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贯彻习近平“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的精神,在建构《纲要》教学体系时就必须眼中有人,以现代未来视角,体现近代史的现实价值;以民族视角,培养国际全球意识;以经济视角,强化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只有直面现实,回应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盐”更有效地溶解于课堂,才能给大学生以人生启迪、精神力量。
关键词:教学体系;现代未来视角;经济视角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总书记的话,道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中去,看不到盐的存在,却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它,是我们思政老师必须重点探讨的课题。以此为宗旨,我们从教育理念、教材整合、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入手,探索《纲要》课教学教改,本文着重从教本教程建设入手,探讨建构中国近代史教学体系应着重关注的视角和原则。
一、 建构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 直面现实,回应问题,增加《纲要》课程的社会性的需要
历史进程不同,人们的关注点也不同,尤其是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是受到时代大潮的明显带动。他们希望《纲要》课能“眼中有人”,能结合时代热点、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纲要》课要引发他们的兴趣,有必要直面现实,回应问题,以点带面的整合教材、补充材料,阐明论透,释疑解惑。
2.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需要
《纲要》课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历史基本经验,掌握用以分析史实的方法和从分析史实中得出的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三观。习近平在同青年学生座谈时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近代以来,受“物质先进文化就先进”的进化论影响,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唯西方马首是瞻,试图再造中国文化,一度引发人们思想的动荡。冷战后,针对我国80、90后等青年人的洗脑愈演愈烈,西方普世价值追随者利用课堂、媒体、网络等,是西非中,以碎片化的方式,对某些历史事件进行断章取义的评价,刻意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以来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如所谓的日本对中国的“恩惠”说。一部分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迷惑、腐蚀,对近现代中国道路的选择不以为然。而《纲要》等思政课就是重要的阵地。但我们教育者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外在规范的定论传输,教师建构教学体系,首先应遵循学习是“新旧经验的冲突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重组”的实质,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提供他们关注的相关新信息,让他们自主进行加工处理并建构知识体系;其次,《纲要》教程编制过程中,秉持“道自微而生,德自微而立”的理念,历史知识选择的背后,渗浸的应该是滋养个体灵魂、润化社会心态、涵育国家精神的价值观,是要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困惑期,“及时地举旗铸魂、亮剑发声,荡涤社会的歪风邪气,筑牢人们的思想防线”。针对所谓的“恩惠”说,我们在组织教本时,就要有针对性地介绍黑龙会等组织,分析日本“反满不反华”“联华抗洋”等的本质,拓展大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宽带,明辨是非。
二、 《纲要》建材建设要进一步强化的视角
1. 以现代未来视角,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价值大学生思想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要依靠大学生把受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纲要》是一门基于历史课之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历史是要透过历史去面对今日和未来,它所述之“史”,应是以现在的世界回望历史,具有存在资格之过往,应是融合了历史规律的当下道路的探寻和追溯,是要在回望中显现价值。
2. 以民族视角,培养国际全球意识历史本身是一个完整全面的客观事实,但历史认识却会因为心中的壁垒而不同,使历史话语呈现不同的价值判断。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东西方矛盾错综复杂,东西方文明冲撞交融。因而,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问题单从中国自身去剖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内容建构时,圍绕教材的重点、学生的难点,丰富与中国相关的国家的历史,在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把握近代中国的命运,探讨出路。当我们用史实说话时,民族的视角是根基,我们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拨丝抽茧,去伪存真。近代殖民主义者确实曾传播西方文明,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面貌去改变殖民地国家,如机器生产、科学技术、民主理念等,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地区的发展。但结合“19世纪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条约、协定和治外法权条款,使人们清清楚楚的看到,不仅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地位低下,而且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同样地位低下”,这种殖民文化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再进一步地对西方殖民者,如日本的对华资本输出、奴化教育等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对华改变的实质是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的出路在于走自己的路,在于有从本国发展过程的成败得失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作指导。近代以来,落后的中国长期没有摆脱搬用外国理论来指导本国发展的窘境,无论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还是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概莫能外。鉴于这种经验教训,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等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在探索,中国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在这一历程中,既摸索出了以农民为主力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也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些开创性的道路,套用任何西方固有的理论都难免有很大的出入,但我们能因此而否认中国道路的可行性、科学性吗?在历史回望中正确认识共产党的领导,在国际比较中客观看待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做到钻研学术和关注社会的统一,加深对世情国情的了解,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这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3. 