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点拨
“过渡”“衔接”指的是上下文之间的合理连接与转换,它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使议论文连接紧凑、前后统贯圆合甚至严丝合缝的必要手段。“过渡”“衔接”如同“纽带”和“粘合剂”,具有搭桥接榫、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能将上下段落、前后层次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一、该“过渡”处则“过渡”
就议论文而言,哪些地方需要过渡呢?
1.层次的开合处。
文章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时,一般就需要过渡。比如杂文《纯朴的嗜血者》,开篇总说“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在分论了李逵的“纯朴”和“嗜血”之后,由分到合,用“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一句进行过渡。
2.文意的转换处。
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相邻的段落、层次之间也需要过渡。比如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文中的“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就是三个自然而合理的过渡句。
对于考场议论文来说,为了使作文如行云流水,没有斧凿痕迹,考生还需特别关注以下两处的衔接问题:
1.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过渡。
面对考查频率居高不下的材料作文题,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根据材料提炼论点,不能凭空想象、无中生有或生拉硬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材料与观点之间安排过渡语句,使二者水乳交融。常用的表述方式有:“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由此观之,我们……”“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2.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
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一般要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进行论证,这就是论述。按照结构要求,由论点展开论述,二者之间应有合理的过渡——如果缺乏必要的过渡,就会出现观点与材料分离、逻辑不够严密等问题。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可以使用“由此,自然聯想到我们人类社会……”“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令人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来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合理转换。
二、过渡的主要方法
过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用段落过渡;用句子过渡;用词语过渡。前两种考生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只谈第三种。如一篇题为“在机会面前”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生活中许多机会的得到,是与胆识分不开的”。此文的三个分论点是“胆识可以说是一种机敏”“同时,胆识也是一种创造力”“另外,胆识还是一种创造性”,过渡词“同时……也……”“另外……还……”就将主体部分串联起来,使前后文浑然一体。此外,吴晗先生的名篇《谈骨气》也是如此过渡的:“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
三、其他几个注意点
1.为保证文思顺畅、过渡得当,结构上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考生在正式动笔前,须认真编写作文提纲,通过列提纲来安排议论文的结构,给作文做一个“图样设计”,绘出一份构思的“蓝图”。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如何过渡、怎样照应等,考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过渡的内容不能太多,否则就会显得繁琐、累赘。
3.有些议论文,上下文之间本身就存在承接关系,就没有必要再生硬地添加过渡标志。
文题呈现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展示
格局,我们的精神地理
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格局,我们的精神地理”。何谓精神地理?王开岭说,精神地理,在苏轼兹游奇绝的竹杖芒鞋下,在李时珍跋山涉水的遍尝百草中……而我要说,“精神地理”在鲍叔举才荐贤、甘居人下的高远格局中。
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位历史人物中,我最欣赏鲍叔。他或许没有齐桓公的雄才大略,没有管仲的王佐之才,但他格局阔大,器识深远。鲍叔忠心谋国、成人之美,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鲍叔的格局,在于有不计个人得失、为国举贤的雅量。按理说,成王败寇,管仲与公子纠落败,鲍叔完全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待管仲。但是,鲍叔明白“士各为其主”的道理,也深知管仲是不世之材,于是力荐管仲,且甘居其下。果然,齐国成为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古人云:“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今人说:“计利当计天下利。”鲍叔公心为上,此等雅量,令人钦佩。
鲍叔的格局,在于有海纳百川、化敌为友的智慧。格局大,则吴越为一体;格局小,则骨肉为行路。面对陈琳的《讨贼檄文》,曹操没有逞一时之怒,而是不计前嫌,唯才是举;面对骆宾王为徐敬业起草的《讨武檄文》,武则天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慨叹“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可见,有大格局,才能有大作为。反之,只会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使“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射钩之恨、管鲍之交的历史早已远去,但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治国的智慧,历久弥新。
揆诸当下,唯有青年培养恢宏的格局、广阔的胸襟,中华民族才能跻身世界民族之林。金陵古城血色依稀,圆明园蔓草侵阶,鸭绿江边青山埋忠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该闭关锁国,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积极融入世界共同体?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选择了后者,以海纳百川的气度、面向未来的胸怀,开启了大国崛起之路。
今天,我们笃信立己达人,普惠双赢,反对“零和博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际,我们以扶危渡厄为己任,奔赴世界各地抗疫救灾,表现出大胸怀、大格局。这个春天,五星红旗成为全球抗疫中最温暖的一抹亮色。德不孤,必有邻。中国的格局和雅量,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格局、器识,使我们的精神地理无远弗届。一个人的精神地理,就是胸怀天下的恢宏气度;一个国家的精神地理,就是海纳百川的非凡格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格局大,则天地大。
我的发言完毕,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点评
作文在思路上有总有分,由古及今,渐入佳境。先是开门见山地指出“最欣赏鲍叔”,并对三位历史人物进行简评,论述鲍叔何以令人“感触最深”,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行文简洁,快速切题。中间用“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射钩之恨、管鲍之交的历史早已远去,但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治国的智慧,历久弥新”进行过渡,引述得当,收到了承上启下的效果。结尾处将“格局”与精神地理联系起来,有机照应了题目和开头。
“过渡”“衔接”指的是上下文之间的合理连接与转换,它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使议论文连接紧凑、前后统贯圆合甚至严丝合缝的必要手段。“过渡”“衔接”如同“纽带”和“粘合剂”,具有搭桥接榫、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能将上下段落、前后层次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一、该“过渡”处则“过渡”
就议论文而言,哪些地方需要过渡呢?
