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刻文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在进入到博物馆之前,大部分石刻文物都被存放在自然环境中,其保护情况未能被人们所干预。自博物馆开始对石刻文物进行收藏以后,利用干预性保护手段,使其得到良好的储存。在石刻文物保护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物理、化学保护方法,遵守日常养护、环境保护、科技保护等多项原则。通过加强石刻文物保护力度,为石刻文物保护研究提供各种有力的科学支撑。
关键词:石刻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博物馆
石刻文物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对石刻文物进行保护时,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文物造成严重损害。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采用科学谨慎的态度,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尽力避免文物受到损害,使石刻文物的寿命得以延长。石刻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严格地将预防性保护方法加入其中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将从当前梧州市石刻文物保护现状和困难处境出发,谈一谈关于石刻文物保管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有效方法,希望为他人提供更多参考。
一、梧州市石刻文物保护现状
梧州市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社会文化内涵深厚,扼浔江、桂江、西江总汇,被称之为“三江汇总”之地,地理位置重要,也有“百年商埠”之称。经济、文化的繁荣造就了人员往来密集,各种人物和故事传说除了记录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外,官府和民间也历来沿用立碑石,刻碑文,后人通过石刻碑文,可以一窥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貌、事迹往来、历史沿革等。著书立碑,或歌功颂德,千古流芳,或留存故事,警醒后人,或临摹刻字,成就墨宝。据统计,梧州市现有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石碑有“还我河山”碑、梧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两个,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在册石刻石碑夏郢革命烈士纪念碑。其他民间石刻石碑散落在各个乡村,或其他的文保单位点。内容包括书法碑帖、记事叙写、人物传记等,石刻的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古代梧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是探索岭南地区书法、雕刻的艺术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梧州市虽然石刻石像众多,但由于部分石刻石碑体积大、重量沉、不能挪动等原因,只能暴露在室外,长期处于大气之下,附污物容易粘连,也易被污染或受酸雨侵蚀。这些石刻石碑的保护方法只能采取化学或物理的有效方法,定时地量翻新维护。对其它非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三普登记在册名录的石刻石碑,梧州市博物馆在2008年普查中,摸底调查了我市现存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刻石碑,并把散落在各地的无主石刻石碑妥善安置在市博物馆一侧,收集起来统一管理。但也由于梧州市博物馆场地有限,收集到的石刻石碑体积、重量等原因,除了极少数能放置在室内外,绝大多数只能放在室外,这对石刻石碑的保护极为不利。
二、对于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石刻石碑保护的措施
梧州市现存的石刻石碑因其特殊原因,在采取保护措施上要因势利导、实事求是,化劣势为优势,争取在现有的资源下采取化学和物理的科学手段,把梧州地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石刻石碑保护好、管理好。
(一)、采用异地与原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
石刻文物中所涵盖的信息存在综合性,他普遍代表的是地标,也是反映国家或者地方性制度、民间生活、社会,成为解读历史社会一把钥匙。历史中所发生的立碑事件,在某个程度来说,具备公共契约性质,因此需要公众的高度认可,立碑地点通常是社区中心位置,包括祠堂、寺庙等,石刻文物能够记录普遍承认的行为规范,因此也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心态,所以在碑刻文物保存过程中,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最佳的保护方式就是原地保护,如果未能将科学的方法加入其中,那么就会对碑刻史料价值带来起到一定破坏作用。目前来看,大部分的流散石刻尽可能去采用原地保护形式。但是因为石刻原地保护会受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也难以对其进行监控,文物管理部门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情况。所以需要采用业务文物保护员与部门监管相互结合的方式,将国家保护作为主线,全员参与作为辅助,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比如在流散石刻文物所在的地区,聘请一些身体好、思想好的居民,担任文物保护员,并为其办法证书,给予其相应的报酬,要求其负责定期的巡视工作,及时查看文物情况,并且做好上报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流散的文物进行保护,避免盗窃行为,同时也能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如果石刻文物所在的地区环境十分恶劣,那么异地集中保存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比如北京地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较多的石刻文物被纳入到国家行政文化部门的保护与管理中,比如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馆内有上千件藏品。通过集中保存方法,能够明确责任主体,同时也能方便其他群众去观看石刻文物。
