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夜两点,暴雨。康康和他的宝马车像一支箭,以一百八十迈的时速,向导航地图上那个陌生的靶心飞驰。箭穿过雨,雨像箭一样向他射过来,射向他圆睁着的眼睛,但他几乎不敢眨,太快了,如果有丝毫分神,他,还有他的司机,还有后座那两个沉浸在丧父悲痛中的花样女孩,都将如砸向挡风玻璃的夜雨,瞬间灰飞烟灭。
河南潢川。一个康康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地名,一个本来他一辈子都不会去的地方。
可是,不能不快啊。八百公里夜路的尽头,是一个刚刚离去的生命,一个才四十岁出头,和他一般年纪的父亲,在身体还未寒透前,等着两个女儿去送他最后一程。
生命有时像天气。一个平常的日子,晴空万里的后一秒,也许就是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在康康四十岁的生命中,有很多这样的暴风骤雨。从东海边的海岛,到水上作战部队的兵,到酒店大厨,到杭州最火酒吧的老板之一,到新开的紧邻西溪湿地的某大酒店老板,他既有太多的故事和经历,也有过太多的伤与痛。
但是,并不是因为太多的伤与痛,才使他更加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而是感恩。
康康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东海边一个小岛上的小山村。两三岁大时,母亲去山上干活儿,一头挑着康康,一头挑着谷子,从山上下来时,被一块大石头绊倒,坐在畚箕里的康康摔了出去,摔下了四五米深的山沟,顿时头破血流,成了一个小血人。
母亲吓坏了,哭天喊地起来,山上干活儿的邻居们几分钟后团团围在了康康身边,抱的抱,包扎的包扎,喊人的喊人,找担架的找担架,全村人都变成了一个母亲。这个母亲护送着康康从山上一直到山下,飞奔到离镇医务所最近的河埠头,水泥船老大二话不说,停了手里的活儿,将这帮山里人摇到了医院。康康捡回了一条命。
自康康懂事起,最常听到的就是父母轮番给他讲这一段他记忆里并不存在的往事,每次讲,细节都有所不同,而永远相同的,就是母亲那惊恐的眼神和闪烁的泪光,还有她说的那句话:人活着,就要你帮我、我帮你,以后,不管你做什么,都要记得帮人。
傍晚吃饭时,酒店员工天丽、天玉俩姐妹的父亲出事了。河南,潢川,有一个和他一样的中年男子,四个孩子的父亲,一辈子放羊为生,一只羊掉进了水库,他奋不顾身去捞羊。“羊没浮起来,他浮起来了。”康康跟人这样说,如他一贯的黑色幽默,眼神里却是忧伤。
两个十八岁的女孩,除了痛哭流涕别无他法。怎么办?怎么办?得赶紧回去啊!坐飞机?火车?客车?打车?都不现实。几乎没有考虑,康康说,走!我送你们回家!马上!
傍晚已经下起了雨,康康觉得,自己的脑袋嗡嗡作响,仿佛年轻时军号吹响的感觉。
潢川站的灯光出现在夜色中时,已是深夜两点。从高速公路下来到她们山里与世隔绝的家,还有一段更艰难的路。石块,陡坡,烂泥,丛草,都像恶魔般挡住去路,幸好车好,司机技术好,左右躲闪腾挪,好不容易终于听到说“到了”。
姑娘们的家,几乎连床板被子都没有,窗户都是用用过的塑料袋蒙起来的,想给他们煮碗面吃,居然也要到邻居家借。逝去的父亲躺在一副薄棺里,薄棺几乎就是用树直接做成的。在为先人点上三支香后,康康和司机掏出了口袋里所有的几千元钱,递给了姐妹俩。康康知道,她们中至少有一个人回不去了。因为那些羊需要照顾,这是这一家人的命根子。
忧伤,或是惆怅。在回来的八百公里的路上,康康似乎什么都没想,又想了很多,想生命的无常,想现实的无奈,想他个人力量的渺小。
从河南潢川回来那天,两个孩子的笑脸像两朵灿烂的花儿一样迎上来。他蹲下来摸摸小女儿的头,他没有告诉她这两天两夜经历过什么,他也不想试图让她去理解父亲这一趟善行的意义。他甚至觉得,当他飞奔在八百公里路上时,对于家人,他是有罪的。
但是,如果让他再选一次,他还是会选择八百公里。
(选自2016年2月5日《光明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送行》讲述了一位酒店老总康康奔驰近千公里送两名员工回家,以便在她们落水遇难的父亲身体尚未寒透前送他最后一程的感人故事。事情主要发生在一个暴雨之夜,与《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烈日”和“暴雨”一样,本文的景物描写同样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雨下在了天丽、天玉俩姐妹的心上,因为这一夜对她们而言,注定是最痛苦的一夜;雨也下在了康康的心里,因为他的人生也就是在这一次次风雨中跌打滚爬过来的,他对姐妹俩的处境感同身受,他心急如焚,他似乎在与风雨战斗。文章对康康暴雨中行车情形的描写尤为逼真,用词准确,比喻生动。雨越大,心越急;雨越大,险越多;雨越大,康康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就越发难能可贵。
故事的主人公自然是康康,我们除了看到他的所言所行,还应品味作品中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这些词句让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了一个饱经沧桑、懂得感恩、急人所急、慷慨热情、善于思考的中年老板形象。
读有所思
1.本文与《在烈日和暴雨下》中都写到了“暴雨”,两篇文章在写景的方法和作用上有何异同?
