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67-02
摘要:文章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回眸入手,阐明了学生社团具有鲜明特点和作用,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路径,即积极鼓励、正确引导,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强化实践、鼓励创新,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重视对学生社团的投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各类社团有序发展;培养得力的社团骨干,推动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特点 路径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1]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社团发展历史、特点,分析存在问题,认真研究社团发展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回眸
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生社团是成立于1904 年的京师大学堂 “抗俄铁血会”。 [2]社团通过集会、 演讲、 办报等活动,抗议俄国对我国东北的占领及其日、俄两国为争夺我国东北的控制权而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日俄战争,宣传和凝练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 运动前后,学生社团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例如,1915年毛泽东等人在湖南第一师范成立了“新民学会”,1918 年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了 “少年中国学会”[3],1919 年周恩来等人在天津南开成立了“觉悟社”[4],1920 年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这些社团通过学习研讨、出版刊物、游行示威等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民主与科学思想等,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学生社团逐渐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革命力量。比如,建党初期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黄埔军校学生中的“火星社”,抗战前夕的“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抗战后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学生组织 “群社”等。[5]
建国以前,除体现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性社团外,还有大量以学生兴趣为纽带、 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的学生社团。比如,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就曾在长沙组织过一个以锻炼身体、增长知识、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为目的的 “星期同乐会”,利用星期日去爬山、游泳、日浴、雨浴以锻炼身体,利用暑假去游学以了解社会。[6]建国前夕,许多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建设,还广泛组织起各种夏令营、读书会、歌咏队、文艺讲习班、社会科学学习小组等进步社团,从中成长出一批新中国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需要提及的是,在社团发展过程中,个别学生社团的性质曾经发生过些许变化。 比如, 五四时期作为学生社团出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自治会”,为了斗争的需要,于 1919 年 6月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各地大中学校的 “学生自治会”代表, 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学生社团。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全国第四次学生代表大会于 1923 年 3 月在上海召开,重建了全国学生总会。在党的影响下,这一组织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学生自治组织。1949 年 3 月,在北平(今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十四次学生代表大会上, 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正式更名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7]成为接受党的领导、 维护学生权益、承担党和学生联系纽带作用的群众组织。各大中学校的“学生自治会”更名为学生会,成为学校全体学生的自治组织。而学生社团则被定义为 “中国高等和中等学校的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原则,多数由共青团和学生会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8]由此可见,学生会已经区别于学生社团,演变成学生社团的指导者。
建国后的学生社团,有两个时段的发展教训极其深刻,值得我们深思。一是 “文革”时期的1966-1970 年,当时学生的革命热情为江青反革命集团和林彪反党集团所利用,形成学生与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对立与斗争,各种学生“战斗队”、“造反团”等非法社团纷纷出笼,向党的各级领导机构造反夺权,助推了十年“文革”的大动乱;二是 1989 年的4-6月间,部分学生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产生动摇,一度削弱了党的领导,“高自联” 等违法社团出现于许多高校,直接导致了1989 年的学潮与动乱。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生社团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4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 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与实施,使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在高校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活动。[9]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1、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目前由于高校学分制的广泛实施,学生在专业方向和学习内容上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有了更宽裕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为大学生沿着市场需求和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因而具有相同爱好、共同目标的学生迫切希望能建立一个组织,以便能互相交流,深入研究,共同提高。以平顶山学院为例,已建立五大类学生社团70多个,曾加入过的会员12000人,占在校大学生的80%。
2、具有动态的多样性。在高校学生所建的社团中,有学术型的多种讲座、演说,有从事公益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有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小组,有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活动的各类文学社,有文娱爱好者所组织的艺术团、演讲团,有体育爱好者所组织的各种球队、体操队,甚至还有想在商海中试身手的小规模服务团,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学生的求知愿望和施展才能等多方面的需要。 3、呈现出深刻的开放性。大学生不仅仅要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舞台中经风雨,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因而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同社会各方面建立了广泛联系,社会各方面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和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建立直接的联系。从活动范围来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正由社团内部或相对封闭的方式变为走出校园,深入社会。
4、具有充分的民主性。学生社团组织机构比较的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约束力,形成宽松、活泼、畅所欲言和平等相处的良好氛围。加入社团是否,完全自我决定,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达成的意向或约定,各自开展自己的活动。社团负责人大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章程通过民主讨论制定,少数服从多数是社团组织内部活动基本原则。充分的民主性,对于培养组织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高组织成员处理现代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能力等方面都起到良好作用。
