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旁的神秘别墅怀庐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9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边,有条北山路,爽朗开阔,色彩明艳。沿路西行,一过曙光路口,便改称叫灵隐路了。进入灵隐路,沿途景致开始多了一些凝重之气,明媚味渐褪。前行几百米到九里松,气氛更加幽深古朴,“苍翠夹道,阴霭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间,衣袂尽绿”。相传为唐刺史袁仁敬植松于洪春桥,西达靈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如今,旧松大多不存,湿地松、晚松等多属1962年以后培植起来,已如偃盖,与灵隐的白云相接,故叫九里云松。古松遮天蔽日,西湖边喧闹的气息仿佛在这里被速冻,变得有些神秘。灵隐路的尽头是灵隐寺,在不到灵隐寺200米处便是“怀庐”,其门牌号为灵隐路18号。2018年春,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搬迁来此院,成为院子的新主人。
  关于“怀庐”来历的三种说法皆有不足信处
  这是一处硕大的院子,据说早先的门牌是石莲亭2号。院子里有一幢大房子,房子的建造年代、初始主人、使用情况至今鲜为人知,以至猜想纷纭……大致有三种传说:传说一是此处为“海上闻人”、青帮大亨黄金荣的西湖别墅,春秋佳日、寒暑假期来此休养小憩;传说二是此处乃国民党的秘密机关,曾为军统和中统重地,军靴曾踩翻这里的野花闲草;传说三是此楼为某资本家所建,具体名字不详,楼旁祠堂里曾摆有其七位夫人的牌位。为解其秘,有学者费心费力去探究其源,调研采访了许多部门或知情人,均语焉不详,档案材料更是空白一块。现可明确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此地曾成为华东革命大学、浙江行政学院的校舍,据说还短时间做过附近西湖中学、灵隐小学教职工以及省级机关干部的临时宿舍,至今为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的房产。
  这些传说是否可信,不如先尝试逐个分析一下:
  传说一:黄金荣的别墅。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概率不大。民国时期,名人大亨在西湖边建造或购买别墅成风。上个世纪20年代,杭州拓宽沿湖马路,北山路开始兴盛起来。由于直面西湖,且自然幽静,吸引诸多名人、资本家和要人在此落户隐居。蒋经国、孙传芳、杨虎城等人纷纷在北山路留有旧居;当时资产丰厚的实业家也留下了坚匏别墅、孤云草舍、留余草堂、王庄、穗庐等知名建筑;艺术家黄宾虹、林风眠、赵无极、吴大羽等也都曾居住在北山路沿线。黄金荣贵为大亨,既有购买实力也有购买动机,他算得上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想挨着江南佛教圣地灵隐寺购买居所是符合逻辑的。但蹊跷的是,黄金荣一生高调、门徒众多而且众人注目,他留下的历史记载丰富而繁杂,唯独没有片言只语涉及“怀庐”,甚至旁边的灵隐寺也没有半点涉及。假如,他建造或购买了“怀庐”作为其杭州居所,作为一个佛教徒应会多次来居住并去几步之遥的灵隐寺祭拜。然而,遍寻黄金荣的个人史料,却无任何这方面的痕迹,有些不合常理。另一个不合常理处,怀庐的对面即石莲亭,在民国时期是九里松外国传教士公墓,有不少基督徒埋葬于此,法学名家阮性存也葬于石莲亭附近,黄金荣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又讲究风水,并有足够的财力可另选购距离灵隐不远的西湖边宅地,却偏偏要在墓地对面造别墅住所,不太合乎情理。
