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作为义工队伍中的主体,参与义工活动既有利于其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公众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担当。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受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与制约,目前大学生对于义工的实际参与率不高,参与义工活动的内容、渠道较为单一;参与义工活动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收获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大学生自身、义工组织、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义工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义工 义工服务 效果
“义工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译法,又可以译为志愿者。义工多见于港台的叫法,我们国家更多的称为志愿者”[1],随着社工专业的兴起与发展,现在社会上更多的趋向于义工的叫法,以区别于社工。本文凡涉及到义工和志愿者的概念,一律以义工称呼。义工活动的开展对于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传播正能量、增进社会公益服务的主渠道。近几年来,大学生作为义工的主力军,在助学、助残、助老、环保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义工活动整体参与率不高,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真实状况,实证揭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的因素,以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主动性,推动高校义工组织的发展。我们于2013年1月到3月在青岛某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98.6%。
1 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因素
1.1 大学生方面:义工意识薄弱、学业压力大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根本原因。
义工意识的强烈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程度。通过对数据的交叉分析发现,对义工的认识、了解、关注程度与是否参加义工活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认知、了解和关注度越高,参与义工活动的频率就越高。
在“您没有参与义工活动的最主要原因”的回答中,“没有时间”成为制约大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首要因素,占43.6%,“没有时间坚持”成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最大障碍。迫于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往往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备考各种证书或准备考研方面。就业现实和学业的压力,导致许多大学生无暇考虑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这在高年级的同学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1.2 义工组织方面: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欠缺,组织绩效较低,成为影响大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根本原因。首先,义工组织与学校团委的关系过于密切,依赖性过强。义工组织受学校团委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但并非完全受团委的直接领导与指挥,过分依赖于学校,就会造成义工组织缺乏自主独立性,很难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开展活动更多的是依靠学校方面的推动,从义工组织的成立、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主要由学校团委负责决定,导致义工组织的依赖和惰性;义工活动集中在校园义工服务,很少涉及到社区、青少年救助、环境保护等方面,缺乏与其他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导致社会缺乏对大学生义工的真实了解,义工服务的效果并不理想。其次,义工组织自身建设和管理能力欠缺,组织如何成立、负责人如何产生、如何有效的开展活动,如何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工,怎样与学校、社会进行沟通,反映义工组织的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义工组织的成立、负责人的产生并非合理、正当,组织决策缺乏民主协商与沟通,组织决策往往是几个负责人拍板,带有简单命令式的工作作风。
1.3 学校方面:缺乏对义工组织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忽视义工队伍建设与管理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又一原因。首先,高校团委对义工组织直接干预过多,导致义工组织缺少自主性。调查发现,多数团委对义工进行了直接、细微、全面的领导,致使义工更多时候被动地服从学校的组织安排,参与前缺乏审慎的思考和选择,参与过程中也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大学生参加义工主动性不够的客观因素。其次,学校对义工的教育、宣传不够。大学生参加义工及其活动,有赖于对义工的正确认识和了解,但调查发现,仍有10.6%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不知道”义工,42.3%和8.7%的大学生对于义工活动“一般了解”和“不了解”,12.8%的大学生表示想参与义工活动,但“不知道怎样开展活动,无法找到可以帮助的对象”。说明学校对于义工方面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有意向参加义工的大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参加而逐渐远离义工组织。最后,学校对义工激励制度的设计不够完善和健全。目前,多数高校为了推进大学生义工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将年终考核、德育评优、申请奖学金等与义工积分的多少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积极性。但这些措施和制度设计存在着不合理,强调参加义工数量的规定,忽视参加义工质量的规定,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积分只是考虑到参加义工活动的次数多少,至于参加的效果、是否持续参加,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许多大学生认为义工活动就是搞形式主义。