5、具有显现的现代性。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开发使用,不仅使社团组织的活动空间大大拓宽、信息容量大大增强,而且使社团有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的途径。这种途径较之传统的“人见人”的组织形式和“面对面”的活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信息传播快,参与方式的约束性小,发表各种意见的自由程度较大,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引导组织活动的成份显著提高。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为广大同学提供了自我教育、培养各种能力、开拓知识面、挖掘潜能、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的广阔的空间。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是学生社团是锻炼学生干部成长的基地;二是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三是学生社团是培育优良学风的重要阵地;四是学生社团是深化素质教育,开展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性质定位为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从组织机构看比较宽松,对成员缺乏约束力。因此,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活动经费缺乏保障,社团发展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等。
1、社团发展不够平衡,结构不够合理。从社团规模上看,娱乐性社团、文体类社团数量大,人数多,相关的活动开展的多。而学术性社团活动少,学术成果更少,因而学术氛围也不浓厚。有些社团光凭社团成员一腔热情,成立之初大家一拥而上,经过一段时间或组织几个活动后便处于停滞状态,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影响了学校社团整体水平的发挥。
2、商业化运作与专业学习的矛盾。有的社团为解决活动经费向社会拉赞助,学生们则帮助赞助商在校园内搞广告宣传、推销商品等,使得校园商业气息日渐浓厚。商业化进入大学校园,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另一方面,商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可能给部分年轻大学生带来浮躁情绪和心态,使之过度关注享乐和感官刺激而导致不能沉下心来安静地学习。
3、学生社团制度不完善。学生社团由于是小型的课外活动的团体,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使社团在比较松散的环境中较难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这就会导致社团缺乏凝聚力。不少学生认为学生社团是不受任何约束,没有组织纪律性,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社团没有美丽的光环,也就逐渐失去它的吸引力,失去学生对它的兴趣。
4、社团的发展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学生成立社团的动机有多种,有的社团是根据某些学生的特长和爱好组建起来的,缺乏长远规划,忽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导致社团频繁更换,活动周期非常短暂,不能形成规模和长远的影响,有的社团没有自己的活动计划,内容和形式随意强,缺乏新意,也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凝聚力不够,影响力不大。
5、缺乏有效的社团监管和指导。目前,对于有的高校来说,对社团有效的考核、监督、普及、注销和奖励工作还没有规范化。如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使得一些社团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因而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要加强和指导。
6、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目前一些高校成立了大量的学生社团,但没有相应活动场地和经费,使得很多活动难以开展,因而活动的次数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一些社团正在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经费不足仍然是目前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活动场地方面,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这给社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策划,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路径探析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要求我们在社团的发展方向、活动层次、分类指导、组织建设、骨干培养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
1、积极鼓励、正确引导,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既要抓繁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成立,注重思想、科技、文化、体育、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的协调发展,让学生有充分自由选择的余地;又要抓管理,学生社团一般是以共同的兴趣和需求为纽带而组成的,但由于学生阅历的不足,在认知!情感上有时容易出现偏差或造成目标定向的狭隘或片面。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党团组织建设进社团等措施,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围绕学校育人这一工作中心,设定社团组织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2、强化实践,鼓励创新,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要深化学生社团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活动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建设成为培养兴趣、引导需求的阵地。与此同时要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加强社团专业建设,提升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
3、重视对学生社团的投入。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包括物力、财力的支持,即必要的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设备的提供以及适当活动经费的支持。这是保证学生社团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为此应利用多种渠道、多途径筹集经费,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各类社团的有序发展。要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规律,进行分类指导。要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既要在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又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社团工作局面的形成。
5、培养得力的社团骨干,推动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学生社团是学生的自治组织,他们有活动的自由,有言论的自由,但这些自由是有边界的,所有的言论自由和活动自由是在宪法保证之下的自由,学生社团的活动不能影响国家的利益,社团活动要受学校团委领导和各个院系的指导。因此团委和各个院系都要重视培养社团骨干,发现和培养有才华、有能力、政治素质高的学生骨干,通过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推动学生社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2005年1月13日印发.
[2][9]代妮.论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D].无锡:江南大学,2010.
[3]黄英,赵伟华.五四时期的社团[J].社团管理研究,2009,(4).
[4]中国高校社团历史[EB/OL]. http://www.yesgd.com/thread-23828-1-1.html,2011-01-24.
[5][7]谈松华,陈芙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简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3-34.5-35.
[6]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32-35.
[8]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716.
