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更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借助化学实验,可以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概念,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很多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养并不让人乐观,甚至包括一些考分较高的学生,他们也还只是停留在纸上或者是在试卷上做实验,而一旦进入实验室进行“实战”操作,很多学生立刻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为此,帮助学生端正实验态度,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刻不容缓。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以优化演示实验教学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取得了些许成绩,在此谈谈自己的做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端正态度,认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必要性
演示实验几乎是化学课堂上的常态化环节,几乎每一节化学课都离不开演示实验,它在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功能: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讲解,通过直观真实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概念的正确认知,加深对化学变化和规律的理解;再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推理能力;最后,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仪器、试剂,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演示中的严谨细致的实验风格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无声的引导和教育功能,从而也启发和引导学生去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精彩的实验演示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不竭的动力,让课堂始终沉浸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要尤其重视演示实验的教学,在每堂课的演示中确保做到:第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实验动作规范正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看清、看懂;第三,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将其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的放矢的观察和思考;第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完成实验现象的总结、实验结论的归纳;第五,强调实验讨论的过程和结果,编制与之相适应的课后实验题,用以巩固。这样的过程,真正将学生置于完整的实验情境中,让学生体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归纳结论的完整过程。
二、科学操作,注重演示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新教材几乎在每一节课都安排了相应的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剖析,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展开、验证,有的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于这些演示实验,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并确保做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分析准确到位。
毋庸置疑,实验注重的是基本操作,强调规范性。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独立操作的样板和效仿的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引领作用。要使学生掌握规范并形成习惯,除了教师平时的严格训练和要求之外,首先教师本身课堂演示的示范性更为重要,哪怕是貌似无足轻重的一些细微之处,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连接装置、加热、振荡试管、取用药品、闻气味等一些不经意间的细节,都要求做到科学、规范。只有在这样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学生才能积累起良好的实验习惯。其次,教师要确保实验现象明显,可视度高,让全班同学,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楚。
三、突出主体,关注演示实验的参与性、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种教师在讲台前自导自演,学生实则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格局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实验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机会,尽可能地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更可让学生对实验观察提出意见,优化实验方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的演示实验时,可让学生课后准备材料:实验前十天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三支干净的针剂小药瓶。分别将这三个小瓶按照装满水、装少量水、干燥三种不同条件各放入一枚铁钉。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待到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将自己实验的“成果”带来。这样,让学生亲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四、高度重视,确保演示实验的可控性、安全性
实验安全是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是实验教学的底线。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为确保化学实验教学的安全,实验时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对于那些有毒、可燃性的实验,一定要注意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而如果有可燃性气体参加,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此外,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该按最少量取用,切忌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等等。
总之,演示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良好化学素养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功能,我们广大化学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内化自身素养,真正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开启进入化学殿堂的神奇之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凌桥乡初级中学)
一、端正态度,认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必要性
演示实验几乎是化学课堂上的常态化环节,几乎每一节化学课都离不开演示实验,它在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功能: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讲解,通过直观真实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概念的正确认知,加深对化学变化和规律的理解;再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推理能力;最后,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仪器、试剂,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演示中的严谨细致的实验风格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无声的引导和教育功能,从而也启发和引导学生去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精彩的实验演示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不竭的动力,让课堂始终沉浸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要尤其重视演示实验的教学,在每堂课的演示中确保做到:第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实验动作规范正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看清、看懂;第三,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将其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的放矢的观察和思考;第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完成实验现象的总结、实验结论的归纳;第五,强调实验讨论的过程和结果,编制与之相适应的课后实验题,用以巩固。这样的过程,真正将学生置于完整的实验情境中,让学生体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归纳结论的完整过程。
二、科学操作,注重演示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新教材几乎在每一节课都安排了相应的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剖析,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展开、验证,有的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于这些演示实验,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并确保做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分析准确到位。
毋庸置疑,实验注重的是基本操作,强调规范性。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独立操作的样板和效仿的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引领作用。要使学生掌握规范并形成习惯,除了教师平时的严格训练和要求之外,首先教师本身课堂演示的示范性更为重要,哪怕是貌似无足轻重的一些细微之处,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连接装置、加热、振荡试管、取用药品、闻气味等一些不经意间的细节,都要求做到科学、规范。只有在这样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学生才能积累起良好的实验习惯。其次,教师要确保实验现象明显,可视度高,让全班同学,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楚。
三、突出主体,关注演示实验的参与性、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种教师在讲台前自导自演,学生实则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格局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实验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机会,尽可能地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更可让学生对实验观察提出意见,优化实验方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的演示实验时,可让学生课后准备材料:实验前十天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三支干净的针剂小药瓶。分别将这三个小瓶按照装满水、装少量水、干燥三种不同条件各放入一枚铁钉。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待到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将自己实验的“成果”带来。这样,让学生亲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四、高度重视,确保演示实验的可控性、安全性
实验安全是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是实验教学的底线。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为确保化学实验教学的安全,实验时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对于那些有毒、可燃性的实验,一定要注意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而如果有可燃性气体参加,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此外,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该按最少量取用,切忌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等等。
总之,演示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良好化学素养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功能,我们广大化学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内化自身素养,真正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开启进入化学殿堂的神奇之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凌桥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