  传说二:国民党秘密机构办公或训练基地。对此,也不敢苟同。秘密机构由于其工作特点,一般都设在不为人知、耳目稀少、周围环境简单易控的场所。初看,怀庐到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周围民居稀少,似乎很适合作为秘密机构的工作场所。但不可疏忽一点:它的旁边是灵隐寺,是著名的景点和佛教圣地,怀庐就在距离灵隐寺200米且行人必经之处。灵隐寺常年香火旺盛,香客和游客络绎不绝,平日里来往人员多,成分复杂,院子里进出和声响等易被察觉,不太符合秘密机构选址要求。
  传说三:无名资本家居所。因为这个资本家无名无姓,只是风闻途说,虚无缥缈,无任何物据和史料,一时无从考证真伪,暂且不谈。
  韩明德其人
  “怀庐”院内建筑,从形制、格局、用材及现状来分析,应该是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房子。主楼为一幢体量庞大的三开间三层四间进深的西式楼房,内门廊,大阳台,水磨石地坪,木构件较多,外墙用青石砌基,青砖实叠,饰以面砖,厚墙重基,好似一座城堡。楼内共有大小房间38个,犹如迷宫一般。楼东南另有三合院一座,正中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祠堂,两旁为厢房,正中是花坛。朝南大门口尚有四开间平房一幢,西式。整个大院套小院,占地约4亩,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从院子里的碑料考证,“怀庐”又名韩明德堂,早年有学者从大院墙角几根被泥土覆盖的界桩上发现“韩明德堂”字样,如今界桩已被覆盖于地下。那么,韩明德是何许人也?会否就是传说中那个不知名资本家?至今杭州文史界无人知晓。有学者在莫干山考察山地别墅时,发现多幢别墅的业主为“韩明德”,查其身份是美国传教士。那么,彼“韩明德”是否为此“韩明德”呢?
  不妨把目光拉回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彼时的国内局势波诡云谲,大量身处其中的西方传教士是那段历史最贴近的参与者,但是在中国史书里,很难找到他们当时的心路,甚至没有具体名字和身影,譬如一缕云烟。
  关于韩明德其人,我查找了一下,史料叙及甚少,闪现的吉光片羽只有2处:首先是莫干山的史料。1899年韩明德和几个美国人,曾在莫干山上柏路买地,建设山上最早的一批公共设施。1901年最先落成一座小礼拜堂(原345号,已倒塌),之后网球场、游泳池、公葬所相继建成。除了公共建筑,韩明德同时在山上多处建造私宅。今日莫干山还有一座保存完整,结构外形非常美观的415号别墅,一直被当地人称为“韩明德山庄”,是莫干山唯一以传教士名字命名的老别墅,地址在白云饭店附近。在莫干山中华圆路中段,路两旁竹林里另有两幢视野开阔的小别墅199号和276号,经建筑师考证,也是韩明德的房子,其他的已不存。
  另外一处记载韩明德的是一桩湖州海岛堂教案。1902年,美国南监理会派遣传教士韩明德、潘慎文和衡特立等三人来到湖州城,希望在城内购买土地作为教会传教之用。湖州归安县令朱懋清推荐了一片地——位于湖州城北门内的“海岛”(现为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号楼)。“海岛”附近的地,有的是民地,有的是荒地。传教士们查看后,同意购买这些荒地。随后朱县令两次发布通告,声明教会的购地意愿,要求土地所有者前来确权,就购地事宜与教会进行商谈。结果数月而无人认领,县令据此认为该地为无主荒地,将十余亩地收为地方公用,估值四百元,报请时任浙江巡抚任道镕批准立案,正式将此十余亩地,转卖给南监理会韩明德。在这片荒地的旁边,有两个破旧的祠庙,传教士提出愿意用其他土地与庙产置换,朱懋清同意了,归安县典史史悠斌和千总柳寿春为换地契约签押作保,县令为之盖印、写入告示,连同民地、荒地、庙地,总计一百余亩沿边界圈筑围墙。过了大半年,有人发现教会置换土地上的“小庙”是颜曹二祠——颜鲁公祠是为纪念颜真卿所建,曹孝子祠为纪念宋代孝子曹清所建,于是,文风兴盛的湖州士绅联名上诉总理衙门,要求撤销契约,拿回庙产。已建设完成教堂医院的韩明德坚持拿地程序合法、一切按契约意志处理,形成僵局,多次交涉,未能妥善解决。直到1907年4月,基督教入华百年纪念大会在上海召开,南监理会会督韦理生也出席此会议。湖绅抓住机会赴上海向南监理会高层陈述此事,双方得以在湖州潜园展开谈判,磋商两日夜之久,签订了蓝华德合同。