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段话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勾画了阅读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显然,阅读教学的改革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创设一种富有探究和创造性质的问题情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是否能成功地诱导学生深入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有效的提问,要找准思维的触点
[案例]《惊弓之鸟》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文中句子——更赢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更赢此时为何“笑笑”?他在笑谁,笑什么?你们能读懂这里的“笑笑”吗?
(学生兴趣盎然。默读思考片刻后,纷纷谈了自己对“笑笑”的看法)
生1:更赢在笑魏王,笑他大惊小怪,笑他无知。因为当更赢说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时,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当大雁被更赢“射”下来后,魏王又“大吃一惊”,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生2:我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笑,因为更赢说到做到,他成功了!
生3:我有补充,更赢的“笑笑”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包含着一种谦虚。尽管他很有把握,可他还是说:“我可以试一试。”并不是很狂妄。所以,只是“笑笑”,没有大笑。
[一点通]
平时,我们常常为学生感悟不起来而困惑,埋怨学生的阅读没有创意。但从上面的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老师“更赢此时为何‘笑笑’?他在笑谁,笑什么”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这不起眼的“笑笑”二字,成了学生感悟的触发点。学生在对“笑笑”的议论中,悟出了“笑笑”背后的丰富蕴意,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思考。实现了“有创意的阅读”。由此看来。找准学生思维的触点,是教师有效提问的基础。一旦找对了这种极富挑战性的“触点”,学生的感悟就会自由地奔涌而出。这与更赢的“只拉弓,不射箭”之巧妙,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理?
二、有效的提问,要引发的争辩
[案例]《坐井观天》教学片段:
生1:老师,青蛙没有说假话,它看到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呀,为什么不对?
师:哦!你说的也有道理。那么,青蛙说的话是对,还是不对?对在哪里,又错在哪里呢?你们讨论讨论吧。
(学生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辩)
生2:青蛙的话是错的,天肯定是无边无际的,怎么会只有井口大?
生3:我觉得青蛙的话也没有错,因为它从来没能跳出井口,看到的天确实只有井口大。它说的是真话。
生4:应当说青蛙的话又对又不对。它看到的天确实只有井口大,这是对的;但实际上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的话说错了。
[一点通]
问题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因答案的开放所蕴涵的强劲的思辨力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如果能诱发正反方的对立争辩,就能更好地挑起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把对课文的解读引向深处,从而享受因课堂辩论带来的刺激和快乐,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和无法重复的生命体验。由此看来,减少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增加多元性和非确定性,可以使问题由静态、封闭的框架体系转向动态、开放的网状体系,其有效性也就寓于其中了。
三、有效的提问,要带出更多的问题
[案例]《赤壁之战》教学片段:
师:“赤壁之战”实在是打得漂亮!但是,如果在整个过程中出了一些小问题,就有可能要改写这个战争结局了。你们能提出哪些是可能关系全局的小问题?
(学生速读全文,静思,准备提问题)
生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没有产生怀疑——黄盖是真的投降吗?
生2:我提一个问题,曹操看到东南风很急,为什么想不到敌人会火攻呢?
生3:看到黄盖前来投降的船体很轻,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装的会不会是引火之物?
生4:为了安全,曹操为什么不派兵船先去拦截一下,上船检查?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事关全局的小问题。但是,当时曹操为什么就想不到其中的一个问题呢?
生5:当时曹操已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警惕,自然也就落到了“骄兵必败”的可悲下场。
[一点通]
有效的提问不会是基于浅思维的简单问题。在感受了“赤壁之战”的“漂亮”之后,教师以一个极富挑战的问题——“你们能提出哪些是可能关系全局的小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再次引回了当年的战场。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需要学生智力的支撑,需要学生用灵性来解答,最体现出学生极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同样,一个能带出更多问题的问题也应该是有效的。
从对上述案例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得出“有效提问”的一些共同特征:
覆盖面大。有效的提问,往往是牵一发可动全身的“主问题”,问域宽阔,可作多角度思考。需要综合处理全文的主要信息方能解决问题。
穿透力强。有效的提问,问题所向直取课文的主旨,往往是解读全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制高点。
探究性高。有效的提问,其问题的解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指向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需要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
一、有效的提问,要找准思维的触点
[案例]《惊弓之鸟》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文中句子——更赢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更赢此时为何“笑笑”?他在笑谁,笑什么?你们能读懂这里的“笑笑”吗?
