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刘尚义印象记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_m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7日,在由晚晴杂志社执行承办的首届孔学堂图书博览会“国学与养生”讲座上,我又见到了讲座的主讲嘉宾——国医大师刘尚义老先生。古稀之年的他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很难看出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说起国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刘尚义滔滔不绝,那些从内心深处洋溢出的对传统文化由衷的爱感染着现场的听众。在老先生看来,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科学,医学求真、医术求精、医德求和、医德求行。
  和我们主办方预料的一样,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不断有人进来旁听,成为当天加座最多的会场。有人专程倒了三趟车远道而来;也有人一家老少全到齐的,这些都是他的“铁粉”。讲座结束后大家都舍不得走,或询问老先生的门诊时间,或请求签名或合影留念,讲了两个小时的大师没有一点架子,随和地一一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他的弟子们无奈地说:“师傅就是心太软了,宁可自己累着,也不愿委屈了病人。”旁边的我突然想起刘尚义常说的“医为何物,救死扶伤,德在哪里?菩萨心肠”,果真身体力行。
  其实作为这次活动的执行者,我和刘尚义老先生还是有些渊源的。
  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中医院的实习生,有幸跟随刘尚义教授在病房里查过房,上过门诊。那时候对刘尚义的记忆,就是所有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对老专家的景仰和崇拜。国家级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这些名头很重要,可是更吸引我的是,他还是一个亲切待人的老中医,对病患耐心诊治,对弟子悉心辅导。那时的自己正困扰在众多的汤头方歌、中西医药物的背记中,老教授对一众实习生说他当年为了记住各种方子,裤兜里随时揣着一个小方本,边走路边背诵,揣摩领悟,这个习惯延续至今。最深的印象是发现老教授记忆力惊人,常有疑难杂症患者几次三番找他复诊,他都能记得前面一次诊疗的处方组成,再依方施药,循序渐进。许久不见的老病号前来,他也能热情地与之打招呼,甚至能记得对方的姓名,叹服之余,身旁带教老师笑言:“多看多记多用心。”
  再后来,我在晚晴杂志社担任保健类栏目记者,想要采访省内名老中医指点养生迷津,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学术医术俱佳的老前辈。可当时的刘尚义,不仅在上门诊,还是博导,天天不是被病人就是被学生包围着,时间宝贵,要想约谈这样一位专家很难。于是我依靠当年在医院实习的关系,拜托一位跟随刘尚义上门诊的师兄打听是否可以接受采访,然后忐忑地等待回复。没想到师兄很快就回复我第二天门诊结束后就可以采访了,我受宠若惊,欣然赴约。采访在第二天中午12点下门诊后,一见刘尚义,我就抱歉地说耽误了老前辈的吃饭和午休时间,老教授爽朗一笑,大手一挥开讲,名家医案,引经据典,还有实用的养生建议,侃侃而谈,让我看到了在临床诊疗时严谨认真之外的另一个刘尚义——开朗健谈,神采奕奕。采访末了,我说起自己也曾在此实习,刘尚义一笑:“是看着眼熟,原来是我门下弟子,不从医,当记者传播医道也是好的嘛。”
  过几日采访稿件刊发,我再次到刘尚义门诊为其送样刊,见其诊室里围满了病人,不忍打扰,便站在一旁等候。很多慕名远道而来的人,都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自己的病痛,希望刘尚义多了解;旁边已就诊或还未就诊的人也跟着听刘尚义的讲解,希望对自己的病情有帮助。刘尚义耐心听病人自述,频频颔首,不时插入一两句讲解或是劝慰,再落笔开方,一再叮嘱病人注意事项。有病人去而复返多次询问,他也不恼,依旧细细解释,偶尔还开开玩笑,说说谚语打趣。
  我听身旁大夫说,刘尚义年逾七十仍坚持周一至周四上门诊,每年诊治逾30000人次。无论刮风下雨,从不懈怠。远近患者辐辏而集,熬夜取号拥堵如市,尽管每天挂号限诊,但通常都要加号。接诊量超负荷,诊室人声嘈杂,他自岿然不动,淡然平和,有求必应,还练就了一手“绝活”——连续四小时的门诊时间,不喝一口水,不去一次洗手间。“病人远道而来,花这么多时间排队就为了找我看病,他们的时间耽误不得。”闻听此言,我非常愧疚自己又将要打扰他,没想到他突然看到了我,抬头询问,我只好将《晚晴》样刊送上并说明来意,他很欣慰地收下了,并说杂志办得好,为老年人办实事。
  再次听闻刘尚义的消息是2014年10月30日,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在北京举办,授予刘尚义等29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一时间,媒体沸腾了,因为“国医大师”是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评选出的“国宝”级中医,刘尚义是贵州惟一的入选者。各家媒体纷纷致电刘尚义工作的中医院申请采访,而医院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最终决定举行媒体见面会集体采访,很荣幸,我又成为了其中一员。
  一开场,就有人喊刘尚义“国医”或“大师”,他连忙摆手:“大师不敢当。”在他心中,医圣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国医大师,“至于我,还是叫郎中,郎中。”几年不见,刘尚义还是老样子,眉眼间更添了几分沉稳与豁达,面对诸家媒体,娓娓道来一路医道人生,而我们,又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说起刘尚义的医术,已是家喻户晓,但很少人知道他善用小方治大病。他的弟子告诉我,为了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刘尚义尽量少用贵重药物,多数方剂不超过九味,价格低廉而药效精准。病人质疑药少是否力专,他却笑谈“四两拨千斤”,当真有奇效。“师傅对药物选择可讲究了,经常到药房检查药材质量,因为中药讲究道地药材,产地不对,药效就打折扣。甚至药房里缺了哪味药,他都清清楚楚。”刘尚义的弟子说。
