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也是低年级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学生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没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起步,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学生观察、描述方法的指导,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探究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乡村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观察目的要明确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的观察应是逐步深入地探究,而不只是肤浅地描绘过程。教师在布置观察任务时,问题要凝练,指向要明确,要指导学生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观察,要让学生一听就明白要干什么,这样才会观有实效。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概念图和模型图来帮助学生观察、整理、分类、描述。
如教學“沙子与黏土”一课时,教师要安排学生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沙子和黏土的不同。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先用放大镜看一看,会发现颗粒大小不同;用手指按一按,会发觉黏性有差异;用手指捻一捻,会发现粗细程度也有区别。观察完毕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将这些观察到的特征绘制成双泡关系图来比较沙子和黏土。
我们在科学教学中给了学生这样明确的观察目的,学生的观察思路就会清晰,观察任务自然也能完成。如果我们只要求学生简单地观察,这样的探究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没有挑战性,会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失去探究科学的兴趣,也就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今后科学教育的效果。
二、观察顺序要清晰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说话、做事一般只挑自己好奇的、感兴趣的,这样往往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某一事物的全部特征。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教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地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先整体后局部或者先局部后整体的顺序对某个事物进行观察,也可以教学生按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
如观察一条鱼,可以让学生先整体观察鱼的身体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再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具体观察每部分有什么器官、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不仅能说出他感兴趣的那部分特征,还能够将鱼的一般特征完整地描述出来。
再如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可以选择几个固定的时间点:上午8时、10时,中午12时,下午2时、4时、6时等。按这样的时间顺序来观察太阳一天中的位置变化,学生的观察思路就会很清晰,描述也会连贯具体。
三、观察方法要多元
学生认为的观察最初往往局限于只用眼睛去观察一些现象,通过逐步学习之后,他们会发现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借助其他工具进行的观察更深入。深入的观察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学生的感觉和认知范围,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毅力、耐心和坚韧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1.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学生要在科学课的学习中逐步学会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用眼睛看什么?用鼻子闻什么?用嘴尝什么?用手感受什么?……这些要在日常观察的具体过程中逐一学习和训练,要让学生在低年级的科学课上不断地应用、巩固,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观察打好基础。
如教学“水是什么样的”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从牛奶、糖水、白醋、冷开水四种液体中找出哪杯是冷开水,需要指导学生用眼睛看:牛奶是白色的,且不透明,可以排除;要指导学生用鼻子闻:白醋有酸酸的气味,可以排除;还要指导学生用舌头尝:糖水有甜甜的味道,可以排除。这样,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比较,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哪一杯液体是冷开水,并且能够科学地归纳整理出水的基本特征: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没有味道的……
但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并不是说每一个观察任务都要用上五种感觉器官,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给出正确的引导,而且要强调安全观察,对不认识的物品,要让学生记住:不能轻易去触摸,不能轻易去闻,更不能用嘴尝。
如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课后去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更多动物,但也要和学生强调观察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如不能随便用手去接触动物,要有家长的陪同,要有一定的安全措施,等等。
2.学习使用简单的观察工具
科学课中使用工具观察事物,会让学生看得更详细具体。工具的使用总有一定的方法与要领,因此,教师可把工具的使用方法编成口诀或歌谣让学生说唱,也可把示范操作制成小视频让学生先观看后操作,这样学生会很容易记住并掌握工具的使用要领,使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如涉及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有教师就编成这样的口诀:镜头紧贴观察物,眼睛紧贴观察孔,慢调旋钮变清晰。学生把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使用起来就简单方便多了。
3.观察当“软硬兼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的科学观察,除了可以用学生自身的感官观察,或是借助实验室的专用工具等硬件去观察事物特征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配套光盘等软件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观察机会,从而扩大学生的观察范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先行了解一些更高领域的科学知识。
如教学“神奇的新材料”一课时,在学生观察探究了身边常见的陶瓷、玻璃、布料、木材、塑料、金属等材料的性质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光盘中的新材料介绍视频,学生大开眼界。他们认识了制造飞机用的碳纤维增强塑料,知道了聚氨酷软泡沫,还了解到超疏水材料、三碘化物、水凝胶、形状记忆合金、镓、气凝胶、磁性橡皮泥等大科技领域的材料。随着视野的开阔,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加强。
四、观察描述要准确
观察是探究的一个环节,要和语言发展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科学探究主要停留在观察和描述层面上,我们要定位于“仔细观察,如实描述”这八个字,要让学生实地走走,仔细地看,如实地说,而不是说自己想象的事物。
如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听动物的叫声,说一说动物的行为方式与食性,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说出了很多词汇,这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科学源于好奇,好奇引发探究;探究始于观察,发展成于观察。观察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基本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观察方法、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从乡村学校的现有条件、实际需要出发,眼中有学生,指导有策略,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观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科学地使用观察工具,协调发展语言,潜移默化地培养观察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日积月累,科学课堂就会扎根于生活,有趣的生活现象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头活水,学习科学、发展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就会成为现实。
