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陇西李氏文化是甘肃文化艺术界研究甘肃地域风情文化的重要资料和组成部分,但对于它的研究略显式微,它对于地域性文化研究下的高校视觉识别系统中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设计依据,对甘肃省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地域性研究提供一种新文化思考,一种新的设计语境。
【关键词】符号 标志 陇西李氏文化 包装 视觉 设计语境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著名符号学家本泽认为,人类意识领域就好比一个充满各种物质材料或精神意义的符号空间。闻名遐迩的卡西尔也是一位符号论美学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和感情表达形式的艺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符号语言,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艺术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用特有的符号涵义甚至符号体系来表达,所以,我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观察艺术形象以及深入感受艺术作品内涵时,都需要理解其所包含的符号涵义。卡西尔还认为符号具有很强的统摄功能,作为对象的一种指称形式,符号具有具有生成人性和塑造人类文化的作用。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构成了符号两个缺一不可的面,前者体现了表面意义,后者则体现了符号内容。而标志是一种形象直观的符号,含有标示、指示、代替、象征的蕴意,它以显著的外表形象或者文字图形直观地表现出某种意义、情感或者指令,具有很深的研究价值。
标志是一门人们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外在形象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符号特征的艺术形式,标志来源于自然、社会以及人们历史观念逐渐形成的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的事物形态。标志是完整的含有艺术色彩的图形符号,标志艺术与装饰图案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很大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标志艺术往往是通过“图形”的方式来呈现事物形象的,即便是现成的文字符号也需要经过图形化加工,使得文字符号变得更加抽象、简约且包含聚焦功能。所以,标志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性和共识性等鲜明特征。标志英文名称为Logo,汉语辞典解释其为“代记号”,标志艺术的规律就是要追求符号美,其本质上还属于图形符号的艺术形式。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汶水》:“《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
标志(Logo),也称标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视觉化的信息表达方式。标志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收的简单明了的视觉图形,标志必须产生一目了然的视觉传递效果,能够迅速被人们感知。所以,标志设计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美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符号、文字、图形等视觉形象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为了直观表达事物涵义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人们将最初的事物形象进行修葺和完善,加工成能够表达一定精神内涵以及传达某种信息的图形形象,故而标志能起到帮助人们进行视觉语言交流的作用。生活中不乏吸人眼球的标志艺术,作为一种识别和传递信息的视觉语言,标志以其简单明了、形象生动的造型,成为凝聚企业形象以及品牌特点的重要符号。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出现多样性,不仅包括传统的书刊、报纸、海报等纸媒,还涌现出形式各类的自媒体。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视觉感应提到了一个很高层次,所以说如今的视觉媒体盛极一时。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作为一项最基本的视觉元素,标志依然承担着传递信息的重任,所谓“一图胜万言”,标志所诠释的深刻精神内涵永远无法被替代。人们在沟通交流时,语言都可能成为障碍,但是借助标志符号能够有效地搭建起心灵桥梁,产生共识。因此,标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高校校园中,标志已成为人们进行交流、沟通、表达某种愿望的不可或缺的图形符号。