然而,事情并没有完,韩明德来了。作为购地的主要当事人,韩明德对监理会越过他直接与湖绅议定合同的行为耿耿于怀,认为该合同不能体现他的意思,而且这个结果将他置于一种不道德的境地——将湖州民教不和的责任完全指向了他,为此,他拒不履行。湖州绅民异常愤怒,遍发传单,举行集会。后来,湖绅将此案又诉至美国驻华法院——时人称之为“美国按察署”,双方的庭审辩论非常激烈。韩明德在庭审中承认,被告所占之地总数只有85亩,其中涉及公地或荒地的部分,总数不过12亩,且经过地方官员两次公示出卖而合法获得;而且在他修建围墙前直至建成医院的长时段内,从未有人向他提出过任何形式的抗议。关于蓝华德合同,韩明德认为原告在谈判时采取了欺诈和“恐吓”的手段,违背了当事人的自由意志。经过数日艰难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在蓝华德合同划界基础上,湖绅需将东面围墙附近的一块地还给教会,此外基本依照蓝华德合同所定界限转还土地;教会应当在判决五个月之内拆除应归还土地上的建筑物,湖绅再额外支付1500元,作为赎回土地和教会拆除医院、修整土地的费用。这桩长达6年之久的争执画上句号。
  以上史料,可大致描画出傳教士韩明德其人神貌:一是竭尽全力传福音,拓疆开土,是美国传教士中的先驱人物;二是为人固执,认死理,有道德洁癖。
  “怀庐”可能是韩明德礼拜堂
  前面讲了莫干山和湖州教案的传教士韩明德,再回到灵隐寺旁的“怀庐”。
  根据形制推测,怀庐也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恰好也是美国南监理会教士韩明德在江浙一带活动时期。别墅里有一幢西式建筑的四开间平房,早期山墙上雕刻的基督教色彩花饰,与莫干山小教堂的山墙装饰如出一辙。由此似可大胆推断,怀庐的创始主人大概率是美国南监理会教士韩明德。
  上世纪初,不少西方传教士借教会名义,购置地形较佳的山地,建造别墅,按其目的不同分为三类:一是纯系避暑,如莫干山别墅群;二是长期居住;三是收买山地投机贸易,炒卖地皮谋利,以资传教用度。
  针对莫干山外国人避暑别墅泛滥现象,1928年,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提出事涉主权,采取相关措施,逐步收回,外国业主先后离山,其各种组织随之解散。时间上看,韩明德等西方传教士被劝离莫干山之际,正是“怀庐”建成之时,也从侧面印证“怀庐”可能与韩明德有关联。
  如果韩明德就是“怀庐”的创建者,这里究竟是其住所还是礼拜堂呢,抑或是合二为一?有朋友认为,传教士为了深入人心,到一地必注重随乡入俗,“怀庐”又名“韩明德堂”,在中国文化中,“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主人名字后加一个“堂”字,基本可判断为其日常起居之所。此外,韩在莫干山也有别墅,从史料记载看,只确认房子归属“韩明德”,或叫“韩明德山庄”,另无叫“韩明德堂”的,辅证莫干山系避暑之用。
  那么,“韩明德堂”会否是“韩明德礼拜堂”?“怀庐”院子的东侧,有一个小三合院,里面开间作为小礼拜堂的形制也符合。更重要的依据是,大门外隔着灵隐路不远就是当时的传教士公墓。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司徒雷登的家族墓群就在这里。史料记载:1889年,司徒雷登7岁的幼弟罗伯特早卒,葬于九里松外国传教士公墓;1909年,司徒雷登的大弟戴维狩猎时因猎枪走火,卒于苏州,归葬九里松外国传教士墓园;1913年,司徒雷登的父亲约翰·林顿(司徒尔牧师)在杭州去世。司徒雷登由南京回杭州理丧,葬父于九里松大弟戴维墓侧;1925年,司徒雷登的母亲去世于北京,司徒雷登扶母柩经天津海路至上海转杭州,葬母于九里松父亲墓旁。在1964年的“清理西湖风景区坟墓碑塔运动”中公墓被就地深埋,现已无迹可寻。而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基督徒的墓地大多选在教堂或礼拜堂附近,由此推测,“韩明德堂”有“韩明德礼拜堂”之可能。
  “怀庐”不但恰好位于基督教公墓旁,又恰好在佛教圣地灵隐寺旁侧,似乎还隐约告诉了我们一点别的什么东西?