以经济视角,强化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经济形态转变史,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与经济形态迅速转变是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的最大特点。在170多年里,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过3次重要的经济形态转变,存在过6种经济形态,依时序考察这些经济形态的嬗变与相互影响,比较其优劣,就方便理解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在竞争中进步,在对立中互补,在互补中排斥,如,近代史上的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就方便理解在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各种经济形态中,哪种最能发挥经济各个侧面与各个层次之间互补作用的,便是最有活力、最有优势的经济形态,如,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
《纲要》教材主要从宏观政治视角论述近现代史,历史单线发展色彩相对较强,内容略显陈旧、单薄,因而无法让大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建构教学体系时,着力点应当在整合现有框架,理顺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以平等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态度,补充重要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等,强化大学生质疑的历史细节,细微之处见真知。针对一部分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形成的所谓日本对华“恩惠”说,我们多方位补充史料,如:一战期间中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异同、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经济的相关数据、国民教育等,引导学生把近代中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事件联系起来思考:是什么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又是哪些因素阻碍着中国前进的步伐?在理清中日关系宏观脉络的基础上,大量微观史料的展示和分析,使学生们意识到:一方面,日本通过一次次的战争,从中国索要最多赔款,资本积累快速完成;与之相对,日本索取的资金远远超出中国政府的财政能力,迫使政府为了向日本赔款不仅向外国借款,还在国内接连发行公债,这种集资几乎吸干了原本可以将新技术广泛推广的民间资金,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增长;另一方面,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又迫不及待地对华输出资本。不仅是在清政府时期,它还强行介入北洋政府的军政、铁路借款,快速地扩展在华企业,直接掠夺中国之资源和劳动力,“帝国各种工业所需原料均可仰给于中国,其制成品亦可以中国为市场。”中日间70多年间的一荣一衰,正是西方资本主义以血腥扩张来达到利益最大化,和最典型的半殖民地国家被疯狂劫掠日益衰败的真实写照,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只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极尽其侵略和奴役的场所,谈不上什么一般的平等贸易,更谈不上什么“恩惠”。
历史是多棱镜,把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不同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特点剖析得越详尽,就能越客观公正地、科学地再现历史面目。
参考文献:
[1]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2]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作者简介:
行文利,汤月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能源学院。
关键词:教学体系;现代未来视角;经济视角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总书记的话,道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中去,看不到盐的存在,却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它,是我们思政老师必须重点探讨的课题。以此为宗旨,我们从教育理念、教材整合、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入手,探索《纲要》课教学教改,本文着重从教本教程建设入手,探讨建构中国近代史教学体系应着重关注的视角和原则。
一、 建构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 直面现实,回应问题,增加《纲要》课程的社会性的需要
历史进程不同,人们的关注点也不同,尤其是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是受到时代大潮的明显带动。他们希望《纲要》课能“眼中有人”,能结合时代热点、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纲要》课要引发他们的兴趣,有必要直面现实,回应问题,以点带面的整合教材、补充材料,阐明论透,释疑解惑。
2.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需要
《纲要》课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历史基本经验,掌握用以分析史实的方法和从分析史实中得出的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三观。习近平在同青年学生座谈时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近代以来,受“物质先进文化就先进”的进化论影响,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唯西方马首是瞻,试图再造中国文化,一度引发人们思想的动荡。冷战后,针对我国80、90后等青年人的洗脑愈演愈烈,西方普世价值追随者利用课堂、媒体、网络等,是西非中,以碎片化的方式,对某些历史事件进行断章取义的评价,刻意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以来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如所谓的日本对中国的“恩惠”说。一部分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迷惑、腐蚀,对近现代中国道路的选择不以为然。而《纲要》等思政课就是重要的阵地。但我们教育者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外在规范的定论传输,教师建构教学体系,首先应遵循学习是“新旧经验的冲突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重组”的实质,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提供他们关注的相关新信息,让他们自主进行加工处理并建构知识体系;其次,《纲要》教程编制过程中,秉持“道自微而生,德自微而立”的理念,历史知识选择的背后,渗浸的应该是滋养个体灵魂、润化社会心态、涵育国家精神的价值观,是要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困惑期,“及时地举旗铸魂、亮剑发声,荡涤社会的歪风邪气,筑牢人们的思想防线”。针对所谓的“恩惠”说,我们在组织教本时,就要有针对性地介绍黑龙会等组织,分析日本“反满不反华”“联华抗洋”等的本质,拓展大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宽带,明辨是非。
二、 《纲要》建材建设要进一步强化的视角