1.4 政府方面:法规建设滞后,大学生义工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政府与大学生义工组织缺乏长期合作,支持力度不够。首先,大学生从事义工服务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伤害的状况,但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一部能够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兼顾专门性和统一性的立法,对义工的界定、服务范围与对象、义工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2]由于对义工权益保障立法的缺失,无法解决大学生参与义工的后顾之忧,导致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犹豫、迟疑和消极。其次,政府缺乏与大学生义工组织的合作。从实践上看,政府支持大学生义工组织的有效方式是政府通过购买义工服务,给予义工报酬,以此对大学生义工组织进行经费支持。但就目前而言,政府向大学生义工组织购买服务很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义工组织的发展和参加的积极性。 1.5 社会方面:缺少社会的认同与支持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社会因素。
在“您在参加义工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的回答中,16.6%的大学生义工认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缺少社会广泛的理解与支持成为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的社会原因。而大学生义工活动之所以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义工组织自身原因外,主要原因在于公众慈善意识的薄弱。受我国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公众的慈善意识整体上薄弱,没有形成关心慈善、热衷志愿服务、支持公益事业的社会氛围。
2 提高大学生参与义工积极性的对策思考
2.1 大学生方面:增强义工服务意识,提高参与义工主动性。大学生首先要明确参加义工对于自身、社会的意义,主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了解有关义工的性质特点以及义工服务的形式、渠道、相关制度等信息,主动关注义工活动的有关新闻报道,形成对义工的客观、准确的认知,树立志愿服务意识,从而激发从事义工活动的内在动力。其次,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选择的参加一些义工活动,通过参加具体的义工服务活动,加深对义工的认知。
2.2 义工组织方面:强化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提高组织绩效。首先,义工组织要尽量减少对学校团委的依赖,在坚持接受学校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独立自主地组织和开展活动。其次,义工组织要努力提高自身建设与管理能力,严格组织成员的加入、负责人的产生程序,重视组织内部的沟通与民主决策。有意识地培养后继者,以保证义工服务的持续和连续性,通过民主、公平和透明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保证每个大学生义工自愿参与组织的管理与决策。
2.3 学校方面:强化服务意识,给予义工组织积极的指导与监督管理,推动大学生义工组织良性运行。首先,学校团委应该尽量减少对义工组织的直接干预,从义工组织的成立、建设、成员发动,到义工活动时间、内容、形式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应该由义工组织自主开展。其次,加强对大学生义工方面的教育与宣传,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形成。可以考虑将义工教育纳入到大学的培养计划中,并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借助于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介,开辟大学生义工专栏,建立大学生义工网,为大学生义工和社会构建沟通平台。再次,在激励制度的设计方面,学校要考虑增加大学生参加义工内容与持续时间长短,以及义工服务对象的评价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考虑建立大学生义工档案,详细记录大学生义工的基本情况、参与义工服务的内容、效果等信息,既可以作为进行考核奖励的依据,同时可以考虑作为将来大学生择业、深造的条件和资格之一。
2.4 政府方面:健全立法,保障大学生义工合法权益;加强彼此合作,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提供制度保障。结合我国义工发展状况,尽快制定和出台专门的法律,对义工组织的成立、组织建设以及义工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政府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进行制度设计,要求大学生求职时,用人单位必须要求求职者有义工经历,间接鼓励大学生参加义工服务。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大学生义工服务的方式,给予高校义工组织经费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2.5 社会方面:提高公众慈善意识,社会要以宽容之心认可、支持大学生义工,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服务活动提供社会支持。首先,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慈善服务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慈善,人人热衷公益事业,大学生义工活动才可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大学生义工组织的发展才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媒体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给予大学生义工组织更多的关注与宣传,重点对义工事迹采取正面报道的方式,引领舆论,为公众提供更多客观、正面、积极的义工形象,促使公众对大学生义工有个全面真实的了解,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ke.com/wiki/%E4%B9%89%E5%B7%A5 义工,百度百科.
[2]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服务志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对策——以南京N学院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5-57.