高校作为文化载体也应该是当地地域文化的承载与传播者,有对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责任与义务。甘肃省作为国家大型战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将甘肃特有的文化传播好、研究好就成了甘肃省高校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中对于地域文化的建设进行反映与使用,不仅说明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视,更反映了甘肃省作为国家大型战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对于自身文化的的一种自信与尊重。只有文化的自信才能建立经济的自信,才能建立对于地域本体的极大认同与归属,“文化之与人,如影相随”。视觉识别系统包含基础部分、应用部分,标志设计贯穿视觉识别系统的两大部分,标志设计作为视觉识别系统中最重要的视觉要素,它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甘肃省高校标志的设计也应该建立在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
1 李氏文化的历史性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期,纣王无道,理征因直言规劝其改正错误,为纣王所不容,而被杀害。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的保命之功及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故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李姓从形成时起,长达几百年默默无闻,直到春秋时期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号为老子)为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流芳百世。李耳九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李崇仕秦陇西守,封南郑公,即陇西房始祖;李玑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为赵郡房始祖。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6大房。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根深叶茂。至此陇西与李姓结下不解之缘,同时也成了天下李姓认祖归宗不可替代的发祥地。如图为李世民题写的匾额(图1)。
2 国人对于李氏文化的文化认同 一种文化要具备高校视觉识别系统中标志设计的文化承载,应该具有文化的广度与延展性,李氏文化就有传播的基础及文化认同,大陆的认同不必详述,以港、澳、台,国外为例。
在闽、粤和台湾等地的李姓同胞 ,家家户户都有“陇西堂”的匾额 ,有的挂在大门口 ,有的挂在客厅 ,有的是逢年过节供奉“陇西堂”的牌位 ,缅怀故土 ,遥祭先祖。这就是他们离乡背井以后的独特感情。李姓对“陇西堂” 的亲情 ,令人遐想。
1980年出版的《李宗仁回忆录》第一篇《家世》中说:“ 我们村聚居的李姓族人 ,男女约二百丁口。相传我们的先祖是陇西人 , 历朝历代 ,迁徙数千里才定居到广西的……”。
1987年 ,日本的富田秀子( 汉名李秀莲 ,原广东梅县的客家人) 携带子女来到陇西,她在这片充满深情回忆的土地上流连忘返,看着陇西土木结构的低矮房屋,感受着这里的乡村风俗,追忆起当年与老婆婆同炕而眠,跟着老婆婆拉拉家常话,听着过去的故事,倍感亲切。到达广东以后,专程到梅县去晋谒 “陇西堂”,适逢阴雨天气,百无聊赖,当初老婆婆所讲的话涌上心田,虽然当时她一句也听不懂,但是祖先所传承下来的土话,对于她无疑是心灵的慰藉,懂不懂意识也就无关紧要了。回到日本以后 ,她写来信说 :“ ……我像回到温的家乡 ,受到亲人的款待 ,心里感到那么温暖……爱乡之亲 ,油然而生……我们在海外盼望着祖国繁荣……”赤子衷情 ,跃然纸上(如图2)。
3 李氏文化的视觉现状
当地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但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反映研究方面,对于史料的整理发掘极其缺乏。号称天下第一大姓的发祥地和祭祖胜地,文化品位不高,诸建筑物装饰纹样、和玺彩画、门楣、窗户没有进行详细考证,为文革后随意复建。虽然李家祠堂、李家龙宫的现状不太乐观,但遗留下来的建筑构件足以反映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尤其屋脊中正脊、垂脊、歇山、戗脊、山花等建筑结构上精美的砖雕图案以及门钉、铺首上精致的錾铜纹样都可以作为标志设计的视觉基础,进行重新的定义与设计。
综上所述,陇西李氏文化应是整个甘肃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文化艺术界、甘肃省高等教育、甘肃省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地域性设计中研究甘肃地域风情文化的宝贵资料,陇西李氏文化必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一代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整体战略地推进走向世界,也将使甘肃省高校视觉形象依附于陇西李氏文化这件“特色包装”形成鲜明记忆。
今天,我们讲甘肃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中标志设计的地域性研究以及文化包装,不是企图在地域性文化中获得现成的视觉图案、纹样作为唯一设计、“包装”要素,进行设计或者改变,这些都是对文化作为标志设计基础的片面性理解,标志设计作为视觉识别系统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元素,设计师对于地域文化综合性的研究尤其是设计之前对于地域文化背后的文化做一系统认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要才能在高校校园文化这一特定设计语境下创造出反映地域性文化的标志设计,才能做出更好的校园标志。
参考文献
[1]广陵书社编.《中国历代氏族典》.广陵书社出版,第1版 2009.12.
[2]骈宇骞主编.《贞观政要》.中华书局, ,第1版,2011.3.
[3]欧阳修,宋祁主编.《新唐书》.中华书局,第1版,1975.2.
[4]刘昫主编.《旧唐书》.中华书局,第1版,1975.5.
