上升。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体育教育,使他们通过学习和练习,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是高校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受家庭、学生个人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普遍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放任自流,表面上是关心、照顾了他们,实质上是害了他们。为了培养残疾学生“健康第
一”、“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残疾学生的健康发展,高校应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体育的积极功能。
1 高校残疾学生群体体育教学现状
对浙江省15所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看出,有73.3%的高校没有针对残疾学生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80%的高校没有采取分班的形式进行教学,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都实行选项课的教学,残疾学生只能和普通学生选择同样的项目,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导致这些学生往往只有看的份,久而久之,就逐渐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也不利于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和指导,加上很多教师受社会、学生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影响,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不作要求,而是让学生自己决定参不参加活动和练习,在学期考核时也只是随意地给他们打个成绩,表面上看是在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很轻松就过了关,而实质上是误导了这批学生。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既不利于残疾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他们“终身体育”方法和手段的学习。
高校是人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指导,使他们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终身体育”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培养“健康第一”的意识,
2 高校残疾人学生体育教学对策
2.1 高校应高度重视残疾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残疾人体质,改善和增强身体的机能,而且通过体育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增添生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扩大生活领域;同时,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还可以通过意志和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赛场上以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不仅扩大了我国在世界的影响,激发了爱国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而且也为动员和更多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残疾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2.2 成立相应的教研室,切实把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应成立特殊体育教学研究室,就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交流经验和体会;制定残疾学生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度,以指导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切实把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2.3 进行分类、分班教学
高校体育实施选修及俱乐部教学为残疾学生进行分类、分班教学提供了良好地机会,根据学生入学情况及对新生进行调查,对残疾学生进行健康分组,组成相应的体育教学班,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4 实行单元化教学
为了让残疾学生掌握保健理论知识和学会多种运动技能,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行单元化教学,把较适宜残疾学生的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如传统养生类、健身体操类、康复训练类、水上项目、体育游戏等。
2.5 对学生教学及考核提出具体要求,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中,也应对他们作出具体的要求;遵守课堂常规,对掌握理论知识及运动技能情况进行教学考核、评价等。
2.6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
通过运动竞赛,残疾人可以向社会展示自己顽强的生活力,显示自己克服身体和精神残障的决心和勇气,从而赢得社会的理解、尊敬和支持。因此高校就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为培养残疾学生奋勇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提供机会。
结束语
体育活动是残疾学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培养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参加体育活动也是促使残疾学生增加社会接触,赢得社会理解、尊敬和支持的一个有效途径。而高校是残疾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关键的一站,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残疾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促使他们掌握“终身体育”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事业统计——统计数据[C].1987年全国残疾人人抽样调查概况.
[2]叶立群.特殊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郝传萍.浅谈残疾人学生体育教育[M].北京:中国特殊教育,2000,3.
[5]徐求.高校残疾人学生体育教学探索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