  “用心把病看好是我一生的愿望。”刘尚义说。
  平平淡淡,去璞存真。这就是我心中,那个拯苍生于疾厄,传国医之精诚的刘尚义印象。
其他文献
无论世界变得如何奢华,我还是喜欢俭省。这已经变得和金钱没有很密切的关系,只是一个习惯。我这样说,实在是因为俭省的机会其实很多,俯拾即是、遍地滋生。俭省比奢华要容易得多,是偷懒人的好伴侣——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和最小的代价直抵目标。  然而有三件事你不能俭省。  第一件事 学习  学习是需要费用的,就算圣人孔子,答疑解惑也要收干肉为礼。学习费用支出的时候,和买卖其他货物略有不同。你不知道究竟能得到多少
期刊
佛经里有一则“老人国”的记载。有一个国家认为老人没有用,就把全国的老人丢弃在荒野山区。老人一多,他们也在那里成立一个独立的小国。有一天,不喜欢老人的这个国家收到外国使者带来一封国王的信函,全国上下没有人看得懂。本国的国王就下诏全民,如果有人能看得懂这封书函,将有重赏。有一个大臣自请国王容他带着书函去访求高明,隔天果然就把信函的内容解说明白,并就着书函所问难的问题一一解答。国王很高兴,问他是如何办到
期刊
苦水泡大  1920年8月,李光出生在遵义,他从小就失去父母成了孤儿,年仅4岁便开始流浪,8岁那年到遵义县团溪镇,为地主家放牛。吃不饱、穿不暖成为李光老人儿时深刻的记忆,也许正是这些记忆,铸就了李光后来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进驻遵义城,当时,年仅14岁的李光第一次遇见了一支“不欺负百姓”的军队,他决定参军。就这样,李光从一个放牛娃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期刊
预约平台放号,专家“一号难求”  北京市2011年将66家三级医院的预约平台进行整合,称“拨一个电话号码就能预约挂号”,即患者电话拨打(010)114或登录统一预约挂号网站就能挂号。  然而,记者近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宣武医院等挂号大厅看到,早晨排队挂号的人并不少,带着马扎“半夜就来排队挂号”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疑难杂症患者前往北京知名医院及科室挂号更是困难。“打电话预约挂号,孩子试了,
期刊
老人摔倒致腿骨开裂  老吴是河源市东源县漳溪乡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2014年46岁,在乡亲们眼里是个老实巴交的人。2013年12月31日,老吴外出后回到家里,一直闷闷不乐,在家人的几番询问下才道出原委。据家人称,当日中午,老吴骑着摩托车去街市,在经过街市旁的一座小桥时,看到有一名80多岁的同乡老人摔倒在路边,于是好心下车将老人扶起,并送到附近卫生院治疗。  当老吴陪着老人做完检查时,老人的家属赶到
期刊
受访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 博士 刘佳  秋季天气干燥,给身体补水也是润燥的方法之一,所以喝茶养生最适合不过了。喝茶的好处很多,不过要知道,不同季节应该喝不同的茶。秋季后天气渐凉,喝红茶再合适不过。红茶的益处多多,可养胃、暖体抗寒、助消化。如果你觉得每天泡茶太单调,那么专家告诉你,茶叶也可以入菜,现在就让专家教你炮制红茶美食!  温润红茶,秋季助养阳气  说起喝茶养生,许多人
期刊
10月17日下午,由晚晴杂志社具体执行的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系列讲座之“国学与养生”在贵阳孔学堂举行。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刘尚义受邀进行主讲。  刘尚义分别从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养生应遵循的规矩、养生的法度以及养生举措等方面向在场的两百多位听众解密国学、中医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刘尚义认为,中医里有儒医,儒医与国学有很大的关联。俗话说“秀才学医,空手捉鸡”,没有国学基础是当
期刊
1996年,从教30多年的管家骅退休。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管家骅家住平塘县城西街,邻居蒙大爹、蒙大奶身患风湿病,走不了路,也动不了。他了解情况后,就主动帮助他们解决营养问题,每天早上将新鲜热豆浆亲自送到他们手中,5年来从未间断过,使两个老人非常感动。  退休后,管家骅学习了按摩技术和照相、录像技术。利用按摩技术,他便常常为街坊邻居杨昌贤、何昌琼、石奶奶等老人免费按摩,
期刊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医学之光宫开恒  这是一个白发苍苍却依旧身躯挺拔的老人,他沉默温暖的微笑和坚定果断的眼神无不展示着一个医者所有的优雅气质。他就是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退休的副院长——外科原主任宫开恒。退休的20多年时间里,他从没有停下服务科室、服务医院、服务人民的脚步。如今82岁的他,每周三都风雨无阻的前往骨科病房指导工作,每周六还要出门诊,慕名而来的患者多,他就采取了预约制管理自已的时间,
期刊
在对9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国际助老会9日发布了2015年全球老龄化观察指数。报告称,在环境领域中国表现最好,此外还有三项指标超过平均值。  调查全球老年人生活环境的组织“国际助老会”(HelpAgeInternational)9月9日发布了2015年全球老龄化观察指数(Global AgeWatch Index,以下简称“观察指数”),其中包括了老年人宜居程度排名,中国排名第52。瑞士位列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