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TMT在创投界仍然大热时,回国创业的叶东却选择了投资冷门的“清洁技术”,因为他相信投资环境就是投资未来。
2012年10月9日,国际金融公司(IFC)进入中国20周年典礼上,一帮创投界的大佬对一位鼻上架着一副眼镜、总喜欢笑眯眯的中年男士大发感慨,“你当年做的时候那么冷门,现在却比春天还春天了。”他们说的是清洁技术投资。
但其实当年,被羡慕的主角自己,也没想到会有如此“春天”。
他是叶东。青云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专注清洁技术领域投资。2001年成立至今,执掌共六七个亿美元的基金规模,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八个行业投资了四五十家公司,三成项目退出或上市,其中2007年上市的中电光伏等企业让青云获得了4~8倍的投资回报。不仅如此,青云创投还凭借“利成于益”的投资理念在投资圈中独树一帜,2010年,由于独特的投资理念,被哈佛商学院收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的教学案例。
抓住“碳”机会
前段时间,来自华尔街的“精品投行”概念让不少投资人感觉到了“小清新”。美国精品投行的生存之道是“只消化一块馅饼”,成为“精品店”。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只专注清洁技术领域的青云,也颇有“精品创投”的意味。对这个称呼,叶东觉得“很好玩”。加上叶东在内,青云有9位合伙人,整个团队大约40个人,保持着每年投资8-10家公司的节奏,颇符合精品路线。
不过,之所以选择做清洁技术,叶东和青云创投有一段故事。
叶东是个地道的“海归”,同时也是个另类的“海归”。
2000年,在美国硅谷积累了4年多TMT(科技、媒体及通信产业)投资经验的叶东注意到,在大洋彼岸的故乡中国,越来越多企业渐成规模。1998年到2000年,更是中国网络企业在美国上市的高潮期,亚信、新浪、网易等纷纷登陆纳斯达克。
这一切,都让叶东坐不住了。他打定主意,回国创办一家由自己操盘的风险投资公司。
最先进入脑海的毫无疑问是TMT,毕竟这是他所熟知的领域,也是当时国内VC们主流的投资方向。但在仔细分析之后,叶东却改变了想法:“投资总是投未来。”他想投资立足中国甚至影响世界的新型产业,但TMT已经是一个投行扎堆的领域,而且其起源地在硅谷,而非国内,并非最理想的选择。
那么,在未来十年有重大影响力、有前瞻性的新型产业在哪里?叶东花了很长时间去摸索。彼时,国内最热的一个概念是“世界工厂”。当大部分中国人还借着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拼命淘金时,叶东却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环境污染。
欧美人享受着质优价廉的中国货,重金属、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源却留在了中国。无论是出于投资人敏锐的嗅觉,还是情感上的“愤愤不平”,他的投资切入点都豁然清晰:由环保产业开始起步。
2001年7月,青云创投成立。“最初是叫‘环境投资’,青云成立两三年后,我把‘清洁技术’这个舶来品翻译带到了中国。”叶东说,那时环保产业无人问津,鲜有人理解其概念,更没有人觉得它有商业价值,即便当时是在美国硅谷,清洁技术在一些地方甚至与清洁卫生相提并论,是很容易被误解的名词。
前卫的硅谷对清洁技术的理解尚且如此,刚成立的青云面临冷门境遇,可想而知。
同时,清洁技术“冷门”的最直接反映是在寻找LP(有限合作人)的募资上。虽然目前青云旗下管理着4只美元基金、2只人民币基金共计六七亿美金的规模,LP类型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荷兰开发银行、加拿大出口发展银行,以及巴斯夫,家族基金、知名财务投资人等多元结构,但11年前,青云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才从香港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募集到了第一笔资金1300万美元,即“中国环保基金2002”,这只基金后更名为“中国环境基金”。
带着不多的钱,叶东和他的青云创投开始了清洁技术的投资之旅。
5年把冷板凳坐热
叶东给自己定的计划是5年。
“如果5年还不起来的话……不能永远没有回报吧。”他说,做创投必须有逐利色彩,不能太过理想化,不然就变成公益组织了,理想和现实回报需要结合,“5年是个时间点。”
青云把投资领域锁定在清洁技术,但对并非环保科班出身的叶东来说,早期对投资领域的概念在形成之中,国内对清洁技术也无完整理解,他见到的企业几乎都是以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空气净化等为主打的公司。因此,青云最初几年的投资项目,基本是投环保的三大样:水、气、废弃物。
东江环保是叶东的第一投资项目。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便是收集、消毒和资源回收。青云战略投资没多久,东江环保在2003年1月于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民营环保企业。
2002年,四处找项目的叶东在桂林一次节能会议上,遇到了做合同能源管理(EMC)的佩尔优公司。次年,这家桂林本地小公司获得了青云200万美元的投资。有了青云的助力,佩尔优获得快速成长,并将总部从桂林搬迁到北京。现在,佩尔优已经占据国内大型水蓄冷市场80%以上的份额。
