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画种,唐代以来,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画家开创了以诗入画的山水境界。从此,意境成为了山水画最高的审美追求,也是山水画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意境山水盛于宋元,追求情感与自然融合的审美观,中国山水画真正进入了以表达意境为目的之繁盛时期。
关键词:山水画 意境
绘画之意境指通过画家对自然生活之描绘,在作品里表达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早在南朝,宋宗炳就以“畅神”作为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同一时期的王微则主张以“画之情”作为山水画的审美学说。宋代开始,山水画真正进入了鼎盛时期,宋元画家以自然山水为始,不同皴法的成熟运用,描绘各地的自然山川,加之情感寄托,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局面。
一幅山水画的创作包括山水画的选题、构思、笔墨语言、景之布局等,而这一切只是构成山水意境之前提,只有高超的画技的表达,结合作者的学养、品格、心境等特点,才能完好地表现出画之意境。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不同,艺术意境也是无限多样的。宋元山水之境既有范宽之雄浑,又有倪瓒荒寒萧疏之境,又有黄公望清新秀美之境等,形成了历代画家各自不同之画风。
一、生活之境体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作品里意境的源泉。画家的情感和感受来自生活,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记载:“君子之所有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圆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山水画之境界是画家对生活之向往,体现真实山林之境。宋元画家董其昌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宋元画家畅游山水,饱游饫看,熟悉真山水,才能得山水之真趣。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范宽“师物”、米芾“坐观江山,日夕卧起其中,以领略烟云出没、沙水映带之趣”、黄公望“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林中坐”等,只有对生活之景的不断观察与积累,才能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
二、形式语言构建之境
绘画作品有意境,才能让鉴赏者产生共鸣。为了表情达意,需要掌握意境的表现手法及手段,即画面形式语言的使用,即意匠。笔墨境界是山水画意境的重中之重,通过笔墨去创造画面之气、神、韵。笔墨是由视知觉转换成思想的手段,尤其是笔势,要求画面用笔用线前后呼应,左右顾盼,上下连贯,才能使画面气韵生动,境界而出。宋元画家在山水画的表现上,设色较少,注重墨色的运用,极力营造笔墨特征之意境。画之意境与画家的笔墨气质相辅相成,画家笔墨气质不同,画面所体现的意境也有所不同。清代布颜图在其《画学心法问答》里阐述道:“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盖笔即精工,墨既焕彩,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境界入情而笔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赏鉴?吾故谓笔墨情景,缺一不可。”[1]其次是画面布局,北宋山水画以画面内容的丰富与构图的饱满为审美追求,画家把画面创造丰富,构图饱满,借客观物象之描写,表达思想情感;南宋山水之境界,追求以少胜多、以虚带实,利用空间的留白,即计白当黑,使画境寓意深远,开创秀丽、雅致的山水之境。另外,通过对画面物象的巧妙处理,峰峦林壑天然而成,舒畅自然,自成天趣。
三、心中之境
山水画意境来源于生活之景,再到心中之情,从而达到形神统一的艺术境界,宋元山水不仅仅是生活之景的再现,而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之境界即画者精神的栖息地,所期盼的理想图景。“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画家重视山水画中的精神旅程,而达到洗身、养心、澄怀、畅神的灵境。宋代画家范宽正是因为“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才有了《溪山行旅图》的雄浑之境;郭熙的画气质孤傲、冷峻,在《早春图》中,体现了冬山惨淡而如睡之清逸之境。顾斌在《审美意识在中国的兴起》一文中说:“随着六朝而起的自然观,变成了部分的精神疗法。自然,不仅提供了一种藏身之所,也提供了一种抚慰人心的药物、一个宗教沉思的处所、一个哲学思考的机会。中国的士大夫选择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来解决他们的政治、社会和个人问题。”[2]尤其是元代,与南宋社会政治的不同,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儒家思想,把个人情感寄托于画,追求心灵的安逸与畅然。自然可以解决一个人心灵、精神以及现实面临的困难,因此,在元代山水中,画家多为表达胸中逸气,主要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感,写实性退其次。隐士的出现,加大了山水画发展的进程,强调对“简”的追求,以倪瓒、吴镇为代表的元四家,现实之景的要求远不如心中之景之表达,“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抒胸中逸气耳”“聊以自娱”等,正是其真实的写照。
宋元山水画家在不同的地域,取自然之精粹,创造出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呈现出非凡的山水意境。虽然个人风貌不同,但是他们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度境界,为后人学习之典范。
参考文献:
[1]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2]徐晓力.山水画的文化解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曾舒丛,女,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
关键词:山水画 意境
绘画之意境指通过画家对自然生活之描绘,在作品里表达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早在南朝,宋宗炳就以“畅神”作为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同一时期的王微则主张以“画之情”作为山水画的审美学说。宋代开始,山水画真正进入了鼎盛时期,宋元画家以自然山水为始,不同皴法的成熟运用,描绘各地的自然山川,加之情感寄托,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局面。
一幅山水画的创作包括山水画的选题、构思、笔墨语言、景之布局等,而这一切只是构成山水意境之前提,只有高超的画技的表达,结合作者的学养、品格、心境等特点,才能完好地表现出画之意境。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不同,艺术意境也是无限多样的。宋元山水之境既有范宽之雄浑,又有倪瓒荒寒萧疏之境,又有黄公望清新秀美之境等,形成了历代画家各自不同之画风。
一、生活之境体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作品里意境的源泉。画家的情感和感受来自生活,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记载:“君子之所有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圆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山水画之境界是画家对生活之向往,体现真实山林之境。宋元画家董其昌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宋元画家畅游山水,饱游饫看,熟悉真山水,才能得山水之真趣。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范宽“师物”、米芾“坐观江山,日夕卧起其中,以领略烟云出没、沙水映带之趣”、黄公望“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林中坐”等,只有对生活之景的不断观察与积累,才能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
二、形式语言构建之境
绘画作品有意境,才能让鉴赏者产生共鸣。为了表情达意,需要掌握意境的表现手法及手段,即画面形式语言的使用,即意匠。笔墨境界是山水画意境的重中之重,通过笔墨去创造画面之气、神、韵。笔墨是由视知觉转换成思想的手段,尤其是笔势,要求画面用笔用线前后呼应,左右顾盼,上下连贯,才能使画面气韵生动,境界而出。宋元画家在山水画的表现上,设色较少,注重墨色的运用,极力营造笔墨特征之意境。画之意境与画家的笔墨气质相辅相成,画家笔墨气质不同,画面所体现的意境也有所不同。清代布颜图在其《画学心法问答》里阐述道:“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盖笔即精工,墨既焕彩,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境界入情而笔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赏鉴?吾故谓笔墨情景,缺一不可。”[1]其次是画面布局,北宋山水画以画面内容的丰富与构图的饱满为审美追求,画家把画面创造丰富,构图饱满,借客观物象之描写,表达思想情感;南宋山水之境界,追求以少胜多、以虚带实,利用空间的留白,即计白当黑,使画境寓意深远,开创秀丽、雅致的山水之境。另外,通过对画面物象的巧妙处理,峰峦林壑天然而成,舒畅自然,自成天趣。
三、心中之境
山水画意境来源于生活之景,再到心中之情,从而达到形神统一的艺术境界,宋元山水不仅仅是生活之景的再现,而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之境界即画者精神的栖息地,所期盼的理想图景。“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画家重视山水画中的精神旅程,而达到洗身、养心、澄怀、畅神的灵境。宋代画家范宽正是因为“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才有了《溪山行旅图》的雄浑之境;郭熙的画气质孤傲、冷峻,在《早春图》中,体现了冬山惨淡而如睡之清逸之境。顾斌在《审美意识在中国的兴起》一文中说:“随着六朝而起的自然观,变成了部分的精神疗法。自然,不仅提供了一种藏身之所,也提供了一种抚慰人心的药物、一个宗教沉思的处所、一个哲学思考的机会。中国的士大夫选择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来解决他们的政治、社会和个人问题。”[2]尤其是元代,与南宋社会政治的不同,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儒家思想,把个人情感寄托于画,追求心灵的安逸与畅然。自然可以解决一个人心灵、精神以及现实面临的困难,因此,在元代山水中,画家多为表达胸中逸气,主要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感,写实性退其次。隐士的出现,加大了山水画发展的进程,强调对“简”的追求,以倪瓒、吴镇为代表的元四家,现实之景的要求远不如心中之景之表达,“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抒胸中逸气耳”“聊以自娱”等,正是其真实的写照。
宋元山水画家在不同的地域,取自然之精粹,创造出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呈现出非凡的山水意境。虽然个人风貌不同,但是他们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度境界,为后人学习之典范。
参考文献:
[1]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2]徐晓力.山水画的文化解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曾舒丛,女,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