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懂弄通做实汇聚推动新青海建设的磅礴力量

来源 :党的生活·青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省委宣传部、青海日报社、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联合召开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座谈会。与会单位负责同志、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十九大精神,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角度进行了交流研讨。为帮助大家更好领会、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出,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入脑入心、学习热潮持续深入,学习、研究成果不断转化,汇聚起推动新青海建设再上新台阶的磅礴力量。
  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省委党史研究室张海玲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执政党,更是一个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的执政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这个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的历史使命。今天,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党的十九大深入阐述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的丰富内涵。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够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为中华民族作出新的伟大历史贡献。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把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打造得更牢固,把青海建设得更美好,让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青海大学李双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深刻领会历史性变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范围广、力度大,效果显著、影响深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表现,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赞同,其最根本的保证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
  在新起点上,贯彻落实好“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推动实现“四个转变”,第一,要增强“四个意识”,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并贯穿于实际工作中。第二,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今后5年的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間表,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积极主动推进“四个转变”,就一定能够开创青海发展的新局面。
  把握新目标开拓新局面
  省发改委孙俊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对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行了清晰的描绘,并做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符合国情世情,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性要求,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到2035年就要达到,更是展示了中国成就、中国力量和中国自信。对于青海来说,未来五年至关重要,既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也面临着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的历史新任务。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关键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战略部署,加快实现“四个转变”,奋力开辟发展新境界。
  未来一段时期,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彰显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担当,有效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经济发展实现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关键性转变,特色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具有青海特色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着力推动区域发展呈现新面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兰西城市群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和交通枢纽地位日益提升,省内区域发展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生动格局。着力推动深化改革释放新活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效,各方面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医疗卫生、司法体制等改革试点展现示范效应。着力推动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开创新局面。社会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组织基础更加牢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民族地区前列。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省环保厅王勇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勾画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彰显出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个方面作出了总体部署。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一是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以生态功能提升行动为载体,依托“五大生态板块”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实施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补偿、资源有偿使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等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守护好绿水青山。四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好用好”的指示,围绕“全面设点、全省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全省环保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护生命一样守护好“中华水塔”,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省纪委任宗高
  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和使命,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对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章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保持战略定力,在“常”和“长”上下功夫,看住老问题,关注新动向,更加注重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全面加强纪律建设,重点强化政治紀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向全社会释放力度不减、节奏不变的强烈信号。始终保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加强扶贫、环保、民生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严肃查处虚报冒领、贪污挪用、雁过拔毛等违规违纪问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建设一支纪检铁军。“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带头执行党章党规党纪,自觉做讲政治、守纪律、敢担当的表率。强化责任担当,立足本职岗位,踏实工作、勤勉敬业,用担当诠释对党的忠诚。严格管理监督,把执纪审查权关进制度的“笼子”,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纪检监察干部,严防“灯下黑”。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省经济研究院李勇
  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要加快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牧业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等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服务等生态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
  必须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要积极培育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资源、锂电池、铝镁合金、晶硅、光纤、生物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模式,大力发展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新兴消费,进一步增强青海发展的动力。
  必须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要全力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打造兰州—西宁核心生活圈;海东建设内陆“无水港”、综合保税区;海西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青南建成国家重要的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推进我省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普及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和绿色消费观。把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
  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要加快建立新能源、新材料、盐湖、特色生物、大数据、“互联网+”、资源勘探开发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基地,着力推动创新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营造引进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
  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青海经济开放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我省“放管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我省投资和营商环境;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联通内外的商贸物流大枢纽,构建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经济新体制。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省社科院拉毛措
  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青海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要高度重视,全力抓好。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青海民生建设关键期。我省结合省情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发展基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工程,实施教育优先行动,实施健康提速行动,实施社保完善行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使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构建城乡居民多渠道增收新格局等,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青海应有贡献。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稳定和谐社会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对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架构、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等进行的新规划和新阐释。要结合省情,培育多元合作的治理主体,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和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推广“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为确保青海早日实现“一个同步,四个更加”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深刻理解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丰富内涵
  省委党校马明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对民族工作、民族问题特点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核心的民族工作思想理论体系,开创了民族工作新局面。
  民族特有发展规律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认识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民族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实践中应当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
  国情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在缔造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祖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尊重差异,包容多元。
  文化认同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精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必须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决定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方向。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将展现强大生命力
  省委政研室朱卫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在合理性,进入新时代将展现强大生命力。