[3]李国武.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参与及影响因素——来自某高校抽样调查的发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7):11-18.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012-2013)。
作者简介:纪丕霞(1971-),女,山东莱西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 义工 义工服务 效果
“义工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译法,又可以译为志愿者。义工多见于港台的叫法,我们国家更多的称为志愿者”[1],随着社工专业的兴起与发展,现在社会上更多的趋向于义工的叫法,以区别于社工。本文凡涉及到义工和志愿者的概念,一律以义工称呼。义工活动的开展对于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传播正能量、增进社会公益服务的主渠道。近几年来,大学生作为义工的主力军,在助学、助残、助老、环保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义工活动整体参与率不高,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真实状况,实证揭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的因素,以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主动性,推动高校义工组织的发展。我们于2013年1月到3月在青岛某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98.6%。
1 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因素
1.1 大学生方面:义工意识薄弱、学业压力大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根本原因。
义工意识的强烈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程度。通过对数据的交叉分析发现,对义工的认识、了解、关注程度与是否参加义工活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认知、了解和关注度越高,参与义工活动的频率就越高。
在“您没有参与义工活动的最主要原因”的回答中,“没有时间”成为制约大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首要因素,占43.6%,“没有时间坚持”成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最大障碍。迫于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往往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备考各种证书或准备考研方面。就业现实和学业的压力,导致许多大学生无暇考虑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这在高年级的同学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1.2 义工组织方面: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欠缺,组织绩效较低,成为影响大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根本原因。首先,义工组织与学校团委的关系过于密切,依赖性过强。义工组织受学校团委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但并非完全受团委的直接领导与指挥,过分依赖于学校,就会造成义工组织缺乏自主独立性,很难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开展活动更多的是依靠学校方面的推动,从义工组织的成立、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主要由学校团委负责决定,导致义工组织的依赖和惰性;义工活动集中在校园义工服务,很少涉及到社区、青少年救助、环境保护等方面,缺乏与其他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导致社会缺乏对大学生义工的真实了解,义工服务的效果并不理想。其次,义工组织自身建设和管理能力欠缺,组织如何成立、负责人如何产生、如何有效的开展活动,如何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工,怎样与学校、社会进行沟通,反映义工组织的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义工组织的成立、负责人的产生并非合理、正当,组织决策缺乏民主协商与沟通,组织决策往往是几个负责人拍板,带有简单命令式的工作作风。
1.3 学校方面:缺乏对义工组织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忽视义工队伍建设与管理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又一原因。首先,高校团委对义工组织直接干预过多,导致义工组织缺少自主性。调查发现,多数团委对义工进行了直接、细微、全面的领导,致使义工更多时候被动地服从学校的组织安排,参与前缺乏审慎的思考和选择,参与过程中也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大学生参加义工主动性不够的客观因素。其次,学校对义工的教育、宣传不够。大学生参加义工及其活动,有赖于对义工的正确认识和了解,但调查发现,仍有10.6%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不知道”义工,42.3%和8.7%的大学生对于义工活动“一般了解”和“不了解”,12.8%的大学生表示想参与义工活动,但“不知道怎样开展活动,无法找到可以帮助的对象”。说明学校对于义工方面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有意向参加义工的大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参加而逐渐远离义工组织。最后,学校对义工激励制度的设计不够完善和健全。目前,多数高校为了推进大学生义工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将年终考核、德育评优、申请奖学金等与义工积分的多少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积极性。但这些措施和制度设计存在着不合理,强调参加义工数量的规定,忽视参加义工质量的规定,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积分只是考虑到参加义工活动的次数多少,至于参加的效果、是否持续参加,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许多大学生认为义工活动就是搞形式主义。