摘要:文章从高校学生社团历史回眸入手,阐明了学生社团具有鲜明特点和作用,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路径,即积极鼓励、正确引导,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强化实践、鼓励创新,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重视对学生社团的投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各类社团有序发展;培养得力的社团骨干,推动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特点 路径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1]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社团发展历史、特点,分析存在问题,认真研究社团发展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回眸
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生社团是成立于1904 年的京师大学堂 “抗俄铁血会”。 [2]社团通过集会、 演讲、 办报等活动,抗议俄国对我国东北的占领及其日、俄两国为争夺我国东北的控制权而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日俄战争,宣传和凝练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 运动前后,学生社团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例如,1915年毛泽东等人在湖南第一师范成立了“新民学会”,1918 年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了 “少年中国学会”[3],1919 年周恩来等人在天津南开成立了“觉悟社”[4],1920 年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这些社团通过学习研讨、出版刊物、游行示威等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民主与科学思想等,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学生社团逐渐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革命力量。比如,建党初期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黄埔军校学生中的“火星社”,抗战前夕的“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抗战后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学生组织 “群社”等。[5]
建国以前,除体现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性社团外,还有大量以学生兴趣为纽带、 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的学生社团。比如,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就曾在长沙组织过一个以锻炼身体、增长知识、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为目的的 “星期同乐会”,利用星期日去爬山、游泳、日浴、雨浴以锻炼身体,利用暑假去游学以了解社会。[6]建国前夕,许多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建设,还广泛组织起各种夏令营、读书会、歌咏队、文艺讲习班、社会科学学习小组等进步社团,从中成长出一批新中国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需要提及的是,在社团发展过程中,个别学生社团的性质曾经发生过些许变化。 比如, 五四时期作为学生社团出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自治会”,为了斗争的需要,于 1919 年 6月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各地大中学校的 “学生自治会”代表, 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学生社团。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全国第四次学生代表大会于 1923 年 3 月在上海召开,重建了全国学生总会。在党的影响下,这一组织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学生自治组织。1949 年 3 月,在北平(今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十四次学生代表大会上, 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正式更名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7]成为接受党的领导、 维护学生权益、承担党和学生联系纽带作用的群众组织。各大中学校的“学生自治会”更名为学生会,成为学校全体学生的自治组织。而学生社团则被定义为 “中国高等和中等学校的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原则,多数由共青团和学生会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8]由此可见,学生会已经区别于学生社团,演变成学生社团的指导者。
建国后的学生社团,有两个时段的发展教训极其深刻,值得我们深思。一是 “文革”时期的1966-1970 年,当时学生的革命热情为江青反革命集团和林彪反党集团所利用,形成学生与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对立与斗争,各种学生“战斗队”、“造反团”等非法社团纷纷出笼,向党的各级领导机构造反夺权,助推了十年“文革”的大动乱;二是 1989 年的4-6月间,部分学生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产生动摇,一度削弱了党的领导,“高自联” 等违法社团出现于许多高校,直接导致了1989 年的学潮与动乱。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生社团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4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 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与实施,使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在高校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活动。[9]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1、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目前由于高校学分制的广泛实施,学生在专业方向和学习内容上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有了更宽裕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为大学生沿着市场需求和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因而具有相同爱好、共同目标的学生迫切希望能建立一个组织,以便能互相交流,深入研究,共同提高。以平顶山学院为例,已建立五大类学生社团70多个,曾加入过的会员12000人,占在校大学生的80%。
2、具有动态的多样性。在高校学生所建的社团中,有学术型的多种讲座、演说,有从事公益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有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小组,有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活动的各类文学社,有文娱爱好者所组织的艺术团、演讲团,有体育爱好者所组织的各种球队、体操队,甚至还有想在商海中试身手的小规模服务团,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学生的求知愿望和施展才能等多方面的需要。 3、呈现出深刻的开放性。大学生不仅仅要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舞台中经风雨,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因而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同社会各方面建立了广泛联系,社会各方面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和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建立直接的联系。从活动范围来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正由社团内部或相对封闭的方式变为走出校园,深入社会。
4、具有充分的民主性。学生社团组织机构比较的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约束力,形成宽松、活泼、畅所欲言和平等相处的良好氛围。加入社团是否,完全自我决定,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达成的意向或约定,各自开展自己的活动。社团负责人大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章程通过民主讨论制定,少数服从多数是社团组织内部活动基本原则。充分的民主性,对于培养组织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高组织成员处理现代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能力等方面都起到良好作用。