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乡村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观察目的要明确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的观察应是逐步深入地探究,而不只是肤浅地描绘过程。教师在布置观察任务时,问题要凝练,指向要明确,要指导学生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观察,要让学生一听就明白要干什么,这样才会观有实效。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概念图和模型图来帮助学生观察、整理、分类、描述。
如教學“沙子与黏土”一课时,教师要安排学生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沙子和黏土的不同。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先用放大镜看一看,会发现颗粒大小不同;用手指按一按,会发觉黏性有差异;用手指捻一捻,会发现粗细程度也有区别。观察完毕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将这些观察到的特征绘制成双泡关系图来比较沙子和黏土。
我们在科学教学中给了学生这样明确的观察目的,学生的观察思路就会清晰,观察任务自然也能完成。如果我们只要求学生简单地观察,这样的探究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没有挑战性,会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失去探究科学的兴趣,也就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今后科学教育的效果。
二、观察顺序要清晰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说话、做事一般只挑自己好奇的、感兴趣的,这样往往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某一事物的全部特征。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教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地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先整体后局部或者先局部后整体的顺序对某个事物进行观察,也可以教学生按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
如观察一条鱼,可以让学生先整体观察鱼的身体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再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具体观察每部分有什么器官、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不仅能说出他感兴趣的那部分特征,还能够将鱼的一般特征完整地描述出来。
再如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可以选择几个固定的时间点:上午8时、10时,中午12时,下午2时、4时、6时等。按这样的时间顺序来观察太阳一天中的位置变化,学生的观察思路就会很清晰,描述也会连贯具体。
三、观察方法要多元
学生认为的观察最初往往局限于只用眼睛去观察一些现象,通过逐步学习之后,他们会发现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借助其他工具进行的观察更深入。深入的观察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学生的感觉和认知范围,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毅力、耐心和坚韧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1.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学生要在科学课的学习中逐步学会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用眼睛看什么?用鼻子闻什么?用嘴尝什么?用手感受什么?……这些要在日常观察的具体过程中逐一学习和训练,要让学生在低年级的科学课上不断地应用、巩固,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观察打好基础。
如教学“水是什么样的”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从牛奶、糖水、白醋、冷开水四种液体中找出哪杯是冷开水,需要指导学生用眼睛看:牛奶是白色的,且不透明,可以排除;要指导学生用鼻子闻:白醋有酸酸的气味,可以排除;还要指导学生用舌头尝:糖水有甜甜的味道,可以排除。这样,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比较,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哪一杯液体是冷开水,并且能够科学地归纳整理出水的基本特征: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没有味道的……
但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并不是说每一个观察任务都要用上五种感觉器官,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给出正确的引导,而且要强调安全观察,对不认识的物品,要让学生记住:不能轻易去触摸,不能轻易去闻,更不能用嘴尝。
如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课后去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更多动物,但也要和学生强调观察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如不能随便用手去接触动物,要有家长的陪同,要有一定的安全措施,等等。
2.学习使用简单的观察工具
科学课中使用工具观察事物,会让学生看得更详细具体。工具的使用总有一定的方法与要领,因此,教师可把工具的使用方法编成口诀或歌谣让学生说唱,也可把示范操作制成小视频让学生先观看后操作,这样学生会很容易记住并掌握工具的使用要领,使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如涉及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有教师就编成这样的口诀:镜头紧贴观察物,眼睛紧贴观察孔,慢调旋钮变清晰。学生把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使用起来就简单方便多了。
3.观察当“软硬兼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的科学观察,除了可以用学生自身的感官观察,或是借助实验室的专用工具等硬件去观察事物特征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配套光盘等软件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观察机会,从而扩大学生的观察范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先行了解一些更高领域的科学知识。
如教学“神奇的新材料”一课时,在学生观察探究了身边常见的陶瓷、玻璃、布料、木材、塑料、金属等材料的性质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光盘中的新材料介绍视频,学生大开眼界。他们认识了制造飞机用的碳纤维增强塑料,知道了聚氨酷软泡沫,还了解到超疏水材料、三碘化物、水凝胶、形状记忆合金、镓、气凝胶、磁性橡皮泥等大科技领域的材料。随着视野的开阔,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加强。
四、观察描述要准确
观察是探究的一个环节,要和语言发展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科学探究主要停留在观察和描述层面上,我们要定位于“仔细观察,如实描述”这八个字,要让学生实地走走,仔细地看,如实地说,而不是说自己想象的事物。
如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听动物的叫声,说一说动物的行为方式与食性,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说出了很多词汇,这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科学源于好奇,好奇引发探究;探究始于观察,发展成于观察。观察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基本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观察方法、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从乡村学校的现有条件、实际需要出发,眼中有学生,指导有策略,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观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科学地使用观察工具,协调发展语言,潜移默化地培养观察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日积月累,科学课堂就会扎根于生活,有趣的生活现象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头活水,学习科学、发展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就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