虽然投资了一些今天看来都不错的公司,但在叶东眼里,2001年到2005年其实是个黑暗时期:不断摸索,组建团队、了解行业、做项目,积累行业投资经验,是最难的阶段。沮丧之时,他也曾想过并行做一个TMT基金,但这种念头总是一闪而过就被放弃了。“我从不怀疑这个市场会起来,不然我不会破釜沉舟,但关键的是,市场转折点在哪里是无法精准把握的。”
他的疑虑在2005年底终于找到了答案。2005年底,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强制性的目标,双重信号让叶东的“5年计划”看到了春天,“皇天不负有心人,真的在五年之内转过来了。”
依照国家政策,叶东清晰看到了青云的第二个“5年计划”的投资方向——新能源。“国家政策引导是投资的重要风向标。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掀开了新能源的大幕,或许现在市场不够好,但只是一个行业,不可否认新能源仍是未来的投资热点。”叶东说。
从2006年开始,青云先后投资了同属太阳能、归属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江西赛维和南京中电光伏,前者是多晶硅太阳能硅片制造商,后者是太阳能电池研发和制造企业。后来这两家企业分别在纽交所、纳斯达克上市,为青云带来数倍回报,也吸引了众多同行加入。坐了几年“冷板凳”的青云,逐渐感受到了清洁技术的热度。 青云所从事的“冷门”领域还在继续升温。
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更是让低碳经济的概念传遍全世界。亲身参与了哥本哈根会议的叶东认为,哥本哈根会议便是一个分水岭,投资热点将从以硅为核心的IT产业,转到以碳为核心的低碳环保产业上来。2010年,中国也把“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中国经济转型”作为了重要国策。
政策的指向使得青云进入了第三个投资阶段——主打低碳、绿色企业。这一时期,青云投资了从事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嘉博文,国内最大的家用、商用净水设备制造商宁波沁园等,它们的标签无疑都是“环保”。“基本上5年一个阶段。”叶东不无得意地说,由于进入早,对别人来说可能还处于第一个开始阶段,但青云已经经历了孕育、发生、爆炸的过程。
一块“馅饼”怎么投
“比‘往哪里投’更重要的是‘怎么投’。”这是叶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十年以前,是往哪里投更重要,十年以后的现在,往哪里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是如何投的问题。
叶东认为,青云创投要做精品创投,事实上清洁技术这块大“馅饼”被延展出了很多新意。“围绕吃、穿、住、行等多个细分领域,都是青云的‘馅饼’。”他说,同行们乐于以消费视角来看吃穿住行,青云的手法仍是清洁技术。以穿为例,青云新近投资了福建一家百川资源再生公司,这个公司的特别之处便是生产原料均来源于可回收的聚酯塑料瓶片,生产出低碳环保的纺织原料产品。
2010年,青云把1000万美金投给了一个种菜人张同贵,这个上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菜农”是多利农庄的创始人。他为多利农庄的定位是,不与菜农竞争、不走规模化生产,迎合高端消费者的需求,提倡安全、自然的吃菜观。
明明是生态农业领域,以清洁技术立身的青云为何也要涉足?听到这个问题,叶东以迫不及待的语气回答:“农业和清洁技术太沾边了。”
他解释说,农业一切的“新”都跟环保有关,不然就不能称之为新。农业污染是所有污染里最大的,比如排到江河湖海的化肥污染,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以及养殖鱼虾对水的污染,“这怎么不是环保问题呢?”于是,做有钱人的“菜篮子”,多利农庄的模式很快赢得了青云的青睐。
看上去不太“清洁技术”的还有帅车网。2008年,青云投资了二手车一站式服务提供商帅车网。一家二手车零售公司,难道还不是清洁技术行业里的例外?叶东答,“如果买了二手车就不会买新车,降低新车的生产不就是保护环境,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吗?”他介绍说,西方国家新旧车是1:4的比例,现在中国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新旧车比例近1:1,未来旧车的比例还会加大,这种结构注定了未来二手车交易的井喷增长。在美国,一辆车从出厂到报废,基本上会经过7次交易,即7个车主不断使用着它的价值,而在中国可能连两次交易都没有,显然社会资源已经被闲置。
“如果说清洁技术以前更多是从环境投资定位,那么今天则是到了对社会资源投资的阶段。”叶东说。
利成于益的“三好学生”
很多人问叶东,这些年的投资生活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案例是哪个?他却总是避而不谈。他觉得,比自己会讲故事的人太多了,故事多并不能反映出青云的特色。相反,一提到“三重底线”,他的话就滔滔不绝——“这是青云的特色”。