2.文末康康为什么觉得,“当他飞奔在八百公里路上时,对于家人,他是有罪的”,“但是,如果让他再选一次,他还是会选择八百公里”?
河南潢川。一个康康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地名,一个本来他一辈子都不会去的地方。
可是,不能不快啊。八百公里夜路的尽头,是一个刚刚离去的生命,一个才四十岁出头,和他一般年纪的父亲,在身体还未寒透前,等着两个女儿去送他最后一程。
生命有时像天气。一个平常的日子,晴空万里的后一秒,也许就是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在康康四十岁的生命中,有很多这样的暴风骤雨。从东海边的海岛,到水上作战部队的兵,到酒店大厨,到杭州最火酒吧的老板之一,到新开的紧邻西溪湿地的某大酒店老板,他既有太多的故事和经历,也有过太多的伤与痛。
但是,并不是因为太多的伤与痛,才使他更加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而是感恩。
康康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东海边一个小岛上的小山村。两三岁大时,母亲去山上干活儿,一头挑着康康,一头挑着谷子,从山上下来时,被一块大石头绊倒,坐在畚箕里的康康摔了出去,摔下了四五米深的山沟,顿时头破血流,成了一个小血人。
母亲吓坏了,哭天喊地起来,山上干活儿的邻居们几分钟后团团围在了康康身边,抱的抱,包扎的包扎,喊人的喊人,找担架的找担架,全村人都变成了一个母亲。这个母亲护送着康康从山上一直到山下,飞奔到离镇医务所最近的河埠头,水泥船老大二话不说,停了手里的活儿,将这帮山里人摇到了医院。康康捡回了一条命。
自康康懂事起,最常听到的就是父母轮番给他讲这一段他记忆里并不存在的往事,每次讲,细节都有所不同,而永远相同的,就是母亲那惊恐的眼神和闪烁的泪光,还有她说的那句话:人活着,就要你帮我、我帮你,以后,不管你做什么,都要记得帮人。
傍晚吃饭时,酒店员工天丽、天玉俩姐妹的父亲出事了。河南,潢川,有一个和他一样的中年男子,四个孩子的父亲,一辈子放羊为生,一只羊掉进了水库,他奋不顾身去捞羊。“羊没浮起来,他浮起来了。”康康跟人这样说,如他一贯的黑色幽默,眼神里却是忧伤。
两个十八岁的女孩,除了痛哭流涕别无他法。怎么办?怎么办?得赶紧回去啊!坐飞机?火车?客车?打车?都不现实。几乎没有考虑,康康说,走!我送你们回家!马上!
傍晚已经下起了雨,康康觉得,自己的脑袋嗡嗡作响,仿佛年轻时军号吹响的感觉。
潢川站的灯光出现在夜色中时,已是深夜两点。从高速公路下来到她们山里与世隔绝的家,还有一段更艰难的路。石块,陡坡,烂泥,丛草,都像恶魔般挡住去路,幸好车好,司机技术好,左右躲闪腾挪,好不容易终于听到说“到了”。
姑娘们的家,几乎连床板被子都没有,窗户都是用用过的塑料袋蒙起来的,想给他们煮碗面吃,居然也要到邻居家借。逝去的父亲躺在一副薄棺里,薄棺几乎就是用树直接做成的。在为先人点上三支香后,康康和司机掏出了口袋里所有的几千元钱,递给了姐妹俩。康康知道,她们中至少有一个人回不去了。因为那些羊需要照顾,这是这一家人的命根子。
忧伤,或是惆怅。在回来的八百公里的路上,康康似乎什么都没想,又想了很多,想生命的无常,想现实的无奈,想他个人力量的渺小。
从河南潢川回来那天,两个孩子的笑脸像两朵灿烂的花儿一样迎上来。他蹲下来摸摸小女儿的头,他没有告诉她这两天两夜经历过什么,他也不想试图让她去理解父亲这一趟善行的意义。他甚至觉得,当他飞奔在八百公里路上时,对于家人,他是有罪的。
但是,如果让他再选一次,他还是会选择八百公里。
(选自2016年2月5日《光明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送行》讲述了一位酒店老总康康奔驰近千公里送两名员工回家,以便在她们落水遇难的父亲身体尚未寒透前送他最后一程的感人故事。事情主要发生在一个暴雨之夜,与《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烈日”和“暴雨”一样,本文的景物描写同样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雨下在了天丽、天玉俩姐妹的心上,因为这一夜对她们而言,注定是最痛苦的一夜;雨也下在了康康的心里,因为他的人生也就是在这一次次风雨中跌打滚爬过来的,他对姐妹俩的处境感同身受,他心急如焚,他似乎在与风雨战斗。文章对康康暴雨中行车情形的描写尤为逼真,用词准确,比喻生动。雨越大,心越急;雨越大,险越多;雨越大,康康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就越发难能可贵。
故事的主人公自然是康康,我们除了看到他的所言所行,还应品味作品中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这些词句让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了一个饱经沧桑、懂得感恩、急人所急、慷慨热情、善于思考的中年老板形象。
读有所思
1.本文与《在烈日和暴雨下》中都写到了“暴雨”,两篇文章在写景的方法和作用上有何异同?
2.文末康康为什么觉得,“当他飞奔在八百公里路上时,对于家人,他是有罪的”,“但是,如果让他再选一次,他还是会选择八百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