1.层次的开合处。
文章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时,一般就需要过渡。比如杂文《纯朴的嗜血者》,开篇总说“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在分论了李逵的“纯朴”和“嗜血”之后,由分到合,用“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一句进行过渡。
2.文意的转换处。
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相邻的段落、层次之间也需要过渡。比如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文中的“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就是三个自然而合理的过渡句。
对于考场议论文来说,为了使作文如行云流水,没有斧凿痕迹,考生还需特别关注以下两处的衔接问题:
1.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过渡。
面对考查频率居高不下的材料作文题,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根据材料提炼论点,不能凭空想象、无中生有或生拉硬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材料与观点之间安排过渡语句,使二者水乳交融。常用的表述方式有:“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由此观之,我们……”“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2.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
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一般要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进行论证,这就是论述。按照结构要求,由论点展开论述,二者之间应有合理的过渡——如果缺乏必要的过渡,就会出现观点与材料分离、逻辑不够严密等问题。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可以使用“由此,自然聯想到我们人类社会……”“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令人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来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合理转换。
二、过渡的主要方法
过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用段落过渡;用句子过渡;用词语过渡。前两种考生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只谈第三种。如一篇题为“在机会面前”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生活中许多机会的得到,是与胆识分不开的”。此文的三个分论点是“胆识可以说是一种机敏”“同时,胆识也是一种创造力”“另外,胆识还是一种创造性”,过渡词“同时……也……”“另外……还……”就将主体部分串联起来,使前后文浑然一体。此外,吴晗先生的名篇《谈骨气》也是如此过渡的:“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
三、其他几个注意点
1.为保证文思顺畅、过渡得当,结构上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考生在正式动笔前,须认真编写作文提纲,通过列提纲来安排议论文的结构,给作文做一个“图样设计”,绘出一份构思的“蓝图”。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如何过渡、怎样照应等,考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过渡的内容不能太多,否则就会显得繁琐、累赘。
3.有些议论文,上下文之间本身就存在承接关系,就没有必要再生硬地添加过渡标志。
文题呈现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展示
格局,我们的精神地理
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格局,我们的精神地理”。何谓精神地理?王开岭说,精神地理,在苏轼兹游奇绝的竹杖芒鞋下,在李时珍跋山涉水的遍尝百草中……而我要说,“精神地理”在鲍叔举才荐贤、甘居人下的高远格局中。
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位历史人物中,我最欣赏鲍叔。他或许没有齐桓公的雄才大略,没有管仲的王佐之才,但他格局阔大,器识深远。鲍叔忠心谋国、成人之美,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鲍叔的格局,在于有不计个人得失、为国举贤的雅量。按理说,成王败寇,管仲与公子纠落败,鲍叔完全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待管仲。但是,鲍叔明白“士各为其主”的道理,也深知管仲是不世之材,于是力荐管仲,且甘居其下。果然,齐国成为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古人云:“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今人说:“计利当计天下利。”鲍叔公心为上,此等雅量,令人钦佩。
鲍叔的格局,在于有海纳百川、化敌为友的智慧。格局大,则吴越为一体;格局小,则骨肉为行路。面对陈琳的《讨贼檄文》,曹操没有逞一时之怒,而是不计前嫌,唯才是举;面对骆宾王为徐敬业起草的《讨武檄文》,武则天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慨叹“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可见,有大格局,才能有大作为。反之,只会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使“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射钩之恨、管鲍之交的历史早已远去,但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治国的智慧,历久弥新。
揆诸当下,唯有青年培养恢宏的格局、广阔的胸襟,中华民族才能跻身世界民族之林。金陵古城血色依稀,圆明园蔓草侵阶,鸭绿江边青山埋忠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该闭关锁国,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积极融入世界共同体?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选择了后者,以海纳百川的气度、面向未来的胸怀,开启了大国崛起之路。
今天,我们笃信立己达人,普惠双赢,反对“零和博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际,我们以扶危渡厄为己任,奔赴世界各地抗疫救灾,表现出大胸怀、大格局。这个春天,五星红旗成为全球抗疫中最温暖的一抹亮色。德不孤,必有邻。中国的格局和雅量,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格局、器识,使我们的精神地理无远弗届。一个人的精神地理,就是胸怀天下的恢宏气度;一个国家的精神地理,就是海纳百川的非凡格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格局大,则天地大。
我的发言完毕,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点评
作文在思路上有总有分,由古及今,渐入佳境。先是开门见山地指出“最欣赏鲍叔”,并对三位历史人物进行简评,论述鲍叔何以令人“感触最深”,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行文简洁,快速切题。中间用“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射钩之恨、管鲍之交的历史早已远去,但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治国的智慧,历久弥新”进行过渡,引述得当,收到了承上启下的效果。结尾处将“格局”与精神地理联系起来,有机照应了题目和开头。