(二)、建立完善的石刻文化保管机制,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打下扎实基础
在我国所出台的文物保护法中,第四章的第三十八条规定中提到:文物收藏单位需要對文物进行仔细分析,根据文物情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且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保证藏品保管制度具备完善性,才能为藏品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供必要保障,这也是文物预防性保护重要基础。通过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有利于消除在开展保管工作时所面对的多项弊端,同时也能使保管人员明确自身职责,使得工作方法得到规范,避免在后期工作中出现失误问题。本馆根据2017年我国所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与2007年国家文物局所编写的《博物馆藏品保管手册》等一系列文件,为本馆制定文物保管规章制度提供参考,由此才能保证在工作中程序规范、有制度可依,保证工作更为顺利,更有利于对文物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认识到,随着藏品展览、陈列、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果未能建立完善的库房条件,使其难以达标,就会出现较多不可预见因素,最终导致文物保护工作出现问题,直接损害文物。所以应当对保管制度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加强藏品制度化管理工作,才能有效规避各个环节出现漏洞,最终保证文物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 (三)、加强科学化管理力度,成为石刻文物预防性保护基础环节
想要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取得成绩,那么就应当将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加入其中,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保管人员具备极高的思想觉悟能力,在工作中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同时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这也是更好完成文物保管工作、落实预防性保护的根本条件。作为保管人员,应当按照规章制度做好保管工作。下文为石刻文物藏品管理预防性保护所涉及到的内容:
1、对库内文物做好科学排架工作
对库内文物进行合理的排架,避免文物出现损伤情况。因为本馆藏品存在单一的质地,藏品分类主要以石刻文物中所记载的内容为主,所以文物库房在保管文物时,按照其内容进行排架。目前来看,分为寺庙碑区、石雕库、墓志库、书法刻石等。因为受到石质文物体积与重量的影响,在保管文物时,以“减少挪动”作为工作原则,保证存放位置存在固定性,由此可以避免在后期搬运时,给文物带来不可修复的损害。在开展排架工作时,库内建有藏品分类位置帐、排架卡等,将保证文物组套作为原则,由此可以对文物做好提用、核对、清点等工作。在制定文物架时,要求其具备坚固性,通常情况下使用的是厚度为5毫米的角钢进行焊接,将整个文物架分成上、中、下三层,每一层都将一个厚度为7厘米的松木板平铺在上面,保证木板的高度要高于钢框架,避免框架与文物之间发生摩擦。钢架的规格有着差异性,实际大小需要根据文物的体积、质量再次做出计算,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空间,同时也能为石刻文物搬运提供更多便利。每个文物之间,都使用到气泡膜、夹纸版、毛毡垫等进行隔离与保护,避免文物出现受损情况。根据本馆实际情况,目前所采用的保管方法与分类排架方法,都适用于石刻文物,保证文物在保管过程中不会受到外力影响,而发生损害问题。
2、对文物保存状态进行实时记录
在我国所出台的《博物馆藏品保管方法》中明确规定: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当对藏品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对藏品造成损害的虫害、尘埃、光线、温度等,都要做到细致观察,仔细记录。将实际情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经验,避免藏品出现损害情况。高度重视石刻文物保存状态记录工作,将科学的记录方法计入其中。石刻文物发生损害情况,并非一日所造成的,而是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更好的完成石刻文物狀态记录工作。作为库房管理人员,应当定期、不定期的对石刻文物情况进行观察,在发现问题后,必须及时上报,并且采用可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做好整个工作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库房内的湿度、温度;驱虫剂的剂量位置、投放时间;库房是否使用干燥剂,使用具体情况;文物位置是否出现移动;文物表面是否发生变化等。记录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通过记录的方式,能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多可用信息。所以在完成记录工作后,还需要对所收集到的数据做好整理与归纳,最终形成总结性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有效的了解文物在保存时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时改善库房保管条件,避免因保管条件不达标,而给文物造成损害。通过科学记录,保证文物始终处于馆内可监测范围内,及时解决对文物造成影响的不利因素[1]。