199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最早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叶东第一个将它运用到了中国的投资领域,并将“Doing Well By DoingGood”(利成于益)作为了投资理念,看财务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简称“做三好学生”。
不过,财务效益可以通过报表呈现,但抽象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似乎难以评估。
“社会效益更多是从环境效益表现出来,你能看到指标性的东西。”叶东说,比如食品企业是否使用了违规的染色剂、添加剂,上游排放是否达标,是否要从高污染行业获取原料等,都是考量企业可取与否的标准。
2005年,青云创投首次引入SRI(社会责任投资)的理念,用“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人”身份甄选项目。叶东说,青云建立的SRI其实每年都要投入大笔成本,因为每个项目每年要审核检查,花费不少。“有的企业财务好看,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不达标,我们一样投否定票。”
社会责任投资(SRI)
社会责任投资是近年在全球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投资产品,它是将投资决策与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一种投资模式,是一种具有三重考量的投资。投资者不单应该对传统的金钱回报感兴趣,还应考虑到社会公义、经济发展、世界和平与环境保护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和社会都能得益。
SRI缘起甚早,在圣经时代,犹太人就有设定以道德价值来投资的投资标准。在16世纪,乔治·福克斯在美国创建了贵格会教派,该教派教徒信仰人权平等及反对暴力战争,同时也把这些社会标准用来规范投资行为,这些被认为是第一批道德投资者。
近代的SRI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环保、反战及追求和平等议题充斥欧美。在美国,开始有人试图以投资的方式反对越战。最早一只伦理基金是瑞典在1965年发行的,1971年,美国出现了本土第一只伦理基金(Ethical Fund)。目前,最大的社会责任投资市场是在美国,其次是英国、荷兰及瑞典。其中美国及英国的社会责任投资总资产规模已超过3兆美元,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成长,成为全世界基金管理界不可忽视的一支投资力量。现今全世界已有21个国家有与社会责任投资相关的金融产品。以亚洲市场来看,日本是第一大市场,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皆还没有此种商品。
2012年10月9日,国际金融公司(IFC)进入中国20周年典礼上,一帮创投界的大佬对一位鼻上架着一副眼镜、总喜欢笑眯眯的中年男士大发感慨,“你当年做的时候那么冷门,现在却比春天还春天了。”他们说的是清洁技术投资。
但其实当年,被羡慕的主角自己,也没想到会有如此“春天”。
他是叶东。青云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专注清洁技术领域投资。2001年成立至今,执掌共六七个亿美元的基金规模,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八个行业投资了四五十家公司,三成项目退出或上市,其中2007年上市的中电光伏等企业让青云获得了4~8倍的投资回报。不仅如此,青云创投还凭借“利成于益”的投资理念在投资圈中独树一帜,2010年,由于独特的投资理念,被哈佛商学院收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的教学案例。
抓住“碳”机会
前段时间,来自华尔街的“精品投行”概念让不少投资人感觉到了“小清新”。美国精品投行的生存之道是“只消化一块馅饼”,成为“精品店”。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只专注清洁技术领域的青云,也颇有“精品创投”的意味。对这个称呼,叶东觉得“很好玩”。加上叶东在内,青云有9位合伙人,整个团队大约40个人,保持着每年投资8-10家公司的节奏,颇符合精品路线。
不过,之所以选择做清洁技术,叶东和青云创投有一段故事。
叶东是个地道的“海归”,同时也是个另类的“海归”。
2000年,在美国硅谷积累了4年多TMT(科技、媒体及通信产业)投资经验的叶东注意到,在大洋彼岸的故乡中国,越来越多企业渐成规模。1998年到2000年,更是中国网络企业在美国上市的高潮期,亚信、新浪、网易等纷纷登陆纳斯达克。
这一切,都让叶东坐不住了。他打定主意,回国创办一家由自己操盘的风险投资公司。
最先进入脑海的毫无疑问是TMT,毕竟这是他所熟知的领域,也是当时国内VC们主流的投资方向。但在仔细分析之后,叶东却改变了想法:“投资总是投未来。”他想投资立足中国甚至影响世界的新型产业,但TMT已经是一个投行扎堆的领域,而且其起源地在硅谷,而非国内,并非最理想的选择。
那么,在未来十年有重大影响力、有前瞻性的新型产业在哪里?叶东花了很长时间去摸索。彼时,国内最热的一个概念是“世界工厂”。当大部分中国人还借着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拼命淘金时,叶东却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环境污染。
