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工科理念提出后,很多学校均进行了深入改革。机械专业是我国的热门专业,新工科发展的进程中也完善了基础课程体系。现行的教育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就应结合实际,加大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力度。
关键词 新工科;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制造业在多项领域中均得以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也需要更多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很多工科院校设立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械自动化专业,但是受新工科改革的影响,高校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对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机械基础课程体系。
1 新工科概述
为了顺应产业改革的要求,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我国制定了多个战略,教育部也更加重视新工科建设,发布了多份红头文件,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 新工科理念对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要求
2.1 面向新经济培养专业人才
现阶段,我国要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新工科理念影响下,创建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只有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建设与未来课程发展相契合的实践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2.2 建立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模式
新时期,教育改革日渐深入,需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行业发展中,学科交融的现象十分普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的人才。且人工智能、新能源技術和现代农机装备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对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科改革势在必行。传统机械制造专业知识体系相对滞后,而将传统的CAD制图和三维制图有机结合,则能够使机械类基础课程顺应时代发展。其可促进学科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文理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求各类知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成为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2.3 满足企业要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所以,机械课程体系应充分展现出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各项要求。在创建专业体系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企业内部机械岗位对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将其作为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和实践能力,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地方经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就业,而优秀毕业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在课程中充分展现特色人才的需求可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方企业发展概况,进而为学生的就业和求职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问题
3.1 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模式滞后
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十分明显,理论和实践高度融合,传统教学中无法有效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性学习环节相对匮乏,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培养时代所需的专业人才。
3.2 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并未设立研习性课程,创新训练项目数量十分有限,且协同育人也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场所有限,无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再者,跨学科交融沟通协作能力不强,大大减弱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3 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完善评价机制可有效加强教育改革的持续性,传统的评价机制无法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评价指标不够精细,而且也无法顺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
4 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策略
4.1 践行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挖掘新的教学内容
高校需以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为主要模式,密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建立完善的探究式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机制,在研发式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研究能力。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结合产业发展的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传统与现代高度结合,追随时代前沿。
教师需全面了解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全新的教学内容,从而完善基础课程教材内容。采取产教结合、科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新型育人模式,完善验证性试验,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组织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形成更加科学的教学链条。
4.2 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开设研习实践课程
以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实践基地为基础,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利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活动,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另外,结合企业的要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编制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市场调研到加工装配全过程的处理和控制,同时可利用新技术和新产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以此增强学生的数字化及工程化设计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及毕业要求评价,调整改革机制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确保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满足毕业的要求,以毕业要求为基础完善评价机制。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教学任务,落实教学活动,采取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明确学生的各项能力能否满足评价的标准,然后将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这样学生可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好调整工作。再者,教师要以专业人才培养和达到毕业要求为目标,开展毕业要求评价,了解毕业要求达成度,且结合评价过程数据、评价结果等,适度调整课程内容、教学计划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工作。
5 结语
新兴工程科技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日渐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应对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持续前行,促进产业升级,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助力。
参考文献
[1] 曹凤梅,张红光.《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1(34):210.
[2] 陈雪辉,俞传阳,景甜甜.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7):189-192.
关键词 新工科;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制造业在多项领域中均得以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也需要更多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很多工科院校设立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械自动化专业,但是受新工科改革的影响,高校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对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机械基础课程体系。
1 新工科概述
为了顺应产业改革的要求,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我国制定了多个战略,教育部也更加重视新工科建设,发布了多份红头文件,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 新工科理念对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要求
2.1 面向新经济培养专业人才
现阶段,我国要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新工科理念影响下,创建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只有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建设与未来课程发展相契合的实践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2.2 建立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模式
新时期,教育改革日渐深入,需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行业发展中,学科交融的现象十分普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的人才。且人工智能、新能源技術和现代农机装备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对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科改革势在必行。传统机械制造专业知识体系相对滞后,而将传统的CAD制图和三维制图有机结合,则能够使机械类基础课程顺应时代发展。其可促进学科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文理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求各类知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成为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2.3 满足企业要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所以,机械课程体系应充分展现出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各项要求。在创建专业体系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企业内部机械岗位对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将其作为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和实践能力,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地方经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就业,而优秀毕业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在课程中充分展现特色人才的需求可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方企业发展概况,进而为学生的就业和求职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问题
3.1 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模式滞后
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十分明显,理论和实践高度融合,传统教学中无法有效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性学习环节相对匮乏,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培养时代所需的专业人才。
3.2 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并未设立研习性课程,创新训练项目数量十分有限,且协同育人也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场所有限,无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再者,跨学科交融沟通协作能力不强,大大减弱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3 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完善评价机制可有效加强教育改革的持续性,传统的评价机制无法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评价指标不够精细,而且也无法顺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
4 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策略
4.1 践行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挖掘新的教学内容
高校需以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为主要模式,密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建立完善的探究式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机制,在研发式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研究能力。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结合产业发展的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传统与现代高度结合,追随时代前沿。
教师需全面了解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全新的教学内容,从而完善基础课程教材内容。采取产教结合、科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新型育人模式,完善验证性试验,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组织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形成更加科学的教学链条。
4.2 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开设研习实践课程
以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实践基地为基础,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利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活动,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另外,结合企业的要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编制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市场调研到加工装配全过程的处理和控制,同时可利用新技术和新产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以此增强学生的数字化及工程化设计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及毕业要求评价,调整改革机制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确保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满足毕业的要求,以毕业要求为基础完善评价机制。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教学任务,落实教学活动,采取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明确学生的各项能力能否满足评价的标准,然后将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这样学生可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好调整工作。再者,教师要以专业人才培养和达到毕业要求为目标,开展毕业要求评价,了解毕业要求达成度,且结合评价过程数据、评价结果等,适度调整课程内容、教学计划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工作。
5 结语
新兴工程科技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日渐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应对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持续前行,促进产业升级,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助力。
参考文献
[1] 曹凤梅,张红光.《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1(34):210.
[2] 陈雪辉,俞传阳,景甜甜.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7):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