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创客教育正是与之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学生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项目希望从了解乐器的发声原理出发,利用传感器制作乐器,让学生在研究制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感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乐趣。
课例特色
本项目经历探究乐理—外形设计—硬件搭建—程序调试—作品发布的过程,制作出各种外形独具特色的乐器(如图1)。设计中运用了美术、音乐、数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利用Makeblock主控、超声波传感器等实现乐器的制作,是创客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体现了STEAM教育理念,训练了学生的算法思维,丰富和提高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内容呈现
一、创意来源
一曲《春江花月夜》箫声悠扬,让学生感受到乐曲的魅力,引发对乐器原理的探究。俗话说“五年笛子十年箫”,我们能不能自己制作出乐器来演奏乐曲呢?以此激发出学生自制乐器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利用Makeblock主控和不同的传感器结合程序编制,制作出个性化的乐器,实现大家的音乐梦,亲自感受那跳动的音符。
二、框架及特征规划
自制乐器这一项目中,涉及STEAM教育中的S(科学)、T(技术)、E(工程)、A(艺术)、M(数学)。整个项目分为两大部分:外形设计和软硬件配置。外形设计就是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自己设计出乐器的外形;软硬件配置是指如何在外形上巧妙地放置硬件设备,然后利用编程让一串串音符跳动起来。
自制乐器的主要特征:1.外形独特具有个性;2.可以演奏音乐。
三、项目制作实践
1.策划分工
通过查阅资料,根据小组个人特长,结合项目框架,各小组进行分工:外形设计队、电子设计队、乐曲展示队。外形设计队负责自制乐器外形和琴键设计制作;电子设计队负责硬件搭建和程序编制;乐曲展示队负责演奏展示。
2.小组准备
小组内各分队依据分工安排,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器材。外形设计队需要使用KT板制作外形轮廓,使用彩纸和彩笔装饰外形;电子设计队需要准备Makeblock主控、超声波传感器和电源;乐曲展示队需要准备乐谱。
3.箫的发声原理和超声波传感器原理剖析
箫是中国的一种古老乐器。它其实是中空的竹子,顶端是吹孔,在吹奏的时候,箫内的空气柱震动,就发出了声音。箫的身上有按孔,按孔可以调节箫内空气柱的长短,所以我们在吹箫的时候,箫内会形成不同长短的空气柱,空气柱长短不同,产生的音调也不同。
超声波传感器是将超声波信号转换成其他能量信号(通常是电信号)的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可以检测出与前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自制乐器这一项目就是利用琴键距离远近的不同来演奏音乐。
4.乐器外形设计
这个环节需要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从而设计出独特的乐器外形。教师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自己喜欢的外形轮廓和图案,进行草稿设计。在小组内讨论定稿后,在KT板上进行绘制,然后利用美工刀进行裁剪。
外形轮廓设计完毕后,与电子设计队讨论决定琴键间隔距离,根据距离设计琴键,然后美化乐器外形。
5.实现乐器设计
(1)理解制作原理
结合已有知识基础,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并画出硬件系统的原理图。
通过理解原理图,熟悉自制乐器的硬件系统接线路径,方便学生对照进行硬件搭建。
(2)搭建硬件系统
指导学生认识Makeblock主控、超声波传感器,了解各个接口的作用和功能,根据原理图和主控器端口的颜色进行传感器连线,依次连接电脑和小音箱。注意提醒学生看清端口,避免接错损坏硬件(如图2)。然后将超声波传感器、主控器和电源粘到设计好的外形KT板上。
(3)编制乐器程序
①小試牛刀——理解脚本
教师发送初始程序,小组内分析脚本,理解其作用。(如图3)
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1.超声波传感器的接口要设置准确。比如初始程序中,超声波传感器的端口接在接口3;如果是超声波传感器接在别的接口,就需要改到对应的接口,否则脚本设置错误,无法检测距离。2.将超声波传感器测得的数据进行四舍五入,是为了方便在演示窗口观察。3.为了方便程序引用,设置了“数值”这一变量为四舍五入后超声波传感器测到的数值。4.可以单击音符后面的选择框,利用琴键选择对应的音符。5.“拍”前面的输入框可以输入节拍数值。6.需要根据自己设计的琴键设置“数值”区间值弹奏音符“53”(F调哆)。
②触类旁通——编制音阶脚本
通过搭建“哆”的脚本,学生修改距离区间,完成其他6个音符的脚本搭建。(如图4)
6.测试程序调试乐器