3、重视藏品搬运过程的保护工作
在搬运石刻文物过程中,必须将预防性安全保护工作加入其中[2]。因为石质文物有着十分特殊的性质,所以搬运人员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巧。本馆在搬运文物时,聘请了几名固定的人员,承担本馆文物搬运工作,但是也难以避免要外聘其他人员。在聘用人员时应当完成下述几点工作:一是对聘用人员开展文物安全培训工作[3]。(1)注意文物安全问题(2)考虑搬运人员在搬运时的人身安全问题。只有搬运人员了解石刻文物搬运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才能保证工作不发生失误。二是对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制定完善的搬运方案。在搬运文物之前,提前与搬运人员做好沟通,使其了解工作程序,包括在搬运时的作业面范围、工具种类等,保证各个细节都能得到规范。三是文物保管人员应当做到全程监督,在开始搬运工作时,需要提前的交代好工作人员,监督搬运人员在工作中是否按照流程进行搬运,如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笔者将自身近些年从事于石刻文物保管工作所获得经验进行了总结,笔者认为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困难且长期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认真的工作态度,按部就班完成各项工作。随着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推进,还会面对更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工作人员日后不断的探索与解决。
参考文献
[1]马琛.试谈新时期石质文物保护的新方式——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石刻文物三维数字化扫描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1):58-61.
[2]梁伟.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以西安碑林石刻文物保护修复为例[J].碑林论丛,2019(00):209-215.
[3]钟靓.浅谈新昌石刻文物的保护利用及拓片文化的传承发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1):160-161.
[4]孙华.石刻文物保护初论——以石窟寺及石刻的保护为中心[J].中国文化遗产,2017(06):4-17.
关键词:石刻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博物馆
石刻文物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对石刻文物进行保护时,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文物造成严重损害。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采用科学谨慎的态度,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尽力避免文物受到损害,使石刻文物的寿命得以延长。石刻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严格地将预防性保护方法加入其中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将从当前梧州市石刻文物保护现状和困难处境出发,谈一谈关于石刻文物保管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有效方法,希望为他人提供更多参考。
一、梧州市石刻文物保护现状
梧州市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社会文化内涵深厚,扼浔江、桂江、西江总汇,被称之为“三江汇总”之地,地理位置重要,也有“百年商埠”之称。经济、文化的繁荣造就了人员往来密集,各种人物和故事传说除了记录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外,官府和民间也历来沿用立碑石,刻碑文,后人通过石刻碑文,可以一窥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貌、事迹往来、历史沿革等。著书立碑,或歌功颂德,千古流芳,或留存故事,警醒后人,或临摹刻字,成就墨宝。据统计,梧州市现有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石碑有“还我河山”碑、梧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两个,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在册石刻石碑夏郢革命烈士纪念碑。其他民间石刻石碑散落在各个乡村,或其他的文保单位点。内容包括书法碑帖、记事叙写、人物传记等,石刻的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古代梧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是探索岭南地区书法、雕刻的艺术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梧州市虽然石刻石像众多,但由于部分石刻石碑体积大、重量沉、不能挪动等原因,只能暴露在室外,长期处于大气之下,附污物容易粘连,也易被污染或受酸雨侵蚀。这些石刻石碑的保护方法只能采取化学或物理的有效方法,定时地量翻新维护。对其它非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三普登记在册名录的石刻石碑,梧州市博物馆在2008年普查中,摸底调查了我市现存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刻石碑,并把散落在各地的无主石刻石碑妥善安置在市博物馆一侧,收集起来统一管理。但也由于梧州市博物馆场地有限,收集到的石刻石碑体积、重量等原因,除了极少数能放置在室内外,绝大多数只能放在室外,这对石刻石碑的保护极为不利。