[5]唐德刚主编.《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5.2.
[6]阮恒辉主编.《广告运作实务》.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3.
[7]丁柏铨主编.《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
【关键词】符号 标志 陇西李氏文化 包装 视觉 设计语境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著名符号学家本泽认为,人类意识领域就好比一个充满各种物质材料或精神意义的符号空间。闻名遐迩的卡西尔也是一位符号论美学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和感情表达形式的艺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符号语言,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艺术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用特有的符号涵义甚至符号体系来表达,所以,我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观察艺术形象以及深入感受艺术作品内涵时,都需要理解其所包含的符号涵义。卡西尔还认为符号具有很强的统摄功能,作为对象的一种指称形式,符号具有具有生成人性和塑造人类文化的作用。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构成了符号两个缺一不可的面,前者体现了表面意义,后者则体现了符号内容。而标志是一种形象直观的符号,含有标示、指示、代替、象征的蕴意,它以显著的外表形象或者文字图形直观地表现出某种意义、情感或者指令,具有很深的研究价值。
标志是一门人们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外在形象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符号特征的艺术形式,标志来源于自然、社会以及人们历史观念逐渐形成的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的事物形态。标志是完整的含有艺术色彩的图形符号,标志艺术与装饰图案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很大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标志艺术往往是通过“图形”的方式来呈现事物形象的,即便是现成的文字符号也需要经过图形化加工,使得文字符号变得更加抽象、简约且包含聚焦功能。所以,标志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性和共识性等鲜明特征。标志英文名称为Logo,汉语辞典解释其为“代记号”,标志艺术的规律就是要追求符号美,其本质上还属于图形符号的艺术形式。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汶水》:“《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
标志(Logo),也称标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视觉化的信息表达方式。标志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收的简单明了的视觉图形,标志必须产生一目了然的视觉传递效果,能够迅速被人们感知。所以,标志设计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美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符号、文字、图形等视觉形象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为了直观表达事物涵义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人们将最初的事物形象进行修葺和完善,加工成能够表达一定精神内涵以及传达某种信息的图形形象,故而标志能起到帮助人们进行视觉语言交流的作用。生活中不乏吸人眼球的标志艺术,作为一种识别和传递信息的视觉语言,标志以其简单明了、形象生动的造型,成为凝聚企业形象以及品牌特点的重要符号。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出现多样性,不仅包括传统的书刊、报纸、海报等纸媒,还涌现出形式各类的自媒体。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视觉感应提到了一个很高层次,所以说如今的视觉媒体盛极一时。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作为一项最基本的视觉元素,标志依然承担着传递信息的重任,所谓“一图胜万言”,标志所诠释的深刻精神内涵永远无法被替代。人们在沟通交流时,语言都可能成为障碍,但是借助标志符号能够有效地搭建起心灵桥梁,产生共识。因此,标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高校校园中,标志已成为人们进行交流、沟通、表达某种愿望的不可或缺的图形符号。
高校作为文化载体也应该是当地地域文化的承载与传播者,有对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责任与义务。甘肃省作为国家大型战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将甘肃特有的文化传播好、研究好就成了甘肃省高校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中对于地域文化的建设进行反映与使用,不仅说明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视,更反映了甘肃省作为国家大型战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对于自身文化的的一种自信与尊重。只有文化的自信才能建立经济的自信,才能建立对于地域本体的极大认同与归属,“文化之与人,如影相随”。视觉识别系统包含基础部分、应用部分,标志设计贯穿视觉识别系统的两大部分,标志设计作为视觉识别系统中最重要的视觉要素,它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甘肃省高校标志的设计也应该建立在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