  不妨让我们再次回眸。前面提及,韩明德是美国南监理会派来中国的传教士,那么,美国南监理会又是什么组织?美国南监理会是美国南方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教会的简称,英文名称作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1844年该会南北分裂,南方于原名后加South(意为“南方”)一词,在中国译称“监理公会”。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其教义为:继承“因信称义”的原则,重视内心的宗教体验;主张基督普遍之爱,并强调人的自由意志;要求信徒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发扬对他人的爱并为之服务,在推进社会福利、举办慈善事业、提倡节欲、禁酒和反战等方面表现积极;实行圣洗和圣餐两种圣礼。
  晚清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冀图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传遍福音,却屡屡受挫,于是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佛教。他们希望通过对佛教的观察、学习和研究来挖掘出佛教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原因,以帮助其更深入更大范围地传播基督教。根据他们所留下的回忆录来看,传教士对中国佛教的态度从开始排斥到接受,再到提出“以耶释佛” “佛耶本源”的变化过程。
  由此我大胆猜想,韩明德将其礼拜堂或住所设在距离灵隐寺不远处,其目的或许还有两个:一是学习研究佛教圣地灵隐寺获得信众的教义和方式;二是利用灵隐寺兴盛的香客信徒资源,寻机吸收信徒,俗话说就是挖墙脚吧。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一下前面几个关于“怀庐”的传说。韩明德作为有道德洁癖、刻板的基督徒,加之美国南监理会教义的约束,不太可能让自己的住所与阴谋、杀戮等违背教义教规的东西沾边,因此,他转借怀庐给国民党作秘密机构中统或军统用房,似更不可能。
  至于是否存在某个不知名资本家,从韩明德手中购买了“怀庐”,因其不知名,无史料可证实。曾有研究篆文的书法家提出,门墙题额上的首字貌似和“怀”的繁体字相近,但仔细分辨,差别很大,更接近于“獧”,百度解释同“狷”,“狷”字大意为孤洁。或许,后来真有不知名资本家从韩明德手中购转此僻静之庐,内心是怀着幽隐之意吧,故而后人始终不知其名。
  春日的夕阳余晖,映照灵隐路幽深如斯。走出怀庐,向前不远,斜对面,便是那座掩映在树荫里的朱红色水泥六角亭,亭边有一棵身躯朝着灵隐路倾斜的百岁老香樟,随风摇曳,仿若遥迢岁月向怀庐递来的一个轻声问候。
  (作者单位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
其他文献
1941年3月1日,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在重庆召开,参会代表中,有一位万众瞩目的传奇人物,他就是南洋著名华侨实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先生。胡文虎此次到渝,名义上是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参加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真正目的是向国民政府当局提供自己对于时局的意见,报告南洋华侨情况,考察国内实业,促进华侨回国投资。  南洋华侨领袖胡文虎首次赴渝,重庆各界翘首以盼  胡文虎与重庆
期刊
躲过顾顺章叛变引发的大搜查  我被王明领导的中央停止工作以后,十分苦闷,要求工作,连续上书中央,没有结果,最后一次请陈郁同志亲自把信交给王明,申辩我被停止工作是没有理由的,党员应在党的组织中做一定的工作,为什么剥夺我的革命工作权利?王明回答是:你必须彻底检讨,承认反四中全会决议的错误,才能分配工作。我当然不能按照他的命令行事,我不能在原则面前屈膝。陈郁同志非常同情我,但也无能为力,只能常来看我,并
期刊
逸飞先生驾鹤西去竟已15周年了,要不是朋友提醒,我几乎忘了,因为我的手机通信录上还保存着他的号码,好像他并没有走,还是那样不知疲倦地在忙着他的大视觉,他还会随时打电话给我……我在网上搜索自己写过的有关他的文章,没想到居然搜索到一篇1998年发表在《焦点》杂志上的文章,题目竟然是《陈逸飞的活法》。  记得那时我给某报采写了一篇《陈逸飞:寻找曾逃亡上海的犹太人》的长篇通讯,说的是陈逸飞拍《逃亡上海》和
期刊