二、对于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石刻石碑保护的措施
梧州市现存的石刻石碑因其特殊原因,在采取保护措施上要因势利导、实事求是,化劣势为优势,争取在现有的资源下采取化学和物理的科学手段,把梧州地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石刻石碑保护好、管理好。
(一)、采用异地与原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
石刻文物中所涵盖的信息存在综合性,他普遍代表的是地标,也是反映国家或者地方性制度、民间生活、社会,成为解读历史社会一把钥匙。历史中所发生的立碑事件,在某个程度来说,具备公共契约性质,因此需要公众的高度认可,立碑地点通常是社区中心位置,包括祠堂、寺庙等,石刻文物能够记录普遍承认的行为规范,因此也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心态,所以在碑刻文物保存过程中,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最佳的保护方式就是原地保护,如果未能将科学的方法加入其中,那么就会对碑刻史料价值带来起到一定破坏作用。目前来看,大部分的流散石刻尽可能去采用原地保护形式。但是因为石刻原地保护会受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也难以对其进行监控,文物管理部门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情况。所以需要采用业务文物保护员与部门监管相互结合的方式,将国家保护作为主线,全员参与作为辅助,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比如在流散石刻文物所在的地区,聘请一些身体好、思想好的居民,担任文物保护员,并为其办法证书,给予其相应的报酬,要求其负责定期的巡视工作,及时查看文物情况,并且做好上报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流散的文物进行保护,避免盗窃行为,同时也能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如果石刻文物所在的地区环境十分恶劣,那么异地集中保存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比如北京地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较多的石刻文物被纳入到国家行政文化部门的保护与管理中,比如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馆内有上千件藏品。通过集中保存方法,能够明确责任主体,同时也能方便其他群众去观看石刻文物。
(二)、建立完善的石刻文化保管机制,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打下扎实基础
在我国所出台的文物保护法中,第四章的第三十八条规定中提到:文物收藏单位需要對文物进行仔细分析,根据文物情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且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保证藏品保管制度具备完善性,才能为藏品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供必要保障,这也是文物预防性保护重要基础。通过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有利于消除在开展保管工作时所面对的多项弊端,同时也能使保管人员明确自身职责,使得工作方法得到规范,避免在后期工作中出现失误问题。本馆根据2017年我国所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与2007年国家文物局所编写的《博物馆藏品保管手册》等一系列文件,为本馆制定文物保管规章制度提供参考,由此才能保证在工作中程序规范、有制度可依,保证工作更为顺利,更有利于对文物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认识到,随着藏品展览、陈列、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果未能建立完善的库房条件,使其难以达标,就会出现较多不可预见因素,最终导致文物保护工作出现问题,直接损害文物。所以应当对保管制度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加强藏品制度化管理工作,才能有效规避各个环节出现漏洞,最终保证文物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 (三)、加强科学化管理力度,成为石刻文物预防性保护基础环节
想要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取得成绩,那么就应当将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加入其中,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保管人员具备极高的思想觉悟能力,在工作中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同时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这也是更好完成文物保管工作、落实预防性保护的根本条件。作为保管人员,应当按照规章制度做好保管工作。下文为石刻文物藏品管理预防性保护所涉及到的内容:
1、对库内文物做好科学排架工作
对库内文物进行合理的排架,避免文物出现损伤情况。因为本馆藏品存在单一的质地,藏品分类主要以石刻文物中所记载的内容为主,所以文物库房在保管文物时,按照其内容进行排架。目前来看,分为寺庙碑区、石雕库、墓志库、书法刻石等。因为受到石质文物体积与重量的影响,在保管文物时,以“减少挪动”作为工作原则,保证存放位置存在固定性,由此可以避免在后期搬运时,给文物带来不可修复的损害。在开展排架工作时,库内建有藏品分类位置帐、排架卡等,将保证文物组套作为原则,由此可以对文物做好提用、核对、清点等工作。在制定文物架时,要求其具备坚固性,通常情况下使用的是厚度为5毫米的角钢进行焊接,将整个文物架分成上、中、下三层,每一层都将一个厚度为7厘米的松木板平铺在上面,保证木板的高度要高于钢框架,避免框架与文物之间发生摩擦。钢架的规格有着差异性,实际大小需要根据文物的体积、质量再次做出计算,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空间,同时也能为石刻文物搬运提供更多便利。每个文物之间,都使用到气泡膜、夹纸版、毛毡垫等进行隔离与保护,避免文物出现受损情况。根据本馆实际情况,目前所采用的保管方法与分类排架方法,都适用于石刻文物,保证文物在保管过程中不会受到外力影响,而发生损害问题。
2、对文物保存状态进行实时记录
在我国所出台的《博物馆藏品保管方法》中明确规定: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当对藏品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对藏品造成损害的虫害、尘埃、光线、温度等,都要做到细致观察,仔细记录。将实际情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经验,避免藏品出现损害情况。高度重视石刻文物保存状态记录工作,将科学的记录方法计入其中。石刻文物发生损害情况,并非一日所造成的,而是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更好的完成石刻文物狀态记录工作。作为库房管理人员,应当定期、不定期的对石刻文物情况进行观察,在发现问题后,必须及时上报,并且采用可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做好整个工作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库房内的湿度、温度;驱虫剂的剂量位置、投放时间;库房是否使用干燥剂,使用具体情况;文物位置是否出现移动;文物表面是否发生变化等。记录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通过记录的方式,能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多可用信息。所以在完成记录工作后,还需要对所收集到的数据做好整理与归纳,最终形成总结性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有效的了解文物在保存时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时改善库房保管条件,避免因保管条件不达标,而给文物造成损害。通过科学记录,保证文物始终处于馆内可监测范围内,及时解决对文物造成影响的不利因素[1]。
3、重视藏品搬运过程的保护工作
在搬运石刻文物过程中,必须将预防性安全保护工作加入其中[2]。因为石质文物有着十分特殊的性质,所以搬运人员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巧。本馆在搬运文物时,聘请了几名固定的人员,承担本馆文物搬运工作,但是也难以避免要外聘其他人员。在聘用人员时应当完成下述几点工作:一是对聘用人员开展文物安全培训工作[3]。(1)注意文物安全问题(2)考虑搬运人员在搬运时的人身安全问题。只有搬运人员了解石刻文物搬运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才能保证工作不发生失误。二是对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制定完善的搬运方案。在搬运文物之前,提前与搬运人员做好沟通,使其了解工作程序,包括在搬运时的作业面范围、工具种类等,保证各个细节都能得到规范。三是文物保管人员应当做到全程监督,在开始搬运工作时,需要提前的交代好工作人员,监督搬运人员在工作中是否按照流程进行搬运,如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笔者将自身近些年从事于石刻文物保管工作所获得经验进行了总结,笔者认为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困难且长期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认真的工作态度,按部就班完成各项工作。随着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推进,还会面对更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工作人员日后不断的探索与解决。
参考文献
[1]马琛.试谈新时期石质文物保护的新方式——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石刻文物三维数字化扫描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1):58-61.
[2]梁伟.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以西安碑林石刻文物保护修复为例[J].碑林论丛,2019(00):209-215.
[3]钟靓.浅谈新昌石刻文物的保护利用及拓片文化的传承发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1):160-161.
[4]孙华.石刻文物保护初论——以石窟寺及石刻的保护为中心[J].中国文化遗产,2017(0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