欧美人享受着质优价廉的中国货,重金属、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源却留在了中国。无论是出于投资人敏锐的嗅觉,还是情感上的“愤愤不平”,他的投资切入点都豁然清晰:由环保产业开始起步。
2001年7月,青云创投成立。“最初是叫‘环境投资’,青云成立两三年后,我把‘清洁技术’这个舶来品翻译带到了中国。”叶东说,那时环保产业无人问津,鲜有人理解其概念,更没有人觉得它有商业价值,即便当时是在美国硅谷,清洁技术在一些地方甚至与清洁卫生相提并论,是很容易被误解的名词。
前卫的硅谷对清洁技术的理解尚且如此,刚成立的青云面临冷门境遇,可想而知。
同时,清洁技术“冷门”的最直接反映是在寻找LP(有限合作人)的募资上。虽然目前青云旗下管理着4只美元基金、2只人民币基金共计六七亿美金的规模,LP类型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荷兰开发银行、加拿大出口发展银行,以及巴斯夫,家族基金、知名财务投资人等多元结构,但11年前,青云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才从香港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募集到了第一笔资金1300万美元,即“中国环保基金2002”,这只基金后更名为“中国环境基金”。
带着不多的钱,叶东和他的青云创投开始了清洁技术的投资之旅。
5年把冷板凳坐热
叶东给自己定的计划是5年。
“如果5年还不起来的话……不能永远没有回报吧。”他说,做创投必须有逐利色彩,不能太过理想化,不然就变成公益组织了,理想和现实回报需要结合,“5年是个时间点。”
青云把投资领域锁定在清洁技术,但对并非环保科班出身的叶东来说,早期对投资领域的概念在形成之中,国内对清洁技术也无完整理解,他见到的企业几乎都是以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空气净化等为主打的公司。因此,青云最初几年的投资项目,基本是投环保的三大样:水、气、废弃物。
东江环保是叶东的第一投资项目。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便是收集、消毒和资源回收。青云战略投资没多久,东江环保在2003年1月于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民营环保企业。
2002年,四处找项目的叶东在桂林一次节能会议上,遇到了做合同能源管理(EMC)的佩尔优公司。次年,这家桂林本地小公司获得了青云200万美元的投资。有了青云的助力,佩尔优获得快速成长,并将总部从桂林搬迁到北京。现在,佩尔优已经占据国内大型水蓄冷市场80%以上的份额。
虽然投资了一些今天看来都不错的公司,但在叶东眼里,2001年到2005年其实是个黑暗时期:不断摸索,组建团队、了解行业、做项目,积累行业投资经验,是最难的阶段。沮丧之时,他也曾想过并行做一个TMT基金,但这种念头总是一闪而过就被放弃了。“我从不怀疑这个市场会起来,不然我不会破釜沉舟,但关键的是,市场转折点在哪里是无法精准把握的。”
他的疑虑在2005年底终于找到了答案。2005年底,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强制性的目标,双重信号让叶东的“5年计划”看到了春天,“皇天不负有心人,真的在五年之内转过来了。”
依照国家政策,叶东清晰看到了青云的第二个“5年计划”的投资方向——新能源。“国家政策引导是投资的重要风向标。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掀开了新能源的大幕,或许现在市场不够好,但只是一个行业,不可否认新能源仍是未来的投资热点。”叶东说。
从2006年开始,青云先后投资了同属太阳能、归属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江西赛维和南京中电光伏,前者是多晶硅太阳能硅片制造商,后者是太阳能电池研发和制造企业。后来这两家企业分别在纽交所、纳斯达克上市,为青云带来数倍回报,也吸引了众多同行加入。坐了几年“冷板凳”的青云,逐渐感受到了清洁技术的热度。 青云所从事的“冷门”领域还在继续升温。
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更是让低碳经济的概念传遍全世界。亲身参与了哥本哈根会议的叶东认为,哥本哈根会议便是一个分水岭,投资热点将从以硅为核心的IT产业,转到以碳为核心的低碳环保产业上来。2010年,中国也把“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中国经济转型”作为了重要国策。
政策的指向使得青云进入了第三个投资阶段——主打低碳、绿色企业。这一时期,青云投资了从事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嘉博文,国内最大的家用、商用净水设备制造商宁波沁园等,它们的标签无疑都是“环保”。“基本上5年一个阶段。”叶东不无得意地说,由于进入早,对别人来说可能还处于第一个开始阶段,但青云已经经历了孕育、发生、爆炸的过程。
一块“馅饼”怎么投
“比‘往哪里投’更重要的是‘怎么投’。”这是叶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十年以前,是往哪里投更重要,十年以后的现在,往哪里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是如何投的问题。