一个音阶的程序编制完成后,学生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出示《小星星》简谱,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并对脚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正,真正理解了脚本的含义和搭建的方法。最终,一曲美妙的《小星星》在耳边响起,这是由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弹奏出的华丽乐章。
7.挑战自我
出示《春江花月夜》乐谱(如图5),让学生哼唱,观察前4个小节,设问:如果用刚才制作的乐器弹奏是否能实现?学生总结发现:(1)乐谱多出了2个音符,琴键和脚本必须要增加对应的部分。(2)乐谱中的节奏不统一,小组内演奏无法完成,可能需要多组合作。
针对多出的2个音符,根据前面琴键间隔再画出2个琴键,并且添加如下脚本(如图6)。为了适应节奏的变化,建议小组间多次配合练习,每组负责一个音符的弹奏,经过几轮磨合,能将《春江花月夜》初步弹奏出来。
实践反思
自制乐器项目的开展,源自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对开源硬件奥秘的探究,将创意实现的动力。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学习并运用多学科知识,体验并实现了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设备。这种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拓展提升
1.分析传感器工作原理,除超声波传感器外,还可以使用哪些传感器实现自制乐器的功能?
2.课堂中实现了琴声,如何能实现其他音色,从而可以组建电子乐队?
3.本项目实现了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是否还有其他类似可开展的项目?
教学点评
项目化学习方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将信息技术与音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利用数字化手段,挖掘学生的美术天分,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带领学生体验人工智能,实现创意。其中程序设计教学利用了可视化编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整个项目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的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点评人:郑明达,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员)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创客教育正是与之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学生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项目希望从了解乐器的发声原理出发,利用传感器制作乐器,让学生在研究制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感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乐趣。
课例特色
本项目经历探究乐理—外形设计—硬件搭建—程序调试—作品发布的过程,制作出各种外形独具特色的乐器(如图1)。设计中运用了美术、音乐、数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利用Makeblock主控、超声波传感器等实现乐器的制作,是创客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体现了STEAM教育理念,训练了学生的算法思维,丰富和提高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内容呈现
一、创意来源
一曲《春江花月夜》箫声悠扬,让学生感受到乐曲的魅力,引发对乐器原理的探究。俗话说“五年笛子十年箫”,我们能不能自己制作出乐器来演奏乐曲呢?以此激发出学生自制乐器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利用Makeblock主控和不同的传感器结合程序编制,制作出个性化的乐器,实现大家的音乐梦,亲自感受那跳动的音符。
二、框架及特征规划
自制乐器这一项目中,涉及STEAM教育中的S(科学)、T(技术)、E(工程)、A(艺术)、M(数学)。整个项目分为两大部分:外形设计和软硬件配置。外形设计就是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自己设计出乐器的外形;软硬件配置是指如何在外形上巧妙地放置硬件设备,然后利用编程让一串串音符跳动起来。
自制乐器的主要特征:1.外形独特具有个性;2.可以演奏音乐。
三、项目制作实践
1.策划分工
通过查阅资料,根据小组个人特长,结合项目框架,各小组进行分工:外形设计队、电子设计队、乐曲展示队。外形设计队负责自制乐器外形和琴键设计制作;电子设计队负责硬件搭建和程序编制;乐曲展示队负责演奏展示。
2.小组准备
小组内各分队依据分工安排,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器材。外形设计队需要使用KT板制作外形轮廓,使用彩纸和彩笔装饰外形;电子设计队需要准备Makeblock主控、超声波传感器和电源;乐曲展示队需要准备乐谱。