  一、民主集中、协同高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凸显优越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实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它使我们党具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汇集全党优秀执政骨干,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它能保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国家统一高效推进各项事业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
  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它体现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自我革新,确保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它体现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光明的未来。
  三、执政为民、扶贫济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受群众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些年中国人民有了越来越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后我们还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群众增强了“四个自信”,更加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和平发展、天下为公,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中的中国价值激发国际社会强烈共鸣。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为公”的观念,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当前,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中国作为当今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激发出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中国作为国际秩序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的身份将越来越突出。
  保持初心持续做好民族出版工作
  青海民族出版社李伟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结合全省“农(牧)家书屋”建设、中小学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州县馆藏图书配套建设、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出版水平和能力,积极推进惠民出版项目,多策划、出版一些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生活及青少年读物等方面的惠民图书,改善图书品种、数量、结构、质量,满足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   紧紧围绕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民族出版单位内部体制改革。要增强民族出版单位活力,内部体制改革是一条必由之路。要转换机制,改善服务,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和科学的业绩考评机制,增强活力,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型模式,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紧紧围绕民族工作大局,加强精品图书策划,牢固树立精品立社战略。继续依托青藏高原特有的自然地理人文优势,努力策划出具有浓郁高原民族特色、反映民族团结和谐、美丽生态三江源等方面的选题,加大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打造民族图书精品,提高民族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
  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民族出版转型升级。实现民族出版转型升级,必须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立人才供应的可持续通道。要加大民族出版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注重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和传播效果,将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相结合,运用多种方式向少数民族群众传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建设科技型民族出版单位。
  新思想引领新青年新作为建功新时代
  团省委马春芳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共青团要坚定不移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全团抓思想引领”,始终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话语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为根本工作遵循,积极适应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这一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树立互联网意识,把握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和教育青年这个重大任务,将传统的线下工作与互联网新媒体线上工作充分结合,不断开创“网上共青团”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工作新局面,以网络正能量汇聚起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共青团要根据当代青年特点不断发力,通过团属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青年之声”社交平台等相关专栏及网络主题活动,典型选树、视频创作等符合青年思想认知规律、话语体系特点、富有时代特色的各类新媒体平台和新技术新应用手段,占据舆论引导阵地,用深入浅出的内容打动青年,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吸引青年,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青年。着力增强学习宣传引导的针对性、生动性、思想性,充分调动青年参与积极性,扩大线上引导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引导服务青年,努力在为党团结凝聚最广大青年的实际行动中展现作为、彰显价值。
  牢牢牵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这个“牛鼻子”
  青海民族大学李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的肯定,也是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正确结论。
  首先,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科学而慎重的重大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符合矛盾运动的规律。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内在的上升;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是一种内在的上升,需求和供给的变化都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是慎重的判断。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三个没有变”就包括主要矛盾“没有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依然保持这样的判断。党的十九大作出新的判断,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自上次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1981年至十九大的2017年,有36年的时间跨度,而这36年正是我国飞速发展的时期。正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需要,我们党适时作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
  其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意义非凡。这既包含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鲜明深刻。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发展机遇,全省上下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戮力同心,团结奋进,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而不懈奋斗。
  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
  青海师范大学马春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特点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十九大报告立论的重要依据。
  新时代的客观依据,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正是基于这种巨大成就与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成为我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四个伟大”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的新使命,中国共产党必将不负重托,带领中国人民破浪前行,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2050年中间的30年作了新的战略规划,描绘了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开启了新时代发展的新征程,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华美乐章,鼓舞人心、激发士气。
其他文献
文明之城众望所归  东经101.7度北纬36.6度,这是北中国的一个地理坐标,这个坐标所在地,正是植根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2017年11月14日,西宁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天,中央文明委官方网站发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全国五个省会城市获此殊荣,西宁市名列其间!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重要的品牌。它是创建难度最大
期刊
《文明之光》  回顾了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未来简史》  揭示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将给人类未来带来的改变。《阅读力》  对人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目的进行了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阅读科学的普及教程。《有如候鸟》  将戏剧元素、小说情节、诗歌语言和哲学思考一并带入散文中。书讯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河南作家协会主席李佩甫在他的“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中,对豫
期刊
7月7日,波兰克拉科夫,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可可西里跻身世界自然遗产。  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这里究竟有怎样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灵性的土地。藏羚羊、藏野驴、棕熊等野生动物在此肆意奔跑。这背后,是一代代可可西里人前赴后继,克服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保护和守望着这片净土,谱写出大力推进
期刊
省交通厅  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多措并举,迅速在全系统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营造氛围深入学。连日来,全系统相继开展了“喜迎十九大、说句心里话”主题活动,通过视频展播、诗歌朗诵会、红歌赛等活动,表达了交通运输系统职工喜迎十九大召开的心声和祝福。观看直播同步学。厅党组要求全系统职工及时收看会议直播,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报告和重要讲话,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大
期刊
6月26日,省委书记王国生主持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定“四个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基层基础,补齐工作短板,以钉钉子的精神实干苦干,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期刊
6月26日至28日,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在我省调研。27日上午,调研组听取了我省精准扶贫工作汇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省委书记王国生出席汇报会并讲话,省长王建军主持。  刘永富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青海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
期刊
6月26日,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轮训班在省委党校开班。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刘宁出席并讲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昌升主持會议。  刘宁指出,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王国生书记所做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连天线、接地气,既说普通话、又讲青海话,既有遵循、又有动力,是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体现,是为全省各族人民
期刊
6月29日,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省委书记王国生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着力点,持续推进“三基”建设,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党建的实际成效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省委副书记刘宁主持。省委常委公保扎西、滕佳材、王予波、胡
期刊
6月17日,省委书记王国生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研究我省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部署生态保护、支援帮扶、党史和政法等工作。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抓好安全生产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从讲政治高度抓安全生产,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
期刊
6月9日,省委书记王国生赴省扶贫开发局,检查省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和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他强调,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一天也不要耽误,一刻也不能懈怠。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问题导向,层层压实责任,抓出严的氛围,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王国生来到省脱贫攻坚指挥中心,通过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了解全省脱贫攻坚进展情况。从市州到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