叶东认为,青云创投要做精品创投,事实上清洁技术这块大“馅饼”被延展出了很多新意。“围绕吃、穿、住、行等多个细分领域,都是青云的‘馅饼’。”他说,同行们乐于以消费视角来看吃穿住行,青云的手法仍是清洁技术。以穿为例,青云新近投资了福建一家百川资源再生公司,这个公司的特别之处便是生产原料均来源于可回收的聚酯塑料瓶片,生产出低碳环保的纺织原料产品。
2010年,青云把1000万美金投给了一个种菜人张同贵,这个上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菜农”是多利农庄的创始人。他为多利农庄的定位是,不与菜农竞争、不走规模化生产,迎合高端消费者的需求,提倡安全、自然的吃菜观。
明明是生态农业领域,以清洁技术立身的青云为何也要涉足?听到这个问题,叶东以迫不及待的语气回答:“农业和清洁技术太沾边了。”
他解释说,农业一切的“新”都跟环保有关,不然就不能称之为新。农业污染是所有污染里最大的,比如排到江河湖海的化肥污染,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以及养殖鱼虾对水的污染,“这怎么不是环保问题呢?”于是,做有钱人的“菜篮子”,多利农庄的模式很快赢得了青云的青睐。
看上去不太“清洁技术”的还有帅车网。2008年,青云投资了二手车一站式服务提供商帅车网。一家二手车零售公司,难道还不是清洁技术行业里的例外?叶东答,“如果买了二手车就不会买新车,降低新车的生产不就是保护环境,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吗?”他介绍说,西方国家新旧车是1:4的比例,现在中国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新旧车比例近1:1,未来旧车的比例还会加大,这种结构注定了未来二手车交易的井喷增长。在美国,一辆车从出厂到报废,基本上会经过7次交易,即7个车主不断使用着它的价值,而在中国可能连两次交易都没有,显然社会资源已经被闲置。
“如果说清洁技术以前更多是从环境投资定位,那么今天则是到了对社会资源投资的阶段。”叶东说。
利成于益的“三好学生”
很多人问叶东,这些年的投资生活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案例是哪个?他却总是避而不谈。他觉得,比自己会讲故事的人太多了,故事多并不能反映出青云的特色。相反,一提到“三重底线”,他的话就滔滔不绝——“这是青云的特色”。
199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最早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叶东第一个将它运用到了中国的投资领域,并将“Doing Well By DoingGood”(利成于益)作为了投资理念,看财务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简称“做三好学生”。
不过,财务效益可以通过报表呈现,但抽象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似乎难以评估。
“社会效益更多是从环境效益表现出来,你能看到指标性的东西。”叶东说,比如食品企业是否使用了违规的染色剂、添加剂,上游排放是否达标,是否要从高污染行业获取原料等,都是考量企业可取与否的标准。
2005年,青云创投首次引入SRI(社会责任投资)的理念,用“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人”身份甄选项目。叶东说,青云建立的SRI其实每年都要投入大笔成本,因为每个项目每年要审核检查,花费不少。“有的企业财务好看,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不达标,我们一样投否定票。”
社会责任投资(SRI)
社会责任投资是近年在全球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投资产品,它是将投资决策与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一种投资模式,是一种具有三重考量的投资。投资者不单应该对传统的金钱回报感兴趣,还应考虑到社会公义、经济发展、世界和平与环境保护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和社会都能得益。
SRI缘起甚早,在圣经时代,犹太人就有设定以道德价值来投资的投资标准。在16世纪,乔治·福克斯在美国创建了贵格会教派,该教派教徒信仰人权平等及反对暴力战争,同时也把这些社会标准用来规范投资行为,这些被认为是第一批道德投资者。
近代的SRI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环保、反战及追求和平等议题充斥欧美。在美国,开始有人试图以投资的方式反对越战。最早一只伦理基金是瑞典在1965年发行的,1971年,美国出现了本土第一只伦理基金(Ethical Fund)。目前,最大的社会责任投资市场是在美国,其次是英国、荷兰及瑞典。其中美国及英国的社会责任投资总资产规模已超过3兆美元,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成长,成为全世界基金管理界不可忽视的一支投资力量。现今全世界已有21个国家有与社会责任投资相关的金融产品。以亚洲市场来看,日本是第一大市场,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皆还没有此种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