5、具有显现的现代性。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开发使用,不仅使社团组织的活动空间大大拓宽、信息容量大大增强,而且使社团有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的途径。这种途径较之传统的“人见人”的组织形式和“面对面”的活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信息传播快,参与方式的约束性小,发表各种意见的自由程度较大,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引导组织活动的成份显著提高。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为广大同学提供了自我教育、培养各种能力、开拓知识面、挖掘潜能、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的广阔的空间。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是学生社团是锻炼学生干部成长的基地;二是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三是学生社团是培育优良学风的重要阵地;四是学生社团是深化素质教育,开展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性质定位为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从组织机构看比较宽松,对成员缺乏约束力。因此,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活动经费缺乏保障,社团发展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等。
1、社团发展不够平衡,结构不够合理。从社团规模上看,娱乐性社团、文体类社团数量大,人数多,相关的活动开展的多。而学术性社团活动少,学术成果更少,因而学术氛围也不浓厚。有些社团光凭社团成员一腔热情,成立之初大家一拥而上,经过一段时间或组织几个活动后便处于停滞状态,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影响了学校社团整体水平的发挥。
2、商业化运作与专业学习的矛盾。有的社团为解决活动经费向社会拉赞助,学生们则帮助赞助商在校园内搞广告宣传、推销商品等,使得校园商业气息日渐浓厚。商业化进入大学校园,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另一方面,商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可能给部分年轻大学生带来浮躁情绪和心态,使之过度关注享乐和感官刺激而导致不能沉下心来安静地学习。
3、学生社团制度不完善。学生社团由于是小型的课外活动的团体,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使社团在比较松散的环境中较难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这就会导致社团缺乏凝聚力。不少学生认为学生社团是不受任何约束,没有组织纪律性,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社团没有美丽的光环,也就逐渐失去它的吸引力,失去学生对它的兴趣。
4、社团的发展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学生成立社团的动机有多种,有的社团是根据某些学生的特长和爱好组建起来的,缺乏长远规划,忽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导致社团频繁更换,活动周期非常短暂,不能形成规模和长远的影响,有的社团没有自己的活动计划,内容和形式随意强,缺乏新意,也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凝聚力不够,影响力不大。
5、缺乏有效的社团监管和指导。目前,对于有的高校来说,对社团有效的考核、监督、普及、注销和奖励工作还没有规范化。如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使得一些社团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因而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要加强和指导。
6、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目前一些高校成立了大量的学生社团,但没有相应活动场地和经费,使得很多活动难以开展,因而活动的次数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一些社团正在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经费不足仍然是目前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活动场地方面,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这给社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策划,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路径探析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要求我们在社团的发展方向、活动层次、分类指导、组织建设、骨干培养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
1、积极鼓励、正确引导,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既要抓繁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成立,注重思想、科技、文化、体育、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的协调发展,让学生有充分自由选择的余地;又要抓管理,学生社团一般是以共同的兴趣和需求为纽带而组成的,但由于学生阅历的不足,在认知!情感上有时容易出现偏差或造成目标定向的狭隘或片面。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党团组织建设进社团等措施,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围绕学校育人这一工作中心,设定社团组织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2、强化实践,鼓励创新,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要深化学生社团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活动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建设成为培养兴趣、引导需求的阵地。与此同时要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加强社团专业建设,提升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
3、重视对学生社团的投入。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包括物力、财力的支持,即必要的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设备的提供以及适当活动经费的支持。这是保证学生社团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为此应利用多种渠道、多途径筹集经费,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各类社团的有序发展。要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规律,进行分类指导。要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既要在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又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社团工作局面的形成。
5、培养得力的社团骨干,推动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学生社团是学生的自治组织,他们有活动的自由,有言论的自由,但这些自由是有边界的,所有的言论自由和活动自由是在宪法保证之下的自由,学生社团的活动不能影响国家的利益,社团活动要受学校团委领导和各个院系的指导。因此团委和各个院系都要重视培养社团骨干,发现和培养有才华、有能力、政治素质高的学生骨干,通过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推动学生社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2005年1月13日印发.
[2][9]代妮.论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D].无锡:江南大学,2010.
[3]黄英,赵伟华.五四时期的社团[J].社团管理研究,2009,(4).
[4]中国高校社团历史[EB/OL]. http://www.yesgd.com/thread-23828-1-1.html,2011-01-24.
[5][7]谈松华,陈芙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简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3-34.5-35.
[6]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32-35.
[8]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