3.箫的发声原理和超声波传感器原理剖析
箫是中国的一种古老乐器。它其实是中空的竹子,顶端是吹孔,在吹奏的时候,箫内的空气柱震动,就发出了声音。箫的身上有按孔,按孔可以调节箫内空气柱的长短,所以我们在吹箫的时候,箫内会形成不同长短的空气柱,空气柱长短不同,产生的音调也不同。
超声波传感器是将超声波信号转换成其他能量信号(通常是电信号)的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可以检测出与前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自制乐器这一项目就是利用琴键距离远近的不同来演奏音乐。
4.乐器外形设计
这个环节需要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从而设计出独特的乐器外形。教师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自己喜欢的外形轮廓和图案,进行草稿设计。在小组内讨论定稿后,在KT板上进行绘制,然后利用美工刀进行裁剪。
外形轮廓设计完毕后,与电子设计队讨论决定琴键间隔距离,根据距离设计琴键,然后美化乐器外形。
5.实现乐器设计
(1)理解制作原理
结合已有知识基础,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并画出硬件系统的原理图。
通过理解原理图,熟悉自制乐器的硬件系统接线路径,方便学生对照进行硬件搭建。
(2)搭建硬件系统
指导学生认识Makeblock主控、超声波传感器,了解各个接口的作用和功能,根据原理图和主控器端口的颜色进行传感器连线,依次连接电脑和小音箱。注意提醒学生看清端口,避免接错损坏硬件(如图2)。然后将超声波传感器、主控器和电源粘到设计好的外形KT板上。
(3)编制乐器程序
①小試牛刀——理解脚本
教师发送初始程序,小组内分析脚本,理解其作用。(如图3)
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1.超声波传感器的接口要设置准确。比如初始程序中,超声波传感器的端口接在接口3;如果是超声波传感器接在别的接口,就需要改到对应的接口,否则脚本设置错误,无法检测距离。2.将超声波传感器测得的数据进行四舍五入,是为了方便在演示窗口观察。3.为了方便程序引用,设置了“数值”这一变量为四舍五入后超声波传感器测到的数值。4.可以单击音符后面的选择框,利用琴键选择对应的音符。5.“拍”前面的输入框可以输入节拍数值。6.需要根据自己设计的琴键设置“数值”区间值弹奏音符“53”(F调哆)。
②触类旁通——编制音阶脚本
通过搭建“哆”的脚本,学生修改距离区间,完成其他6个音符的脚本搭建。(如图4)
6.测试程序调试乐器
一个音阶的程序编制完成后,学生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出示《小星星》简谱,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并对脚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正,真正理解了脚本的含义和搭建的方法。最终,一曲美妙的《小星星》在耳边响起,这是由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弹奏出的华丽乐章。
7.挑战自我
出示《春江花月夜》乐谱(如图5),让学生哼唱,观察前4个小节,设问:如果用刚才制作的乐器弹奏是否能实现?学生总结发现:(1)乐谱多出了2个音符,琴键和脚本必须要增加对应的部分。(2)乐谱中的节奏不统一,小组内演奏无法完成,可能需要多组合作。
针对多出的2个音符,根据前面琴键间隔再画出2个琴键,并且添加如下脚本(如图6)。为了适应节奏的变化,建议小组间多次配合练习,每组负责一个音符的弹奏,经过几轮磨合,能将《春江花月夜》初步弹奏出来。
实践反思
自制乐器项目的开展,源自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对开源硬件奥秘的探究,将创意实现的动力。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学习并运用多学科知识,体验并实现了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设备。这种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拓展提升
1.分析传感器工作原理,除超声波传感器外,还可以使用哪些传感器实现自制乐器的功能?
2.课堂中实现了琴声,如何能实现其他音色,从而可以组建电子乐队?
3.本项目实现了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是否还有其他类似可开展的项目?
教学点评
项目化学习方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将信息技术与音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利用数字化手段,挖掘学生的美术天分,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带领学生体验人工智能,实现创意。其中程序设计教学利用了可视化编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整个项目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的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点评人:郑明达,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