1. 以现代未来视角,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价值大学生思想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要依靠大学生把受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纲要》是一门基于历史课之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历史是要透过历史去面对今日和未来,它所述之“史”,应是以现在的世界回望历史,具有存在资格之过往,应是融合了历史规律的当下道路的探寻和追溯,是要在回望中显现价值。
2. 以民族视角,培养国际全球意识历史本身是一个完整全面的客观事实,但历史认识却会因为心中的壁垒而不同,使历史话语呈现不同的价值判断。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东西方矛盾错综复杂,东西方文明冲撞交融。因而,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问题单从中国自身去剖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内容建构时,圍绕教材的重点、学生的难点,丰富与中国相关的国家的历史,在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把握近代中国的命运,探讨出路。当我们用史实说话时,民族的视角是根基,我们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拨丝抽茧,去伪存真。近代殖民主义者确实曾传播西方文明,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面貌去改变殖民地国家,如机器生产、科学技术、民主理念等,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地区的发展。但结合“19世纪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条约、协定和治外法权条款,使人们清清楚楚的看到,不仅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地位低下,而且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同样地位低下”,这种殖民文化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再进一步地对西方殖民者,如日本的对华资本输出、奴化教育等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对华改变的实质是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的出路在于走自己的路,在于有从本国发展过程的成败得失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作指导。近代以来,落后的中国长期没有摆脱搬用外国理论来指导本国发展的窘境,无论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还是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概莫能外。鉴于这种经验教训,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等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在探索,中国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在这一历程中,既摸索出了以农民为主力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也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些开创性的道路,套用任何西方固有的理论都难免有很大的出入,但我们能因此而否认中国道路的可行性、科学性吗?在历史回望中正确认识共产党的领导,在国际比较中客观看待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做到钻研学术和关注社会的统一,加深对世情国情的了解,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这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3. 以经济视角,强化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经济形态转变史,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与经济形态迅速转变是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的最大特点。在170多年里,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过3次重要的经济形态转变,存在过6种经济形态,依时序考察这些经济形态的嬗变与相互影响,比较其优劣,就方便理解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在竞争中进步,在对立中互补,在互补中排斥,如,近代史上的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就方便理解在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各种经济形态中,哪种最能发挥经济各个侧面与各个层次之间互补作用的,便是最有活力、最有优势的经济形态,如,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
《纲要》教材主要从宏观政治视角论述近现代史,历史单线发展色彩相对较强,内容略显陈旧、单薄,因而无法让大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建构教学体系时,着力点应当在整合现有框架,理顺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以平等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态度,补充重要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等,强化大学生质疑的历史细节,细微之处见真知。针对一部分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形成的所谓日本对华“恩惠”说,我们多方位补充史料,如:一战期间中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异同、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经济的相关数据、国民教育等,引导学生把近代中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事件联系起来思考:是什么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又是哪些因素阻碍着中国前进的步伐?在理清中日关系宏观脉络的基础上,大量微观史料的展示和分析,使学生们意识到:一方面,日本通过一次次的战争,从中国索要最多赔款,资本积累快速完成;与之相对,日本索取的资金远远超出中国政府的财政能力,迫使政府为了向日本赔款不仅向外国借款,还在国内接连发行公债,这种集资几乎吸干了原本可以将新技术广泛推广的民间资金,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增长;另一方面,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又迫不及待地对华输出资本。不仅是在清政府时期,它还强行介入北洋政府的军政、铁路借款,快速地扩展在华企业,直接掠夺中国之资源和劳动力,“帝国各种工业所需原料均可仰给于中国,其制成品亦可以中国为市场。”中日间70多年间的一荣一衰,正是西方资本主义以血腥扩张来达到利益最大化,和最典型的半殖民地国家被疯狂劫掠日益衰败的真实写照,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只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极尽其侵略和奴役的场所,谈不上什么一般的平等贸易,更谈不上什么“恩惠”。
历史是多棱镜,把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不同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特点剖析得越详尽,就能越客观公正地、科学地再现历史面目。
参考文献:
[1]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2]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作者简介:
行文利,汤月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能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