(学生兴趣盎然。默读思考片刻后,纷纷谈了自己对“笑笑”的看法)
生1:更赢在笑魏王,笑他大惊小怪,笑他无知。因为当更赢说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时,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当大雁被更赢“射”下来后,魏王又“大吃一惊”,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生2:我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笑,因为更赢说到做到,他成功了!
生3:我有补充,更赢的“笑笑”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包含着一种谦虚。尽管他很有把握,可他还是说:“我可以试一试。”并不是很狂妄。所以,只是“笑笑”,没有大笑。
[一点通]
平时,我们常常为学生感悟不起来而困惑,埋怨学生的阅读没有创意。但从上面的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老师“更赢此时为何‘笑笑’?他在笑谁,笑什么”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这不起眼的“笑笑”二字,成了学生感悟的触发点。学生在对“笑笑”的议论中,悟出了“笑笑”背后的丰富蕴意,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思考。实现了“有创意的阅读”。由此看来。找准学生思维的触点,是教师有效提问的基础。一旦找对了这种极富挑战性的“触点”,学生的感悟就会自由地奔涌而出。这与更赢的“只拉弓,不射箭”之巧妙,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理?
二、有效的提问,要引发的争辩
[案例]《坐井观天》教学片段:
生1:老师,青蛙没有说假话,它看到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呀,为什么不对?
师:哦!你说的也有道理。那么,青蛙说的话是对,还是不对?对在哪里,又错在哪里呢?你们讨论讨论吧。
(学生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辩)
生2:青蛙的话是错的,天肯定是无边无际的,怎么会只有井口大?
生3:我觉得青蛙的话也没有错,因为它从来没能跳出井口,看到的天确实只有井口大。它说的是真话。
生4:应当说青蛙的话又对又不对。它看到的天确实只有井口大,这是对的;但实际上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的话说错了。
[一点通]
问题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因答案的开放所蕴涵的强劲的思辨力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如果能诱发正反方的对立争辩,就能更好地挑起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把对课文的解读引向深处,从而享受因课堂辩论带来的刺激和快乐,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和无法重复的生命体验。由此看来,减少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增加多元性和非确定性,可以使问题由静态、封闭的框架体系转向动态、开放的网状体系,其有效性也就寓于其中了。
三、有效的提问,要带出更多的问题
[案例]《赤壁之战》教学片段:
师:“赤壁之战”实在是打得漂亮!但是,如果在整个过程中出了一些小问题,就有可能要改写这个战争结局了。你们能提出哪些是可能关系全局的小问题?
(学生速读全文,静思,准备提问题)
生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没有产生怀疑——黄盖是真的投降吗?
生2:我提一个问题,曹操看到东南风很急,为什么想不到敌人会火攻呢?
生3:看到黄盖前来投降的船体很轻,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装的会不会是引火之物?
生4:为了安全,曹操为什么不派兵船先去拦截一下,上船检查?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事关全局的小问题。但是,当时曹操为什么就想不到其中的一个问题呢?
生5:当时曹操已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警惕,自然也就落到了“骄兵必败”的可悲下场。
[一点通]
有效的提问不会是基于浅思维的简单问题。在感受了“赤壁之战”的“漂亮”之后,教师以一个极富挑战的问题——“你们能提出哪些是可能关系全局的小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再次引回了当年的战场。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需要学生智力的支撑,需要学生用灵性来解答,最体现出学生极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同样,一个能带出更多问题的问题也应该是有效的。
从对上述案例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得出“有效提问”的一些共同特征:
覆盖面大。有效的提问,往往是牵一发可动全身的“主问题”,问域宽阔,可作多角度思考。需要综合处理全文的主要信息方能解决问题。
穿透力强。有效的提问,问题所向直取课文的主旨,往往是解读全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制高点。
探究性高。有效的提问,其问题的解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指向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需要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