结缘《玉石录——孙广庭大传》  2018年夏的一天,在一次小型活动中,我有幸与孙学孟教授相识。不久,他虔诚地请我帮助审读《玉石录——孙广庭大传》书稿,从2018年夏到2019年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执弟子之规、怀敬畏之心阅读了一遍《玉石录——孙广庭大传》。  全书共三卷十八章,详细介绍了历史名人孙广庭生平传奇。由于孙广庭参与亲历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很多重要历史人物相识、相交,使得此书不仅成为孙
期刊
在“大跃进”的鼓舞下的留学岁月  我在1954年到苏联留学,进入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学习苏联历史专业。在留学的五年里,国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政治运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反右派等等,虽然规定留学生中不开展“反右派”运动,但也进行了学习,还搞了一项“向党交心”活动,有些同学交心的结果是被认定“政治上不可靠”,被遣送回国。  新闻报道各种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报道农业大丰收,一亩土地产几
期刊
著名画家丰子恺的长女、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丰陈宝,是我相识相知的良师益友。  记得早在1947年4月的一天,一位衣着朴素,举止端庄的年轻女子,到我大哥黄宾鸿工作的杭州中正中学,送来一本画册,说:“父亲请黄先生画一幅画,准备送给一位朋友留念。”她逗留片刻,即告离去。大哥打开画册一看,是丰子恺先生绘赠的一幅国画。画面是一个头戴礼帽、腰系画卷的画家隔河凝立,旁缀青松一棵,右上角落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
期刊
习近平曾满怀敬意地说:“江一真同志始终是一位勇于战胜困难的铁汉子,敢于坚持真理的硬骨头,忠心耿耿为人民的好干部。他的高尚品质,是共产党员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见习近平为《冠豸青松——江一真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集》一书所作序言,此书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本文说的是江一真60年前的一段往事。  调研农村基层,为民鼓与呼  1959年1月中旬,福建省委第二书记、省政协主席江一真继对晋江、龙
期刊
编者按:2019年中央文史研究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组织编辑的《馆员履职轶事实录》(暂名)一书,今年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地方政府32家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近百篇文章,以馆员履职亲身经历为切入点,以独特视角讲述中央和地方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史研究、艺术创作、建言献策、统战联谊的生动实践,也是广大文史馆员心忧天下
期刊
1940年年末,按照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决定,我和上海泉漳中学的4位同学一起,假装成回乡探亲的兄弟姐妹,經过10天路途辗转,终于穿过敌占区,进入根据地。当时苏北根据地已经连成一大片,我们经过海安、安丰、东台,到达目的地——苏北盐城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  物质匮乏、精神富足的抗大生活  我们抵达第五分校,在招待所住了下来。当时我们是多么兴奋啊!记得元旦当天,五分校的有关领导给我们介绍了抗
期刊
受命赴疆执行特殊任务  1977年上半年,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决定,由南京军区防化团(即83402部队)组建一个防化混合营执行下半年在新疆某地代号为“21714”核试验任务。根据中央军委和总部下达的任务和南京军区的具体部署和要求,防化团党委十分重视,全团干部、战士将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从思想、组织、作风、纪律、技术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经团党委多次研究,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