1 李氏文化的历史性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期,纣王无道,理征因直言规劝其改正错误,为纣王所不容,而被杀害。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的保命之功及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故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李姓从形成时起,长达几百年默默无闻,直到春秋时期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号为老子)为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流芳百世。李耳九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李崇仕秦陇西守,封南郑公,即陇西房始祖;李玑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为赵郡房始祖。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6大房。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根深叶茂。至此陇西与李姓结下不解之缘,同时也成了天下李姓认祖归宗不可替代的发祥地。如图为李世民题写的匾额(图1)。
2 国人对于李氏文化的文化认同 一种文化要具备高校视觉识别系统中标志设计的文化承载,应该具有文化的广度与延展性,李氏文化就有传播的基础及文化认同,大陆的认同不必详述,以港、澳、台,国外为例。
在闽、粤和台湾等地的李姓同胞 ,家家户户都有“陇西堂”的匾额 ,有的挂在大门口 ,有的挂在客厅 ,有的是逢年过节供奉“陇西堂”的牌位 ,缅怀故土 ,遥祭先祖。这就是他们离乡背井以后的独特感情。李姓对“陇西堂” 的亲情 ,令人遐想。
1980年出版的《李宗仁回忆录》第一篇《家世》中说:“ 我们村聚居的李姓族人 ,男女约二百丁口。相传我们的先祖是陇西人 , 历朝历代 ,迁徙数千里才定居到广西的……”。
1987年 ,日本的富田秀子( 汉名李秀莲 ,原广东梅县的客家人) 携带子女来到陇西,她在这片充满深情回忆的土地上流连忘返,看着陇西土木结构的低矮房屋,感受着这里的乡村风俗,追忆起当年与老婆婆同炕而眠,跟着老婆婆拉拉家常话,听着过去的故事,倍感亲切。到达广东以后,专程到梅县去晋谒 “陇西堂”,适逢阴雨天气,百无聊赖,当初老婆婆所讲的话涌上心田,虽然当时她一句也听不懂,但是祖先所传承下来的土话,对于她无疑是心灵的慰藉,懂不懂意识也就无关紧要了。回到日本以后 ,她写来信说 :“ ……我像回到温的家乡 ,受到亲人的款待 ,心里感到那么温暖……爱乡之亲 ,油然而生……我们在海外盼望着祖国繁荣……”赤子衷情 ,跃然纸上(如图2)。
3 李氏文化的视觉现状
当地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但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反映研究方面,对于史料的整理发掘极其缺乏。号称天下第一大姓的发祥地和祭祖胜地,文化品位不高,诸建筑物装饰纹样、和玺彩画、门楣、窗户没有进行详细考证,为文革后随意复建。虽然李家祠堂、李家龙宫的现状不太乐观,但遗留下来的建筑构件足以反映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尤其屋脊中正脊、垂脊、歇山、戗脊、山花等建筑结构上精美的砖雕图案以及门钉、铺首上精致的錾铜纹样都可以作为标志设计的视觉基础,进行重新的定义与设计。
综上所述,陇西李氏文化应是整个甘肃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文化艺术界、甘肃省高等教育、甘肃省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地域性设计中研究甘肃地域风情文化的宝贵资料,陇西李氏文化必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一代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整体战略地推进走向世界,也将使甘肃省高校视觉形象依附于陇西李氏文化这件“特色包装”形成鲜明记忆。
今天,我们讲甘肃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中标志设计的地域性研究以及文化包装,不是企图在地域性文化中获得现成的视觉图案、纹样作为唯一设计、“包装”要素,进行设计或者改变,这些都是对文化作为标志设计基础的片面性理解,标志设计作为视觉识别系统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元素,设计师对于地域文化综合性的研究尤其是设计之前对于地域文化背后的文化做一系统认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要才能在高校校园文化这一特定设计语境下创造出反映地域性文化的标志设计,才能做出更好的校园标志。
参考文献
[1]广陵书社编.《中国历代氏族典》.广陵书社出版,第1版 2009.12.
[2]骈宇骞主编.《贞观政要》.中华书局, ,第1版,2011.3.
[3]欧阳修,宋祁主编.《新唐书》.中华书局,第1版,1975.2.
[4]刘昫主编.《旧唐书》.中华书局,第1版,1975.5.
[5]唐德刚主编.《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5.2.
[6]阮恒辉主编.《广告运作实务》.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3.
[7]丁柏铨主编.《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