1.4 政府方面:法规建设滞后,大学生义工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政府与大学生义工组织缺乏长期合作,支持力度不够。首先,大学生从事义工服务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伤害的状况,但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一部能够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兼顾专门性和统一性的立法,对义工的界定、服务范围与对象、义工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2]由于对义工权益保障立法的缺失,无法解决大学生参与义工的后顾之忧,导致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犹豫、迟疑和消极。其次,政府缺乏与大学生义工组织的合作。从实践上看,政府支持大学生义工组织的有效方式是政府通过购买义工服务,给予义工报酬,以此对大学生义工组织进行经费支持。但就目前而言,政府向大学生义工组织购买服务很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义工组织的发展和参加的积极性。 1.5 社会方面:缺少社会的认同与支持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社会因素。
在“您在参加义工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的回答中,16.6%的大学生义工认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缺少社会广泛的理解与支持成为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的社会原因。而大学生义工活动之所以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义工组织自身原因外,主要原因在于公众慈善意识的薄弱。受我国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公众的慈善意识整体上薄弱,没有形成关心慈善、热衷志愿服务、支持公益事业的社会氛围。
2 提高大学生参与义工积极性的对策思考
2.1 大学生方面:增强义工服务意识,提高参与义工主动性。大学生首先要明确参加义工对于自身、社会的意义,主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了解有关义工的性质特点以及义工服务的形式、渠道、相关制度等信息,主动关注义工活动的有关新闻报道,形成对义工的客观、准确的认知,树立志愿服务意识,从而激发从事义工活动的内在动力。其次,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选择的参加一些义工活动,通过参加具体的义工服务活动,加深对义工的认知。
2.2 义工组织方面:强化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提高组织绩效。首先,义工组织要尽量减少对学校团委的依赖,在坚持接受学校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独立自主地组织和开展活动。其次,义工组织要努力提高自身建设与管理能力,严格组织成员的加入、负责人的产生程序,重视组织内部的沟通与民主决策。有意识地培养后继者,以保证义工服务的持续和连续性,通过民主、公平和透明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保证每个大学生义工自愿参与组织的管理与决策。
2.3 学校方面:强化服务意识,给予义工组织积极的指导与监督管理,推动大学生义工组织良性运行。首先,学校团委应该尽量减少对义工组织的直接干预,从义工组织的成立、建设、成员发动,到义工活动时间、内容、形式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应该由义工组织自主开展。其次,加强对大学生义工方面的教育与宣传,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形成。可以考虑将义工教育纳入到大学的培养计划中,并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借助于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介,开辟大学生义工专栏,建立大学生义工网,为大学生义工和社会构建沟通平台。再次,在激励制度的设计方面,学校要考虑增加大学生参加义工内容与持续时间长短,以及义工服务对象的评价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考虑建立大学生义工档案,详细记录大学生义工的基本情况、参与义工服务的内容、效果等信息,既可以作为进行考核奖励的依据,同时可以考虑作为将来大学生择业、深造的条件和资格之一。
2.4 政府方面:健全立法,保障大学生义工合法权益;加强彼此合作,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提供制度保障。结合我国义工发展状况,尽快制定和出台专门的法律,对义工组织的成立、组织建设以及义工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政府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进行制度设计,要求大学生求职时,用人单位必须要求求职者有义工经历,间接鼓励大学生参加义工服务。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大学生义工服务的方式,给予高校义工组织经费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2.5 社会方面:提高公众慈善意识,社会要以宽容之心认可、支持大学生义工,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服务活动提供社会支持。首先,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慈善服务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慈善,人人热衷公益事业,大学生义工活动才可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大学生义工组织的发展才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媒体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给予大学生义工组织更多的关注与宣传,重点对义工事迹采取正面报道的方式,引领舆论,为公众提供更多客观、正面、积极的义工形象,促使公众对大学生义工有个全面真实的了解,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ke.com/wiki/%E4%B9%89%E5%B7%A5 义工,百度百科.
[2]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服务志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对策——以南京N学院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5-57.
[3]李国武.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参与及影响因素——来自某高校抽样调查的发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7):11-18.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012-2013)。
作者简介:纪丕霞(1971-),女,山东莱西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